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003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设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建设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建设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建设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建设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建设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设史.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绘图题1、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132、汉长安城平面图 293、曹魏邺城平面图 384、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485、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746、元大都平面图 1147、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138 1428、从辽南京到明清北京的城址变迁示意图二、名词、术语1、王城规划: 对王城的形制、规模、结构模式等的营建,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最早涉及。2、三朝五门: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就是外朝,治朝,燕朝或称大朝,常朝,日朝,分别用以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或日常政务。“五门”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但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

2、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3、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修建长安城,之后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4、曹魏邺城:城址在今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邺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

3、北轴线的都城。5、隋唐长安城:隋统一全国后,因原汉长安城宫殿破坏严重,决定在原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城。宫殿坐北朝南,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因始建于隋,建成并兴盛于唐,故一般称为隋唐长安城。 6、北宋东京城: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是宋代都城。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选址考虑水运交通便利。由宫城(子成)、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宫城也称皇城,是宫室所在地。内城为居住区,由于其拥挤,道路狭窄加筑外城。宋东京城城市结构完成了由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商业繁荣。城市管理如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建置防火

4、设施、设立各类服务行业等,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7、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小平原,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城市形制为外城,皇城与宫城,皇城位于南部中央地区,宫城位于整个大都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北京城的前身。8、明清北京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凸字形的北京城,外城在南,内城在北。皇城居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皇城内除宫城外,还包括景山、太庙、社稷坛、西苑三海。明清北京内城沿袭元大都棋盘式的道路网,街道走向多为正南北、正东西。明清北京的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地段。北京城的布

5、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9、平江图: 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此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10、子城罗城制度:即统治机构的衙署、邸宅、仓储寅宾与游息、甲仗、监狱等部分均集中于城垣围绕的子城(内城)内,其外更环建范围宽阔的罗城(外城)以容纳居民坊市以及庙宇、学校等公共部分。控制全城作息生活节奏的报时中心鼓角楼,即为

6、子城门楼。这种方式及其变体曾是自两晋以后起本世纪初中国州府城市形制的基本模式。11、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12、御街:北宋和南宋都城的主要干道,是都城的中轴线,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所以称其为“御街”,也称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礼街。13、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

7、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14、一道三涂:一种道路制度,道和涂都为道路名称,两条排水沟将大街分为平行的三段,涂的宽度为车轨的9倍。三、论述题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

8、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形成经纬涂的道路: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也反映了城邑规划控制高度,城邑规划布局制度以及具体建设制度。2、营国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承袭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筑布局一些文献记载,虽然未为考古发觉证实,但从我国古代一些城市建设的实例来看,其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大多数都城的布局都遵守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

9、中尤为明显。周礼营国制度对城市的影响:1.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城市规划的主线没有僵化2.春秋战国的城市均能看出周礼的影响3.周礼城址在汉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4.儒教思想加强了城市礼制的影响5.城市是社会发展载体,隋唐长安反映了帝王意志,送东京更符合市民的实世俗生活(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4)轴线对称布局。(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

10、,诸侯用黑色。3、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体现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 考工记进行了否定主张,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少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关于选址“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关于居住区分布普通人和农民靠近门,方便出城农耕,相同近似功能分布在一处。管子在历史上最早以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务实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他的城市营建思想较之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来说

11、有显著差异和较大的进步,突破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封建礼法等级至上的桎梏,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4、“择中论”与“因势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择中论”考工记,“因势论”管子,是我国古代的2中规划思想。择中论立国的思想是先秦时期都城选址的一条重要原则。都城的主要作用是统治和控制全国的疆土,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王朝或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在古代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位于疆域的中心,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有严谨的宗法制度。因势论是管子关于城市选址的一

12、个重要思想。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5、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

13、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6、邺城制度对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1.邺城布局统一规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不规则格局,第一次在城市中实现了南北中轴线,既吸收了营国制度的合理之处,又突破了营国制度的樊篱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从实践上吸取了管子因势论的思想。“于广川之上”、“是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城内功能分区明确,给类建筑均衡对称,分布合理。宫门前丁字形御街突出了大朝的气势,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4.邺城的成功被制度化了,被称作邺城制度,在中

14、国城市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此后的中国城市规划以至周边国家的城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承秦汉,后启隋唐”。7、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交错布置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顺应地形及军事防御要求,曲折有致。8、隋唐长安城规划的成就隋唐时期采用两京制,由宇文恺规划设计,唐长安城中规中矩,而东都洛阳城则相对比较自由灵活,洛水从中穿过,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半部,地势稍高,这种

15、宫城居高临下的局面也体现帝王权威的思想,城市轴线偏西,但若从更大的范围看则居中。轴线西为苑囿,东为贵族阶级。整个城市平面布局具有以下特征: 宫城略近正方形,南北稍短,东西稍宽。 宫城对整个城市其控制作用,规划高于长安。 城市建设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 人工建设与自然的苑囿(以自然环境为主)作了统一整体的规划 仍旧采用封闭里坊制和集中市制。 三个市的规划比较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长安好9、隋唐长安城规划的局限1. 阻碍交通内城居北部中央,在城北38.5%的范围内隔绝了城市的东西交通;2. 忽视地形对称的方格网规划构图,完全没考虑竖向地形,而长安城内有六条岗坡及相间低地(东南角地势高);3

16、. 规模偏大规模脱离实际,造成城内空旷地段存在,伸缩调整的余地小;4. 市场集中市场过于集中,服务半径过大,不能满足大量里坊的商业需求,东西市都临近皇城和宫城,贸易活动主要是为皇室贵族和官僚集体服务的,而西市的繁荣,又以“胡商”最为著名。胡商所经营者多为珠宝珍贵,非寻常百姓可问津。为文人称道的平康里(坊),即青楼,恰好就紧挨着皇城。看来在古代中国,色情业只有紧紧傍上权贵才能昌盛,早已成为铁定的法则。5. 里坊僵化皇城正南的四列三十六坊,因为向北正对皇城和宫城,建筑者认为“北出即损断地脉”,“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长安志.唐京城),所以只开东西二门,不像其他坊四面开门。少开两门两街,必然会

17、对坊内居民造成不便。所有坊里,除三品以上高官权贵住宅可由坊中临街开门外,其余人等一律向坊内开门,不得直通街衢,更是使坊内居民生活受到诸多障碍。但是,无论你在生活上有多么大的不便,你只能对有幸住在首都感恩戴德,而绝不能对绕着圈儿走路有所怨言。那些“盲流”之类,更不可能随便“流窜”到这一“首善之区”。10、试对汉长安和唐长安作比较。 1. 汉唐长安城选址于关中地带,渭水之南,秦岭之北,相去不远,处军事要地。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 2. 汉长安城城墙,未央宫等建设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制:唐长安城统一规划建设,道路建筑忽视地形因素。 3. 汉长安城历经20年建设而成,城市布局统一完整,分为皇城、宫城、郭

18、城。占地较汉长安城大得多。 4.汉长安城大部分为宫殿所占,礼制建筑等分布于城外,与唐里坊与宫分割不同的是,汉长安城的居住地段闾里躲在城内各宫殿之间;唐长安城各功能分区明确,确定了三朝的朝廷之父,创设集中的中央官署的皇城制度,宫城、皇城和居住区相隔离。 5. 路网:汉长安城遵循了考工记中的“旁开之门”之制,唐长安城路网系统十分验证,有明确中轴线,朱雀大街与两东西向轴线形成了两次丁字形交叉,突出了宫城、皇城的地位。 6. 皆布置市肆,唐长安城更为发达,系统。 7. 唐长安城叫汉长安城地势较低,水质好(故唐代园林水平高于汉)且唐长安城的水常作运输供给 总而言之,唐长安城子布局上的整体性,以及对营国制

19、度的贯彻程度,都远强于汉长安城,在城市规模,道路网和里坊面积上都大的惊人。但相比之下,唐长安城也存在以下不足: 皇城、宫城影响交通,忽视地形,规模偏大,里坊僵硬。市场集中。唐长安汉长安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11.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特点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布局特点:1) 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2)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

20、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3)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4)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5)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12. 北宋东京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北宋东京城在世纪至世纪初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御街千步廊,景观好;街巷制代替坊里制;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都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一次革新。同时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 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

21、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3. 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13.平江城的城市布局特点1)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2) 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3) 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4) 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5) 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6) 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14.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布局 1. 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2. 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 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 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6. 城市建设与

22、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15.元大都城在北京城市历史演变中的地位 元大都在京城市历史演变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来,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优秀传统,主体规划上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这是承上;2. 同时,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都是在元大都的举出上建造的,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以

23、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内,所以改动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时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这是启下。16.明南京城与明北京城的比较明南京城明北京城总体布局突破方整对称的传统都城形制,基本保留和利用旧城,增辟新区,不规则形都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呈不规则形状。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水运以元大都为基础建造,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居住分布在旧城区,有大片新建的第宅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商肆布局不规则的市肆区商业向南发

24、展,行会发达17.试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明代北京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

25、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北京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3.商业进一步发展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18. 北魏洛都的改建、扩建1. 北魏洛都是以汉魏洛阳旧城为基础,来开展改造重建工作的。因其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故采取了渡洛河向南发展的方案。因而城市重心随之南移,故把宫城集中设在内城中央微偏西北处。2. 运用传统以宫为中心的布局,克服了汉魏南北宫制缺点。3. 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前期封建城市宫、城、廓三者层层环套的配置形制以及城、廓分工的规划布局

26、传统。4. 在洛城重建中合理的利用了一些遗留的物质手段,既可收到建设上的事半功倍之效,亦有助于保持城市传统格调,譬如利用旧城垣,维持“九六城”传统形制。5. 重建中,洛都外廓城的三市规划。洛都三市的性质、规模,以及相互配合等方面,较之前代都有了新发展,市于闾里的结合,也做了更好的安排。特别是在全盘规划解耦上,市的重要性更有所提高,已成为整个外廓城的规划重心了。19、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态的演变。1唐之前,闾里制,里是一个封闭单位,闾是里的门,在奴隶社会的后期,这样一种严格管制的居住形式是完全可能的。汉长安城中有闾里。里内是一些排的很整齐的住宅院落。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坊里

27、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唐长安市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的顶点,与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相违背3宋代,城市中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制。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由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低层院落式,北方多为四合院,南方称天井,面积较小,密度大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6 住宅的庭院中一般有绿化种植,居住区建筑密度大,少有大片的公共绿地,但是绿化覆盖面积大,绿化条件好7 贵族和一般劳动人民城市住宅的建筑质量也差别很大。居住区阶级分化明显8 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的布局与工作

28、地点也有一定关系9 古代都城中,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10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外国城市建设史一、绘图题1.乌尔城 11 2 . 雅典卫城 273.维特鲁威理想城市 46 4. 坎波广场 525. 圣马可广场 82 6. 费拉锐特理想城市 747.罗马波波洛广场 80 8.罗马市政广场 819.巴黎协和广场 91 10.屈普的划区方案 13811.佩利的邻里单位示意图 137 12. 半网络结构示意图 二、名词、术语希腊广场:希腊文化时期的城市中心,往往位于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在海滨城市里,它靠近船坞,以利贸易。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卫城:氏族制时代

29、希腊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是围城,围城位于城的高地活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以及其他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不相协调,无生气感。米利都城:是“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规划思想完整的体现。三面临海,城市路网才用棋盘式。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由多个广场,城市南北广场呈现一种崭新的面貌。普南城:是希波丹姆规划系统的一个进步,道路和建筑有计划的配合,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城市面积小,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宽阔台地上。市中心广场与城市公共活动相适应,街坊面积小。 罗马广场:分共和国时期广场和帝国时期广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有广场群组成,是城市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建筑群体现出政治

30、军事权利的逐步增长;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成为了荒地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由开敞变为封闭,自由变为严整。建筑主体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罗马营寨城: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口建神庙。罗马营寨城的原型是派拉斯营地。典型是北非提姆加德城。威尼斯:意大利最富庶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是当时沟通东西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帕尔玛诺伐城: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是完整的按

31、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中认为应该建设田园城市的理论,即三种磁力图解,认为现代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霍德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前有城市和乡村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市结合体被称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置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之一限度。城市周围要有永久性农田用地环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广亩

32、城市: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新城运动:英国

33、的新城运动是战争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并且由于新城法的建立英国开始大量新城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平衡和独立自主的新城”。继英国建设新城以后,瑞典,日本,苏联等过相继建设新城,这就是新城运动。 有机疏散: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它包括:城市作为一个机体;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疏散,轻重工业的疏散。认为现代的交通为分散提供了手段,分散要有机,且分散步骤要创造新的城市使用价值,使城市功能运转合理,更健康且有发展余地。 雷德伯恩体系:是指在居住区中,为把家庭主妇和孩

34、子们使用的步行道路与汽车房分隔开,设计一个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通向每户住宅的后门。这种步行道路经过住宅之间的公共绿地,然后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这种“雷德伯恩”式的规划布局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 邻里单元: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国际现代建协: 成立于公元1928年,创始人为柯布西耶,格罗比乌斯,阿尔拉等人。建筑应当建立在真正的经济和社会的基

35、础上。在19281959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建筑和城市规划起了很大的推进促进作用。 十次小组: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在1955年阿尔及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上成立,十次小组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理念簇群城市和流动变化的新概念。 新陈代谢学派:由于Team X思潮的影响,在日本出现了此学派,他们强宇宙道生命,都有新城代谢的过程。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认识促进这种新陈代谢的实现。他们发表了“新陈代谢1960宣言”。这一派学院很多,如高正人、

36、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 簇群城市:是有第十小组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是第十小组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实现。1,关于流动:现在城市复杂性的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和谐交织,2,关于生长的思想:城市史由旧机体上生长出来,每代人只能因势利导,而不是重新租住整个城市,3,关于变化改变美学:城市需要一些比较固定,改变周期长的东西起统一作用,是城市景观延续下去。簇群城市史以线性中心为骨干而具备多方的蔓延伸展。 城市分散主义:20实际霍华德,盖迪斯,沙里宁以及30年代的莱特等,对大城市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表示怀疑,提出控制城市的规模或将城市分散的理论,成为城市分散主义。 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耶关于

37、城市规划的而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1,城市最中心的部分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积聚功能;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用高架桥吧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城市交通系统。 有机规划:认为城市是一个主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结成一大块,而要按照城市的人口和功能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三、论述题1. 希波丹姆规划体系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

38、用于城市建设中。1) 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 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住区和公职人员住区。演变: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2. 中世纪欧洲城市形成的类型中世纪的城市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从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 要塞型: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

39、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合居住的城镇。2. 城堡型:城市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周围有教堂或者修道院。3. 商业交通型:这类城市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平面形状分:1. 四个城门和十字交叉路口2. 放射路的城市(自发形成和经规划两种)3. 街道城市4. 平行街道和方格网城市3.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广场建设和“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1) 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2) 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安农齐阿广场:佛罗伦萨,文艺复兴

40、时期最完整的广场,才用古典的严谨构图。矩形平面,广场三面开敞,风格平易。广场中央的水池和铜像突出了中央轴线罗马市政广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不治的广场之一。平面成堆成梯形,在形式上去的协调统一。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1) 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2) 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3) 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4) 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广场气势宏伟,以方尖碑为中心,与广场相接。以柱廊衬托出广场的几何形状。罗马纳夫那广场:巴洛克的

41、封闭式广场。广场呈长圆形,教堂里面弯曲痛广场形状配合。喷泉点最出欢快、幻想的境界。理想城市:1. 阿尔伯蒂、费拉瑞特、斯卡莫奇等人师承古罗马马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2. 阿尔伯蒂:论建筑,从城市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3. 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应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4. 帕尔曼-诺伐城:是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5. 莫斯奇卡:理想城市方案,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

42、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其中的防御体系对当时的欧洲各国影响很大。 4. 巴洛克式规划的基本特征1. 文艺复兴的几何秩序所控制的世界是封闭和静态的,巴洛克思想使之变成了开放和动态的世界2. 巴洛克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戏剧化。打破了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3. 城市公共空间超越了单体建筑成为更高层级的城市构图要素,他们相互连通,成为动态的整体。4. 依据占主导地位的焦点组织城市局部的扩建,这些焦点意味着水平运动的重点,往往借助垂直轴线来定义,如方尖碑、高穹顶等。5. 城市整体的焦点可以用纯粹的空间术语即广场来定义,但

43、它还具备历史性、公众性和市民性。6. 建筑用街道定义的运动模式相互结合,服从所在地区的特定秩序。5. 法国古典主义(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a巴黎改建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1) 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2) 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3) 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4) 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5) 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b凡尔赛的建设1) 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2) 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3) 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4) 反映了王

44、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c广场建设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巴黎协和广场:2) 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3) 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4) 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5) 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

45、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6. 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奥斯特在贯彻帝都风貌的前提下,又开辟许多大街,是为了便于镇压反动,同时也改变了城市面貌,最最重要的是大十字街巷的形成。1. 他的规划准则是在更大规模上显出是巴洛克综合体的继续,也是以整齐、对称和轴心崇拜的观念为基础的。2. 假借皇帝的名义来推行他的政策。3. 毁掉了一些旧城区,建了大十字骨架。4. 新道路系统使群众不便设置路障,有利于镇压革命。5. 改造了市政设施,完善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煤气照明,公共马车交通网等。6. 新建了学校、医院、兵营、监狱等建筑,7. 新建城市公园。适应了城市工业化的要求。7. 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容美化建设(伦敦、巴黎)伦敦:1. 沿袭古典主义手法,将法国园林手法运用到城市。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道路。2. 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建筑具有整起而富丽的外貌,成为“伦敦斯贵儿”3. 将公园改造城城市公众游憩或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巴黎:1. 雅各宾时期:封闭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