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150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8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文 本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12月目 录第一章总 则1第二章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3第三章城市规模5第四章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6第五章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12第六章产业发展与布局17第七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21第八章综合交通30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5第十章生态建设、城市绿地和环境保护41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47第十二章城市安全54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59第十四章附 则61附 表62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编制目的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对指导郑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到

2、了重要作用,规划至2010年的城市主要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健康发展,根据2005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批复(建规函200552号),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第二条 指导思想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突出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注重以人为本,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健康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新型城

3、镇化道路;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促进郑州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条 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3关于同意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批复(建规函200552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5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6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7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年)(送审稿)8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9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0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11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

4、20年)(送审稿)12国家、河南省相关法规和规范第四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第五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与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一致,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第六条 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文本

5、条文中的下划线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二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第七条 城市性质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八条 城市职能国家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九条 城市发展目标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

6、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

7、;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第十条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控制综合指标体系,控制性指标是规划期内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标(详见附表)。至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亿元以上,人均达到10万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第三章 城市规模第十一条 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

8、人。第十二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第十三条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定各级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等因素,调控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明确城镇发展重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至2020年,市域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其中,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外围组团和中等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一般建制镇

9、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第四章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第十四条 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强化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第十五条 依托快速交通网络,构建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层依托铁路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等交通干线,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许昌、焦作、新乡等城市的半小时核心经济圈和覆盖中原城市群的一小时紧密经济圈,实现交通共建、产业合作、服务协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第十

10、六条 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强化郑州在产业空间组织上的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协调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郑州与开封新区、许(昌)长(葛)产业带、洛阳新区、新乡平原新区、焦南新区的对接。第十七条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郑州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在资源保护与利用上的合作,保护和利用黄河水资源、沿黄湿地和沿黄防护林带;治理和保护伊洛河、颍河、贾鲁河、双洎河等水系,做好洪灾预防;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郑洛交界地区的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各城市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避免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协

11、同开发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共建中原文化特色旅游路线。第十八条 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推进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的对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西、石武、郑徐铁路客运专线,郑开、郑焦、郑许、郑洛、郑新城际轨道交通,兰州郑州长沙、锦州郑州、郑州安阳成品油管道,西气东输二期支线(平顶山中牟开封)、焦作郑州输气管道,中原城市群共享的医疗卫生垃圾处理中心等重大区域基础设施;推进各市在公交、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同城化服务和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加强跨黄河通道建设,强化郑州对新乡、焦作等黄河北部城市的辐射,形成黄河两岸呼应发展的格局。第二节 城乡统筹第十九条 城镇重点发展空间依托交通干

12、线,构筑以郑州为中心、两轴一带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作为市域城镇重点发展空间,带动周边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二十条 引导产业集聚依托城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本单元,整合现有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引导现有产业项目逐步向园区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第二十一条 人口分布引导优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推进老城区改造,疏解老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和就业向城市新拓展区集聚;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城镇基

13、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第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形成城乡一体、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破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引导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积极稳妥的将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居住地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体系,切实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及基本权益。第二十二条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市域生态环境建设,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流域治理水平,防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降低风沙影

14、响,建设市域东西向生态带和南北向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改善能源结构、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分区,实施集约、节约型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三条 加快新农村建设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中心村的规模,实施迁村并点,合理布局农村社区,引导农业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业的综合开发力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提高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农村安全防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15、改善发展条件。第三节 空间区划与管制第二十四条 空间管制协调城镇发展与区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将市域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实行分区控制,保护和改善市域生态环境。第二十五条 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地带、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和生态建设的首选地。禁止建设区包括: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包括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环翠峪风景名胜

16、区等)、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泥石流易发区、矿山采空区等)、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河流源头、河湖湿地等)、主要行洪通道、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及其控制带(包括西气东输主干线、中原油田长输管线、义马煤制气长输管线、兰州郑州长沙和锦州郑州输油管线、高压输电线路等)。该类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建设活动。第二十六条 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对各类建设具有生态敏感性的地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宜建设的地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控制区、人文景观保

17、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控制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农业用地区、蓄滞洪区、生态环境屏障区(包括山区、林地以及城市组团间的生态廊道等)等。严格控制该类地区的各类建设活动,现有的各类城镇、农村居民点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第二十七条 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的城镇重点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和中等城市、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的现状及规划发展用地。该类地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和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第四节 市域城镇体系第二十八条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构建“一心四城、两轴一带”的城镇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主体、中等

18、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其他小城镇拱卫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一心:包括中心城区及三个外围组团(郑汴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和上街荥阳组团)。四城:巩义市区、新郑市区、新密市区、登封市区四个中等城市。两轴:沿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区及沿线城镇所构成的东西向发展轴;沿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航空港组团、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南北向发展轴。一带:依托省级交通干线,由登封市区、新密市区和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东西向发展带。第二十九条 城镇规模等级全市形成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和中等城市重点镇

19、一般建制镇四个等级的城镇结构。至2020年,全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为1 :7 :22 :53。包括:1个特大城市(中心城区),3个外围组团和4个中等城市(郑汴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区、新郑市区、新密市区、登封市区),22个2万人口以上的重点镇, 53个2万人口以下的一般建制镇。第三十条 城镇职能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外围组团和中等城市为区域次中心,重点镇为节点,一般建制镇为基点,形成比较优势突出、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1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是郑州城市发展的主体,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河南省政治、经济

20、、文化中心。2外围组团及县(市)中心城市郑汴中牟组团: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食品加工业和城郊型农业。至2020年,郑汴中牟组团城市人口7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6平方千米以内。航空港组团:全国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和国际货运枢纽,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进口保税、临空产业(航空器材制造、航空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商务贸易。至2020年,航空港组团城市人口33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35平方千米以内。上街荥阳组团:国家铝工业基地,河南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河南省中型客车制造基地,以能源、交通运输设备为主的

21、郑州市西部发展组团。至2020年,上街荥阳组团城市人口47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47平方千米以内。巩义市市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机械、冶金、建材工业为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型产业、旅游业。至2020年,巩义市市区城市人口4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43平方千米以内。新郑市市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民族寻根问祖圣地,旅游名城,河南省烟草业基地,以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至2020年,新郑市市区城市人口3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30平方千米以内。新密市市区:国家煤炭基地;郑州市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地,以建材、造纸、耐火材料为主的中等城市。至2020年,新密市市区城市人口26万人,建设用

22、地控制在25平方千米以内。登封市市区:风景名胜旅游城市,区域旅游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居住、商业为主的中等城市。至2020年,登封市市区城市人口2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4平方千米以内。3重点镇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全市形成22个重点镇,即古荥镇、须水镇、毛庄镇、马寨镇、雁鸣湖镇、白沙镇、九龙镇、黄店镇、广武镇、崔庙镇、米河镇、竹林镇、回郭镇、龙湖镇、辛店镇、曲梁镇、大隗镇、超化镇、卢店镇、颍阳镇、告成镇、大金店镇。强化重点镇职能特色,带动县(市)区域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发展。至2020年,重点镇城镇总人口8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82平方千米以内。4一般建制镇53个一般建

23、制镇。依据各镇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发展加工工业、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商业贸易等,引导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职能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至2020年,一般建制镇城镇总人口7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4平方千米以内。第五章 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第一节 土地资源第三十一条 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遵守禁建区、限建区规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加强工矿废地复垦、农用地整理和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第三十二条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建设用地重点向中心城区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加强城镇和乡村建设用地边界管制,保护城市组团间生态绿地,预留大型基础设施廊道。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社会公益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严格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土地资源,如耕地、林地、湿地、水源地和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山地丘陵地区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营造水土涵养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第三十三条 科学确定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按照土地级差

25、地租的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地区的开发强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遏制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行为。第三十四条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优先将平原地区集中连片和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完善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坚持耕地补充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行政管理和经济调控,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方式补充耕地。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下达给郑州市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至2

26、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33.0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54万公顷。第三十五条 完善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健全城乡用地统一规划管理制度,强化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对土地储备的引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二节 水资源第三十六条 水资源保护利用原则与目标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原则,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把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形成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第三十七条 节约用水1修订、完善行业用水标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关停高耗水工业企业;加强企业内部循环供水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单

27、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6立方米/万元以下。2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耕作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至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3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节水新技术、新工艺。4运用经济、法规等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实施阶梯水价政策,完善分类水价政策。第三十八条 水资源供应充分利用黄河引水配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配额,实施陆浑水库“西水东引”工程;保护性开采黄河滩区地下水,严格控制城区地下水开采量;加大再生水资源开发力度;重视雨水渗蓄工程建设,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充分发挥水库与地下含水层的调蓄作用,保证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至2020年,全市水资源

28、可利用量达到28.5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8.2亿立方米,黄河引水量增加到9.1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供水量5.2亿立方米,陆浑水库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4.5亿立方米;全市总需水量23.51亿立方米,供水充裕度达到1.21。第三十九条 水资源配置沿黄河和伊洛河地区充分利用过境水,保护性开发地下水;西南部山丘区及北部黄土丘陵区应加强拦蓄工程建设,以开发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及矿井排水为补充;东南部平原地区应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中心城区充分利用黄河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以及沿黄滩区地下水,封停自备井作为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平时不得启用。再生水

29、资源主要用作城市绿化、景观河道、非饮用生活杂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第四十条 水资源保护结合生态和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全市水库、河道的综合整治,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划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控制区,加强常庄水库、尖岗水库等地表水水源保护,减少面源污染,杜绝污水排入。在地下水汇流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城市市政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加强地下水人工补给,控制地面沉降。第四十一条 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质和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域上游与下游的

30、统一管理;把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分层次动态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储备,确保枯水年份和突发事件时的供水安全。第三节 能 源第四十二条 能源保护利用原则与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能放在首位。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清洁、环保、节能型城市。至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7吨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50%左右;清洁能源占能源终端消费的55以上。第四十三条 能源节约1严格执行国

31、家节能法规,加强节能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普及节能宣传教育,倡导节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2加快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在城乡建设中,保证新型节能墙材的生产比例、应用比例达到国家标准;推行现有居住建筑等的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节能、绿色建筑。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禁止新建技术落后、耗能过高的工业项目。4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火电机组,平均发电标煤耗下降到370克/千瓦时以下。5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优

32、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推广乙醇汽油,倡导绿色交通。第四十四条 能源利用在市域范围内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重点,大力引进天然气、成品油等优质能源,控制煤炭使用。在中心城区内除保留必要的热电用煤外,逐步消除终端煤炭消费。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风力、太阳能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垃圾发电、污泥制气,适度发展小型冷、热、电联产装置;积极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小水电和太阳能等农村绿色能源。第四十五条 能源建设1煤炭:严格煤炭资源生产开发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2电力:依据河南电网发展规划,加快郑州

33、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重点建设500千伏区域主干电网,实现全市220千伏电网全覆盖,形成以郑州电网为核心、中原城市群其他8个城市电网为支撑的环形目标网架。3燃气成品油:积极利用省内外油气资源,加快区域燃气和成品油管道输送网络建设,构建中部地区大型油品储备中心和输配枢纽。建设晋城焦作郑州、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平顶山中牟开封支线、川气东送工程郑州支线等输气管道,年新增供气量1214亿立方米。建成兰州郑州长沙、锦州郑州、郑州安阳等成品油管道,以及新郑市郭店镇成品油库,年新增输油量8001500万吨。第六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第四十六条 发展优势产业 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要素集聚。依托产

34、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原材料产业。创建全国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构筑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第四十七条 产业布局 依托快速交通体系,以沿线城镇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区为基本单元,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统筹市域产业布局。城市产业主要向东、东南两个方向展开。东部方向:依托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郑汴产业带,推进与开封对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东南方向:依托航空港、新郑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公路联运,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

35、等现代物流业,推进与许昌对接。西部方向:依托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荥阳、上街、巩义等城市,加强与偃师、洛阳的衔接,形成郑洛城市工业走廊,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材、煤炭、铝加工、制药、电缆、机械、化工等产业。西南方向:依托登封、新密等城市和地域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煤炭、电力、服装等产业。北部方向:依托黄河,重点发展生态型产业,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第四十八条 第一产业1发展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依靠市场导向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

36、产和产业化经营。2产业布局按照“三圈层”结构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在环绕中心城区的第一圈层,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奶业、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生态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市型农业。开发邙岭林果产业带;扶持中牟大蒜和西瓜、新郑大枣、新密金银花等名优农副产品。位于荥阳、巩义、新密浅山丘陵区域的第二圈层,大力发展规模和特色畜牧养殖、无公害养畜产品生产等城郊型农业。在远离中心城区的第三圈层,发展远郊型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第四十九条 第二产业1发展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为原则,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以传统支柱产业为主体,以新兴

37、都市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继续壮大能源、铝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并与周边城市形成布局合理、集聚效应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化工等新兴都市型产业集群。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级开发区,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并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工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加快郑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实现工业的总体协调发展。2产业布局按照“一心两轴一带多区”的空间结构布局第二产业。 一心:郑州中心城区,包括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等产业集聚区。两轴:

38、沿陇海方向,依托郑汴产业带、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区等城镇,形成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沿京广方向,依托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新郑市区等城镇,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临空产业发展轴。一带:沿市域南部,依托新郑新密登封等城镇分布的能源及加工制造业发展带。多区:依托快速交通干线沿线城镇,规划22个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详见附表)。第五十条 第三产业1发展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物流、商业服务、商务金融、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全国性物流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金融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和河南省的科研、教育、文化、

39、体育、医疗卫生中心。2产业布局现代物流业:加快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郑州国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铁路零担货运中心、中南邮政物流中心、河南出口加工区、河南进口保税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化公、铁、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依托综合性交通枢纽,在中牟县白沙镇、九龙镇发展国际物流,打造全国性物流产业基地。商务金融业:整合现有的商务金融资源,提升郑州金融商务区服务功能,吸引地方性金融总部、区域保险业和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进驻,加快信息、咨询、传媒、法律等关联产业发展,以郑东新区CBD为主中心,以新郑州站为副中心,把郑州建设成为中部地

40、区重要的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 会展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提高郑州会展业的知名度,积极整合现有会展资源,以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主,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培育中原乃至中部地区的会展市场。商业服务业:依托城市发展轴线,形成三个区域级商业服务中心。以现有的二七广场为中心,向火车站两侧拓展,优化传统的商业服务中心,形成区域商业服务中心;以郑东新区CBD为依托,形成新的区域商业服务中心;围绕新郑州站,依托快速对外交通网络,形成新的区域商业服务中心。第五十一条 旅游文化产业1发展目标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对外交通优势,把郑州建设成郑汴洛沿黄旅游带的核心城市、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古代文

41、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旅游观光胜地。至2012年,达到国内最佳旅游城市标准;至2020年,达到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2总体布局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打造“一心三片一带”的文化旅游格局。一心:以郑州商代遗址和古荥汉文化遗址为核心,打造商都文化旅游区。三片:围绕嵩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禅宗少林和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嵩山文化旅游区;以华夏民族寻根问祖圣地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特色,建设黄帝文化旅游区(包括黄帝故里、始祖山等);突出河洛文化、汉文化、唐宋文化特色,建设河洛文化旅游区(包括杜甫故里、宋陵等)。一带: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雁鸣湖生态旅游区、河洛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建设

42、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3实施措施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黄河”、“黄帝”、“嵩山”、“商都”、“少林”五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依托黄河风景名胜区和黄帝故里,大力推介寻根问祖和沿黄历史文化旅游;围绕郑州商代遗址,实施商都遗址公园,展示商都的悠久历史文化;借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等,扩大嵩山少林文化的影响。建设郑东新区CBD、郑州站、新郑州站、航空港、龙湖五个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提高登封城区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沿黄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组织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容量,形成对城市经济有较大贡献的旅游接待规模。第七章 中心城区

43、总体布局第一节 空间布局第五十二条 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城市用地以向东为主,适度向南、西发展,保护北部黄河湿地,提升生态品质。第五十三条 中心城区用地增长边界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为:东至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至黄河湿地保护区,南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积460平方千米。第五十四条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两轴八片多中心”。1两轴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依托郑汴洛发展带,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两条轴线形成中心城区东西向发展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骨架,集聚区域和城市的主要服务职能,构成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花园路紫荆山

44、路、中州大道机场高速两条轴线形成从惠济片区至航空港组团的南北向发展轴,构建新郑漯产业带的核心区域。2八片以主要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廊道、城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界,中心城区由八个功能片区构成。3多中心以二七广场商业中心、郑东新区CBD和新郑州站交通枢纽中心为核心,构建区域城市片区三个层次的城市中心体系。第五十五条 片区功能定位1老城区:省、市政治、文化中心,传统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城区主要的生活居住空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2郑东新区:河南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会展、文化、高等教育、体育中心及省级行政管理中心。3经开区片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基地。4南部片区:产业

45、片区,包括宇通汽车产业基地、金岱工业园及小李庄仓储物流区。5高新区片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教、创新产业基地。6须水片区:市级行政文化中心,重点发展办公、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功能。7惠济片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商务休闲及生态产业。8北部片区:生活居住功能片区。第五十六条 老城更新与新区发展指引老城更新: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的原则,优化调整土地、空间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逐步外迁仓储、批发市场和部分高等院校,结合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优先保障中小学校、医疗卫生、绿地、公共交通等公益设施用地,提高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量,加大商代遗址等历史文化

46、遗产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新区发展:新区以承接老城区功能转移、繁荣经济为重点。郑东新区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会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高新区和经开区产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新区居住建设,吸纳新增城市人口及老城区转移人口,均衡居住和就业岗位分布,减少城市新老城区间的钟摆式交通。第五十七条 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根据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的需要,确定中心城区的强度分区及控制要求。1高强度地区沿城市东西向发展主轴划定五个高强度建设片区,即:市级文化行政区,碧沙岗以西地区,二七广场地区(不含商城遗址保护范围),中州大道、郑汴路周边地区,新郑州站商务区,容积率控制在3.05.0。2中高强度地区花园路、文化路、嵩山路、桐柏路等南北向道路两侧及各片区中心划定为中高强度控制地区,容积率控制在2.53.5。3中等强度地区郑东新区的中轴线两侧及熊耳河南部地区划定为中等强度控制地区,容积率控制在2.02.5。4中低强度地区以生活和生产功能为主的普通城市地区划定为中低强度控制地区,容积率控制在1.52.0。5低强度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及其北部的居住用地、西大学区、北部片区北部、郑东新区北部、老城区西北部、东南部以及经开区片区中南部划定为低强度控制地区,容积率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