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策略讲座:从容应对2014年高考历史(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策略讲座:从容应对2014年高考历史(2).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容应对2014年高考,一、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的比较,韩建峰 袁兆桐,一、多种试卷并存,试题呈现多元2013年历史学科的新课程高考试卷保持多种形式,在13套试卷中,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有三套,其中河南、河北等7省使用I卷;贵州、甘肃、西藏等1 1省区使用II卷,海南使用单科卷。实行分省命制文综卷的有山东、广东、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北京、四川、重庆等9省市,江苏采用历史单科试卷。,二、命题专家的构成和命题主张方面高考命题的直接制约因素是高考命题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命题实践直接影响着试题的内容和水平。因之,在探讨高考命题规律时,要密切关注高考命题者的命题主张、学术思想,还应关注当前学
2、术界的研究状况和学术进展。,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中学界无人参与,他们不仅有丰厚的学术素养,并且传承了“刘宗绪时代”的命题成果,命题技巧娴熟。应该说,考试中心的专家命题经验丰富,命题技巧高超,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但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者成分单一,高校从事课程论的研究者和中学教师代表无人参与命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了解和认同。,为高校选拔合格考生,是高考试题所承载的首要功能。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力主试题要体现高等院校相关的专业需要,着眼于接收方的选拔要求,命题的重心更侧重于考生将来升入大学后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高
3、考命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应将学术前沿的成果引入高考。因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诉求不能及时上达,命题者对课标和中学实际的了解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知度低。又因为高校与中学的课程体系不同,其大多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和成果方面寻找命题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所命制的试题,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善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却与中学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三、对教材的依托和取材方面针对“一标多本”的现实,高考命题不能拘泥于单一教材,应采用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命题。全国卷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并且超越教材,从新的角度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时新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此外,为拓
4、展命题资源,全国卷的考试大纲中还特别提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考试内容会涉及初中知识。而一些分省命题的考试说明则无此规定。,前几年全国卷(包括考试中心命制的海南卷)试题中“唐代改革榷盐法”题、“蒙古旗盟制度改革”题、“张居正改革”题、“钱玄同”题等,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标和教材几乎没有直接联系,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材料,答案也绝少出自教材。今年选修模块考查的“清末新政”和“唐代赋税变革”等,同样与教材联系不大。特别是卷41题“东汉与唐政区比较”、II卷41题“中英政治建筑比较”,不论是初中教材还是现行的各版本高中
5、教材,都没有相关论述。此类题,进一步拓展了试题资源,这预示着今后浩渺无限的历史图文材料也可能会入题。全国卷这种远离教材的命题方式,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了历史素养的考查,但有悖于考纲“依据课标的内容,确立历史学科考内容”的命题规定,也是导致历史难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全国卷来说,一些分省命制的试卷对教材的依托性较强,虽强调不拘泥于教材命题,也强调新材料和新情景,但所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制定的答案等,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依托。如选修模块考查的内容绝少是课标规定之外的知识。一些情况下,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的。这种命题方式,在能力考查的力度上逊于全国卷,也一定程度上限制
6、了命题资源,因此一些分省试题也开始了远离教材的尝试。,四、对试题难度的控制方面全国卷在0.45左右。专家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阶段,试题难度至少应控制在0.550.65之间。,五、题型功能的完善和拓宽方面全国卷选择题的主体是最佳选择题,此类题迷惑性强,难度大,思维含量高,考查功能全。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的主体题型,这种全能型的题型,通过材料史实思辨的综合考查,以近乎史学研究的方式,从知识、过程与方法和认识整体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和潜质,全面考查了学科能力和素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已成为考查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全功能题型。今年的开放性试题着重说明和阐释,史实性强,学科能力的考查增强,并且提供答案。,我
7、的几点看法,1命题的立意。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渗透着对科学和人文价值的深刻思考,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辩证关系。2考点分布及排序。客观题按照中国古代、近现代,世界古代、近现代的通史顺序展开,试题内容明显侧重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史。,高考命题并不是完全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而是依照考试大纲中考试能力的要求。,3选材特点。选择题材料以文字为主,非选择题以文字和图片为主。选择题题干材料的内容较少,使题干显得比较简洁。非选择题材料较多。4选择题选项和主观题问题的编制。选项中学生不熟悉的词汇及观点比较多。有些正确选项让人感到依据不
8、足。主观题设问比较笼统,参考答案发散性强,思维含量高,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水平间的差距较大。,5所考查的学科能力。一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解读材料,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及答题要求。二是根据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判断的依据有一部分来自材料,一部分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除了教科书所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还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三是历史阐释能力。用历史学科语言加以表述,做到层次清晰,要点突出。,部分试题分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
9、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该题结合了七年级“课标”要求的考查,也结合了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考查学生对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主要凭历史基本素养和常识进行判断。试题涉及的其他问题有:历史的真实性从何而来?历史文献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口头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历史文献与口头传说的关系。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
10、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此题参考答案依据不足,令人费解。自耕小农衰退和宋朝“不抑兼并”到底是啥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推理:自耕小农兴盛政府抑制土地兼并;自耕小农衰退政府不抑兼并。这是一个真命题吗?历史课标和必修教材中没有这样的内容和要求。只是在选修教科书中,有一些蛛丝马迹。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单纯从史实来分析,“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11、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两个选项都可以。但是这一现象到底反应了啥问题,还值得研究和推敲。答案:D,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此题的难点在“制度化”、“近代外交”概念的理解。“近代外交”含义较广,是指与西方外交接轨的一些做法;“制度化”含义较窄,侧重于制度建设。答案:C,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
12、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此题较难。B、D两项较容易排除,但是学生会在A、C两项中会摇摆不定。排除B项的依据是中共一大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选A项的依据之一,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核心词。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学生要思考破除封建迷信、确立意识形态主要针对哪些群体?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宣传舆论的形式有哪些?怎样做就是“新形式”?,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13、:“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背景知识:1787年制宪会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制的变化。干扰选项是“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也比较容易排除,从“彻底变革”考虑。,3419世界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解析:此题的干扰选项为
14、“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矛盾就会缓和。但是这与德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不相符。德国为封建帝制残余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走上了民主化道路。联系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推动因素,政治改革要与经济发展相配套或相适应,不能形成巨大反差或严重滞后。但是,教科书中,A项内容的依据没有明确出现。答案:A。,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材料解析题,
15、题干材料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尝试解答: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世界联系加强,文化交流频繁。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的传播。(8分),第(2)问尝试解答:态度:中国知识界积极传播西方科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缺陷,试图以东方道德文明克服西方文明的不足,拯救西方文明。评析:近代西方文明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上,注重科学精神
16、和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西方文明的危机,如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争夺世界等,主要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市场经济的弊端;中国传统文明注重和谐,崇尚道德,但是产生于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充满着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的色彩,无法挽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引进西方科技的态度,有利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和民众科学精神的弘扬,推动社会进步;怀疑西方科技的态度,有利于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比较保守,不利于社会变革。,参考答案:(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
17、: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的教训;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11分),解析:该题作为一道25分的压轴大题,立意高远,材料新颖,角度宏观。大部分学生能拿到基本分,但是其设问和参考答案存在一些争议,使试题的区分度大打折扣。主要问题在于:第(1)问答案中“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的传播”比较牵强,还不如说“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文化交流频繁”。第(2)问,学生答出“态度”方面的内容困难不大,但是一个“评析”,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也无法驾驭“中西文明比较”这样大的题目。如果将设问改为中国知识界
18、持此态度的原因有哪些(或为什么持这种态度)?这种态度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这样设问,可以使学生避开对东西方文明特点的评价,避开对文中评价东西方文明观点的评析。学生在答题时,有可能对一战、新文化运动等大事件注意得不够到位。,二、教学的困惑与茫然,中学老师教学,大学教师命题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试题却脱离课本专史体例的教科书,通史体系的高考题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学专家的话语体系开放性的文综试题,统一的参考答案学生辛苦答题,阅卷者瞬间评判,“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题目出得很古怪,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八股文章的办法,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毛泽东(
19、1964),从学生看重结论轻过程 机械性理解、记忆教材知识,没有超越和深挖教材的叙说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历史结论的来源和过程。重全面轻核心一遍遍地背诵教材内容,“炒冷饭”,面面俱到,抓不住主旨与核心,不能有效构建知识结构,无法灵活、有效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散、乱、孤、死,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4、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从教师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复习备考缺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需要思考的几
20、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课本内容与课外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三轮复习时间的安排如何订购和利用好教辅资料如何开发和使用好课程资源如何做好学习指导如何把握好考试大方向,命制好模拟题,三、命题者如是说,1、李宏图:六大原则通过高考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高考不需要死记硬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使命题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应反映学术前沿命题应隐含基本价值观,2、刘芃:四项考查加大学习和研究方法考查加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考查重视对基本历史理论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重视对学生“史识”的考查,3、吴伟:让我们成为历史的朋友相 识:相 知:
21、相 依:,四、应对总策略,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我们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聂幼犁(华东师大教授),高三教学,更应对教学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高三教学,更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三教学,更应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高三教学,更应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2013,历史知识基础,学科能力依托,历史素养目标,知识,素养,能力,从教材中心到课程中心 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
22、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拓展的范围,五、具体策略,第一轮复习,建构通史知识体系(高三第一学期)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掌握以梳理知识为主,准确掌握基本概念,明确阶段特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时常对照教科书进行温习以概述、简答式作业为主要训练方式,第二轮复习,问题研讨式拓展学习(高三第二学期前半段,3、4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反复阅读教科书,对照笔记巩固基础知识教师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具有正确导向、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轮
23、复习,练习提高阶段5月份研究高考试题提供变式训练掌握答题技巧训练答题速度,其他策略,知识掌握与能力养成的阶梯式渗透历史探究学习与多元史观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提升的相互渗透拓展延伸与巩固基础的渗透,通史体系的建构,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第1课 先秦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商鞅变法,第2课 先秦的经济发展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 先秦手工业的成就及特点 先秦商业的繁荣 第3课 百家争鸣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早期儒学 道家和法家 科技文化:天文历法、诗经楚辞、甲骨文和钟鼎文、国画的产生,第6课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科技:改进造纸术、医学
24、、数学、农学成就 文学艺术的发展:汉赋、隶书、魏晋书法绘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重大问题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围绕重点和难点问题借鉴、摘抄、下载史料发现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训练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学生如何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表述,陕西行省 阿里不哥与其兄忽必烈展开皇位之争。中统元年(1260),宣抚使廉希宪到任时,阿里不哥已遣亲信大臣刘太平“行尚书省事”于陕,并联络六盘山及四川蒙古军帅,欲据有其地。廉希宪捕杀刘太平,同时遣使入奏,自劾越权之罪。忽必烈赞赏他善于行权应变,并将宣抚司改置为行省。这就是第一个行省秦蜀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至元十一年
25、(1274)三月,元廷调兵数十万,以伯颜等行省荆湖,由江汉图宋。九月,伯颜亲自领军,自襄阳沿汉水趋郢,揭开大举灭宋的战幕。辽阳、岭北行省 元朝沿用游牧分封制,大量宗室外戚初分封于漠北和东北地区,在中原也有大小不等的封地。对于这些封臣,一般的地方官府难以治理,非设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足以压制。,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历史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
26、复辟解决不可能根除冲突,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隔断历史,超越传统国家主权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从上述材料看出,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过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司马光:“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北方诸路与东南诸路分别考试。洪武三十年(1397)所取进士五十三名中,绝大多数是南人,北方举子下第者都抱怨取士不公。
27、明太祖下令重阅落卷,增加了六十一名,多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举子。三十年后,进士会试正式建立了南北两卷分别录取的规定,十名之中南卷取六人,北卷四人。北方的进士名额从此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不久,改成南北中三卷;其百分比是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三十五名、中卷十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会试所取各省人数多寡不均,边省且有遗漏的情况。于是朝廷决定办法,采分省录取之制。,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辫子问题,江山易主的“剃”满族男子剃发留辫,实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在战争中,剃发留辫逐渐成为征服外族的一种标志;皇太极要
28、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剃发,剃发成为制度。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明兵见已剃发者便杀,名曰“看光颈”。李自成余部因剃发问题降清复叛;台湾郑氏因剃发问题使谈判告吹;吴三桂用束发号召而得民众拥护。,2/24/2023,揭竿而叛的“蓄”太平军每攻占一地,发布的第一道公告往往就是“蓄发令”,并严惩拒绝蓄发者。民众再一次因辫发问题而夹杂在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往来于两类地区的商人,交费后领取剃头准许证,由可以剃发。强令蓄发主要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是以蓄发取代辫发来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2/24/2023,迈向近代的“剪”留学生受西方文明影响而剪去辫子;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
29、分,与强国强种联系起来;革命者把剪辫子作为激发人民排满情绪,投入反清革命的有力手段。,辫子本身从“剃”到“蓄”再到“剪”的变化过程,也见证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和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历程。,“民主制度就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在批判西方文明的人中,就有人认为民主其实是压迫性的。不幸的是,人类社会还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制度,民主固然不是什么完美无缺的制度,可是比较起独裁和专制来,恐怕你得承认,民主毕竟要略胜一筹。民主制度保障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包括批判民主制度本身的自由。”张溪隆关于几个时新题目,“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
30、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人民日报2007年3月17日,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古代民主,选举采用的都是抽签制,每个人当选的机会完全是随机的、均等的。竞选则是拼资源、拼形象、拼口才、拼演技,有利于经济和知识精英分子入围,把穷人、愚人排除在外。有人以为,政体规模扩大是采取间接代议民主的唯一原因。其实不然,潘恩就说过,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王绍光警惕对“民主”的修饰请分析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的差异。,民主与共和1787年费城会议上,美国的建国者在选择了共和制后,却声称不要“民主”。因为他们使用“民主”这个词的时候,表达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民主概念,而是指非常容易过激的“
31、希腊城邦式的直接民主”。“过激民主”就是民众掌握了超越其水平的决策权。这种“民主”几乎就等同于无政府、无秩序、无法律,“过激民主”就可能是暴民作主。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民主与革命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由于民主在欧洲是伴随革命而来,因此许多人已习惯于认为民主与动乱及革命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而他对美国的考察则要告诉人们,民主带来的动乱只是在转型时期的暂时现象而非民主的本质,因为民主与革命的真正关系毋宁是:民主越发达,动乱越少,革命越不可能。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据此思考“革命民主改革”三者的关系。,继承与创新首先,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认美国宪法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最重要的
32、历史意义在于它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其次,美国宪法的另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在于它创立了一套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使共和政治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现实。这些新的宪政原则和机制,既是对欧洲(尤其是英国)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美国人基于自己历史经验上的一种创新。王希活着的宪法,审题训练的进行,如何把握材料主旨(宏观)如何抓关键词(微观),(2013全国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013全国30题)19
33、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2013全国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2013全国33题)1952
34、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思维和表达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准确概括的训练表达技巧的训练,思维导图,梳理基础知识明确历史概念间的关系培养发散思维将知识体系进行形象展现,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从文明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
35、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从革命史观,从现代化史观,从全球史观,准确表达,布置和批阅简答题规范意识的提高(学科语言、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正确的标点符号、书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对照反思,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堡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
36、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也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尝试解答: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世界联系加强,文化交流频繁。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
37、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的传播。(8分),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
38、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己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第(2)问尝试解答:态度:中国知识界积极传播西方科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缺陷,试图以东方道德文明克服西方文明的不足,拯救西方文明。评析:近代西方文明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上,注重科学精神和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
39、物质文明的进步;西方文明的危机,如严重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争夺世界等,主要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市场经济的弊端;中国传统文明注重和谐,崇尚道德,但是产生于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充满着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的色彩,无法挽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引进西方科技的态度,有利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和民众科学精神的弘扬,推动社会进步;怀疑西方科技的态度,有利于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比较保守,不利于社会变革。,参考答案:(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的教训;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11分),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