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3963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吐鲁番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编制单位:清华大学环评室2014年2月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1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1.3工艺流程21.4进度安排和、投资和劳动定员131.5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选址可行性13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9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9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20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233.1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排放量、处理方式、排放方式和途径及其达标排放情况233.2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273.3运营期污染物影响分析29

2、3.4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334. 公众参与374.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375. 结论与建议455.1结论455.2要求与建议456. 联系方式466.1建设单位联系方式466.2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联系方式461 建设项目概况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编制完成,即将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和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的有关规定,现向公众公开其有关环境保护信息。简本内容依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

3、制要求的公告”(公告2012年第51号)要求进行编写。1.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1建设地点本工程中的垃圾填埋场选址位于吐鲁番市城区东南,距离城区中心约9km,现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的东南侧,地理坐标为N42562.49、E891343.89;拟建分拣中心位于现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管理站东侧约100m,地理坐标为N425533.70、E891354.67;拟建交河国际物流港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吐鲁番交河国际物流港区内的规划环卫设施用地,焰西路以南200m、门户路以东100m,地理坐标为N425533.70、E891354.67,该场址南北宽约100m,东西长约100m

4、,占地面积约为10000m2;拟建新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吐鲁番市新城区内的规划环卫设施用地,玫瑰路以东200m,地理坐标N425716.18、E891344.51,该场址南北宽约100m,东西长约100m,占地面积约为10000m2。1.1.2项目由来根据吐鲁番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吐鲁番市发展的总体定位是着力打造全疆转型升级的先行地,现代文化引领的模范区,建设全国新能源示范区,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简称“两地两区”)。鉴于目前吐鲁番市垃圾清运设施严重老化及运力不足,现有填埋场接近封场,作业机械大多带病运行,而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关乎民生、分类收集项目也是国家垃圾资源化的重点项目,吐鲁

5、番市较大的垃圾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制约城市经济发展,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此,为有效控制垃圾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建设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十分必要。1.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本工程建设规模见表1.2-1。表1.2-1 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序号内容规模备注与现工程依托关系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50个,分类收集桶400个,可卸式垃圾收集100个。/新建2垃圾转运站物流港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各新建1座小型压缩转运站,占地面积各为10000m2,每座设计处理能力50t/d。工配置垃圾集装箱3个,拉臂钩车2辆。小型转运站。新建

6、新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小型转运站。3生活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24.98万m2(其中环场路用地1.822万m2、绿化带用地5.426万m2、排水沟用地4320m2、填埋场库区用地17.3万m2)。新建进场(进入拟建填埋区的道路)沥青道路宽7m、长205m。本工程垃圾填埋场总库容为149.4万m3,减去垃圾覆盖土体积为22.54万m3,本工程填埋场填埋垃圾的有效库容约为126.86万m3,垃圾容重按0.8t/m3计算,可填埋生活垃圾101.48万吨,使用年限为10年。处理规模近期(2020年)234t/d、远期(2030年)315t/d。位于吐鲁番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占地的东南侧。新建4生活垃圾分拣中

7、心设置生活垃圾分拣中心一座,用于将收集至分拣中心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分拣中心占地面积1728m2。处理量为300t/d,建筑结构为钢结构。分拣厂北侧新建一座特种车库,占地面积1031 m2。位于本次新建二期填埋场的南侧,现在管理站内的东侧的预留空地处。新建5垃圾清运系统购置5辆桶装垃圾运输车;12辆车厢可卸式垃圾运输车;7辆8吨垃圾压缩车。/1.3工艺流程1.3.1收集清运系统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本工程由于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分拣工艺,增加了分类投放的垃圾投放方式,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投放、收集系统,相对于原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复杂。由于吐鲁番市城区原有的收集

8、点均为集装箱式收集点,参考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的先进经验,本工程分类投放将首先在吐鲁番市大型新建小区及各党政机关家属院和学校等先开展,考虑如果设置彩钢板式收集房无法将垃圾准确的投入到分类收集桶内,垃圾桶形同虚设,环卫工人需要手工将垃圾铲入收集车内,造成环卫工人的二次劳动,因此本工程不设置彩钢板式垃圾收集房,各收集点采用直接放置翻盖式收集桶的方式收集。根据工程中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每组分类垃圾收集桶共四个,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每个收集点设置两组,共8个收集桶。分类垃圾收集点首先对小区进行设置:广汇小区为吐鲁番市大型小区,每个小区居住人口约1万人,因此吐鲁番市广汇小区为本

9、工程的分类试点小区。在小区中设置共50个收集点,每个收集点共设置2组垃圾桶,共400个收集桶,50个收集点分为2年设置完成。而3-5个收集点需设置分类监督员及初步分选员,分类监督员由社区或小区退休人员担任,主要监督和指导居民如何分类垃圾,如何按照要求投放;而分选员主要将投入的垃圾进行初步分选,将错投放的垃圾投入相应垃圾箱中,并且将垃圾袋破袋,以减轻后期分拣中心的工作。由于垃圾箱均进行了分类投放,因此收集运输将采用分类收运的方式,采用桶装垃圾车进行收运,每辆桶装垃圾收运车可运载垃圾桶12箱,每天可往返垃圾点和填埋场约8次,每收集点每日收集1次,因此需设置5辆桶装垃圾运输车。而吐鲁番市的步行街、集

10、贸市场和商业街等,均设置可卸式垃圾箱,共设置100个,这些地段垃圾产生量大,投放速度快,在目前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比较困难,该垃圾箱容重为1吨,100个收集点需设置12辆车厢可卸式垃圾运输车,每天往返收运8趟。吐鲁番市新区、物流港区各设置小型压缩转运站1座,(每座转运站配备垃圾集装箱3个,拉臂勾车2辆),可卸式垃圾箱共30个,车厢可卸式垃圾运输车共10辆,每天往返转运站6趟。由于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几年内就完成,因此吐鲁番市现状垃圾收集点仍采用现有投放方式,垃圾混合收集后在分拣中心再进行分类分拣。这些收集点采用8吨垃圾压缩车进行收集清运;逐步将原有摆臂车淘汰替换,本工程

11、共设置7辆8吨垃圾压缩车。生活垃圾收运原则是分类后的垃圾应分类收集运输,因此增加了车辆的投入,而相同垃圾量的运输成本将有所提高,管理方式也需要改变,并且更加严格。1.3.2垃圾转运站1.3.2.1转运站设计拟建的物流港区和新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为小型垃圾转运站,采用后翻进料的水平压缩方式。1.3.2.2工艺流程拉臂车回站后将空的垃圾集装箱放到压缩机前面的水平移位装置上,移位装置移开已装满垃圾的集装箱,将空集装箱移到与压缩机对接的位置上,压缩机的自动推拉箱装置和定位锁紧装置将其与压缩机锁紧,自动提门装置将集装箱装料门提起。收集车将垃圾从压缩机尾部卸入卸料槽后,通过信号传输启动压缩机,压缩机压头不断

12、地将落入压缩腔内的垃圾压进与压缩机对接好的垃圾集装箱内,直到集装箱装满,压头进一步加压保压后退回闸门放下。集装箱装满后,自动提门装置放下关上集装箱装料门。自动推拉箱及定位锁紧装置将集装箱与压缩机的联结自动解除,并将集装箱推开一段距离。由拉臂车钩起运往垃圾填埋场或站内临时存放地。小型压缩站主要设备为后上料式垃圾压缩机、后翻式进料斗和垃圾箱组成。每座小型压缩站配置2个18-20立方米垃圾箱,可满足吐鲁番交河国际物流港区、吐鲁番市新城区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的要求。1.3.3分拣中心1.3.3.1分拣工艺由于分类分拣工作非常复杂,本工程分类分拣工作采用末端处置法处置,即收集清运后将垃圾运至分拣中心再进行

13、分拣工作,分拣后的剩余垃圾再运至填埋场填埋处理,分拣中心与填埋场相邻,分拣后的剩余垃圾方便快速运至填埋场中填埋处理。分拣中心采用机械分选辅以人工分选方式进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其中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本工程主要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塑料、玻璃和金属,其他垃圾送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而分拣出的可回收垃圾,送至相应生产工厂或废品回收站回收处理,本工程不设置终端处理设施。根据处理规模,拟建的分拣中心设置一条自动化机械分选线,处理量为300t/d。垃圾收集车进站后首先在地磅房(静态或动态称)进行称重,经过厂区道路,进料平台(地坪高度或合理高度),将垃圾倾卸入垃圾接收仓,

14、垃圾接收仓设置在地下。垃圾落仓之前须经过一个颠簸格栅,减震,并分选出大件垃圾,通过格栅的垃圾被接收仓底部的链式皮带机快速输送,爬坡上料。链式皮带机前端设置滚筒式匀料机,将来料均匀地摊薄在皮带上。上料过程中将垃圾中的缠绕物分离出来。混合的生活垃圾经爬坡上料后首先经过破袋机对包装垃圾破袋,以保证后续的分选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经过破袋处理后,物料经喂料皮带机输送后抛入滚筒筛进行筛分,按照粒径的大小被分成三部分:80mm筛上物、筛中物、20mm筛下物。最先分出80mm筛上物经分散皮带机输送进入风力分选,分选出的塑料和纸张类经过人工分选后进入打包机回收利用。分选后的剩余物料大多为可燃物,经过磁选和人工分选

15、后通过缓冲料斗进入压缩机,压缩后的物料装入24m3压缩式集装箱,近期送入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远期送至规划焚烧厂处置。规划中的堆肥厂和焚烧厂不属于本次工程的范围,是远期项目。本次环评不涉及堆肥厂和焚烧厂的建设内容和环境影响,因此其需单独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分选后磁选出来的金属可直接销售,分选出的纸张和塑料经打包后销售。其它回收物和大件垃圾装入敞口箱。经风选后的物料上设置人工分选平台,主要从筛上物中拣选可回收利用硬塑料、玻璃以及纸类,以及不适合焚烧的砖块、瓷片等。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外售,不可回收的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拟建分拣中心的分拣工艺流程见图1.3-1生活垃圾分选线工艺流程示意图。1.3.3

16、.2分拣设备拟建分拣中心的主要分拣设备如表1.3-1所示。 表1.3-1 分拣中心的主要分拣设备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1链式上料机台12滚筒筛台13风选机台14匀料机台15破袋机台16打包机台1勾臂车焚烧(远期)集装箱原生垃圾车缓冲料斗颠簸格栅回收/填埋输出皮带机大件机械分选 大块物料收集回喷填埋区回收渗滤液金属磁选机中转料斗人工分选平台匀料机转运皮带机链式皮带机重物质收集皮带机破袋机塑料、纸张轻物质收集皮带机风选机喂料皮带机人工分选平台收集皮带机20mm滚筒筛80mm分散皮带机筛下物筛上物打包机2080mm筛中物收集皮带机汇集皮带机回收汇集皮带机金属磁选机回收回收磁选机缓冲料斗 金属缓冲料斗集

17、装箱集装箱钩臂车 填埋钩臂车 堆肥(远期)图1.3-1 生活垃圾分选线工艺流程示意图1.3.4垃圾填埋场1.3.4.1填埋场的填埋规模及使用年限填埋场工程建设规为日处理生活垃圾量234吨/日,填埋场总占地面积24.98万m2。使用年限为10年。本工程垃圾填埋区位于现填埋区东南侧约50m。拟建填埋区东西宽约150m,南北长1153.333m,占地为17.3万m2,平均挖深2.5m,挖方量土方约为49.8万m3。垃圾最大堆高按9m计算,本工程垃圾填埋场总库容为149.4万m3,减去垃圾覆盖土体积为22.54万m3,本工程填埋场填埋垃圾的有效库容约为126.86万m3,垃圾容重按0.8t/m3计算,

18、可填埋生活垃圾101.48万吨,使用年限为10年。本工程填埋场分为5个作业区,填埋作业先填埋第1作业区,再填埋第2作业区,依此类推直到封场。每个作业区占地面积为3.46万m2,每个作业区库容为29.88万m3。1.3.4.2填埋场防渗方案本工程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天然渗透系数在10-210-6cms之间,大于规范要求的10-7cms,不符合卫生填埋场天然防渗条件,必须进行人工防渗。本工程垃圾填埋场属于平原型填埋场,采用水平防渗与侧壁防渗相结合的人工防渗衬层。1.3.4.3场地处理及防渗设计本工程垃圾填埋区采用水平防渗与侧壁防渗相结合的方式,防渗衬层材料设计采用1.5mm厚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

19、合土工膜,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中有关要求。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垃圾库区以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在探井所达8.5m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属冲洪积沉积。填埋场地下潜水水位埋深大于20m,秋夏季地下水补给来源途径较多,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则本工程防渗结构作法为:对场底清基后,进行平整、压实后,铺设300mm厚压实粘土作为压实土壤保护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10-7m/s;其次再在膜下保护层上铺钠基膨润土防水垫作为膜下保护层,渗透系数不大于510-11m/s;规格不得小于4800g/m2,其上设铺1.5mm厚HDPE膜作为防渗衬层,防渗

20、衬层上覆盖600g/m2土工布,其上铺300mm厚卵砾石层作为渗滤液导流层,导流层上覆盖200g/m2土工织物层,用于防止垃圾进入导流层,该层在填埋作业时分期分区进行铺设,该项工程量不在本次工程施工范围内。该区防渗层的设计原则是按远期规划,分期建设。本工程卫生填埋场总防渗面积约17.13万m2。1.3.4.4导气、导液系统设计为使填埋场在安全状况下运行,在填埋区内每隔50m设置气体收集井一个,气体收集井内部设置160HDPE穿孔花管,在花管外侧设置4060mm粒径的卵砾石,总直径为0.80m。气体收集井顶部高出垃圾封场线12m,以减少由于低空排放给场区造成的污染。填埋作业面局部的垃圾渗滤液和雨

21、水大部分通过导气石笼及其内部的HDPE穿孔花管渗入底部的渗滤液收集系统,最后导排至渗滤液收集池。随着垃圾填埋高度的增加,石笼同步接高,并始终高出垃圾表面约1m,保证填埋作业时石笼不被淹没、不被机械撞倒和位移。本工程填埋场设通气石笼44个。为了使填埋场内不蓄积渗滤液,影响填埋场的安全运行,在填埋场底防渗衬层上设置渗滤液导排盲沟,以20的坡度坡向渗滤液收集池。本工程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盲沟采用渣石盲沟。本工程渗滤液导排盲沟总长度1120m,采用碴石盲沟,盲沟排水坡度为20。垃圾渗滤液由盲沟收集后通过315的HDPE排水管进入本次填埋场南侧新建的1座渗滤液收集池。1.3.4.5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垃圾

22、渗滤液主要由降落在填埋区作业面内的雨水渗入垃圾填埋层后而产生,其次为垃圾层的压实和分解而产生的渗滤液。根据城市的气象资料,30年一遇最大日降水量16.6mm,本工程第一作业区汇水面积为3.4万m2,计算调节池容约为154.38m3。年蒸发量2292.3mm,蒸降比较大,该地区属干旱地区,垃圾经压缩车收集后,含水率将大大降低。填埋作业时首先将生活垃圾倾倒在第1作业区底部,当填埋场底部填埋上1层生活垃圾后,垃圾渗滤液通过垃圾堆体时,有个衰减的过程,衰减系数为0.30,垃圾渗滤液通过垃圾层后进入渗滤液收集池的最大量为154.380.30=46.314m3,因此,本工程考虑采用渗滤液收集池。本次环评建

23、议渗滤液收集池的容积为50m3,渗滤液收集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本工程在渗滤液收集池前端进水管设阀门井,在填埋场使用初期,库区雨水进入填埋场后,库区渗滤液量较大,当渗滤液收集池中盛满后,可将阀门井中阀门关闭,使渗滤液在库区内自然蒸发处理。1.3.4.6防洪及雨污分流系统设计本工程填埋场设垃圾坝及雨污分流系统,在填埋场周围设置高1m,顶宽为2m的垃圾坝,在垃圾坝外侧设排水沟。为减少库区垃圾渗滤液,将填埋库区分为五个作业区,分区进行填埋,并在第二、三、四、五作业区还没有填埋垃圾时,将作业区渗滤液收集管的阀门关闭,雨水在库区内自然蒸发。具体设计如下: (1)垃圾坝本工程卫生填埋场四周设垃圾坝,垃圾坝总

24、长2529m,坝高1m,顶宽2m,底宽6m,边坡1:2,垃圾坝体积约为10116m3。该坝既可防止填埋区外雨水进入,又利于填埋作业。(2)分区坝分区坝总长569m,坝高1m,顶宽2m,底宽6m,边坡1:2,分期坝体积约为968m3。(3)排水沟排水沟总长2574m,顶宽1m,底宽0.6m,边坡1:0.5,排水沟土方量约为1030m3。1.3.4.7填埋工艺与作业(1)填埋工艺城市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的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场,经垃圾场入口的地磅称重、记录后进入分拣厂进行分拣然后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运至垃圾场,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按填埋作业顺序进行倾倒、推平、压实、覆土、喷水降尘,垃圾运输车倾倒完毕后出场。

25、垃圾填埋区的渗滤水经场底渗滤液收集系统排至渗滤液收集池,再回喷垃圾填埋堆;垃圾填埋区内产生的气体经导气石笼收集后导出。(2)填埋作业分层垃圾压缩车进入指定填埋区内卸车,卸下的成堆垃圾用推土机摊平、压实,为防止扬尘,在摊匀、压实过程中可根据场地垃圾的干燥程度,为减少扬尘,将渗沥液或清水回喷作业面并定期喷洒药物消毒,控制蚊蝇滋生。当垃圾层厚度达到2.7米左右时,可在顶上覆盖0.3米覆盖土压实,如此重复作业,直至封场。为降低恶臭,减少蚊蝇、鼠类繁殖,防止气体逸散,除每天喷洒消毒外,还要求在每天填埋作业完成后用覆盖土进行覆盖。土点与覆盖土层填埋作业取土点利用垃圾填埋区建设产生的挖方弃土堆放点。挖方弃土

26、集中平整压实堆放在本工程填埋库区外南面,并且撒播草籽来减少水土流失及扬尘。本工程填埋库区建设挖方产生的弃土量49.8万m3,垃圾填埋过程覆盖土体积为22.54万m3,因此取土是有保证的,其多余27.26万m3弃土量用于垃圾填埋区封场覆士和就地平整绿化用土。覆盖土层分三级覆盖,即每日覆盖、中间覆盖和终场覆盖。每日覆盖即每隔2.7m左右垃圾层覆盖以0.3m的自然土覆盖土压实,如此重复作业,直至封场。为降低恶臭,减少蚊蝇、鼠类繁殖,防止气体逸散,除每天喷洒消毒外,还要求在每天填埋作业完成后用覆盖土进行覆盖。取土点每天取完土后要求平整压实,且洒水。垃圾填埋工艺流程见图1.3-2。中转站收集的垃圾收集点

27、的垃圾场地生态恢复不可回收利用 终场覆盖分拣中心推平、压实、覆盖作业单元 卸料可回收利用导气石笼排放 渗滤液 沼气回收 回喷填埋区 收集井导盲沟图1.3-2 垃圾填埋工艺流程图1.3.4.8封场覆盖系统生活垃圾填埋至设计高度,应进行封场覆盖。根据国家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卫生填埋场封场覆盖防渗系统设计如下:垃圾填埋到设计高程后,采用塑料复合排水网作为排气层。防渗层用1mm厚的土工膜,土工膜上下均有土工布作为保护层。采用土工排水网作为排水层。封场绿化植被层应由营养植被层和覆盖支持土层组成。营养植被层的土质材料应利于植被生长,厚度应大于150mm。营养植被层

28、应压实。覆盖支持土层由压实土层构成,渗透系数应大于110-4cm/s,厚度不小于450mm。在封场顶面做坡,坡向两边,坡度为5以利于排水。1.3.4.9填埋场环境监测系统为使填埋场在安全状况下运行,使填埋场的渗滤水、填埋气体及填埋作业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在填埋场运行及封场后要进行环境监测,直到填埋场稳定为止。(1)填埋场地下水监测采样点。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布设6点,在填埋场上游50m处设1点,两侧各设1扩散监测点,下游30m和50m处各设1污染监测点,并设置1个排水井。监测井深入地下水位不小于8m。采样方法为用特制的采样瓶提取水样,严禁用水泵抽取水样,每个样品采集200

29、ml,特殊项目的采样量和固定方法按其所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要求进行。采样频率:在填埋场投入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值,在使用过程中按枯、丰和平水期各监测一次,直到填埋场达到稳定化为止。(2)大气监测:填埋作业区上风向布1点,下风向布1点。颗粒物采样点数目和采样点设置按照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附录C的规定执行。恶臭污染物采样点、采样频率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中的规定执行。(3)噪声监测:生活垃圾填埋场场界四周各1个点位,中转站厂界四周各1个点位,噪声监测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规定执行。(4)根据我国现行的生活垃圾填埋

30、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8)对200吨/日以上规模的的填埋场应设置监测室及化验设备。1.3.4.10填埋场主要设备本工程填埋场作业机械设计见表1.3-2。 表1.3-2 本工程填埋场作业机械设计序号名称数量1压实机1辆2自卸车4辆3洒水车、喷药车2辆4吸污车2辆5挖掘机(挖掘覆盖土)1台6履带式推土机(带碾压)1台7装载机(分拣进料,填埋装车)2台8管理用车2辆1.4进度安排和、投资和劳动定员(1)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本工程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计划2013年12月完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2014年4月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2014年5月完成设备招标及施工招标工

31、作,2014年8月完成分拣中心及转运站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2014年12月完成填埋场的土建施工,2015年2月进行各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行,2015年3月转运站和分拣中心正式投产运行,2015年填埋场正式投产试运行。(2)项目投资:工程总投资13572.9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520.50万元,铺地流动资金52.45万元。(3)劳动定员:本工程劳动定员51人。填埋场全年运行365天,生产班制为一班制。1.5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选址可行性1.5.1与产业政策、相关规划的符合性1.5.1.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工程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鼓励类第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

32、合利用,20、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5.1.2与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分析与本工程相关的规划内容见表1.5-1。表1.5-1 与本工程相关的规划内容汇总一览表规划名称相关内容备注吐鲁番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六)环境卫生工程规划共规划垃圾填埋场15处,其中扩建垃圾填埋场5处。分别为:托克逊县城垃圾填埋场、吐鲁番中心城区垃圾填埋场、鄯善县城垃圾填埋场、鄯善县火车站镇垃圾填埋场、鄯善县连木沁镇垃圾填埋场;新建垃圾填埋场10处,设置垃圾填埋场的乡镇分别为:大河沿镇、七泉湖镇、胜金乡、二堡乡、鲁克沁镇、七克台镇、依拉湖乡、库米

33、什镇、克尔碱镇、阿乐惠。其中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为:吐鲁番市垃圾填埋场(服务于吐鲁番市中心城区、亚尔乡、艾丁湖乡、葡萄沟乡、恰特卡勒乡)、二堡乡垃圾填埋场(服务于二堡乡、三堡乡)、鄯善县城垃圾填埋场(服务于鄯善县城、东巴扎乡、辟展乡)、鲁克沁镇垃圾填埋场(服务于鲁克沁镇、吐峪沟乡、迪坎乡、达浪坎乡)、托克逊县城垃圾填埋场(服务于托克逊县城、夏乡、郭勒布依乡)、依拉湖乡垃圾填埋场(服务于依拉湖乡、博斯坦乡)。建设两县一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3处,在托克逊县城、吐鲁番中心城区、鄯善县城的垃圾填埋场设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处设施、医疗垃圾处设施,集中处理各乡镇未能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废物。符合吐鲁番市城

34、市总体规划(2012-2030)第十五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第3.68条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环境污染防治指标(3)固体废物综合整治主要目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目标以内。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符合根据本工程工程内容,本工程符合相关规划内容。1.5.2 选址可行性分析1.5.2.1垃圾中转站选址可行性分析(1)卫生防护距离内敏感目标调查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转运站没有卫生防护距离的要

35、求。类比国内转运站,本工程转运站卫生防护距离设置为50m。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本工程转运站卫生防护距离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完全可以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2)用地合理性分析选定场址利用戈壁荒地,不占用农田,节约土地资源。本工程选定场址符合设置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项目选址用地合理。(3)技术规范符合性分析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中对选址规定内容: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

36、要求。拟建物流港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吐鲁番交河国际物流港区内的规划环卫设施用地,拟建新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位于吐鲁番市新城区内的规划环卫设施用地。上述转运站都靠近公路,其交通方便。(4)规划符合性分析物流港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主要转运物流港区的生活垃圾;新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主要转运新城区的生活垃圾;上述转运站的位置在靠近服务区的中心,且符合吐鲁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第3.26条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求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中心村、基层村必须配置环卫设施”相关要求。根据吐鲁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本工程中转站布置符合吐鲁番市城市总体规划(20

37、12-2030)中城区规划的环卫设施用地。综上所述,本工程中转站选址符合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中对选址规定内容和相关规划内容,满足卫生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1.5.2.2填埋场选址可行性分析1.5.2.2.1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内敏感目标调查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设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垃圾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500m。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本工程垃圾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最近的居民点位于项目区1.4km处,完全可以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1.5.2.2.2埋场选址可行性分析(1)规划要

38、求符合性分析本工程垃圾填埋区选择现垃圾填埋区东南侧,符合吐鲁番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中规划垃圾填埋场15处中的吐鲁番中心城区垃圾填埋场项目。拟建填埋场的选址符合吐鲁番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要求,用地性质为环保设施用地(U23),见附件9。(2)用地合理性分析选定场址利用现垃圾填埋场预留地,不占用农田,节约土地资源。本工程选定场址离居民区及村庄较远,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项目选址用地合理。(3)标准符合性分析从污染气象分析来看,场址虽处于当地常年和夏季主导主见的上风向,但下风向的人口密度低,从污染系数和风向频率玫瑰图综合分析,周围对污染敏感的受体较少。从环境空

39、气污染的角度考虑,该工程厂址的选择是基本合理的。埋场区的地质资料建设方委托了新疆宏基兴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对垃圾填埋场的拟选场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厂址条件如下:A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上位于火焰山南麓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地形地貌单一,地势现状总体为北高南低,现状呈缓坡状,拟建场地为戈壁空旷地带。B场地岩土层分布根据勘探结果显示,拟建场地内地层分布较为均匀,主要由粉砂及圆砾构成,地层岩性单一,现自上而下描述如下:a粉砂:青灰色、灰黄色,层厚1.708.50m,在场地中自北向南厚度逐渐变大,在场地南段该层未揭穿,勘探深度内最大可见厚度8.50米,粉砂在整个场地内均匀分布.其间夹薄层5-10c

40、m左右的砾砂、粉土薄层。干燥、稍密中实状b圆砾:青灰色,勘察深度中在场地内北段中可见,埋深1.70-7.50m,勘探深度内未见底,最大可见厚度6.20米,圆砾颗粒磨圆度良好、颗粒呈圆形及亚圆形,其孔隙主要由砂土充填,级配一般良好,圆砾呈干燥 稍密中密状C地下水本次勘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位,结合区域附近地下水资料,地下潜水位埋深大于20米,本工程可以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D不良地质现象本次环评经现场调查,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数据:拟建填埋区附近:1条有水的坎儿井(共计37个竖井井口,均已加固,最近距离约300m),3条无水的坎儿井(各有56个竖井井口,目前还未加固,最近距离从东往西分别约为30m、30m

41、和70m)。拟建填埋区内:有36个无水坎儿井,已经断流、干涸多年且坍塌较为严重,视为报废坎儿井,见附件8。填埋场附近坎儿井分布情况见填埋场附近坎儿井分布情况图。根据垃圾填埋场区卫生防护距离敏感目标调查、规划要求符合性分析、气象条件分析及填埋场区的地质资料,本工程填埋区选址对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对场地选址可行性进行检查,见表1.5-2。表1.5-2 填埋区场地选址合理性检查表序号检查项目场址选择相符性分析是否符合1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现垃圾填埋

42、场预留用地范围。符合要求2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军事要地、国家保密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拟建填埋区场址位于现填埋区东南侧约50m处。 拟建填埋区附近:1条有水的坎儿井(共计37个竖井井口,均已加固,最近距离约300m),3条无水的坎儿井(各有56个竖井井口,目前还未加固,最近距离从东往西分别约为30m、30m和70m)。拟建填埋区内:有36个无水坎儿井,已经断流、干涸多年且坍塌较为严重,视为报废坎儿井,见附件8。填埋场附近坎儿井分布情况见填埋场附近坎儿井分布情况图。符

43、合要求3选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 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填埋场位于平原区,远离山沟。符合要求4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活动中的断裂带;石灰岩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活动沙丘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位于平原区,附近有葡萄地,无洪水威胁,排洪条件良好,评估区从未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符合要求5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

44、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大气污染物(含恶臭物质)、滋养动物(蚊、蝇、鸟类等)等因素,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确定生活垃圾填埋场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置关系以及合理的防护距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防护距离合理。符合要求6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及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等专业规划要求现垃圾填埋场预留用地

45、范围。符合要求7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周围1.4km范围内无大气环境敏感目标,无地表水域。符合要求8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10年。符合要求9交通方便,运距合理;有进场道路,场区东侧有县道公路。符合要求10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现填埋场预留地。符合要求11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符合。符合要求12选址应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本工程填埋区位于现填埋场内,现填埋场已经取得相关手续。符合要求13编制坎儿井保护和利用规划,对已经停水,但水源条件较好、塌陷较轻的坎儿井,应当定为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