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3402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吉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文本.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将吉安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使吉安市的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吉安市现状,应用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编制本规划。第二条本规划是对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专项规划的深化和完善,作为吉安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第三条 规划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建设活动,不得违背本规划的相关规定。第二章规划依据与范围目标第四条 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007第74号令)中

2、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9第22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007第84号令)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建城200498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部200019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批79号)吉安市城市总体规

3、划(2007年2020年)第五条规划范围、规模与期限规划范围:本次“吉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范围与“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即东起青原区的田心、平湖、浒岗、吉安县永和镇的南安、龙山、彭家塘、永安;西至吉州区的淇塘、大塘、新民、罗塘、罗家坊、大巷、瓦桥、彭家坊、吉安县敦厚镇的竹山、南街;北起吉州区的大江边、青原区的临江,南至吉安县社前、连山、梨塘。规划市区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规划规模:至2012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6.8平方公里。至2016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6.4平方公里

4、。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73万人,城市建设用规模7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规划分三期。近期:2009年2012年;中期:2013年2016年;远期:2017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吉安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建设良好的城市绿化大环境。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协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营造“天人合一”的人居和谐环境;以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编制融自然山水景观和古城文脉格局于一体的吉安城市绿地系统规

5、划;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确定21世纪吉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第七条 规划原则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地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因地制宜原则,强化地域性特点,树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近、远期建设分步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型原则,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建设节地、节能、节约资金的节约型园林。第八条 规划目标依据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其它专项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各类绿色空间,

6、合理制定绿化指标,逐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完整、统一、有机的绿地系统,营构“城在青山绿水中,青山绿水在城中”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满足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的需要。为吉安市市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吉安市建设成为地域特点鲜明的现代化花园城市,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宜居城市的目标。第九条 规划指标至2012年, 绿化覆盖率达到42.6,绿地率达到37.62,人均公园绿地11.95m2/人。至2016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地率达到38.42,人均公园绿地14.49m2/人。至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4.2

7、,绿地率达到39.14,人均公园绿地16.34m2/人第三章 市(城)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十条 吉安市的行政区域共有各类城镇113个,其中设区市1个、县级市1个,县城10个、县(市)以下建制镇101个,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着重吉安市市区规划范围。根据吉安市总体规划,市区东起青原区的田心、平湖、浒岗、吉安县永和镇的南安、龙山、彭家塘、永安;西至吉州区的淇塘、大塘、新民、罗塘、罗家坊、大巷、瓦桥、彭家坊、吉安县敦厚镇的竹山、南街;北起吉州区的大江边、青原区的临江,南至吉安县社前、连山、梨塘。规划市区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左右。第十一条 市域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1、结构:二环二脉三片二环:外环以规划区域外围的

8、山体、水体、水田、湿地、防护林带等构筑绿色生态环廊。内环以城区外环路构成的环状道路形成城市绿化环廊。二脉:以赣江、禾河作为城市绿脉,构成贯穿市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景观轴线,构建特色鲜明的滨江绿化景观。三片:以赣江、禾河为界划为三个绿化片区,即河西片、河东片、河南片。2、布局: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的绿化将各类绿地有机地串联,并将之引入中心城区,以赣江、禾河联系众多的水库、水塘、小溪,形成遍布市域的水循环系统和湿地景观。以临近中心城区的水体,水田,风景区,农业观光园等作为楔入绿地。构筑以公路、铁路、赣江、禾河为线,以风景区、城镇、古村为点,以片为面,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

9、绿地系统。第十二条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至2010年,城镇的绿地率要求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至2020年,城镇的绿地率要求达到37%,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第十三条 水系、湿地的发展规划1、注重赣江、禾河沿岸绿化。尽量顺其自然,适当点缀,绿带的宽度和位置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最小宽度宜20米以上。基本标准规划为:赣江两岸绿化带50米以上,采取针、阔叶林带混植,乔、灌草复层混交;禾河两岸绿化带30米以上。2、加强水库、水塘、泄洪滩地等湿地保护,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项原则进行保护和利用,制定有效措施,严禁填埋水体。3、坚持“重在保

10、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效益。湿地建设可兼具旅游、漁业和水生蔬菜生产、水禽养殖等,使之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野趣横生的游览胜地和水产基地,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4、 植物配置要符合湿地的特殊要求,要按照水体的深度和岸边的土质情况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树种选择要以本地植物为主,因地制宜地安排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沿岸边缘带则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同时要求这些植物具备处理水体污染物的功能。5、 控制有污染企业的建设,建立乡镇企业污水排放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污水的排放量、排放标准和排放地点。对于

11、排污严重,造成水资源破坏的企业,必须坚决拆除,依法处理。第十四条 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河西片农业区:包括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曲濑。此区丘陵较多,宜发展果木业,蔬菜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畜禽养殖,农业科技新技术应用、新品种开发。河东片农业区:包括天玉、值夏2个乡镇以及富滩镇的固山、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西竺、沙湾、甲先、文陂、小水,此区山地较多,河流纵横,规划沿公路建设苗木产业带和蔬菜生产基地。河南片农业区:包括敦厚、永和、凤凰、横江4个乡镇以及梅塘乡的裴家。此区地势较低洼,以生产水稻为主。宜开发水产养殖,如渔业、养珍珠,建湿地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第十五条 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规划

12、在横江、兴桥、永和建设农业观光园,为中心城区的居民提供近距离的旅游场所。横江水质清澈,沙滩明净,鱼类丰富,可发展漂流、垂钓、捡螺丝等野趣旅游项目,同时结合葡萄生产和采摘形成特色旅游;兴桥以农业科技馆展览、畜禽养殖基地为主要观赏内容;永阳古迹众多,规划在古镇、古窑周围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项目,以有效保护古迹,增加旅游内容。第十六条 山体绿化发展规划采用间伐补植方式增加常绿、落叶、阔叶和观花、观果、观叶的树种,逐步发展为混交林;模拟本地自然植物群落,合理培育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以乔木为主体,灌木、地被搭配得当,植物种类丰富,结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植物群落;进行封山育林,严格保护原有山林,严禁在林内砍

13、伐,开垦农田等对生态有害的行为,减少人类干预,培育形成良好的自然植物群落;适度进行山体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保护山林栖息的野生动物,禁止在林内狩猎,野外用火等。第十七条 防护绿地发展规划防护绿带基本标准:京九铁路两侧30米至70米;高速公路两侧20-50米;国道两侧15-30米;赣江两岸50米以上;禾河两岸30米以上;沿高压电力线两侧设置高压走廊防护绿带每侧宽2040米;工业园区绿化隔离带不低于50米;特殊场地如回归园、传染病防治医院等绿化隔离带100-200米;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地段可适当增加绿化隔离带的宽度。第十八条 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发展规划吉安市1991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一

14、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共41处。其中河西片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河南片区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河东片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地域特点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文物保护尤为重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建成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地,提供更丰富的游览内容。第十九条 生态建设目标:将吉安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以蓝色水网、绿色山岸为基质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第二十条

15、 生态建设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双赢。一以贯之地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做到生态环境景观好,生态环境质量好,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2、坚持科学定位,规划先行。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保护、整治、建设的基本依据。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内容。3、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投入

16、、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第二十一条 生态格局: 1、“山、水、湿地、城”的生态基底山:西陇山、神岗山、天华山、真君山、螺子山、青原山六山环绕。水:赣江、禾河入城。湿地:禾河两岸的生态湿地。城:滨江之城2、“一环两河六山、绿色廊道渗透”的生态格局赣江和禾河是穿越城区的两大河流,以这两条河流为主的水系以及河流两

17、岸的滨江绿地与生态绿地,加上京九铁路、外环路两侧的防护绿带,连同城市建设区周边的六座山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城市大的生态格局。这“一环两河六山”的绿色开敞空间,以及组团间的生态绿地,形成了众多生态廊道,将绿化引入城市中间。 3、生态廊道蓝道 蓝道在规划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多种功能,除了作为文化和休闲娱乐走廊外,最重要的是它应作为自然过程的连续通道来设计,切忌过于精雕细刻,并使之成为各片区的联系廊道,使生物跨越城市而运动成为可能,也使市区腹地居民有机会接触自然。绿道 规划两个等级的绿道。第一级为沿蓝道的绿化、农田林网等,是整个廊道系统的骨架。市内绿网与水网基本重叠。这个绿地系统可集防风、游憩于一体,发

18、挥综合的生态效益。第二级廊道,包括五个绿色走廊控制区,分别是真君山螺湖螺子山绿色走廊、天华山后河绿色走廊、西垅山君山湖龙湖绿色走廊、禾河及其两侧的生态湿地神岗山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绿色走廊、赣江及沿岸滨水绿地绿色走廊,通过二级廊道建设把自然和绿色引入市区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十二条 生态建设区划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天玉山、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等自然山体,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高程大于200米的地区以及坡度大于25%的地区。

19、生态控制区:即地质灾害较易发区,高程90-200米,坡度为15%-25%的缓冲地段。 生态协调区:现有的建成区和其他的生态低敏感区。第二十三条 生态保护区的控制措施:禁止进行有损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区内已有工业用地应逐步迁址,并加强生态修复;严格限制保护区核心区的人类活动,非核心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第二十四条 生态保护具体措施: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要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要严格控制河湖湿地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要

20、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山体景观的所有开采活动,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要控制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内的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影响;鼓励在重要的生态廊道区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保留原有自然地貌形态,如农田、菜地、林地等;加强植树绿化,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二十五条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1、结构:绿环围城,绿心镇中,绿廊穿城,绿核散布,六山八水、四纵五横绿环(六山):城市背景绿化山体包括真君山、天华

21、山、螺子山、神岗山、西垅山、青原山六山,形成围绕城市的基本绿化生态环。绿廊(八水):赣江、禾河、后河、磨盘湖、稠塘湖、君山湖、万石湖、老虎坑,是吉安重要的水系,应在改善现有水体的条件下,加强水体周边的滨水绿地建设,保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铁路、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形成多条绿色廊道体系。绿核:依托现有的螺湖水系、后河、君山水库建立城市绿核,形成庐陵文化园、环后河绿地、君山水上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绿带(四纵五横):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滨江大道、青原大道,形成四条城市南北纵向景观带。大桥西路井冈山大桥大桥东路、阳明路吉安大桥文天祥大道、吉安南大道赣江大道、君山大道、庐陵大道形成五条城市横向

22、景观带。绿片:各组团的单位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其它绿地形成城市绿片。2、布局:以城市外围山体为系统背景,以禾河、赣江等城市水体为景观廊道,以城市主要景观大道为联系纽带,以各级公园绿地为核心,以各组团绿地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布局形式。第二十六条 城市景观规划1、规划目标:突出滨水城市景观特色,以水岸景观、绿色山体、城市景观轴线为基本骨架组织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塑造“两河三岸水蕴青,满城山色绕庐陵”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2、景观控制:禾河、赣江水岸景观的控制,以禾河、赣江沿岸为水景主轴,以螺湖水系、后河组团、君山水库为水景次轴,来组织城市滨水空间,严格控制和管理赣江两岸和后河、君山水库等滨水景观

23、核心区建设,对景观核心区内的重要景观实施保护。3、城市干道景观风貌轴线:以河西片的井冈山大道、河南片的君山大道、河东片的青原路为骨架,覆盖阳明路、吉福路、新桥路、军民路、吉祥路、新富川路、井冈山大道、庐陵大道等城市主要生活性道路,共同形成了整个城市干道景观风貌轴线网络。4、城市景观节点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井冈山大道与大桥西路、阳明路、吉福路、军民路、吉祥路的交叉口,井冈山大道与南环路、君山大道、庐陵大道的交叉口,富川路与君山大道、庐陵大道的交叉口,青原大道与大桥东路、文天祥大道、赣江大道的交叉口,这些交叉口都是城市景观风貌轴线的转折点和交汇点,也是主要的城市视线交织点,因此在规划中应予以重点设

24、计,注意各交叉口处的建筑处理和与之相协调绿化景观建设。城市广场节点:人民广场、庐陵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化广场、城南新区广场、吉州工业园广场、吉州区行政中心广场、市民广场(青原区行政中心广场)、滨江广场2处(河东滨江花园内)。应将绿化、雕塑和喷泉有机结合布置,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展现。城市门户节点:对外公路与城市外环路的主要出入口和外环沿线、吉安火车站和南站出入口等主要入口地段,要进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和精心的形象设计,重点是绿化景观的塑造,形成城市门户意向,给外来人员以深刻印象。5、城市总体形象设计体现城市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赣江、禾河两岸预留足够的滨水绿地、生态绿地,弱化赣江两岸滨江路的交通功

25、能;增加滨水沿线的绿化、文化、休闲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形成以生活居住为主的一江两岸景观,结合市民休闲活动成为一条生活性的水域景观带;慎重选择沿江高层布点;保持沿江立面上山体轮廓线与建筑轮廓线的协调关系,留足视线廊道,营构“青山绿水在城中,城在青山绿水中”的城市景观。体现庐陵文化特色:部分重点地段强调“庐陵文化”的建筑风格和独特个性,追求融入自然的简约的建筑形态,强调风格创新。划定重要历史地段,严禁随意占(挪)用,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市内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历史地段进行普查、登记,分类分级予以保护,配以适宜的绿化建设,逐渐发展成为游览景点。第二十七条 分区规划 1、 河西片区城北组团:南以大桥西路为

26、界,北至城市外环线。包括吉州工业园区、庐陵文化园和吉州区行政中心。此地块山体众多,要着重山体绿化,进行林相改造,使之成为城市北部的绿色屏障。规划绿地率35%以上。中心组团:北以大桥西路为界,南至吉福路,为中心城区的旧城区。规划形成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该区域居住密集,商业用地紧张,要利用赣江和后河水系,建设大面积的滨水绿地,提高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化环境质量。规划绿地率30%以上。后河组团;北以吉福路为界,南至禾河北岸的生态绿地,是中心城区的行政、商务及文化中心,该组团居于整个中心城区的几何中心的位置,组团机械、纺织、食品和造纸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相对独立的工业区,绿地率应达30%以上。组团内的行政中心

27、也处于城区东部青原区行政中心、北部吉州区行政中心以及南部吉安县行政中心三大行政中心的几何重心的位置,其开发对整个中心城区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后河组团的建设是今后中心城区建设的重点,规划形成全市的文教、体育、游憩中心和重要的居住地段,绿地率应达40%以上。2、河东片区城东组团;位于青原大道以东,是一个综合性的组团。包括以井冈山大学为中心的高教科研用地、铁路站场用地、火车站商贸区、青原行政中心以及河东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建设稠塘公园和行政中心后山公园,使之成为河东的全市性和区域性公园。规划绿地率35%以上。滨江组团:位于青原大道以西,主要包括滨江居住区。此地块为滨江新区,已作详细规划,是市政府的重点

28、建设项目。要着重居住区的绿化建设,营构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规划绿地率35%以上。3、河南片区敦厚组团:位于井冈山大道以西,是吉安县城的旧城区,为吉安县的行政、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中心。此地块自然条件优越,城区内有龙湖、君山水库、小型山体、大片湿地。要进行湿地保护和建设,形成独特的滨河景观和湿地景观。规划绿地率指标为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组团:位于井冈山大道以东,包括工业用地和部分配套居住商业用地,规划绿地率30%以上。此地块丘陵较多,要着重进行山体绿化。第五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二十八条 公园绿地(G1)规划原则:充分利用水系、山体、丘陵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建设滨河游憩绿带

29、、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等,使城市绿地与生态绿地相结合,分隔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绿地的设计,应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传统,保护文物古迹,充分挖掘吉安市城市内涵,展示 “江南望郡”的魅力;公园、广场或小游园要各具特色,公园绿地的设施内容应考虑年龄、爱好、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力求达到公园绿地的功能多样性;尽量发展小型绿地(如街旁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居住小区游园等),在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新的公园绿地,使公园绿地分布趋向均匀合理,服务半径达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以方便居民使用;公园设计建设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绿化种植面积达到70%以上,通过乔木、

30、灌木和地被植物,常绿树和落叶树合理搭配,营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新区的建筑应适当后退道路红线,以增加道路红线外的带状公园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第二十九条 至2012年,公园绿地面积681.2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5平方米;至2016年,公园绿地面积941.7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9平方米;至2020年,公园绿地面积1192.5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4平方米。第三十条 规划全市性公园5个:已建白洲公园(河西片)和龙湖公园(河南片),规划新建庐陵文化园(河西片)、稠塘湖公园(河东片)、君山水上公园(河南片)。区域性公园11个:已建天华山公园、真君山公园、龙湖公园,文

31、山公园。规划新建神岗山公园、沁心园、秀景园、梨山公园、庐陵风情园、庐陵生态园、金鸡岭公园。专类公园6个:已建文天祥纪念馆公园和白鹭洲书院。规划新建儿童公园、白雾山植物园、体育公园和青少年公园。游憩集会广场8个:已建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青原市民广场、文化广场。规划新建城南新区广场、吉州工业园广场、吉州区行政中心广场、滨江新区火炬广场。带状公园:河东滨江花园、后河沿河绿地二期、湖滨公园、北门河沿河绿地等。小游园:规划在高层建筑后退红线地块、街道建筑间隙处、道路互通区域、城市低洼地(小面积,不宜建筑)等处建小游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绿地设置要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园绿

32、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园绿地等。第三十一条 生产绿地(G2)规划原则:生产绿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以上;苗圃、花圃用地范围内要求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以利于节约投资费用;培育苗木种类应以本地为主,适当引进外地品种;引用先进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科学有效的划分苗圃功能分区、建筑及设施布局,将苗圃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苗木交易、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公园式综合示范苗圃。规划至2020年生产绿地总面积达到220.01公顷,占建设用地2.89%。第三十二条 防护绿地(G3)规划原则:公路规划红线外两侧隔离绿化带宽度,国

33、道两侧各15-30米,省道两侧各15米,县(市)道两侧各10米,乡(镇)道两侧各米;城市高速公路两侧20-50米;城市外环路绿化隔离带单侧应大于100米;铁路沿线两侧防护绿地宽度30-50米,:单回或双回共杆500kV高压走廊宽度60m。单回或双回共杆220kV高压走廊宽度45m。单回或双回共杆110kV高压走廊宽度30m。应以低矮灌木及宿根花卉、草地、地被植物为主,成片状群植;赣江两岸防护绿带宽度50米以上;禾河两岸防护绿带宽度30米以上;水源涵养林宽度不少于100米; 工业园应建立绿化隔离带,其宽度20-50米。特殊用地在其用地周围以外100-200米的范围内建设防护林带,使之与城市隔离。

34、规划建设防护绿地1563.66公顷。第三十三条 道路绿地规划原则: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低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低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其绿地率不得低于20%;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得低于35%。规划园林景观路:吉安南大道、吉州大道、井冈山大道、青原大道、滨江大道、赣江大道、吉安北大道、发展大道、火炬大道。规划重点绿化路:吉阳大道、天华大道、沿江路、凤山大道、大桥西路、韶山路、阳明路、吉福路、吉祥路、梅林大道、通源大道、水运一路、大桥东路、文天祥大道、白云路、富川路、创新大道、拓展大道、庐陵大道、君山大道、京九大道。第三十四条 居住区绿地

35、规划原则:新区建设不低于30%;小区级公园绿地按人均1平方米、服务半径300米的标准安排;旧城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危改区不低于20%);建设集中绿地难度大的要通过绿地的高质量、高覆盖率来弥补其不足,建成花园式居住区。第三十五条 其它附属绿地的绿地率规划执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第三十六条 其它绿地(G5)规划原则:主要以普遍绿化为主,将规划区范

36、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均进行普遍绿化,培植风景林木,作为生态绿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培育,以支持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营构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第三十七条避灾绿地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条件、防灾避险的需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人口密集区,按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要求,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

37、,形成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平灾结合的原则。要兼顾生态、游憩、观赏、科普和防灾避险功能的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第三十八条 防灾绿地:在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隔离缓冲绿带,合理布局和建设防灾绿地,以形成城市具有防御能力的防灾绿地体系,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第三十九条 紧急避险绿地:要求绿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发生灾害时,市民可迅速疏散到各类绿地,为避灾救灾争取宝贵时间。规划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为300-500m、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为5

38、00-1000m,与有崩塌、滑坡等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应在500m以上,与二类、三类工业用地的距离在500米以上。为保证紧急避险绿地的安全性、可达性,还要必须保证与避灾通道有直接的联系,保证道路的通畅。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紧急避险绿地的绿化种植注意乔木的树冠距窗户应在5米以上。第四十条 临时避灾绿地:要考虑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的不同使用特点、形成功能的可应变的“柔性”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避灾能力。规划利用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体育馆、学校和郊区大型生态绿地等,作为各种类型灾害的临时避灾绿地。规划将庐陵文化园、滨江公园、后河绿地、白鹭洲公园、真君山公园、天华山公园、真君山公园、后山

39、公园、庐陵生态园、稠塘湖公园、秀景园、体育公园、禾河与赣江河漫滩地等作为临时避灾绿地。这些公园都应有一定面积的水面,既可造景,又可做灭火水源。公园内修建备用井,以提供灾害时使用的生活用水。同时,还应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第四十一条 过渡性避灾绿地:避灾公园是固定的避灾安置场所的公园绿地,一般是利用大型公园与城市郊区绿地建设具有一定应急设施设备的过渡避灾安置绿地。规划每个片区设立一个避灾公园,庐陵文化园(河西片)、稠塘湖公园(河东片)、金鸡岭公园(河南片)作为城 市避灾中心公园。在建设时按照要求配备灾时可以迅速转换利用的场地和设施。第四十二条 洪灾避险绿地:峡江水电

40、站建成后,流经城区的赣江水位将提高,应考虑洪灾避险绿地的设置和相应的设施,城市地势高处当为避洪灾场所。规划天华山公园、真君山公园、螺子山公园、文山公园、庐陵生态园等城市山体公园作为洪灾避险绿地,设置一定的应急设施和避灾安置设备,如救生艇、救生船、救生衣、帐蓬、绳索等。此外,在地势较高的长冈路、吉州路、阳明西路、鹭州西路等周边区域的一些单位中,放置一定数量的救生艇、救生船、救生衣、绳索等,以备不时之需。第四十三条 避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点连成网络,形成市区内的体系。避灾通道道路绿地率应不小于20%,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小于10米。主要通道的红线两侧,要有1030m宽度不等的

41、绿化带,且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510米,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为确保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在本规划中,将韶山路、鹭洲路、中山路、石阳路、文山路、汗青路、凤山大道、白鹭大道、跃进路、吉祥路、城南新区的几条支路、正气路、和气路、梅林大道、湖滨东路、平安路、水运二路、丹青路、学院路、坪田路、公略路、富水路、吉州路、东昌路、凤凰路、高昌路、金山路、盘龙路、彩虹路、朝阳路、天祥南路、京九大道、嘉年华大道、创新大道、环岛南路、火炬大道等作为城市避灾通道。第四十四条 救灾通道:为保证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的通畅,救灾通道的道路绿地率应在25%以上,两侧绿带20米以上。为保证

42、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规划将井冈山大道、吉阳大道、吉安北大道、吉州大道、阳明路、吉安南大道、大桥西路、大桥东路、滨江大道、青原大道、梅林大道、赣江大道、沿江路、庐陵大道、白云路、君山大道、105国道、吉福路、吉祥大道等作为城市救灾通道。第四十五条 加强防灾公园和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城市绿地应急设施时刻处于完好状态,确保灾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城市园林、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加强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新建或改建的防灾公园,不符合防灾避险基本要求的不予验收,责令整改。要对防灾公园等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急设施要尽快更换和

43、完善。第四十六条 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科普教育,向城市居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系统的应急避险功能,广泛告知防灾公园、紧急避险绿地等避难场所和防灾避险应急设施的具体位置、功能及使用方法等,要利用防灾公园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增强居民的应急救援避难意识和行为能力。第六章 树种规划第四十七条 规划原则:适地适树原则,树种规划要基本符合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适合该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优先选择抗性强、病虫害少、对环境污染抵抗力强的树种;植物多样性原则,以地带树种为主,重视乡土树种的选用,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合理配置原则,以乔木为主,合理安排乔木、亚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和地

44、被植物,落叶树与常绿树相搭配,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种间数量比例,适量运用常绿树种,丰富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速生树与慢生树兼顾发展,近、中、远期效益相结合。第四十八条 城市基调树种:樟树、杜英、桂花、银杏、栾树、法梧、雪松、杜鹃。城市骨干树种:樟树、广玉兰、桂花、杜英、棕榈、圆柏、龙柏、罗汉松、雪松、乐昌含笑、四季桂等。银杏、白玉兰、合欢、枫香、喜树、白杨、蓝果树、栾树、重杨木、悬铃木、水杉、柳树、紫荆、紫薇、碧桃、海棠、木芙蓉红花继木、红叶石楠、小叶女贞、山茶花、月季、竹类等。第四十九条 技术经济济指标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比例,被子植物占城市园林绿化比例约80%左右;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

45、根据吉安市的气候条件,常绿树种可占60%以上;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以乔木为主,乔、灌之比应为7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一般木本应占到85%以上;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一般乡土树种应占到80%-90%以上。速生树和慢生树比例,依绿地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在防护绿地和大面积普遍绿化的初期阶段,速生树的比例应大一些,约占80%以上,以后逐渐置换慢生树种。在公园、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中,速生树的比例应小一些,约占30%左右。至2020年,城市常用园林植物植物应达到600种以上。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五十条 规划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树种,对原有的,生长良好的树种予以

46、保留,引种。在良好的微气候条件下,引进周围地区适应性较强的树;综合功能原则,考虑不同的用地性质,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多样性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景观层次丰富的绿色生态系统,达到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之间的平衡。做好植物品种的培植与繁育工作,增加科研力量,使绿化树种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合理开发原则,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原有植物物种和野生动物,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第五十一条 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与指标1、目标:促进城区与郊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连接,形成协调、有序的开放系统;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夯实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础;通过规划、

47、布局,构建具有滨湖、山水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景观框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碧水、青山”的绿色家园。2、指标:根据绿地面积的大小制定植物种类指标,绿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不少于40种;绿地面积在3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不少于60种;绿地面积在10000-20000平方米的,植物不少于80种;绿地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植物不少于100种。乔木增加100种;灌木增加200种;草本增加120种;攀缘植物增加25种;水生植物增加32种。 第五十二条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与对策1、就地保护:对现有的珍稀树木划出保护范围,严禁砍伐,任其自然发展,以逐渐形成适应珍稀树种生长的植物群落。2、迁地保护:进行珍稀树种的育种、繁殖、培育等科研工作,保护和繁衍珍稀树种,扩大种群数量。在森林公园的树木园中,种植本地现有的珍稀植物,以及本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或能够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其它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恢复或增加植物的多样性。3、科普宣传:通过结合迁地保护的植物种质园建设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教育示范基地、设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教育周、相应的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建立市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第八章 古树名木保护第五十三条 吉安市古树名木共计295株,15科、21属、21种。所在地点大多为风景区、公园或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