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培训(3).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2861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知识培训(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消防知识培训(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消防知识培训(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消防知识培训(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消防知识培训(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知识培训(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知识培训(3).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HR June,消 防 知 识 培 训,1.火灾的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火灾致人伤亡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浓烟毒气窒息,二是火焰的烧伤和强大的热辐射。只要能避开或降低这两种危害,就可以保护自身安全,减轻伤害。3.了解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一些消防知识,消防法律,掌握消防器材,设施的使用,及火灾发生后的逃生与自救,多掌握一些火场自救的要诀及相关知识,困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4.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前 言,按照国家火灾统计管理规定,火灾可划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

2、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一般火灾: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火灾的级别,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冷却法:如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通过水来大量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

3、最后使燃烧终止。窒息法:如用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来降低氧浓度,使燃烧不能持续。隔离法:如用泡沫灭火剂灭火,通过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体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时,把可燃物同火焰和空气隔离开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化学抑制法:如用干粉灭火剂通过化学作用,破坏燃烧的链式反应,使燃烧终止。,灭火的基本原理,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D

4、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物质的火灾,火灾的分类,扑救A类火灾:可选择水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一般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物质,如布、纸等应尽量减少水渍所造成的损失。对珍贵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灭火剂灭火。扑救B类火灾:可选择泡沫灭火器(化学泡沫灭火器只限于扑灭非极性溶剂)、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首先应切断可燃液体的来源,同时将燃烧区容器内可燃液体排至安全地区,并用水冷却燃烧区可燃液体的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及时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

5、灭。扑救C类火灾:可选择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首先应关闭可燃气阀门,防止可燃气发生爆炸,然后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灭火的基本措施,扑救D类火灾:可选择粉状石墨灭火器、专用干粉灭火器,也可用干砂或铸铁屑末代替。如镁、铝燃烧时温度非常高,水及其他普通灭火剂无效。钠和钾的火灾切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起反应放出大量热和氢,会促进火灾猛烈发展。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等。扑救带电火灾:可选择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带电火灾包括家用电器、电子元件、电气设备(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以及电线电缆等燃烧时仍带电的火灾

6、,而顶挂、壁挂的日常照明灯具及起火后可自行切断电源的设备所发生的火灾则不应列入带电火灾范围。用“1211”或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效果好,因为这三种灭火器的灭火药剂绝缘性能好,不会发生触电伤人的事故。,灭火的基本措施,常用灭火器材的介绍与使用,灭火器有多种类型,适宜扑灭不同种类的初起火灾,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一、手提式泡沫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及一般物质的初起火灾。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机的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横拿。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即可灭火。注意:1.不要将灭火器的盖与底对着人体,防

7、止盖、底弹出伤人。2.不要与水同时喷射在一起,以免影响灭火效果。3.扑灭电器火灾时,尽量先切断电源,防止人员触电。,灭火器材的介绍与使用,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宜扑灭精密仪器,电子设备以及600伏以下的电器初起火灾。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有两种使用方式,即手轮式和鸭嘴式。手轮式:一手握住喷筒把手,另一手撕掉铅封,将手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打开开关,二氧化碳气体即会喷出。鸭嘴式:一手握住喷筒把手,另一手拔去保险销,将扶把上的鸭嘴压下,即可灭火。注意:1.灭火时,人员应站在上风处。2.持喷筒的手应握在胶质喷管处,防止冻伤。3.室内使用后,应加强通风。,灭火器材的介绍与使用,三、手提

8、式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使用时,先打开保险销,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源,另一手拉动拉环,即可扑灭火源。四、手提式“1211”灭火器“1211”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仪器及文物档案等贵重物品的初起火灾。使用时,先撕去铝封,拔去安全保险销,一手抱住灭火器底部,另一手握住压把开关,喷嘴对准火源喷射,松开压把,喷射即停止。,灭火器材的介绍与使用,五、小型家用灭火器 家用灭火器适宜扑灭厨房、客厅、居室内的初起小火,有喷射型及投掷型两种。使用时:喷射型按下灭火器顶端弹簧按钮,将喷嘴对准着火处,喷射灭火。投掷型只需将其投掷于火中,容器破碎,干粉即泄出灭火,安全逃生,1

9、、火灾自救,时刻留意逃生路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有所了解,要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走投无路了。当你处于陌生的环境时,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2.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利自身当发生火灾时,如果火势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设施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或置他人于不顾而只顾自己“开溜”,或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3.突遇火灾,保持镇静速撤离突然面对浓烟和烈火,一定要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

10、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安全逃生,4.尽快脱离险境,珍惜生命莫恋财在火场中,生命贵于金钱。身处险境,逃生为重,必须争分夺秒,切记不可贪财。5.迅速撤离,匍匐前进莫站立在撤离火灾现场时,当浓烟滚滚、视线不清、呛得你喘不过气来时,不要站立行走,应该迅速地爬在地面上或蹲着,以便寻找逃生之路。6.善用通道,莫入电梯走绝路发生火灾时,除可以利用楼梯等安全出口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窗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或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安全逃生,7.烟火围困,避险固守要得法当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

11、援时,可采取寻找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待援。据调查统计,死于火灾的人70%左右是因为被烟熏死或呛死,所以在火灾中,如何减少自已吸入的有毒烟气是非常重要的,遇火灾时,应及时就近找到水源,用布湿水后,捂住口鼻。如需穿过火墙时,应将自已全身衣物淋湿,以减小因为衣物着火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安全逃生,8.跳楼有术,保命力求不损身火灾时有不少人选择跳楼逃生。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

12、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如失火时,身处二、三楼,而无法选择通道下楼时,可选择排水管或其它可攀爬物体可设备,也可利用室内的物品如床单、绳索等结绳自救。如情况紧急也无可用之物时,可采取抓住栏杆或窗沿,使身体垂直于地面,自由落体而下,这样可降低所跳的高度以减小对身体的伤害。,安全逃生,9.火及己身,就地打滚莫惊跑火场上当自己的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10.身处险境,自救莫忘救他人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尽快拨打“119”电话呼救,及时向消防队报火警。火警电话是119,报警时应讲清:起火的具体地址,火势,什么物质燃烧等等;,学习实践相结合请大家积极参加消防演习,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