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02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摘 要土地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最先接触到的客观对象,现今成为了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所必需且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社会各行业用地矛盾突出、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且公平地分配和再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探讨了我国和国外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针对某一土地利用中的具体特点与存在的

2、不足,在本次规划中采取了具体的调整方案。关键词: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方法;3、土地利用规划目 录目 录5一、绪 言6(一)研究背景6(二)研究现状7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理论10(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10(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理论10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及原则12(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3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证研究15(一)区域概况15(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及定位分析17(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调整17(四)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24五、结论26致 谢27参考文献28一、绪 言(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

3、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促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土地的非农利用速度加剧,耕地资源的锐减,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吃饭”和“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土地非农利用的加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己经启动,由于以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有机结合当地实际,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的增长与土地的关系、生态建设与土地的关系,导致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不强。本文拟在汲取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多目标研究

4、万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三峡库区发展的核心,是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加强生态保护,对生态环境重点建设意义非常重大,本论文也旨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合理优化用地布局,实现库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用地布局方案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平均增长法、灰色系统预测、指数平滑法等几种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缺乏预测的准确性和先进性,无法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动态定量研究。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

5、护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并引起了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土地政策、产业结构、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空间规划,综合协调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结上轮规划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建立适应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最后选择有效的方法判断规划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此来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得规划能够真正有效的实施。(二)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

6、现状国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早于中国,较早的土地规划理论为1826年德国屠能提出“屠能圈”的农业区位论,随后出现了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和寥什的市场区位论。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尽相同,规划的内容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许多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并不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外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的土地利用规划只是一般性的土地规划,只是对建设用地的设计,规划的成果也只是有未来的蓝图设想,是以控制论为基础,其重点不在于详细描述预期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是着重研究土地利用规划所要完成的目标,为实现规划可能采取

7、的途径和政策措施,分析各种政策、措施可能造成的各种土地利用后果,并从中找出最满意的规划方案。二十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及决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演变为宏观决策理论,即为了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和保证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宏观决策,这时的土地规划把现代控制论作为自己的理念。前苏联较早就形成了系统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目标规划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如麻省理工学院的Jay W.Forrester教授的Urban Dynamics本世纪初期Cranfield University的Bri

8、an S.Melntosh和Hungary的Agrell.PJ and Wikner.J等学者对系统动力学在土地利用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六十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研究吸收了生态学理论,197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提出生态开发的概念,并用作规划思想,强调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适应,制定相应的协调规划。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问题的日益突现,土地利用规划逐渐从传统的建设性或蓝图规划,发展到以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且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公共决策。以现代控制论为理念的规化即以目标-连续的信息-各种有关未来的比较方案的预测和模拟-评价-选择-连续监督为基本模式的规划理论

9、开始被接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也提出了“持续”管理的要求,土地规划也逐步进入到土地宏观管理的体系中。1994年,Vanlier.N.等正式出版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专著(Vanlier.N.,etal,1994),对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动机、内容体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研究者们认为,所谓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按照Vanlier等人的观点,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土地最佳利用和可持续环境导向下的土地保护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3S”技术、计算机、数学模型在规划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外在研究土地利用方法方面也早于我国,本世纪初期Cranfieid university的Brian.s.Mclntosh和Himgary的Agren.PJandWikner.J等学者对系统动力学在土地利用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国外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引入遥感、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完成编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数学模型方法:这种方法是美国学者Capofbo等在评价美国蒙大拿州旱地资源规划时提出的。它利用计算机分析

11、农场的自然环境,作物耕作制度,,农场的各种投入产出条件,经过数量化,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农业生产过程,最终得到对环境、作物轮作和农场收益等产生影响的土地规划。2)线性规划法:Chuvleco应用线性规划作为GIS分析工具,对空间属性进行优化和变量组合,最终形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这种方法在西班牙进行了土地规划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ECCO模型:英国Strathclde大学和苏格兰资源利用研究所的斯莱瑟教授等提出了“提高人口承载力备择方案的ECCO模型”,它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备择方案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可用于辅助作出合理规划土地的决策。4)土地利用动态规划模型方

12、法:Sharifi等探讨了把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系统用于作为农场土地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个模型是由具有决策模型的GIS和综合规划模型组成,综合规划模式又包括作物生长模式、线性规划模型和使规划设计转为可操作规划的空间配置决策模式。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也是世界上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较早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最著名的规划,大约在公元前256-251年间规划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亲自规划和建设的。李冰父子巧设分水鱼咀,起到了分流引水和控制灌溉水中的泥沙量,从而将有害于人类的崛江,规划为灌溉成都平原800万亩良田的有用之河。据历史记载,商代的农、林、牧用地的布局;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禹贡,对周朝土

13、壤的分类和肥力的鉴别,进行符合现代科学观点的理论阐述;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这些都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早期雏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学习苏联的经验的基础上,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局部的、零星的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量猛增,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锐减,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了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限是1986-2000年。我国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缓解各部门的用地矛盾和保护耕地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

14、规划的权威性不强、规划程序不合理、规划、编制不科学、缺乏保障措施等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二、三产业的兴起,土地利用面临了严峻的形势,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日趋突出,为了保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发展方针的贯彻与落实,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于1997年开始对首轮规划进行修编。相比首轮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规划规划目标更加明确、程序合理、保障措施更加完善。但是由于次轮规划主要是协调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忽略了建设用地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从生态效益上考虑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理论和方法方面,自首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以来,也有了较

15、大的发展。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理论(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按照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土地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间的矛盾,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土地资源在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数量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构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得以实现和反映,土地利用结构指土地利

16、用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关键在于其结构的合理性,只有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才能保证一定地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以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或产出。(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理论1、地租地价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地土地资源,必须应用经济杠杆对其加以调节和控制。地租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土地利用

17、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重大影响。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寥什的市场区位论等,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理论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用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用地,一方面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根据土地级差效益,挖掘土地潜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

18、地配置。3、可持续发展理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持续发展把当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土利用总体规划应自始至终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优先保证农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有机统一。4、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祸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系统本身及其组分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

19、素的相应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科学处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力争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5、集聚经济效益理论及应用集聚经济效益理论认为,当人口和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区时,其经济发展将比其他人口分散地区更为迅速,即产生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理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零散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以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6、系统工程理论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

20、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其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它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及原则(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侧重点和内容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提供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

21、,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的土地利用特点和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2)土地供给量预测: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用土地质量评价资料。在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对区域建设用地(城镇、水利、交通、特殊用地等)利用潜力和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利用潜力进行测算。同时对未利用地的分布、类型、面积进行分析,评价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数量。3)土地需求量预测: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土地资源数量、质

22、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由各用地部门提交规划期间用地变化预测报告和用地分布图,并对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对区域建设用地需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量进行具体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根据规划目标和用地方针,对各类用地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依据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合理安排各类用地,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措施,拟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以及区域土地结构调整方案。根据区域土地利用调整指

23、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潜力和经济发展目标,在与部门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分解下达下一级规划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为编制下一级规划提供依据。6)土地利用分区:通过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把规划目标、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省级以上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各区土地利用的特点、结构和今后利用的方向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具体用途,制定各分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市级规划分区可结合具体情况,参照省级或县级规划要求进行。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

24、具有战略意义的而又十分艰巨复杂的规划,要实施这一规划,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根据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包括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获得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必须认真遵守,同时应该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纳入到地区国民经济计划中,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和落实。(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人类组织利用土地的目的之所在,但绝非追求单项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包含经济、社会、生态等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在于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

25、同时又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顺利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往往是人们所直接追求的,除此之外,我们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首先应当处理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还需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往往能够掩盖土地利用中对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造成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2、因地制宜原则严格地说,在我们生活的陆地上很难找到性质和特征完全相似的两块区域,然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又构成了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协调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早已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因地

26、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土地性质与用地要求的协调上,土地适宜性则成为了连接两者的纽带。土地利用则与土地适宜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组织土地利用时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种类,而绝非听之任之。人类是可以对土地质量施加影响的,故我们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土地的适宜性的基础之上,应当做到地尽其用,各的其所。3、动态平衡原则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稳定发展,在客观上通常要求为其提供合适用途的土地,但土地面积相对而言是个常数,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既要满足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合理地将土地资源在各部门进行分配,同时又要使规划区域内土地总面积达到平衡,并且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原则要求在摸清过

27、去并分析现状的基础之上,计算规划期内新增可以用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从供需两方面进行反复的平衡。一方面需要根据计划安排的消费与投资需求来估算需要的土地数量,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满足各行业的土地供给量,直到实现供需平衡为止。土地资源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才能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到保障,否则将会阻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证研究(一)区域概况1、自然条件武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南部,金衙盆地东南边缘。全境位于北纬283058-290330,东经1192657-1195808。东北邻义乌、永康,东南接绪云、

28、丽水,西南连松阳、遂昌,西北依婆城区。县径长轴呈北东走向,南北长59.8公里,东西宽51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564.10平方公里,占全省1.53%,是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武义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县内最高处为西部西联乡牛头山,海拔1560米;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57米。武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和各种经济林木生长。年平均气温16.9C,全年积温6210.40C

29、,极端最高气温40.8C,最低气温零下12.3C,全年无霜期228.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cm2。武义县内河流属山区性河流,特点是源短流急,陡涨迅落,洪枯明显。以横亘于县境中部自东向西的大殿岭至樊岭一线为分水岭,将境内的河流分为南北两支,北部河流流入金华江,属钱塘江水系,南部河流流入丽水大流,属欧江水系。全县多年平均江河径流量为14.82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的潜能较大。武义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植被、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钻、铝,非金属矿有萤石、花岗岩、硫铁矿、冰洲石、粘土、紫砂岩、沸石、凝灰岩、砂石、矿泉水、地

30、热和地下水等12种。2、社会经济条件武义县目前发展现状有比较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后发型特征。从发展阶段来看,武义县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基础薄弱。但作为后发展的地区,也有着五大后发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其次是土地优势,武义县人少地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是生态优势,境内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第四人力优势,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武义县拥有相对丰富和低廉的劳动力;第五是旅游资源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保存完好的古生态、古建筑,旅游业开发前景看好。这些后发优势利用得好,发展潜力很大。二是外力支撑型特征。武义县的经济主体资本原始积累不足,发展中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和人才,因

31、此必须借助外力求发展。当前周边的义乌、永康、东阳等地的企业己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欲望强烈,一些企业和产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为我们通过外力支撑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环境差异型特征。武义县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地形、气候、经济基础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北部交通相对便捷,距离经济辐射源较近,拥有一定工业基础和大量的荒山坡地,比较适宜发展规模工业;中部和南部交通相对闭塞,山多地少,但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针对这些实际,近年来,武义县提出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

32、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笼,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布局,通过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下山脱贫等重点工作,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五金制品、印刷包装、文教用品、汽摩配件、旅游休闲用品、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5.5亿元,增长12.0%,人均GDP达1300美元;财政总收入3.25亿元,增长30.3%,农民人均收入3202元。2003年1-6月,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6亿元,共引进工业企业110家,协议利用外资2641.5万美元。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

33、势,被有关经济学家称誉为“武义现象”。武义效益农业成效明显。全县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条特色产业带,粮经比例为56: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初显成效。依托生态优势,着力发展有机无污染的“绿色”农业。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万余亩,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县种植无公害高山蔬菜近3万亩。全县已有武义名茶公司、新洲制茶有限公司、金星食用菌公司、田歌实业公司、成长乳业公司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旅游业为重点,造就三产新沸点。武义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已相继开发了太极星象村俞源、古生态村郭洞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省级旅游景区等10多处旅

34、游景点,温泉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清水湾温泉度假区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营业,成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3、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武义县2003年拥有农业用地133455.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26%;建设用地总面积8840.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5%;未利用土地14220.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9%。(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及定位分析1、土地利用规划调控目标根据武义县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确定武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为:1)建设用地面积2010年控制在7228.62公顷以内,新增加建设用地不超过1005公顷;其中新增加居民点和独立工矿

35、用地不超过470.2733公顷。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9041.37公顷,新增加建设用地不超过2268公顷;其中新增加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不超过1826.75公顷。2)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076.27公顷,耕地保有量2010年控制在21124公顷,2020年控制在19213公顷以上。3)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到2010年大部分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开发,土地利用率达到98%以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010年每平方公里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34万元,规划期末每平方公里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1万元;2010年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工业增加值达到0.9亿元,2020年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工业增加

36、值超过1.9亿元。4)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2%以上,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5%以上,自然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以上。城市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2、经济发展目标根据武义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进行预测,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为:到2010年,武义县的总人口将达到40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03年的1. 6倍,年均增长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到2020年,武义县的总人口将达到43万人,城镇人口3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03年的3

37、.02倍,2010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调整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它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土地的最优分配、最佳使用和布局,合理组织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协调人地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实质上是在保证土地集约利用和配置综合效益(社会、经济和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和土地空间布局的优化。2、基于弹性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数量

38、结构优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态、技术和经济等等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把这些问题加以综合处理,使各种因素组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用地数量和比例结合成统一协调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系统优化的方法。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是把影响土地利用系统有关因素用一定的参量表示出来。区分可控量(数值有待确定)和不可控量(数量已定)。把可控量当作未知变量,按问题给定的相互关系列出数学方程式或不等式或其他数学表达式,这就是土地利用系统的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研究多变量复杂系统常用的一种最优化方法。但一般线性规划都是一种确定的静态模

39、型,它要求目标函数中效益系数、约束条件中的技术系数及其他限制量都固定下来。由于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所求出的解往往与实际不符,甚至无解。而灰色漂移型线性规划也称灰参数线性规划的技术系数为可变的灰数,是一种动态的、弹性反映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线性规划,它弥补了一般线性规划的不足,不仅可以知道既定条件下的最优结构,还可以知道最优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灰色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灰色是指系统内部的信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即信息不完全.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由灰变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而灰色系统在模型、预测、决策、数据分析中存在灰数,并把预测和决策目标定在某一范围的

40、灰平面内或灰靶上的满意区域内.若在一般线性规划模型中,至少有一个系数(价格系数、约束量或A中元素)是灰的或由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确定的,即为灰色线性规划问题。1)灰色线性规划的标准模型是: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其中,为灰价值向量,为灰系数矩阵,为灰约束向量。式中,可以是灰数,约束条件的系数矩阵为:由此可知,一般线性规划即为(C),(A),(b)白化后的特殊情况,而实际上灰色线性规划的求解也正是在将灰色线性规划中的灰色系数白化后进行的。2)变量设置变量设置:土地利用类型的设置既要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又要符合规划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充分体现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严格控制非农

41、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开发的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综合考虑各相关数据的可操作性,各变量不能重叠,并具有综合性与典型性等特点;各变量的效益资料容易取得,以便于确定各类用地的效益系数。据此,根据武义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要求,共设置了20个变量。可耕地:;菜地:;果园:;其他园地:;有林地:;其他林地:;坑塘和养殖水面:;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其他农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河流水面:;其他土地:3)约束条件包括27个约束条件。为了保证规划的动态和弹性,技术系数、约束系数、

42、益系数采用GM (1, 1)模型、回归分析预测、趋势外推分析等多种预测方法,结合武义县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其白化值,再进行求解,约束目标年为2010和2020年。(1)土地面积约束;(2)农村劳动力就业约束2002年武义县乡村劳动力人口17.81万人,其中外出1.39万人,当地解决比重为92.4%。根据预测2010年农村人口17万人,劳动力人口比例按74.6%计,则农村劳动人口为12.682万人,按当地解决94%计,要解决就业劳动力11.921万人;2020年农村人口12.41万人,劳动力人口比例按75.6%计,则农村劳动人口为9.382万人,按当地解决96%计,要解决就业劳动力9万人,

43、所以b在2010年取值为(11.921,12.682),2020年为(9,9.382)。(3)固定资产投资约束根据预测近期年平均投资23亿元,过渡期年平均投资达到28亿元,远期年平均投资达到37.5亿元。根据历年各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情况,得到回归方程:(4)耕地总面积约束其中b为耕地总面积,通过GM (1, 1),增长速度分析和自回归分析等进行预测得到2010年人口总量区间为(39.74,40.07)(万人),2020年人口总量区间为(42.5,45.13)(万人),按照2010人均需粮390公斤、2020年人均需粮400公斤预测,2010年和2020年总粮食产量区间分别为(1549

44、86,156273) 和(170000,180520)。预测得到2010年耕地总量区间b为(19309.7,19470. 1),2020年为(19283.6,20476.9)(单位:公顷)。(5)土地利用率约束其中,b为基期未利用土地,其值为12235.04公顷。(6)建设用地约束新增建设用地不小于因果预测值下限。其中b在2010年取9147.4933公顷,2020年11415.4933公顷。(7)城镇用地规模约束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010年人均70平方米,2020年75平方米。其中(a,b)在2010年取(1189,1402.1),2020年取(172

45、9,2025.375),单位:公顷。(8)农居点用地规模约束基期农居点用地3517.0867公顷,许多民居点随着城市扩张并入城市用地,同时有些地方进行土地整理、复垦,2010年至少可减少现状的5%,2020年可再减少5%。故b在2010年取3340公顷,2020年3165公顷。(9)独立工矿用地约束工业园区用地不超过预测上限,应大于下限的50%,故基期用地规模为1663.28公顷。(a,b)在2010年,2020年分别取(1889,2114),(2245,3277)。(10)交通用地约束交通用地规模不超过预测值上限,但至少也要保证重点交通项目,故有现有交通用地757.1133公顷,其中(a,b

46、)在2010年,2020年的取值分别为(1265,1265),(1565,1815)。(11)水利用地约束其中,b在2010年取1175公顷,2020年1181公顷。(12)菜地用地约束建设蔬菜基地2010年前2700公顷.2010-2020年2700公顷。(13)园地用地约束根据预测,规划期2010年果园需要8554公顷,2020年8985公顷;2010年、2020年茶园面积分别为8000公顷、8100公顷;桑园面积在规划期保持在550公顷规模。因此规划期2010年、2020年园地需求量分别为17104公顷、17635公顷。即(14)果园用地约束根据预测,规划期2010年需要8554公顷,2

47、020年8985公顷。(15)生态约束根据森林覆盖率的要求,林地面积至少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2%,为96974公顷。(16)有林地约束目前有林地为79364.233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82.16%,到2010年至少达到85%,即林地面积82428公顷;到2020年达87%,即林地面积84367公顷。(17)耕地潜力约束 b为30515.25公顷(18)林地潜力约束可育林的土地已经基本利用为林地,现有林地96591.747公顷,考虑部分地类可调整,其中包括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低标准园地退园还林等,约400公顷。(19)河网水面约束现状河流水域面积为1693.0533公顷。根据预测,近期需增加4.2

48、公顷,2011-2020年3.7公顷,2021-2030年4.5公顷,这是最低增加面积,河网水面保证应不低于1693.0533+12.4=1705.0533公顷。(20)未利用土地约束依据武义实际,未利用土地应不少于基期面积的30%。基期未利用地为12235.04公顷。(21)农用水域限制(22)农村道路保留(23)农田水利用地保留(24)特殊用地保留(25)铁路用地保留(26)其他用地保留滩涂等其他用地保留约束:(27)其余农用地保留4)确定目标函数目标函数考虑的角度往往是有所侧重的,可能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中,其中一项取得最大化。但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多目标规划,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考虑三者效益。故本文采用多目标灰色线性规划,谋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多目标规划,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考虑三种效益。假设有m个目标,并构建每个子目标的函数表达。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