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15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doc(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川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文本银川市旅游局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3年8月银川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杨 柳 银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卫东 银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成荣 银川市旅游局局长马 旭 银川市旅游系统党委副书记王志宏 银川市旅游局副局长桂宏才 银川市旅游局规划科科长银川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编制单位及编制成员名单【编制单位】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宋金平 北京师范大学 教 授 博士生导师【项目副组长】黎运来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汤 俊 北京京师

2、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项目组成员】谭长志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李 飞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马继刚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马燕蓉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闫丽英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胡跃龙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旅游咨询师李 鹏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师杨 帅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经济分析师王 阳 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师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1第一条 规划范围和期

3、限1第二条 规划编制背景1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2第四条 规划原则2第五条 规划依据2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4第六条 区位条件分析4第七条 交通条件分析6第八条 历史文脉分析6第九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4第十条 城市化发展背景分析5第十一条 银川跨越式发展路径选择6第三章 银川旅游发展的总体判断8第十二条 旅游发展阶段分析8第十三条 主要成绩8第十四条 存在问题9第十五条 旅游资源评价10第十六条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11第十七条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11第十八条 客源市场定位12第十九条 市场规模预测13第二十条 旅游发展SWOT分析13第四章 银川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15第二十一条 总体定位

4、15第二十二条 区域目标定位15第二十三条 产业发展定位15第二十四条 发展目标15第二十五条 发展战略18第五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20第二十六条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20第二十七条 魅力旅游城、镇、村体系规划23第二十八条 各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指引24第六章 旅游产品规划29第二十九条 旅游产品体系规划29第三十条 主题旅游产品系列29第三十一条 四季旅游产品规划33第三十二条 旅游线路组织36第七章 重点旅游项目规划38第三十三条 十二大龙头旅游项目38第三十四条 三十项重点旅游项目41第三十五条 五大旅游系统工程45第三十六条 重点项目库50第八章 旅游营销规划53第三十七条 银川旅游目的地品

5、牌形象设计53第三十八条 旅游营销目标53第三十九条 旅游营销战略54第四十条 目标客源市场营销55第四十一条 旅游节庆策划57第九章 旅游产业体系规划59第四十二条 旅游交通规划59第四十三条 旅游住宿规划60第四十四条 旅游餐饮规划60第四十五条 旅游购物规划62第四十六条 旅游娱乐规划63第四十七条 旅行社规划64第十章 休闲文化与休闲体育规划65第四十八条 休闲文化规划65第四十九条 休闲体育规划67第十一章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68第五十条 环境保护目标68第五十一条 生态分级保育措施69第五十二条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规划70第十二章 支持保障体系规划73第五十三条 旅游管理体制规划73第

6、五十四条 旅游政策保障73第五十五条 资金保障规划74第五十六条 旅游人力资源保障74第五十七条 旅游安全保障规划75第五十八条 加强软环境建设75第十三章 近期行动计划76第五十九条 目的地产品行动计划76第六十条 目的地环境行动计划76第六十一条 目的地营销行动计划77第六十二条 目的地服务行动计划79第六十三条 目的地管理行动计划80图件目录01.区位分析图02.资源分析图03.市场定位图04.空间结构规划图05.重点项目布局图06.旅游交通规划图07.项目开发时序图08.特色系统规划图一09.特色系统规划图二10.特色系统规划图三11.星级酒店布局图12.旅游线路规划图一13.旅游线路

7、规划图二14.旅游线路规划图三15.滨河新区规划图16.贺兰山东麓旅游带规划图17.黄河金岸旅游带规划图18.银川市都市旅游规划图第一章 规划总论第一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一)规划范围银川市域全部行政区域,面积9579平方公里,包括所辖一市、两县、三区。(二)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3年-2025年,其中,近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5年。第二条 规划编制背景银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兴工强市、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两宜”城市建设。银川旅游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观光旅游业已

8、经具备较好的基础,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下一阶段应前瞻性地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将旅游业向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产业引导,推进银川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搞好各方面的配套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银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次规划将在这些重大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银川区位、交通、经济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按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拓展产业功能,在新的旅游发展起点上进行科学谋划。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一)立足中国西北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银川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并不完善,还不是一个旅游产业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银川市将服务业定位为“现代物流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现

9、代服务业中心以及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即“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因此,本次规划要立足于把银川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西北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宁蒙陕甘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立足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银川作为首府城市,在旅游方面的带动性不强、服务性不足。因此,本次规划就是要特别研究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的发展,强化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第四条 规划原则本次规划坚持以城市为主导、以人为本、创新创异、文化为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多元化组合优势等五个基本原则。第五条 规划依据(一)国际相关

10、规章关于保护景观和遗产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196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1972)、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世界自然宪章(1982)、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1990)、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1995)。(二)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11、地管理法(国务院)(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2007)、风景区管理条例(国务院)(1995)、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建设部)(200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局)(2006)。(三)国家标准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设部)(1999)、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9)、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旅游局)(2003)、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国家旅游局)(2003)。(四)区域规划、资料依据

12、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研究(201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0)、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8-2020)、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银川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2010年)、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银川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0年)、银川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2010年)、银川市服务业总体规划、银川市志、银川年鉴(2009年)。第二章

13、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第六条 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审势而行,把握形势国家战略,西部第二轮大开发: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银川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宁夏提出建设“三大中心”,即中国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穆斯林金融中心;搭建“五大平台”,即建设综合性的世界穆斯林文化城、承办中(宁夏)阿论坛、建设世界穆斯林商品贸易中心和综合保税区、组建国家人才和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一座穆斯林大厦;创建“一个目的地”,即将宁夏打造成面向穆斯林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政策惠及,凸显“宁夏速度”: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宁夏紧抓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政策、资金的

14、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宁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43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地缘优势,对接中东部:从地理位置看,宁夏位于西部各省区的东部地带,近邻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以银川为核心的“宁夏沿黄经济区”正在发挥整体竞争力,将宁夏带入下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二)度势而思,认清区情区域特征:一是地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多风沙,气候干燥,四季分明;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广大西部地区推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是区域内城市化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四是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极具震撼力,但丰富度略显不足。

15、区情特点:一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面积较小,行政管理和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这成为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快速形成城市群合力的基础条件;二是宁夏是资源大省,更拥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三是宁夏位于西部各省区的东部地带,这为宁夏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地缘基础。(三)谋势而为,加快发展与周边地市构建区域经济圈,发挥银川市的中心带动作用。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展开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宁夏自治区的重点工作,要以金岸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水系为主线,点轴发展、线面结合,突出新特色、塑造新形象。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加快同城步伐,打造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四个地

16、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第七条 城市化发展背景分析(一)银川城市“集聚力”分析一方面,城市化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宁夏自治区经济发展、快速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没有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宁夏的经济将最终失去载体和动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宁夏现阶段现实的选择;另一方面,从全国版图上看银川,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银川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力逐渐显现,宁夏自治区和银川市决策者在历史转折关头,作出了“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大银川”的战略部署。(二)银川城市“辐射力”分析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宁夏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17、中心,自然成为沿黄城市带的中心和龙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八条 区位条件分析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与盐池县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邻;南与同心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接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相邻(以明长城为界),是宁蒙陕甘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九条 交通条件分析银川市是中国西部的南北交通要冲和东西交通的门户。目前,银川市已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4条国道和4条省道从境内穿越,银川至青岛、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在银川汇聚贯通,银川河东机场是国家4D级现代化机场。便捷的立

18、体交通网络使银川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区域性交通运输中心已初现规模。第十条 历史文脉分析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文化多元、特色鲜明是银川历史文化的特点。银川拥有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湖城,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锤炼成了“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第十一条 银川跨越式发展路径选择以工业为龙头:在银川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大亮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核心,加大投

19、资力度,整合生产要素,增强工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进作用。以文化为内涵:挖掘文化根基,理顺文化脉络,找准优势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银川在未来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必由之路。以生态为依托:在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银川市正在全力打造“塞上湖城”,营造“绿色银川”。因此,在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为突破口:首先,发展旅游业是银川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发展旅游业,既可以解决民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银川市工业发展提供减排的空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加快推进银川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再次,发展旅游业是发挥银川比较优势

20、实现两宜城市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银川的优势产业是第三产业,巩固银川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必须靠第三产业,银川打造“两宜”城市的核心在于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产业因为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必然成为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因此说旅游产业必将成为银川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优先突破口。第三章 银川旅游发展的总体判断第十二条 旅游发展阶段分析银川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银川旅游正面临着第二次快速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时期,旅游相关产业要素急需提升完善。银川旅游处在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转型为增长方式转型,由“简单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型;第

21、二个转型为旅游产品转型,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运动休闲度假”的转型;第三个转型为旅游产业转型,由“景区门票经济”向“目的地产业经济”转型;第四个转型为竞争关系转型,由“区域竞争关系”向“区域合作关系”的转型。第十三条 主要成绩1、明确旅游发展思路,逐步深化运动休闲作为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内涵。银川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做出了建设“旅游目的地”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推动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旅游业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增长态势。2、扎实推进旅游产品项目建设,初步实现了旅游产品体系

22、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截止2010年,全市国家A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有18家,2011年1月,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被正式授予5A级景区。全市共有旅行社59家,星级酒店35家,住宿接待床位达到8000余张,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19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3、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客源空间逐步从周边市场向中远程市场扩展,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截止2010年,银川旅游接待客源地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外省游客占国内游客的比例达到59.3%,来自华北地区的游客比例占16.6%,华东游客占8.2%;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成为银川旅游的重要客源地;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4000人,增速高达

23、30%以上。4、招商引资向纵深推进。银川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有限资金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开发银川旅游资源的热情,通过加大招商引资,使得国内外民营资本已成为银川市旅游投资的主体。5、开展旅游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接待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近几年银川市以各级旅游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导游人员、服务人员为重点,大力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了银川旅游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第十四条 存在问题1、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确。银川的旅游业发展存在城市个性、旅游主题、主打文化三者均不明确的问题。2、旅游业地位不突出,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弱小。银川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资

24、源分配、政策倾斜、财政资金支持等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3、旅游核心吸引物竞争力不足。对核心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与整合不够,现有旅游景区无论在体量、知名度、综合效益等方面都与国内知名景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力推的西夏文化、回乡文化、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其辐射力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4、旅游目的地功能未能体现。银川城区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只起到了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而城区本身应该承担的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没能体现,也没有相应的旅游产品和设施做支撑。5、旅游淡季“半年闲”问题未突破。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导致银川旅游客观上存在“半年闲”的问题难以突破,旅游季节性明

25、显。6、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全社会办旅游的氛围不浓。重点旅游景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各阶层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全社会办旅游的氛围不浓。第十五条 旅游资源评价(一)资源类型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标准)中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体系,对照本次考察和收集到的资料,银川市拥有8大主类旅游资源中的7个主类,主类旅游资源覆盖率87.5%,在31个亚类中拥有17种,占所有旅游资源亚类的54.8%。表3-1 银川旅游资源主要类型数量比例统计主类名称资源单体数量(个)所占比率(%)A地文景观97.6B水域风光

26、1714.4C生物景观10.8E遗址遗迹1210.2F建筑与设施6050.8G旅游商品119.3H人文活动86.8共计118100(二)分布特征分析银川旅游资源空间上呈五大集聚区:即贺兰山东麓西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集聚区、都市人文旅游资源集聚区、黄河沿岸湿地风光与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永宁回乡风情旅游资源集聚区、灵武人文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区。(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从总体看银川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4处,分别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阅海湿地公园和贺兰山岩画,占资源总数的3.2%;四级旅游资源7处,占资源总数的5.6%;三级旅游资源22处,占资源总数的17.6%;三级以下的旅游资源92处,占资

27、源总数的73.6%。(四)旅游资源定性评价1、以西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享性。2、以黄河、贺兰山为核心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3、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聚,便于大规模开发。4、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五)资源开发导向分析1、山岳、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是银川旅游开发的重点。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提升和展示是旅游开发的核心。3、多层面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是银川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4、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银川旅游开发的前提和保证。第十六条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1、发展态势。银川市作为宁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相对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吸

28、引了绝大多数宁夏入境游客,入境人数与外汇收入持续增长。2、客源结构。银川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3、动机构成。与周边省区比较,银川入境游客以公务、商务、会议等为主,占市场份额的接近60%,而以观光为主的游客则不足30%,其他不足10%。4、消费状况。入境旅游者在银川的停留时间短,日均消费水平不高。第十七条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1、发展态势。2001-2009年,银川市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国内游客量329.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3亿元,是2001年国内游客人数的1.85倍,是2001年国内旅游收入的4.6倍。2、客源结构。银川国内旅游市场中近

29、程客源比例较高,除本自治区内游客外,周边省份内蒙古、甘肃、陕西入银川旅游的游客比重较高。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主要客源输出地的游客占有较大比重。3、动机构成。抽样调查表明,来银川旅游的目的日趋多元化,观光休闲仍占绝对优势,商务度假、会议旅游、探亲访友占较大比重。多功能的健康休闲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4、出游方式。近年来,银川市国内游客中散客比例不断提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出行的游客比例较高,自驾游市场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5、旅游消费。银川市国内游客消费水平较国内旅游强市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随着银川旅游产品开发的逐渐成熟,国内游客消费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6、季节波动性。因为气候原因,银川

30、国内旅游呈现很强的季节波动特征。国内游客集中分布在5到10月份,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游客量较低。第十八条 客源市场定位(一)国内市场定位1、核心市场。自治区内及陕甘蒙周边市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2、拓展市场。重点拓展国内高潜力出游圈,主要包括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3、机会市场。国内其他地区。(二)入境市场定位1、核心市场。中东阿拉伯国家、东南亚穆斯林国家、港澳台。2、拓展市场。东南亚、日韩、欧美。3、机会市场。其他国家与地区。第十九条 市场规模预测(一)游客规模预测2015年国内外游客将达到852.8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24万人次。2020年国内外游客将达到15

31、55.2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97人次。2025年国内外游客将达到2015.5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97人次。(二)综合收入预测2015年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达1156.4元,旅游综合收入达98.62亿元。2020年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达1512.5元,旅游综合收入达235.23亿元。2025年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达1858.2元,旅游综合收入达374.53亿元。第二十条 旅游发展SWOT分析表3-2 银川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表银川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旅游发展优势(S) 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文化类型多样;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区域旅游合作潜在优势明显; 区位优势:

32、银川位于“呼-包银-兰-青经济带”的中心地段,也是宁蒙陕甘周边约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旅游发展态势好,知名度日益提升; 旅游投资热点,大型旅游项目逐渐落户,将构成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旅游发展劣势(W) 气候劣势形成“半年闲”; 旅游发展的观念制约,市场意识薄弱; 资源等级高而开发程度低; 旅游中心城市缺乏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畅,事业经营性质,缺乏大型的旅游投资集团;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仍有待出台。旅游发展机遇(O) 西部第二轮大开发战略实施; 沿黄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阿论坛在宁夏举办的历史机遇; 西北旅游业持续发展,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旅游发展挑战(T) 西北地

33、区旅游地空间竞争,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与同质旅游产品竞争; 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旅游资源环境容量的制约; 旅游者需求多样化; 相对脆弱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第四章 银川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第二十一条 总体定位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定位为:中国西北风情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及中国西北旅游的集散地银川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西北河山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山、水、文化”高度复合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其具有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环境。面向世界,把银川塑造为中国西北风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第二十二条 区域目标定位世界层级: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层级: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西北旅游集散地宁夏层级:宁夏

34、旅游集散地、目的地、旅游中心城市,推动宁夏旅游全面崛起的战略抓手第二十三条 产业发展定位根据银川市城市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总体定位,将旅游产业定位为:银川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银川市现代服务业的先锋产业。第二十四条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立足西北、放眼全国、面向世界,以“多彩的自然资源与回乡风情”为本底,以“文化休闲度假”为特色,以“回乡风情、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西夏文化”为龙头,以“三主题六基地”为支撑的,中国西北风情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主题六基地”(二)分项发展目标1、经济目标2011年国内外游客将达到462.59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4.85亿元;2015年国内外游客将达

35、到852.82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98.62亿元;2020年国内外游客将达到1555.28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235.23亿元。表4-1 银川市旅游发展指标体系年份国内外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银川市GDP(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2010年397.1536.84763.264.83%2011年462.5944.85854.855.25%2015年852.8298.621345.127.33%2020年1555.28235.232166.3410.86%(注: 全市GDP以2010年为基数,2011-2015 年增幅按年递增12%推算;2016-2020年增幅按年递增1

36、0%)。2、社会目标旅游业作为银川经济重要产业,在对国家和地方做出经济贡献的同时,也承担促进就业、消除城乡差距、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战略目标。首先是通过银川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旅游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就业带动功能。其次是通过银川环城市游憩带的建设,用城乡和谐互动的方式实现财富流动和再分配,使部分首府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城市购买力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后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通过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提高银川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品味,也提高外来游客在银川的旅游质量和生活质量。3、品牌目标积极确立“塞上湖城回味银川”

37、的旅游新形象。依托银川“三大文化”优势,塑造享誉国内外市场的特色文化、商务、会展旅游品牌;依托打造黄河金岸和“两个最适宜城市”,塑造面向国内中远程市场的运动休闲旅游、沙漠旅游、生态旅游品牌;依托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塑造面向周边市场的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品牌;依托塞上新天府的知名度,发展城市居民所喜爱的乡村游、健康游、养生度假游等旅游品牌。到2015年,全市建成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25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0个。4、环境目标通过发展旅游业,一是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的保护,进而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二是培育友善的社会环境以及营造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三)分

38、期发展目标1、近期(2013-2015年)主要为产业转型提升期。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完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建设具有较强拉动效应的龙头精品,塑造“塞上湖城回味银川”的目的地形象,进一步强化旅游业作为银川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做优黄河旅游观光带(中华回乡文化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和贺兰山文化旅游观光带(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建设西北风情旅游营销中心;依托国有景区组建银川旅游集团;建设旅游经济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若干旅游综合体,包括永宁穆斯林文化旅游综合体、西夏遗址与西夏城旅游综合体、阅海旅游综合体等;把永宁县建设为旅游强县,建设镇北堡、杨和、玉泉营、掌政、黄河

39、金岸华夏河图等一批旅游强镇。为银川成为门户型旅游目的地、集散型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奠定坚实基础。2、远期(2016-2025年)主要为体系完善和跨越发展期。基本建立起“以观光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商务为拓展,以专项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巩固银川门户型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建设贺兰山与黄河金岸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夏王陵与贺兰山岩画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汽车、摩托车运动永久基地,在兵沟建设国际汽车运动产业园与西北自驾车、房车营地,把银川市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为中国西北风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第二十五条 发展战略(一)强化目的地建设一是与相关城市、区县的

40、协调;二是城区与郊区的协调;三是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四是要把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与城市旅游结合起来,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旅游环境;五是构建银川的中央商务区、中央游憩区和城郊游憩带,形成城乡统筹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二)强化转型和升级国内外市场的升级必然要求银川旅游产品升级、产业升级、目的地升级,因此,转型升级是银川旅游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其中产品的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要求银川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提升银川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三)强化精品和集群产业集群是现

41、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银川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应着眼于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以大聚集催化大产业。要结合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构建若干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旅游产业聚集区,重视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产业支撑力、市场辐射力、行业领导力、文化影响力、差异吸引力、要素集聚力、资本凝聚力。(四)强化品牌和市场银川一直都缺乏一个鲜明的城市主题形象口号。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和消费异地性决定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在市场开拓和推广过程中,银川应重视高端客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高端市场带动大众客源市场的发展。在巩固原有以观光型为主的客源基础上,大力开拓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专项旅游等细分市场,通

42、过高端市场提升银川旅游的品牌价值。第五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第二十六条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城两核、两带三区”的总体战略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城引领两核驱动,两翼齐飞三区联动”的空间动态发展战略。(一) 布局原则显山贺兰山是银川最优质的山岳生态资源,也是银川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支撑载体,银川旅游未来的发展必需“上山”,把山岳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释放和展示出来。露水有机串联全市的水系,充分发挥黄河金岸与塞上湖城的水系优势,大力打造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推进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系、水景、公园的扩整、连通、绿化、亮化和美化,积极推进黄河银川段建设与发展,打造“塞上湖城,西北水乡”。

43、兴城做足银川的城市旅游文章,把城市的商务旅游做活,城市的游憩功能配套。以低碳之城、湖泊之城为基础理念,将银川市建设成为全国最清洁的宜居、宜商、宜游名城。 强镇建设一批特色的旅游小镇。镇北堡边塞文化风情小镇、永宁杨和回乡风情小镇、玉泉营葡萄酒小镇、兴庆掌政湿地文化旅游小镇、西夏文化风情小镇、黄河金岸华夏河图文化旅游小镇等。(二)总体战略格局“一城两核、两带三区”一 城:银川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区两 核:都市休闲核心体滨河新区度假核心体两 带:贺兰山东麓旅游发展带黄河金岸旅游发展带三 区:贺兰生态历史旅游发展区永宁回乡风情旅游发展区灵武宁东基地文化旅游发展区(三)空间动态发展战略1、一体引领、两核驱动

44、银川城市旅游综合体以银川市中心城区(包括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滨河新区)为大银川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中心,是区域性旅游的综合集散中心、服务中心与管理中心,更是银川旅游“二次创业”核心动力引擎。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度假、都市休闲娱乐、商务会展、文化体验产品,承担旅游集散、信息咨询、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重点建设夜间旅游、水上旅游、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等几个特色系统。都市休闲核心体和滨河新区度假核心体差异互补、联动发展。阅海板块建设中阿经贸博览会永久会址、阅海旅游综合体、银川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一台以集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于一体的“印象银川”歌舞晚会;扩整、连通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

45、系,开通水上游线,修建码头,绿化美化亮化两岸景观;以鼓楼、玉皇阁、南关清真寺为核心,修缮和恢复老街景观; 将文化城、新华街与解放街打造成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建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食城或美食一条街;依靠社会资金,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滨河新区以国家两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指导,依托“旅游既城市、城市既旅游”的建设理念,引进国内外投资集团建设空港保税区、黄河金岸华夏河图、希诺国际健康城、三弦国际穆斯林城等大型项目,重新打造以康疗、文化及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旅游核心体。2、两翼齐飞、三区联动以贺兰山东麓旅游发展带为西翼和以黄河金岸旅游发展带为东翼,两翼是银川旅游发展二次创业的动力引擎,肩负着打造西夏文化和黄河文化两大旅游品牌的重任。一东一西,构成银川旅游展翅高飞的两大战略性旅游发展带,未来将共同推动和助力银川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贺兰山东麓重点建设西夏遗址公园与西夏文化旅游综合体、西部影视城旅游区、贺兰山国际自驾车运动、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