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石挤淤处理高速公路软基段试验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抛石挤淤处理高速公路软基段试验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抛石挤淤处理高速公路软基段试验总结 -QC小组活动摘要:抛石挤淤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但是,在施工中如何确保抛填块石落底,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满足工后沉降的最终要求,其方法各有不同。另外,如何检验抛石挤淤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质量则是确定施工方法的关键。 关键词:抛石挤淤 高速公路 软基处理 沉降观测1、工程概况该试验路段位于邛名高速公路第C施工段,桩号为K23+250K23+300,长50m。根据现场勘探情况,该段淤泥深度为1.52.8m,地势相对低洼,表层覆盖粘土层受剥蚀,其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积卵石夹土,含有承压性的孔隙型地下水,地下水在此地段上升涌
2、出,形成地下水溢出带,使地表粘土层软化,有机质含水量量增加,呈“湿地、沼泽”状,土体为流塑状。土层粘性强,有滑感,天然含水量为66.978.1%,空隙比为1.7152%,塑性指数IP为37.142.9,液性指数IL为0.440.63,平均粘聚力为4KPa,平均摩擦角为1.2,平均压缩模量2.13 MPa,压缩系数1.21 MPa-1,高压固结试验前期固结压力为100200 KPa,固结系数为0.4810-30.5110-3cm2/s,有机质含量为9.18%。本层具高压塑性、低强度、易触变等特点,工程性能极差。2 、抛石挤淤处理2.1 施工方案选定K23+250K23+300段被当地人俗称”烂坝
3、子”,原设计采用挖淤换填,经现场勘探揭示,此段淤泥较深,根据这一结论,决定:1、挖探全部抛填路段的淤泥深度2、根据挖探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抛填施工方案挖探结果如下表:淤泥挖探记录里程桩号1#探坑2#探坑(左)距中桩m淤泥深度m(右)距中桩m淤泥深度mK23+250161.621.5K23+260151.501.7K23+27024.52.06.51.7K23+280302.141.9K23+290322.492.0K23+30038.52.8122.3由探测记录表可以看出,此段软基淤泥最大深度为2.8m,且挖探过程中发现,表面是一层1.0m左右呈流塑状的淤泥,穿透能力比较强,但在1.0m以下则是一
4、层呈灰白色、富含有机质的材料,抗穿透能力比较强,短时间内即使是大石块也很难穿透下沉。为此,在2008年9月23日上午,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共同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后决定采取如下施工处理方案:1、对淤泥层厚2.0m且淤泥呈流塑状的地段,直接进行抛石挤淤;对淤泥厚度2.0m的地段,用挖掘机将上覆硬壳层挖除,然后再进行抛石挤淤。2、抛石挤淤的范围为两侧纵向水沟的外侧。3、施工时采用沿路基中线向前成三角形方式投放片石,再逐次向两侧全宽范围扩展。2.2 机械设备配置投入本路段的主要施工机械序号机 械 名 称单 位数 量备 注1SD16T履带式推土机台12PC2208挖
5、掘机台13成工50E-装载机台14SL50W胶轮压路机台1自重20T5东风轻型自卸汽车台52.3 劳动力配置 该段劳动力配置普通人工10人。2.4 施工工艺及方法1、工艺流程:地面测量场地准备石料运输卸至指定部位摊平(推土机/反铲)碾压填筑。2、材料要求: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厚度或直径不小于300mm。3、施工方式:由于本段地层平坦、软土成流动状,因此填筑时沿路基中线向前成三角形方式抛投片石,再逐次向两侧全宽范围扩展。4、施工方法:A、本段路基以50m作为一个处治单元。挤淤之前做好片石的备料工作,并实测好地面的高程。抛填前,抛投范围为路基两侧纵向水沟外侧边沿线为界,测量按照要求进行放线。卸
6、料时设专人指挥,防止卸料超界,抛填时用挖掘机自道路起点开始向前施工。分批进行抛填,采用自重不小于20t的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至不再下沉为止,第一次填筑粒径较大的片石,片石之间严禁架空,向上依此可减小粒径,直至软基处理结束。B、挤淤时采用挖掘机配合推土机进行铺设,重型压路机碾压。压路机自重不小于20T,强振力不小于50T。压实后表面无明显的轮迹,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抛填片石要求大小不均匀,便于层层铺设,小碎石填缝。填筑高度填至原地面以上30,最后在路基填筑范围内铺筑30cm厚的砂砾石层封闭岩面。C、施工中若发现淤泥翻出,采用挖掘机挖除淤泥,运送至附近渣场内堆放。2.5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
7、严格按照如下程序进行控制施工质量: 1、抛填施工时首先抛填较大片石,抛填深度必须达到淤泥底30cm以内。 2、按照填石路基施工技术要求,用20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测沉降差。施工过程中沉降差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抛石沉降差检测记录中心桩号沉降差(mm)碾压(强振)第3遍碾压(强振)第4遍碾压(强振)第5遍碾压(强振)第6遍碾压(强振)第7遍左15m左5m中0m右5m右15m左15m左5m中0m右5m右15m左15m左5m中0m右5m右15m左15m左5m中0m右5m右15m左15m左5m中0m右5m右15mK23+262494540363238353329293024212018151012894
8、3343抛石沉降差检测记录中心桩号沉降差(mm)碾压(强振)第3遍碾压(强振)第4遍碾压(强振)第5遍碾压(强振)第6遍碾压(强振)第7遍左12m左8m中0m右8m右12m左12m左8m中0m右8m右12m左12m左8m中0m右8m右12m左12m左8m中0m右8m右12m左12m左8m中0m右8m右12mK23+27440383536303026242820181814141310987742334抛石沉降差检测记录中心桩号沉降差(mm)碾压(强振)第3遍碾压(强振)第4遍碾压(强振)第5遍碾压(强振)第6遍碾压(强振)第7遍左10m左3m中0m右3m右10m左10m左3m中0m右3m右10
9、m左10m左3m中0m右3m右10m左10m左3m中0m右3m右10m左10m左3m中0m右3m右10mK23+28635303030253021222020201414151310998841231抛石沉降差检测记录中心桩号沉降差(mm)碾压(强振)第3遍碾压(强振)第4遍碾压(强振)第5遍碾压(强振)第6遍碾压(强振)第7遍左8m左5m中0m右5m右8m左8m左5m中0m右5m右8m左8m左5m中0m右5m右8m左8m左5m中0m右5m右8m左8m左5m中0m右5m右8mK23+29830292826271815161814101098887544221213、局部抛填片石挤压不紧密的地段
10、,应及时进行处理,以达到良好的挤压效果。2.6 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工测量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装稳固后进行。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取其平均值决定。抛填过程中对临时观测桩进行抛填体沉降及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3 处理效果检验本段检验抛石挤淤是否落底采用挖掘机挖探法进行检测。挖探6个,6个探摸到的抛石体底面标高见下表:探摸所得抛石体底面标高里程位置距中线距离(m)片石挤淤底面标高(m)K23+25019.86-1.72K
11、23+26020.49-1.83K23+27016.75-2.32K23+28030.45-2.42K23+29010.98-2.40K23+30026.71-3.12结合上表探摸结果,可以看出此段软土路基抛石挤淤的深度为1.70m3.20m不等,分布均匀,落底效果良好,承载力高,无下卧软土层,骨料间较结性能较好,中下段局部有淤泥薄层。4 结束语通过本次软基处理试验段的施工,得到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1、根据软土路基设计理论,本段采用抛石挤淤的施工方法是正确的;2、从沉降观测数据显示,碾压7遍后抛石挤淤最终沉降量均控制在5mm以内,沉降趋于稳定。3、沉降观测与挖孔探摸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检验抛石挤淤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并能合理地确定后续工程的施工时间。4、通过试验,确定了后续施工工艺及采集相关数据为后续施工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