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143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 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关键词休闲城市;标准

2、;城市休闲;要点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2005107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休闲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消费的增加、外来旅游者在城市内进行休闲活动的增多、城区休闲项目的丰富以及环城旅游带的形成等方面。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问题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魏小安、李莹在2007年第10期旅游学刊上曾发表了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一文,初步研究了城市休闲影响因素和城市休闲体系的构建。本文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休闲城市的衡量标准,以及一个城市如何建设自己的休闲体系等

3、问题。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会对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和休闲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一、休闲与城市(一)休闲定义再辨析国外理论界对休闲定义的研究相对较早,形成了一些独具代表性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对休闲进行定义的学者,他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这一定义已经触及休闲的本质。斯蒂芬斯密斯(Stephen Smith,1990)编著的休闲娱乐研究概念词典中,对于休闲的界定是“没有任何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由时间,这包括工作、个人生计、家务、生儿育女和其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等”。杰弗瑞杜马泽德尔(J Dumazedier,19

4、68)把休闲看作是一类在特定时间内严格限定的活动,这类活动要求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是社会必须已经充分发展,以便社会的主要活动不再受制于传统习惯和公共礼仪规范等义务,绝大部分活动成为每个人自己的私事。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这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必须是随心所欲的,而不是受制于自然必然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工作。皮尔斯(Pierce,1980)则将休闲定义为“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戈比(Godbey,1999)教授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

5、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约翰R凯利(John R Kelly,2000)在21世纪的休闲教科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作为时间的休闲、作为活动的休闲、作为精神状态的休闲、作为活动质量的休闲和作为一种生活维度的休闲。这一划分基本上涵盖了休闲概念的研究范围。对于休闲的定义,国内理论界也已经进行过多次探讨,形成诸多理论成果。马惠娣是国内研究休闲较早的学者之一,她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楼嘉军认为“休闲

6、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活动与劳动并不冲突,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张广瑞、宋瑞认为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里,可以自由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享受惯常生活事务中不能享受到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休闲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两个要素,即时间段是工作之外,性质是放松身心。只要符合这一范畴的任何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休闲。(二)城市功能与休闲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原始功能主要为居住、生产和商

7、业,即“城”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城市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之余产生更多的休闲需求,休闲活动开始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区空间,休闲与休憩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延伸。在人们有限时间与空间的前提下,城市成为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成为日常休闲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域空间。随着城市功能进一步从以生产为主演变为以服务消费为主,生产空间将逐渐边缘化、郊区化,制造产业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而公共休闲空间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则趋向城市的中心和城市的社区,休闲产业将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以生产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布局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城市、

8、信息城市、服务城市和休闲城市。二、休闲城市标准评析目前国内理论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城市休闲产业和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上,而忽视了对休闲城市本身的研究,表现之一即是对休闲城市的评价标准缺乏系统研究。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具备休闲功能的城市都可称为休闲城市。休闲城市的评价标准应涵盖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自然社会条件等多个层面,只有明确休闲城市评判的具体标准,才能为休闲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基本的指导原则。(一)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的休闲城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历史上较少发生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2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3气候宜人;4居民

9、有喜好游乐的传统,节庆活动和游乐活动丰富多彩;5历史文化遗迹多,生态环境好,为休闲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二)生活方式休闲是任何人在必要工作时间之外都能为之的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休闲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总体休闲水平。1居民的生活态度。城市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对所居住城市的环境满意,对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认同度较高,并且有长久定居的打算。2特有的生活习惯。居民生活习惯是影响城市休闲环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体现在大家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基本一致;居民的娱乐消遣活动,体现在城市居民有深受喜爱的集体娱乐活动、地方传统戏曲等;城市地方节庆,体现在居民对当地节庆

10、参与的热情较高、有特色庆祝仪式;城市特色餐饮,体现在当地居民养成地方特有的饮食习惯。我国学者魏小安、李莹(2007)曾在其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一文中提到休闲城市的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走路的速度,第二个细节是吃饭的速 度”,城市居民的这两个生活细节,也是体现城市休闲状态的重要形式之一。成都和杭州是国内知名的休闲城市,表1是两城市就生活方式这一标准的简要对比。从表1中可知,中国这两个最休闲的城市在休闲活动与休闲空间的丰富性上很接近。(三)自然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评价休闲城市的最基本标准之一。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生态良好、舒适闲适的外部休闲环境,休闲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维度

11、将会受到极大限制。休闲城市体现在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近5年城市平均全年适宜度假的天数(240天);城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小于58分贝;绿化覆盖率较高;具有较为丰富的水体面积:滨河、滨湖土地面积占一定比例,且水质较好;气候宜人;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城市的水景、绿化覆盖率、气候等可感知 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

12、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的自然环境对休闲城市的评判标准影响较大。如杭州、上海、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在7、8月份由于气候炎热,较不适合于居住休闲。如果一个城市的年适宜休闲度假天数不能大于200天以上,这个城市很难成为一个以休闲为特色的城市。2社会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幸福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外来游客是否进入城市休闲旅游的重要因素,是休闲城市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总体上看,城市的社会环境映射在休闲方面的指标可以总结为“一强两高”,即:(1)城市包容性强。零点公司曾对城市包容

13、性做过专门调查,他们认为,所谓包容性是指外来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包容性体现在7个方面:沟通、就业、就学、做邻居、子女结婚等。调查结果显示,三亚、成都等休闲城市的包容性在调查城市中居于前列。(2)幸福指数高。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生活领域的满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是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人们的幸福感决定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城市幸福指数是通过对一个城市的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

14、的调查计算得出的一个综合指数。城市幸福指数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居民幸福感,从而影响城市的休闲氛围。2005年度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显示,国内6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这一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休闲与幸福指数的密切关系。(3)宜居指数高。影响宜居指数的10大因素为水电等能源供应、通讯便捷度、交通状况、人际关系、日常生活服务机构、房屋朝向、商业发展程度、文化氛围、经济水平及社会治安。良好的宜居环境是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四)休闲产品和休闲空间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亦能影响需求。充足的休闲产品供给和丰富的休闲游憩空间能够极大促进城市休闲活动的

15、发展。1休闲产品。主要体现在城市有较为充裕的休闲度假设施;城市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展览或体育赛事及文化交流活动;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餐饮点相对集中的街区;有方便旅游者购物的相对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区;城市普遍有比较丰富的晚间娱乐活动;城市有独特性的度假产品;市内具有一定数量的景区(点)等。2休闲空间。城市具有合理的休闲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要求城市应拥有山地、水滨、温泉、乡村等多元的休闲资源,两小时车程内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市内休闲空间,如特色街区、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空间内设施与服务人性化,服务具便利性、舒适性等。(五)经济指标休闲产业作为国民经

16、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需要某种经济基础作为其支撑点,需要特定的消费活动来实现,这就必然映像于城市与休闲的经济互动层面上。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能力,同时影响着外来游客在此进行休闲消费的意愿、档次和方式。图1为休闲活动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来看,影响一个城市休闲程度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人均GDP。人均GDP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休闲设施建设水平,显示了城市居民休闲产品的总体购买实力,是体现城市休闲产业发达程度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2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着城市休闲产品的结构、休闲产业的规模和休闲消费的意愿。人均可支配

17、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一般生活相对富裕,日常消费更多地转移至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因此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比例一般较高。3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用来反映报告期所销售(或购进)的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比基期水平升降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当一个城市的物价指数的增长快于人均收入(GDP)的增长时,居民终日为衣食奔波,将无暇顾及或无力进行休闲消费。4房地产指数。房地产指数是以价格指数形式反映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轨迹和当前市场状况的指标体系。当房地产指数增长过快时,80的房子可能集中在20的人手上,大部分城市居民终生为房子奋斗,甚至为了房子还贷以至生活拮据,休闲消费出现大幅度缩减,就会间接影响到城市休闲产业的发

18、展和成熟。5可支配闲暇时间。根据新休假制度的规定,现阶段我国全年的法定节假日已达115天。除国家法定节假日等较集中的闲暇时间外,每天8小时工作以外的其他时间也可被人们自由支配,被称为闲暇时间。可支配闲暇时间则是指除去必要的生理活动时间和第二职业时间,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进行休闲放松活动的时间。如果居民为生活压力所迫将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第二职业,这个城市就很难成为一个休闲城市。6私家车拥有量。私家车拥有量影响着一个城市休闲产业带的分布范围和城市旅游经济的辐射范围。私家车可以促进城市周边休闲产业带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得到扩展。同时休闲城市周边两小时经济圈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应足够完善,方便城市

19、居民以自驾车方式出游。(六)评价标准的影响力分析以上各个标准在休闲城市的评定中均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其对一个城市休闲状态的影响力可通过赋分权重进行判定。经过研究,笔者认为表2中列出的赋分权重值较为合理。三、城市休闲要点剖析城市休闲是城市旅游活动发展到休闲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的标志,是城市发展成熟进步的集中体现。城市休闲活动具有与乡村休闲、景区休闲、运动休闲等休闲方式相区别的显 著特征。(一)城市休闲的两种模式根据世界城市经济发展历程,城市休闲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模式。1农业社会休闲模式。在农业社会,任何没有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地区都多少具备这一休闲模式的若干特征。此时城市休闲的

20、主要特点表现为休闲活动的简单化,即大多数公众的休闲意识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出发点,城市休闲项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休闲层次的两极化,即社会休闲表现为贵族、富商与平民的鲜明对立,两大阶层在休闲方式和休闲内容上存在巨大差别;休闲方式的生活化,即休闲形式大多从居民自身的生活环境中演变而来,多为非组织性的聊天、休憩与民间游戏等。此时休闲活动的消费性特征表现并不明显,休闲也远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后工业社会的休闲模式。工业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工业化大生产、急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工厂式的社会管理模式,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体验经济为主要特色,这一时期的人们更重视体验消

21、费、健康消费和个性消费,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品质化生活,此时休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后工业社会休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休闲活动以个人为中心,以城市休闲设施为依托,休闲活动本身源于居民对健康生活的主观追求,休闲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出现多元化、时尚化趋势,休闲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产品构成层次合理,休闲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二)城市休闲的特征描述城市的休闲活动参与者可以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两大主体。这两大休闲主体对城市休闲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对城市休闲项目的偏好各有侧重。1外来游客的休闲特征。外来游客对城市本身是不熟悉的, 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

22、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亲友介绍、媒体宣传等方式,因此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以城市标志物为核心的广场、以休闲购物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成为外来游客的空间聚集区,成为游客休闲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历史遗迹、特色街区、特色餐饮和娱乐空间等消费

23、性空间兴趣浓厚,成为游客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地点。2城市居民的休闲特征。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主要表现为居民为了缓解工作疲劳、融洽家庭关系、联系亲友感情而进行的日常短时间的休闲游憩活动。其特征是周期性、时间短、频度高,因此要求休闲项目设计突出近便性、舒适性、主题性和独特性。在周末等较长闲暇时间城市居民大多偏好于寻求乡野休闲空间,通过乡村休闲、主题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独特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城市城郊休闲度假带的形成,使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能够抵达城市郊县乡村。(三)城市休闲产业的体系休闲产业是城市为休闲者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开创的空间和建立的设施构成的产业系统,空间与设

24、施是休闲产业的物质表现形式。在城市中,休闲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多元组合的特点,并因依附的空间和设施的规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城市休闲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具有很大部分上的交叉,城市休闲产业链的优化要求“食、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流畅衔接,政府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服务的有力监管,城市具有突出地域特色化休闲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合理的功能分区,具有顺畅的游线设计,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具有最优化配置。休闲产业链的优化需要整合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解决如何做强做大城市休闲旅游业,如何把城市吸引物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转化为旅游吸引物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形成产业聚集和空间聚集,构建休闲旅游产业链

25、,扩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四)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城市休闲空间是休闲活动的物质载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指分布于城区内的城市广场、特色街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环境。广义的城市休闲空间涵盖范围趋于微观化和宏观化。包括了家庭、酒吧等室内休闲场所以及环城近郊休闲游憩带和城市远郊休闲度假带。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会引导高质量的城市休闲行为,有助于创造富有感染力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休闲空间的划分应参照一定的标准,否则极易混同。如魏小安、李莹(2007)提出的城市休闲空间5个维度,即“家庭休闲、城市休闲体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乡村休闲、异地休闲”,这一分类方法就混同了休闲空间的层级

26、关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与“乡村休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空间重合,而“异地休闲”已经超出了一个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范围。总体上看,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可归结为“三大体系、三种类型、三大圈层、四个优化”,合理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对外能够充分展现城市魅力,加深游客旅游经历;对内能够便利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三大体系。根据城市休闲空间面对人群的不同,构筑以市民休闲为主的休闲空间、游客与居民共用的休闲空间和以游客休闲为主的休闲空间三大体系。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城市的休闲功能。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可根据游客与居民的不同需求特征安排休闲空间,设计休闲环境,达到城市休闲

27、空间的经济与文化要素妥善安排、功能与主题特色合理配置,以满足游客与居民差异化的休闲消费需求特点。2三种类型。城市休闲空间根据核心构成的不同可分为依托居民小区的社区休闲空间、依托商业街区的大众休闲空间和依托景区景点的旅游休闲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与三大体系相互对应,是三大休闲空间体系的现实表现形式。三种空间类型构成城市休闲产业的空间构架,共同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针对性、层次化的休闲产品。3三大圈层。根据城市休闲空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可将城市休闲空间分为三大圈层,即以家庭空间、社区空间、商业街区、市内景点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休闲空间,以城市近郊旅游集镇、特色乡村和景区景点为核心的城市近郊休闲游憩带,以

28、城市远郊旅游集镇、特色乡村和景区景点为核心的城市远郊休闲度假带(见图2)。4四个优化。城市休闲空间的四个优化包括:(1)小体量空间分散化。小体量休闲空间主要指分布于城市内的街心广场、社区广场、公园绿地以及各类室内休闲场所等,小体量休闲空间的使用者主要为城市居民,是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重复消费的特征,对空间进入的便利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此类休闲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居民的使用特点,分散布局于主要居民聚居区周边,方面市民进入。(2)大体量空间特色化。大体量空间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大型节庆集会、展览演出以及部分外来游客的旅游休闲,大体量的休闲空间应尽量体现城市特色,集

29、中展示城市文化,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独具地方魅力的休闲旅游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 能够获得城市认同感的休闲娱乐空间。(3)大众性空间丰富化。主要是指中心广场、城市公园等公益性休闲空间。此类空间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一般休闲需求,使用者对休闲体验的要求不高,依托此类空间的休闲活动具有时间短、频度高、重复化的特点。(4)消费性空间层次化。城市消费性休闲空间主要指剧院、茶楼、酒吧、餐厅、KTV、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消费型空间层次化,要求休闲空间设计与项目设置应切合本地居民与游客的消费能力,合理安排空间规模与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休闲需求,让休闲活动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五)城市休闲产品的

30、构成所谓休闲产品就是满足人们包括愉悦身心、体验人生价值、享受生活乐趣等需求的,具有彰显人文文化功能含量的第二自然物。它主要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中为休闲目的而消费的物质产品。城市休闲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构成形式:1休闲产品的传统构成。是指传统概念上的休闲产品,这一部分的休闲产品能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休闲需求,主要包括餐饮休闲产品、购物休闲产品、观光休闲产品、节庆休闲产品、会议商务休闲产品等。2休闲产品的优化构成。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消费性特征愈加明显,休闲产品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优化升级。休闲产品的优化构成主要包括健身休闲产品、度假休闲产品、体育休闲产品、文化休闲产

31、品、生态休闲产品、体验休闲产品等。(六)城市休闲的氛围营造浓郁的城市休闲文化氛围,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浓缩在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展示在游客欣赏的每一个瞬间。悠久的居民休闲文化传统,传承城市悠久的休闲传统,展示丰富的居民休闲文化,再现多样的休闲活动方式。鲜明的城市形象能够让人“未到其地,先闻其名”,形成强烈的心理趋向,如成都“休闲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杭州“爱情之都”,长沙“娱乐之都”,香港“购物天堂”。独特的小品设计展示着城市的品位,展示着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展示着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城市精神,能够让游客在每一个细节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气息。2007年9月,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成立,这是中国

32、休闲产业发展与休闲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有理由相信,21世纪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将会是蓬勃发展的休闲经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休闲必将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消费方式,休闲城市会成为人们向往居住的人间天堂,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我国休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33、&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

34、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

35、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