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998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l[建筑]泰州市城市水利规划.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第1条 为适应泰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指导泰州市城市水系治理,统筹安排城市的水系保护和建设,支撑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重大水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编制泰州市城市水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城市水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水系专题的深化和细化,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必须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划为城市的水系保护、建设、管理及水事活动提供技术法规依据,是进行河道管理、保护、开发的控制性依

2、据,是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等涉河(水)活动的规划引导和管理依据,也是今后城市分区规划、园区布局规划中涉及有关河道布局等水利专题规划编制的依据。第3条 指导思想在认真研究泰州城市自然条 件、历史人文的基础上,以人水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理论为指导,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城市治水新理念,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水系为宗旨,围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科学规划水系,合理布局工程,充分发挥水系的防洪排涝、城市引排、生态调节、景观美化及航运旅游等功能,促进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挖掘泰州市水历史与水文化资源,倾力赋予水系及水利工程以

3、丰富的文化内涵,重现“江城、“水国”特色,建设魅力泰州,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4条 规划原则与流(区)域水利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协调,尊重水系的自然属性,保护城市水系的自然形态,确保城市适宜水面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公共性、系统性和特色化原则,因地制宜,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泰州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第5条 规划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与管理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

4、98年1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8)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主要技术规范与标准(1)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1431-2008)(2)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1201-97)(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4)防洪标准(GB50201-94)(5)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144-2006)(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7)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等相关规范、规程3.相关规划、文献(1)江

5、苏省近期防洪规划(2)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2003.04)(3)经济发达地区水利发展模式(陈菁胡正平编著)(4)扬州市通扬运河以南高沙土地区水利(修订)规划(扬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1年)(5)泰州引江河总体可研报告(6)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7)泰州市城市防洪规划(1999年)(8)泰州市主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2003年)(9)泰州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2007年)等相关规划第6条 规划范围西与扬州江都市接壤,南临长江,东至高港、海陵区与泰兴、姜堰交界,北到江海高速公路一线,为泰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约633平方公里,包括海陵、高港、开

6、发区444平方公里及2008年9月划入的189平方公里区域。第7条 规划基准年和水平年基准年:2008年近期水平年:2015年中期水平年:2020年远期水平年:2030年第8条 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的城市治水理念,整治畅通城市河道水网,提升城市水面率,完善城市防洪治涝设施,增加调引江水能力,扩大水环境容量及影响范围,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体和滨水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城市调引水水系布局和协调的涉水工程布局,构建城市水工程体系,逐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需水要求,打造富有泰州个性文化的水景观,建设“碧水浮江城、灵气氲泰州”

7、的水气盈城、水景交融的生态、宜居、宜游的美好泰州。近期目标(2015年):适度提增城市水面率,建立与城市总体发展格局有机结合并相辅相成的水系;进一步巩固城市防洪和排涝设施,拓浚河道、改善防洪治涝工程布局,提高水工程引排调控能力,使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及能力逐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正本清源,增加生态环境供水量,开源引流,有效改进城区水质。中期目标(2020年):形成城市骨干水系框架和适应城市需水要求的江淮互济、引抽结合的水资源调引系统;初步建成水资源安全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功能区基本达标的城市水系及滨水绿带系统,基本实现“水位可亲、水体

8、流淌、水质优美、水环境秀美”的目标。远期目标(2030年):全面实现16的城市适宜水面率,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体系,建立富有泰州文化个性特色的、适应泰州城市涉水休闲旅游发展的水景观系统,同时形成高效统一的现代化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将泰州建成一个滨江、生态、宜居的旅游城市”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第9条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经回顾相关流(区)域水利规划,详细调查水系现状,搜集分析长系列水文资料并建立河网模型,综合分析城市水系特点,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理划分河道等级、科学确定河道功能;布局河道框架,确定泰州城市水系适宜水面率;提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防洪、排涝、引

9、水工程布局;挖掘泰州城市水文化,制定水景观方案、河道蓝线控制方案,划定城市水系行政管理范围;提出城市水系工程建设方案。第10条 水系规划成果本规划由文本、技术报告、图表组成。第二章水系布局和水系规划第11条 水系组成和功能分类泰州城市水系由河流、湿地及其他水域构成,按其功能分为防洪排涝、饮用水源、景观娱乐功能及航道运输功能、其他功能和复合功能,城市水系大多兼有综合功能。1.防洪排涝河道规划范围河道均有防洪排涝功能,其中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卤汀河是里下河地区的骨干排涝河道;南官河、周山河、老通扬运河、宣堡港、古马干河等是通南地区的骨干排涝河道。2.饮用水源河道基于饮用水源功能的城市河

10、道等级划分依据河湖水源的重要性确定,分为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河湖。规划范围饮用水源河道有长江泰州段、泰州引江河。永安洲永正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具体划分为:泰州引江河既是南水北调东引输水干线,又是泰州市的备用水源。全线为保护区,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平交的河道,从交汇口上溯2000米及其两岸背水坡堤脚外100米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3.景观娱乐河道基于景观娱乐功能的城市河道主要有泰州引江河、凤城河、凤凰河、周山河、卤汀河、南官河、老通扬运河、稻河、草河、许庄河、宣堡港、蔡圩中沟。其中泰州引江河、凤凰河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凤城河为重点景观河道,其他河道应符合城市景

11、观带和绿化带的要求。,4.航道运输河道航道运输河道有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卤汀河(新通扬运河以北段)、南官河、周山河、古马干河以及两泰官河-西干河-红旗河-苏陈河。根据有关规划,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卤汀河(新通扬运河以北段)、古马干河(闸下段)为三级航道,南官河(周山河以南段)、周山河、古马干河-两泰官河-南干河.西干河-红旗河-苏陈河(新通扬运河至周山河段,属规划拓浚)为五级航道。5.其它功能和复合功能其他功能为提供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等其它功能的水域,复合功能为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和要求的水域,同时兼顾工业、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要求的河道。此类河道有泰州引江河、新

12、通扬运河、南官河、卤汀河。第12条 水系等级划分根据河道的自然规模、水系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将河道划分为一-四等级。一级河道有12条,分别为泰州引江河(含送水河)、卤汀河、南官河、泰东河、凤城河、凤凰河、两泰官河-南干河-西干河-红旗河-苏陈河线、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周山河、宣堡港、古马干河,规划范围内长度计192.31公里,其中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泰东河均为流域性骨干河道。二级河道有15条,分别为西冯河、杨庄河、麒麟大河、社道河、老东河、九里桥河、永丰河-周梓中沟-张马中沟-田河中沟-团结中沟线、太平河、小港河、鸭子河、乐园河、许庄河、

13、蔡圩河、赵泰支港南段、文胜河,规划范围内长度计140.87公里。三级河道有16条,分别为盐河、苏红河、岸庄河、军民河、九里沟、扬子港、翻身河、大冯河(含跃进河)、大寨河(海陵区)、大寨河(九龙)、向阳河、孔庄河、中心港、穿心港(北)、穿心港(南)、赵泰支港北段,规划范围内长度计96.98公里。其余均为四级河道,规划范围内长度计600.99公里,一-四级河道共计1031.15公里。第13条 水系总体框架和布局根据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泰州城市发展目标为“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市以老328国道和312省道为北、南两条 控制线,将城市水系分成里下河圩区、通南高沙

14、土区、沿江圩区三个不同水位的区块,形成“三区五湖、四纵八横”的骨干水系框架。1.三区以老328国道控制线、312省道控制线为界,分为里下河圩区、通南高沙土区、沿江圩区。2.五湖结合水景观打造,通过增加水面、洼地坑塘改造,形成翔凤湖、天德湖、药城新湖、凤栖湖、龙窝湖,为泰州市水系添加绿水碧湖,其中天德湖、翔凤湖已开挖;规划凤栖湖位于宣堡港以北,与宣堡港相通;规划药城新湖位于鸭子河-生产河线;龙窝湖位于高港沿江圩区。3.四纵(1)泰州引江河。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全长23.86公里,集引水、灌溉、排涝、航运综合功能,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设施。(2)卤汀河-南官河一线。规划范围长35.86

15、公里,泰州船闸以北段为卤汀河,以南至长江为南官河,其中泰州老城区段又名西城河。南官河是泰州市区最主要的引水通道,南官河周山河,以南段、卤汀河新通以北段为重要的航道。(3)泰东河-凤凰河-团结中沟一线。规划该线形成南北贯通的引排河道。规划范围长40.24公里,北为泰东河、老东河,南接凤凰河至周山河,规划南接永丰河、大寨河、周梓中沟、张马中沟、田河中沟穿越圩区接团结中沟、文胜河至规划的龙窝湖入江。该线主要利用现状骨干中沟,局部河段通过沟通整治沿线小沟、小塘,形成纵向骨干河道。(4)两泰官河-南干河-西干河-红旗河-苏陈河一线。该线结合南官河城区段航道调整,形成苏陈河-红旗河-西干河-南干河-两泰官

16、河航道(标准为5级),全长27-35公里。苏陈河接红旗河向南新开接通至周山河。规划该河线经周山河南接西干河、南干河、两泰官河,至古马干河。上述纵向河道中,泰州引江河为一级水位(里下河),卤汀河.南官河、两泰官河-南干河.西干河-红旗河-苏陈河线为二级水位(里下河、高沙土区),泰东河-凤凰河-团结中沟为三级水位(里下河、高沙土区、沿江圩区)控制。4.八横(1)新通扬运河。规划范围长21.7公里。(2)老通扬运河。规划范围长24.2公里。(3)周山河。规划范围长15.38公里。(4)鸭子河。延原河线东接生产河,规划范围长12.35公里。(5)乐园河。沿界牌河至南官河向东接河港引河、乐园河,新开东西

17、向河道接新跃河、高港大寨河。规划后统一定名为乐园河,规划范围长17.14公里。(6)许庄河。西起南官河东至两泰官河,河线不变,规划范围长6.3公里。(7)宣堡港。规划范围长18.9公里。(8)古马干河。规划范围长4.5公里。第14条 水系布局水系形成以四纵河道为主干,以八横河道为纽带,通过河道景观、绿化建设,形成“两线分三区、四纵贯江淮、八横织绿带、沟河成网络、湖塘缀其间、碧水浮江城、灵气氲泰州”的空间布局。第15条 防洪排涝功能分析1.防洪标准泰州市为II级重要城市,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规划区以新通扬运河为界,新通以南为泰州中心城区及新区所在地,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新通以北地区按里下河圩区防

18、洪设计水位设防;老328国道控制线、312省道控制线设防标准、长江堤防防洪标准均为百年一遇。2.治涝标准河道涵闸按20年一遇标准,泵站抽排圩区近期为10年一遇,远期为20年一遇。中心城区近期按20年一遇标准。3.防洪排涝布局根据泰州市地形特点、洪水特性,里下河地区防洪新通扬运河以北片以现状圩口为基础,适当联圩并圩,以各圩区的圩堤为防洪屏障:新通扬运河以南片,以新通扬运河南堤、老328国道流域控制线为防洪屏障,涝水立足抽排,相机自排。规划范围通南地区以长江堤防为外围防洪屏障。沿江圩区地势低洼,为防止高沙土地区高水南压,在与高沙土区分界处的北箍江、312省道一线应设置高低片控制线;南官河等高沙土区

19、排水河道穿越圩区河段,两岸堤防均有挡洪要求;沿江圩区涝水立足抽排,相机自排。高沙土地区立足自排,排水依托泰州大通南区域,以入江为主,相机排入泰州引江河,通过优化河道布局,全面疏浚河道,形成“纵横有序、纲举目张”的骨干河网;集中整治区域性排涝效益明显的骨干河道,扩大水面,增加调蓄库容;新建引排控制建筑物,统筹城乡,确保重点,优化工程控制运用调度方案,扩大外排出路,增强抗灾能力。第16条 防洪排涝分析根据区域地形、水系的特点,结合现状及规划工程布局,防洪排涝分区(具体分区见表)分析如下:里下河地区总面积为155.8平方公里,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2片,其中新通以北以卤汀河、泰东河为界,自西向东

20、依次分为下河1、2、3片;新通以南以引江河、卤汀河、兴泰公路、苏陈河为界,自西向东划分为下河4、5、6、7、8片。高沙土地区总面积为386.3平方公里,以泰州引江河、周山河为界,引江河以西为高沙1片,引江河以东、周山河以北为高沙2片,周山河以南为高沙3片。沿江圩区总面积为70.5平方公里,被南官河、古马干河分割为3片,白北向南依次分成沿江1、2、3片。1.里下河地区泰州里下河地区以流域防洪、区域治理为依托,近期防洪设计水位为里下河现状工情50年一遇水位3.82米,远期防洪标准随着全省里下河治理工程的逐步实施而提高,远期防洪设计水位为里下河治涝近期工程实施工况的100年一遇水位3.73米。下河1

21、-下河3片:河道保留较好,对内部河道清淤、清障,保障河道达到20年一遇标准;泵站抽排基本达农业区10年一遇标准,局部圩口仅达农业区5年一遇,需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新建,达到农业区10年一遇标准。泰东河以东片联圩并圩后,水系需重新布置泵站。下河1片由19个圩口组成,圩口总面积为40.414平方公里,现状排涝总流量为39.7立方米/秒,近期1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44.4立方米/秒,远期2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58立方米/秒。下河2片由8个圩口组成,圩口总面积为12.64,平方公里,现状排涝总流量为18.4立方米/秒,近期1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18.6立方米/秒,现状基本达到农业区10年一遇标准,远

22、期2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20.3立方米/秒。下河3片现状为8个圩口,联圩并圩后,分为红旗东圩、红旗西圩,属农业开发区。对红旗西圩核心区按建成区标准配置。农业开发区20年一遇综合排涝流量为55立方米/秒。利用现有排涝站13座,排涝流量为20立方米/秒,需新增排涝流量35立方米/秒。下河4片:地面高程相对较高,排水相对独立,地面高程一般在3.0-4.0米,现状主要河道为“一横四纵”,一横为三村干河,四纵为孙庙庄河、大寨河、西大河、后塘河,西大河、大寨河与新通扬运河敞口相通。由于该片地面高程相对较高,排涝立足自排,规划地面建设控制高程为4.0米,在大寨河、后塘河南段新建涵闸,与老328国道南侧河道相

23、通,利于活水。下河5片:内部有九里沟河、森南河、五叉河等骨干排涝河道,这些河道均变成城市河道,部分河道采用了块石护砌。下河5片现状排涝流量21立方米/秒,基本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下河6片:内部水系有稻河、草河、七里河、任庄河、许郑河等骨干排涝河道,其中七里河、任庄河、许郑河与新通扬运河直接相通。该片现状排涝流量有23立方米/秒,规划20年一遇抽排流量为36立方米/秒。与新通扬运河敞口相通的河道采取建闸封闭或筑堤交圈。在稻河至卤汀河之间有局部低洼地尚未封闭,规划加固卤汀河东堤、稻河西堤实现堤防交圈,并单独设凌家沟站(流量3立方米/秒)抽排向稻河排水;对七里河、任庄河建闸,许郑河建闸站10立方

24、米/秒,确保防洪安全。下河7片:现状排涝总流量为6立方米/秒,10年一遇排涝综合流量为14.5立方米/秒,远期2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23.6立方米/秒。与新通扬运河相通的茶庵桥河,在口门处修筑堤防封闭,同时在堤防南侧新开100米河道,在内部连接两条 河道。下河8片:河流保持较好,与新通扬运河敞口相通的河道需建闸封闭或筑堤防交圈;对河道进行疏浚,现状排涝总流量为0.5立方米/秒,近期1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5立方米/秒,远期20年一遇排涝总流量为7立方米/秒。2.高沙土地区该片区地面高程大多在5.0米左右,局部地区在4.5米左右,其中引江河以东地区建设用地以建成区用地为主,是泰州市区建设的重点地区

25、。高沙土地区境内没有过境洪水,内部主要受本地降雨与长江潮位影响形成内涝,该片涝水出路引江河以东片区主要是经口岸闸、马甸港闸、引江河以西片区经江都通江闸等自排入江;亦可相机经老通东、西闸、周山河套闸、送水河等排入引江河,经高港站外排入江。据泰州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泰州市通南高沙土地区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5.0米。高沙1片:位于引江河以西,排水依靠江都通南水系代排。该区被扬泰分界线分割为独立3片,其中周山河北片面积为12.1平方公里,排水除通过老通扬运河向西,经江都红旗河通江闸排入长江外,也可经老通西闸排入引江河,但为保障引江河水质及里下河排涝,老通西闸常年关闭,经江都通江闸外排,排水距离长,加之

26、河道蜿蜒曲折,工程整治、运行调度涉及两市协调,现该片引排条 件较差。本区除进行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水面,增强自身引排能力外,还要加强与江都方面的沟通、协调,团结治水、统筹安排,相关部门也要细化、落实老通西闸、界沟闸的调度控制方案,切实解决本区引排问题。其余两片面积较小(面积为2.97平方公里、2.23平方公里),均依靠周边的江都水系引排,故除完善内部引排设施外,还要加强与江都相关部门的对接、协调。高沙2片:按照防洪设计水位5.0米,对中心城区相关河道设涵闸控制,形成防洪包围圈;排涝通过分区控制,泵站抽排,控制区内水位不超过3.8米。本区近期拟对328国道以西区域进行控制,在328国道东侧周山河北

27、侧设控制涵闸,328国道以东区域防洪以流域为依托,排水汇入高沙土区河网经马甸闸、夏仕港闸等沿江口门自流入江。近期新建南官河控制工程、凤凰河控制工程、老通扬运河滚水坝工程、翻身河滚水坝工程、刘西河滚水坝工程,并在中干河设置20立方米/秒的排涝泵站,远期按控制内部水位不超过3.8米要求设置泵站,全面达到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高沙3片:防洪以流域为依托,排涝主要向南经口岸闸排入长江,部分通过周山河、南干河、两泰官河汇入高沙土区河网经马甸闸、夏仕港闸等沿江口门自流入江。同时严控地面竖向标高,疏浚整治、开挖河道,使骨干河网布局更为合理,中沟级河道平均间距1.0-2.0公里,河底高程0.0-1.5米。3.

28、沿江圩区沿江1片:南官河以西,含滨江新城片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5-3.0米,近期建设用地以生态农业为主,远期用地泰州引江河以东均为建成区,以西为生态区。近期对送水河以南片区按建成区20年一遇标准配置泵站,送水河以南片20年一遇流量为30立方米/秒,送水河以北、引江河以西近期按生态区10年一遇配置泵站,流量分别为3.7立方米/秒、4.3立方米/秒;远期送水河以北变为建成区,泰州引江河以西为农业区,送水河以北为11立方米/秒、泰州引江河以西为6.4立方米/秒。送水河以南区域将赵泰支港作为骨干内河,疏浚整治赵泰支港,其它东西向河道保留并疏浚,与赵泰支港沟通,适当进行裁弯取直,形成内部“丰”字型骨干

29、水系。利用该片现有泵站4立方米/秒(分别为老时仙站1立方米/秒、新时仙站3立方米/秒),近期扩建太平站至8立方米/秒、高港站至15立方米/秒,新建赵泰支港站3立方米/秒。送水河以北区域将赵泰支港河道进行调整,新开南北向河道2.1公里,北接北箍江,南接送水河,该片排涝出口为送水河、北箍江。该片现状有故土站2立方米/秒,规划近期在新开河道北侧新建念一圩泵站2立方米/秒,外排出口为北箍江;远期扩建故土站达到14立方米/秒。泰州引江河以西区域现有排涝泵站2立方米/秒,近期浚深沟塘10000平方米,作为泵站的调蓄池,并结合环境整治对岸坡进行护砌。沿江2片:位于南官河以东,含永安洲工业园区和滨江新城片区,

30、地面高程一般在2.5-3.0米。通过疏浚整治内部河道,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其中文胜河为本区东西向骨干河道,其余主要河道有团结中沟、小刘港、友谊中沟、穿心港等。沿江2片立足抽排至长江,一步到位。近期泵站抽排总流量为57立方米/秒,远期抽排总流量为92.5立方米/秒。近期保留龙窝站、双新排涝站,近期扩建友谊排涝站至13立方米/秒、永正站至5立方米/秒、永安站至10立方米/秒、引江排涝站至8立方米/秒、福利站至5立方米/秒,新建同联中沟站5立方米/秒;远期在龙窝湖西侧通长江处扩建龙窝泵站至35.5立方米/秒。沿江3片:古马干河南侧,为核心港区用地,地面高程一般在2.5-3.0米。通过疏浚整治内部河道

31、,形成一横三纵的骨干河网,其中一横为同心港,三纵为盘头河、胜利中沟、天雨中沟,将北沙中沟与盘头河沟通并拓浚北沙中沟,疏浚整治护场河。近期排涝总流量为24.4立方米/秒,远期泵站总流量为45.7立方米/秒。该片现有泵站排涝流量为7.8立方米/秒,近期扩建北沙泵站、盘头站、天雨站、胜利排涝站,北沙站达到12立方米/秒、盘头站、天雨站流量均达到5立方米/秒,胜利排涝站为3立方米/秒;远期新建同心港站,流量为20立方米/秒。第17条 防洪治涝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有:1.长江防洪工程长江百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口岸闸下水位为6.54米。长江主江堤堤顶高程按长江设计洪水位加2.0米超高确定,通江港堤堤顶按长江设计

32、洪水位加1.5米超高确定。岸线利用段江堤形成成片高地的堤后(前)高地宽度50米,且其项面高程在设计洪水位0.5米以上,经专门论证后堤顶高程可适当降低。泰州市区长江主江堤加固标准:主江堤堤顶高程8.54米,通江港堤堤顶高程8.04米,堤顶宽均为8米。长江侧坡面建设浆砌块石护坡,背水坡植物防护,主江堤堤项建6米宽简易沥青公路。并需加固(拆建)江港穿堤小型建筑物计11座。为稳定河势,对开发区的扬湾段(计3.07公里)、永安洲节点北沙段塌坍江岸(计2.76公里)进行平顺抛石护岸,新建块石护坡380米。2.沿江圩区防洪工程沿江圩区除长江堤防外,泰州引江河堤防、南官河(含送水河)堤防是本区防洪屏障,泰州引

33、江河堤防已达百年一遇设计标准。按挡御5.0米水位要求加固圩区段堤防,其中南官河堤防5.4公里、送水河堤防3.8公里、北箍江堤防2.5公里,堤防顶高程6.0米,顶宽5米,边坡1:3。对于堤防建设用地受限制的堤段,可采用挡浪墙或防洪墙方案,挡浪墙段土堤堤顶高程不低于5.5米。北箍江南堤及312省道一线是高沙土区、沿江圩区的高低片分界线,沿线堤防(道路)及控制涵闸也有挡洪要求,需按照上述工程标准进行加固。3.里下河地区防洪工程新通扬运河堤防按百年一遇设计标准,规划范围现状除泰东河-苏红河段北堤未达标外,均达百年一遇标准,对未达标段堤防加高培厚至设计标准。全面加固圩区圩堤至堤顶高程4.5米,顶宽4米,

34、边坡1:1.5-1:2(具体边坡待设计时按照稳定计算确定)。加固或拆建里下河圩区病险圩口闸。4.老328国道控制线工程老328国道控制线是通南与里下河的分界线,也是里下河地区南侧的防洪屏障,沿线公路作为堤防已满足分隔要求,控制建筑物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达标建设。5.里下河地区排涝工程全面疏浚整治河道;对未达标圩口需新增泵站,新通以北现有排涝动力78.12立方米/秒,近期新建流量39.8立方米/秒,远期在近期基础上新建15.35立方米/秒;新通以南现有排涝动力50立方米/秒,规划近期新建流量33立方米/秒,远期在近期基础上新建10立方米/秒。6.沿江圩区排涝工程全面疏浚整治河道,拓浚、整治内部河

35、道;现有排涝动力52.06立方米/秒,规划近期新建泵站94立方米/秒,远期在近期基础上新建泵站69.5立方米/秒。7.通南高沙土地区排涝工程本区排涝以自排入江为主,相机排入引江河为辅。全面疏浚整治河道,打通断头河,整治后一-四级河道长度计565.53公里,有效提高河网引排调蓄能力。近期沿周山河以北、328国道以西控制,远期可考虑沿苏陈河一西干河.南干河一宣堡港以西建控制。对地面高程低于5.0米且难以控制地面建设高程的已建成区,排涝立足自排,辅以抽排,抽排标准为10年一遇。同时洼地治涝工程结合水环境改善,将泵站建成双向引排型式。第18条 河道与排水管网衔接整治排水管网,新区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采

36、用截流式过渡,污水管道全部封闭运行,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控制河道间距圩区500-700米,高沙土区700-1000米,以便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排入水体,圩区雨水管网出口全部排入圩区圩内河道,其它地区排水管网出口向外部河道排水的,实行管网出口集中,尽量减少排水出口,并设置防洪(潮)涵闸或拍门,做到外河低水位时自排,高水位时关闸防止倒灌。高沙土区历史最高水位4.91米,5年一遇为3.81米,10年一遇为4.58米,排水管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水位的项托影响。第19条 水面规划1.城市适宜水面积目标将城市适宜水面逐步改善并提高,近期实现水面率达到15.5,中期、远期逐步实现适宜水面比例达到16并维持稳

37、定。同时根据规划区的水系特点,规划里下河圩区、通南高沙土地区、沿江圩区水面率分别为20、10.0、14。2.水面组合形式规划范围水面由河道、坑塘、沟渠、湖泊、湿地组成,其中河道水面约占8.0。尽量保留现有河、塘水面,并对其清淤、整理;围绕“连、通、畅、活”的目标,拆除坝埂、渔簖、束窄暗涵等阻水建筑物,尽量打通原有的断头河、死水河,实现与主要河道相通。各分区用地规划时,既要落实上述水面率指标,河道布置也要满足河网密度要求(规划建成区河道间距:圩区500-700米,高沙土区700-1000米)。3.水面修复与补偿对水系修复与补偿的措施有疏浚、沟通、拓宽河道,恢复被侵占和填埋的沟渠、水塘,新建城市人

38、工湖库,新建开发园区、居住小区、景观公园等景观水面。河道沟通主要有:(1)七里河向南新开1.4公里,接通至老通扬运河,沟通上下河水系,形成纵向引排河道:(2)向阳河向东新开4.4公里,接通至老通扬运河,形成东西向引排河道;(3)朱新河向东新开1.7公里,接通至大冯河,形成东西向引排河道;(4)五里河向南新开0.4.公里,接通至老通扬运河;(5)西玉带河与东玉带河、中市河接通,恢复城区历史老河道;(6)苏陈先锋河向南新开1.7公里,接通至老通扬运河,沟通上下河水系,形成纵向引排河道;(7)引江河以西地区的后塘河向南新开0.6公里,接通至张家河,沟通上下河水系,形成纵向引排河道;新开东西向河道1.

39、5公里,接通九龙大寨河与马家河,形成内部东西向主要排水河道;(8)太平中沟向南新开2.7公里接范雅中沟,形成纵向的骨干调度河道;(9)沿小港河向东新开河道1.1公里,接秧田河,形成东西贯通河道;(10)沿蔡圩中沟向东,沟通整治沿线小沟、小塘成中沟河道,东接张马中沟、徐庄中沟、利民中沟,至两泰官河,形成东西贯通河道;(11)新开双寿河2.6公里,该河道位于高沙土区,原老河道大寿河、小寿河及沟塘被填埋,规划新开双寿河,对水面补偿;(12)新开西景河2.6公里、长太河1.3公里、庙湾河1.5公里,该河道位于高沙土区,原老河道庙太中沟及沟塘被填埋,规划新开南北向与东西向河道,对水面补偿;(13)新开赵

40、泰支港北段3.5公里,该河道位于沿江圩区,原老河道及沟塘被填埋,规划新开南北向与东西向河道,对水面补偿;(14)新开同联中沟2.15公里,该河道位于沿江圩区,原老河道及沟塘被填埋,规划新开南北向与东西向河道,对水面补偿;(15)由于宫涵河沿线地面较高,将现状宫涵闸向北移至宫涵河北侧,将宫涵河调整为通南水系;河道全面疏浚整治后,一-四级河道总长度达到1031.15公里,其中疏浚河道958.69公里,沟通河道18.47公里,新开河道53.99公里。疏浚整治河道断面不小于衔接段河道断面;除一级河道外(一级河道均为流域或区域性骨干河道,河道标准按照流域或区域性引排水要求控制),二-三级城市河道标准一般

41、控制在:河底高程里下河地区.0.5-1.0米(新通以南不高于-1.0米),沿江圩区0.0-1.0米,通南高沙土地区底高程-0.5-1.5米;四级河道标准一般控制在:河底高程里下河地区0-1.0米,沿江圩区0.0米,通南高沙土地区底高程0-1.0米。底宽根据设计流量确定,但一般不小于3米,土河坡1:3-2(视边坡稳定情况而定),修建桥涵要保持行水通畅,且在四纵八横骨干河道上建设跨河建筑物时,应采用跨河桥梁,保持过水断面不小于河道断面;其余河道的跨河建筑物尽可能采用跨河桥梁,如采用涵闸型式,则过水断面不小于河道高水位时断面的70。规划新建人工湖有药城新湖、凤栖湖、龙窝湖,湖库均位于周山河以南的通南

42、地区,水面占地分别为1.0平方公里、0.8平方公里、1.33平方公里,共计3.13平方公里。新建湖泊与现状天德湖、翔凤湖共计3.46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中必须重视对各种水面的保留与补偿,补偿型式以河道、湖泊为主,也可结合与外部水系相通的小区绿地的景观水面布置;在城市及符分区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中,需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分区水系的水面率指标具体落实,明确水面积比例。对现有各种水面如确实因开发等建设需要填埋的,需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尽可能的在其附近或地块开发范围内采取多种途径对水面补偿。建立水面补偿机制,实行占补平衡,对河道占用的,按1:1.2补偿填埋的水

43、面;对坑塘、沟渠占用的,按1:1补偿填埋水面,确保城市水陆面积比例总体平衡,控制水面积比重不能减少。第三章城市河湖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规划区沿江圩区通江涵闸站多,内河控制水位低,河线短;里下河地区有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泰东河等骨干引水河道穿越,可以通过自引自排,必要时通过自引(进)抽排(出),满足生态需水需求。通南高沙土地区因控制水位高(现状2.2米左右,规划抬高到2.5米-2.8米),自引受制约,且区域范围大(泰州通南高沙土区总面积达1705平方公里,其中本次规划城区面积达386.3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需水量大。第20条 泰州市区河道常年的补充水源为长江。立足长江,用

44、好泰州引江河、南官河、古马干河等引水口门,自引为主,抽引补充,节制保水,调度换水。第21条 城市河湖水生态水位为维持城市河道景观功能的适宜水深,确定规划区生态水位通南高沙土地区为2.5-2.8米,沿江圩区为1.2-1.5米,里下河新通以北片为1.4-1.7米,新通以南片为1.5-2.0米,河岸带植被覆盖率、生态护岸率达到70。第22条 城市河湖生态水量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河湖水质要求、景观水深和适宜水面的需水因素要求中,规划范围通南高沙土地区最大的需水量为1150万方,按4天时间补水结束,日补水量为287.5万方。丰水期需通过长江沿线涵闸自流引江、枯水期可通过动力补水,保障生态环境需水。第23

45、条 自流引江充分发挥现有沿江口门引江能力,潮位在2.8米以上时,在不影响防洪排涝前提下,利用南官河口岸闸、古马干河马甸闸等上游涵闸,抢高潮引水,夏仕港等下游涵闸排出,西引东排,改善通南高沙土地区水质,增加水环境容量。第24条 动力补水冬春枯水季节,长江潮位低,基本不具备自流引江条 件,必须通过动力补水,满足区域水量需求,具体措施有:1.利用拟在中干河与周山河交汇处新建的双向泵站,向主城区补水。2.利用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规划设计为通南补水能力100立方米/秒),通过送水河,向南官河补水,抬升河道水位。泰州引江河属省属工程,启用高港枢纽需建立科学、可靠的补偿管理机制,明确生态用水调度原则,保证在

46、与防洪排涝和灌溉用水不相冲突的情况下,需要时能正常调度启用,采取指令调水、协议补偿等形式。委托市水利部门与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就开启高港楸纽向城区补水事宜进行会商,形成协议生态补水机制,明确职责、权利、义务,合理给予动力抽水单位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成本经费补偿,有效解决枯水期和平水期偏枯情况下城区的水源、水位问题。3.利用已建的老通扬运河生态泵站向主城区补水。4.开辟凤凰河引水通道、利用沿江口门的龙窝排涝泵站向周山河以南片区补水。冬春季节,高港站肩负南水北调、里下河、沿海垦区补水重任,为保全大局,当高港站满负荷抽水运行北送,无暇为通南补水时,作为备用水源,利用拟建的沿江圩区龙窝排涝站(引排双向泵站

47、)为通南补水,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提高泰州城市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保证能灌、能引、能排。利用骨干水系的凤凰河南段,即凤凰河、永丰河、大寨河、周梓中沟、张马中沟、田河中沟一线,并新建控制涵闸与沿江圩区的团结中沟相通,在沿江圩区段团结中沟两岸新筑堤防(堤顶高程4.2米),对与该中沟相通的圩区河道增建涵闸控制,从而将凤凰河线形成补水通道。在补水期关闭圩区沿线涵闸,开启龙窝排涝站向通南高沙土地区补水,汛期则为沿江圩区排涝。第25条 分区控制保水为达到保水效果,通南水网地区适当进行分区控制,具体分区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对水环境的需求,远期考虑沿两泰官河一南干河一西干河一红旗河-苏陈河线西侧进行控制。为保证

48、重点区域水质改善,水位抬高,展现水景观效果,同时减少补水量,消除因局部区域水位抬高对整个通南自流引江的影响,且利于节能降耗,降低运行费用,近期拟对核心区域、重点区域、小区域进行控制。实施节制时,不得破坏骨干河网水系布局。涉及边界,要制定合理的调度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一方面在提高整个面上水量基础上保证重点,一方面又要保持河网水体的流动,避免人为地分割形成死水。结合城市建设,换水、活水与排涝相结合的分区控制区域有:1.周山河以北片:南至周山河、东至G328、北至老328国道、西至泰州引江河,该片面积约60平方公里,本片地面高程在4.5米-5.5米,近期在周山河北侧新建中干河闸、南官河闸、西刘河闸、凤凰河闸,328国道东侧新建翻身河东闸、老通扬运河东闸,内部水位控制在2.6米-2.8米,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