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76432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农业气象服务样板,中国气象局将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为规范创建工作,制定本标准。一、具有农业气象专业人员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2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其中至少1人为农业气象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或经过省级及以上气象部门组织的农业气象专业培训并获合格证书。二、具有农业气象服务方案示范县应具有详实

2、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服务方案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主要包括: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图、各旬、月、季等时间段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光、温、水历年平均及极端最高、最低气象要素值等气候资源状况,种养业各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农事建议。三、具有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示范县应具有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农业气象适宜性、农业气象灾害、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和灾害风险区划等农业气象指标库,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需要。四、具有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示范县应具有便捷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业务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管理与查询统计、产品制作、信息发

3、布、信息反馈等模块,具备资料收集、指导产品本地化、产品分发、展示等功能。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分发等自动化、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五、具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县应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针对主要服务农作物在示范田内至少开展一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节水、增产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编制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气象原理、技术方法要点、服务与推广方法、推广效益、适宜推广范围等。六、具有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1. 示范县应具有至少一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示范田块应处于国家、省、市(地)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

4、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实施的范围内,示范田块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代表性。2.示范田块要求种植(养殖)种稳定,能满足农田小气候、农业气象实景等观测,能满足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3.示范田块中应根据服务的需要建立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的农业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可进行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发育等观测。4.示范田块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30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1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七、具有多部门合作机制1. 示范县气象局与涉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调查、会商、产品制作和发布等方面实现共

5、建共享共用,并根据需求适时召开联席会议。2.示范县应组织成立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农业气象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适时开展全县农业气象的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指导。八、具有“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及时收集、更新示范区所在县域内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以及政府与有关部门生产决策者等重点服务对象信息,通过不断完善县级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重点服务对象联系卡制度、不定期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与95%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能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并通过

6、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率达90%以上。九、具有信息反馈机制示范县应每年组织至少一次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重点。县气象局与重点服务对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同时气象信息站、信息员及时收集、上报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十、具有服务效益评估机制示范县应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从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典型服务事例、外界评价和示范推广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服务效益,提交评估报告。附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附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细则一、水 稻 1 示范县要求1.1 田块选择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

7、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示范田块要求种植稳定,面积在30亩以上,所在区域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1.2 功能要求示范田块能满足稻田小气候、水稻气象实景等观测,能满足水稻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1.3 环境要求示范县水稻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4 基本设施要求示范田块应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交通需便利,通讯正常、稳定。1.5 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的水稻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已初具规模,从事水稻气象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2 水稻气象观测 在示范田块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实景与定量观测、稻田小

8、气候观测、水稻农情与灾情调查。观测方式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2.1 自动观测(1)小气候观测要素与梯度稻田气温、湿度:在水稻冠层、中部和底部设置3层,观测高度分别为25cm、60cm、150cm;稻田风向、风速和雨量:设置1层,观测高度为300cm;稻田水温:设置两层,设置2层,观测深度分别为0cm、5-10cm。(2)生长发育实景与定观测发育期:移栽、返青、分蘖、抽穗、乳熟、成熟;其它: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实景与定量观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300cm左右。2.2 人工观测(1)关键发育期观测水稻拔节期、孕穗期采用人工观测方法,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2)产量结构分

9、析水稻收获后,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产量结构分析。(3)灾情调查当出现水稻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花期高温、高温逼熟、秋季低温(寒露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且灾害等级达中度以上时,开展全县范围内灾情调查。2.3仪器设备布设水稻气象观测设备安装布局时,要求仪器、立杆等物体的影子不相互干扰,也不会投射到相机镜头上和仪器的感应面上,示范田附近应没有强的反光物体。观测设备布设如图1所示。 图1水稻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示意图2.4 其它示范田有关仪器设备选型、数据传输、观测布设与仪器安装等要求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气测函(2013)40号),下同执行。3 服务内容示范县根据稻田

10、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和省、市级下发的指导材料,综合加工制作适宜于本地应用的服务产品,从而对县域内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开展服务。3.1 农用天气预报(1)农事季节与农事活动气象适宜性预报:主要包括水稻浸种催芽、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季节和施肥、打药、晒田、收割、晾晒等农事活动未来7天逐日气象适宜性预报服务,开展适宜、较适宜、不适宜气象等级预报服务。(2)主要生育期预报:主要包括水稻播种期、抽穗扬花期、乳熟期等关键生育期预报,根据各生育期出现时间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结合农用天气预报,开展水稻田间水肥管理气象保障服务。3.2 水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针对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高温逼熟、花期高温

11、、秋季低温(寒露风)、干旱、洪涝、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水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做到灾前预测预警、灾中跟踪监测、灾后影响评估,及时滚动地开展灾害等级、危害程度与防御对策等气象保障服务。 (1) 灾害监测根据稻田实时气象监测和地面实况调查,依据水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指标,结合省、市级下发的灾害监测指导产品,加工制作适宜于本地应用的产品,开展水稻灾害监测及防御救治气象服务。(2) 灾害预报预警根据未来1-7天天气预报和水稻生育状况,结合水稻气象灾害指标和病虫害发生指标,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预测预报,达到预警标准后及时向周边农民、种植大户以及专业

12、合作社发布水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开展灾害防御气象保障服务。(3) 灾后影响评估在水稻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及时进行灾情调查,结合前期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开展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分析,为当地政府和水稻种植部门灾后救治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3.3 水稻气候区划(1)水稻种植气候区划根据水稻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以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的精度,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开展水稻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为水稻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服务。(2)水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水稻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花期高温、高温逼熟、秋季低温(寒露风)等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以空间

13、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的精度,按照三个等级(如“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开展灾害风险区划,为水稻合理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4 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水稻示范县至少推广1项以上成熟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以下为部分成熟的水稻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荐应用推广。4.1 水稻高产优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1)早稻育秧壮秧技术早稻育秧期,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调节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改善小气候,达到齐苗、壮苗的目的。(2)适时晒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技术水稻分蘖期,当分蘖数达到预计成穗数的80%时,根据农用天气预报,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3)早稻幼穗分化增温技

14、术早稻幼穗分化期,如果温度偏低,通过日排夜灌以水调温、增施暖性肥料等措施,提高稻田泥温、冠层温度,防御小满寒发生。4.2 水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示范(1)花期高温对中稻抽穗扬花影响的防御示范在中稻抽穗扬花期,当预计连续三天出现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时,在高温来临前,采用流水灌溉,或日灌夜排,或日最高气温出现前后(14时左右)喷灌,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危害。(2)秋季寒露风对二晚抽穗扬花影响的防御示范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当预计日平均气温22、持续3天,或日平均气温22、持续2天,且其中有一天最低气温16的天气来临前,稻田灌深水(10cm左右),减缓泥温下降;或喷施增温剂,提高泥温和叶温。(3

15、)干旱灾害的防御示范当预计有中度干旱发生并影响水稻正常生长时,采取灌溉、人工增雨、喷施抗旱剂等方式,减轻干旱危害。二、春玉米1 示范县要求1.1 田块选择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玉米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进行,具有固定玉米农田30亩以上,其四周为大面积集中连片玉米田。1.2 功能要求示范田块能满足玉米小气候、水稻气象实景等观测,能满足玉米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1.3 环境要求能代表当地玉米的生产水平、土地状况和气候状况。1.4 基本设施要求具备必要的供水、供电条件,交通便利,通讯顺畅。1.5 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气象局须有2人以上稳定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2

16、玉米气象观测2.1自动观测(1)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的观测。空气温、湿度传感器3层,分别为25cm、150cm和300cm;风速和风向、雨量、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高度为300cm。(2)土壤环境观测实现对农田土壤温、湿度的观测。土壤温度传感器6层,深度分别为5cm、10cm、20cm、30cm、40cm和50cm;土壤水分传感器8层,深度分别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70-80cm、90-100cm。(3)生长发育实景观测实现对作物长势、发育期、覆盖度、密度

17、等要素的观测。玉米生长发育实景观测传感器(相机)1层,高度5m。其中发育期观测包括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抽雄、开花、吐丝、成熟。(4)观测场辅助设施包括围栏(可选项,如安装围栏要矮、稀疏,不影响通风)、标识牌、警示牌、防雷、电子显示屏等。围栏长8m,宽8m,高1.1m;标识牌长0.4m,宽0.3m;警示牌长0.5m,宽0.5m;电子显示屏面积1m2左右。2.2 人工观测(1)发育期观测玉米拔节、乳熟期采用人工观测方法,观测方法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2)产量结构分析在玉米收获后,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进行产量结构分析。(3)灾害观测与调查遇有干旱、渍涝、雹灾、风灾、低温冷害、霜冻等灾害应

18、立即进行观测,观测和记载项目包括灾害名称、灾害发生期、持续时间、强度、作物受害征状、受害程度、灾害评定、示范田周围农田受灾情况。如发生重大的灾害,还要做好全县范围内的调查。2.3 仪器设备布设在满足观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农事活动特别是机械化耕作的影响。观测场地位置距田边至少10米以上,仪器设备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减小观测员和田间工作对观测的影响。高的仪器设备应安置在观测场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观测场南面。确保相机镜头和辐射表的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太阳能接收板要避免作物等遮挡影响。示范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见图2、图3。图2 春玉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平面图图3 春玉

19、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剖面图2.4 其它有关仪器设备,数据的格式、存储、传输等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执行。3 服务内容根据上级业务指导产品,细化、释用并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开发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直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3.1 农用天气预报在关键农时、重要农事季节,根据不同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开展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事适宜程度的预报,如根据播种、施肥、中耕、灌溉、喷药(病虫害防治)、收获及制种田花期授粉等农事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不定期开展不同时效的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服务。3.2 农业气象灾

20、害监测预警主要针对干旱、渍涝、雹灾、风灾、低温冷害、霜冻等影响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时开展灾前、灾中、灾后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选择对当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释用上级业务单位开展实时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业务产品,结合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判别和地面调查,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服务。(2)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补充、订正上级业务单位发布的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按照预警标准和规程发布不同时效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预报预警。(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根据上级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产品,及时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客观评估

21、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行灾后影响评估服务。(4)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根据上级指导产品,结合自身条件和当地需求,选择对当地影响较大、发生频繁的病虫害,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3.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调查本区域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开展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和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针对当地的特点,尤其是丘陵山区的复杂气候类型,根据需要开展玉米高产优质等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要求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4 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示范县以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至少示范推广

22、一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由于地区差异,鼓励示范推广适用本地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具体由各省区气象局优选确定。推荐以下适用技术供参考。4.1 地膜覆盖增温、抗旱技术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等几个方面。地膜覆盖的方式依当地自然条件、作物品种、生产季节及栽培习惯不同而异。一般解决春季气温低、无霜期短、干旱等不利因素,在春季土壤化冻时深翻、施肥、覆盖地膜保墒播种,或在底墒不足时人工添墒,覆盖地膜保墒抗旱播种。可采用地膜覆盖 “二比空”密植栽培、单垄地膜覆盖栽培等模式。4.2 秸秆还田抗旱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

23、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具有抗旱节水功能,同时具有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如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可一次性完成秸秆切割、输送、摘穗集箱、秸秆还田。4.3 秋季初霜冻的防御技术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害的短时间低温冻害。通常以日最低气温2或日地面最低气温0作为霜冻指标,秋季最早一场霜冻称为初霜冻。防御技术如下:其一,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无霜期长短和气候趋势预测,适当调整播种期,可避开和减轻霜冻灾害。其二,在播种方面,可采取

24、适当深播,合理密植,多施磷钾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等方法。其三,采用常规方法,如喷灌、熏烟等。其四,科学种田,扩大地膜种植面积,不但保温保湿,还能提高地温。其五,喷洒促早熟农药,使作物早熟。4.4 干旱灾害的防御技术当预计有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发生并影响玉米正常生长时,有条件地区可采取灌溉、人工增雨、喷施抗旱剂等方式,减轻干旱危害。三、冬小麦-夏玉米1 示范县要求1.1田块选择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进行。要求远离近期和中长期拟建项目用地,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稳定,示范田块面积30亩以上,所在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连片大面积种植。1.2 功能要

25、求示范田块能满足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小气候观测、实景观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科研成果转化等要求。1.3环境要求示范县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冬小麦、夏玉米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4 基本设施要求示范田块能满足“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良好。1.5 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的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应已初具规模,所在地气象局或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农业气象技术力量较强,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2 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示范田冬小麦、夏玉米气象观测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观测内容包括生长发育实景监测、田间小气候观测、

26、农情与灾情调查。2.1自动观测(1)田间小气候主要包括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其中气温、空气湿度设4层,分别为30 cm、60 cm、150 cm、300cm;风向、风速和雨量的观测高度为300cm。(2)发育期及病虫害冬小麦:出苗、分蘖、返青、抽穗、开花、成熟等发育期和密度、高度、生长状况等监测,以及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300cm。夏玉米:出苗、七叶、抽雄、开花、成熟等发育期及密度、高度和生长状况等监测,以及夏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相机)安装高度一般为500cm。(3)土壤环境要素土壤环境要素基本观测项目包括土壤水分

27、、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观测按现行业务规范设置层次和深度(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70-80 cm、90-100cm,共8层,可根据观测需求进行调整),土壤温度一般设5层(10 cm、20 cm、30 cm、40 cm、50cm)。2.2 人工观测冬小麦:拔节、孕穗、越冬开始、乳熟等发育期,越冬和返青期苗情调查,产量结构分析,干旱、晚霜冻、干热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夏玉米:拔节、乳熟等发育期,产量结构分析,干旱、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有关人工观测和灾情调查要求需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2.3 仪

28、器设备布设仪器布局在满足观测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对农事活动特别是机械化耕作的影响。仪器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避免观测员和田间工作对观测的影响。高的仪器设备应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南面,确保仪器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建议不设置观测场围栏。示范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布局见图4。图4 冬小麦、夏玉米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示意图 10m10m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田块南H观测立柱电源立柱实景观测仪小气候观测仪10m10m田埂田埂田埂土壤水分、地温10m 2.4其他示范田有关仪器设备选型、数据传输、观测布设与仪器安装等要求按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执行。3 服务内容3.1 农

29、用天气预报(1)喷药(肥)气象等级预报在冬小麦、夏玉米防治病虫害或喷施肥料的主要时段内,根据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条件为用户提供是否适宜喷药(肥)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2)施肥气象等级预报在冬小麦、夏玉米追施肥料的主要生育时期内,根据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条件为用户提供是否适宜施肥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3)灌溉气象等级预报针对冬小麦、夏玉米,在农业干旱预警信号发布后,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提供是否适宜进行灌溉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4)夏收夏种气象等级预报在夏收夏种主要时段内,根据当前墒情和未来降水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夏收和夏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5)秋收秋种气象等级

30、预报在秋收秋种主要时段内,根据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预报结果提供是否适宜进行秋收秋种的气象等级预报服务。3.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干旱、越冬冻害、春季晚霜冻、干热风、连阴雨、花期阴雨、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实时动态监测,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技术等。3.3 种植气候区划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1)冬小麦、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根据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对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的要求,按照适宜、较适宜、一般三个等级划分种植气候区。为冬小麦、夏玉米合理生产布局提供决策服务。要求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2)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收集整理干旱、越冬冻害、春季晚霜

31、冻、干热风、花期阴雨、涝渍、倒伏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按照灾害风险区划理论,计算各地历史灾害发生概率、程度和产量灾损,按照灾害发生风险高、中、低进行区划。为各地农业生产,降低灾害损失、趋利避害提供参考依据。要求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3.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以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气象灾害及实时气象条件监测为基础,以短中期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测为支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和影响评估技术为核心,评估前期或当前灾情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灾情影响进行预估,提供覆盖作物生产过程的动态、定量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干旱、晚霜冻、干热风、连阴雨、大风倒伏等。4 农业气象适用技

32、术示范推广示范县应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防灾减灾、节水等为目标,至少推广一项适用本地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以下为部分成熟适用技术供参考。4.1冬小麦农业气象适用技术(1)冬小麦晚霜冻防御技术 霜前预防根据长期预测指标,小麦旺长提前拔节,用镇压推迟幼穗分化阶段法预防霜冻。 根据小麦霜冻中期预测指标,预测有霜冻,立即浇水。 增施磷钾肥有提高抗寒性的作用。根据短期预测法预测有霜冻,应用连片熏烟法防霜。 霜后挽救浇水法挽救技术:小麦受霜冻危害后,如果土壤缺墒,应立即浇水,缺肥田,适当补肥。 割棵法挽救技术:麦田总头数受害率在60%以上,进行霜冻后割棵。离地面15cm剪割,以不过分危害未受冻的小蘖为准。

33、割后立即施肥浇水。(2)冬小麦干热风综合防御技术 农业技术防御措施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小麦灌浆期合理灌溉,可以降低麦田活动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有效预防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小麦千粒重。改革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对防御干热风有很大作也可有效降低干热风的危害。 化学防御措施用氯化钙对小麦进行浸种(或闷种),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浸出液、阿斯匹林水溶液、氯化钙水溶液等化学药剂。叶面喷洒要避开高温、降雨和大风天气,一般在上午露水消失后至11时和下午3时以后落日前较为适宜。4.2夏玉米农业气象适用技术(1)夏玉米“干旱”防御技术玉米耐大气干旱,不耐土壤干旱。防

34、御玉米苗期干旱主要在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具体措施是麦收后将小麦秸秆粉碎(10cm)撒匀,对于免耕铁茬播种玉米,在拔节未封行时进行行间土壤深松(30-35cm,可结合施肥进行)。这样可显著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建立土壤“水库”,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有效缓解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夏玉米“渍涝”缓解技术渍涝发生后及时排涝,然后行间开沟追施尿素20kg/亩,可有效缓解渍涝对玉米根系的伤害,延缓根系衰老,增强水肥吸收功能,协调根冠生长发育,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实现玉米减灾稳产。(3)夏玉米“花期阴雨”缓解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12片展开叶)叶面喷施20mg/L胺鲜酯

35、或10-15g/L油菜素内酯,灌浆初期重喷一次,可促进玉米生殖器官发育,缩短雌雄间隔期,提高授粉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4)夏玉米“倒伏”防御技术在玉米6-10叶期叶面喷施0.02%玉黄金(不可漏喷、重喷,不得随意增加用量或药液浓度),可有效缩短下部茎节长度、增加茎粗和维管束横截面积,增强玉米抗根茎倒伏(折)能力。四、棉 花1 示范县要求1.1 田块选择示范田块与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棉花高产创建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等紧密结合。面积要在30亩以上,周边所在区域有稳定、连片大面积种植的棉花。种植的棉花品种是当地的主栽品种或即将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1.2功能要求示范田块

36、能满足棉田小气候、棉花生长实景等观测设备安装和安全运行的要求,还要能满足棉花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等要求。1.3环境要求示范田必须在棉花主产区,远离近期和中长期拟建项目用地,土地条件、气候状况和棉花栽培技术水平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4 基本设施要求示范田块电力、水力、通讯条件良好,有相对便利的交通。1.5 人员与巡查要求示范县所在地的气象局(站)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示范棉田至少是当地棉花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的大田调查地段,能保证对其进行定期的巡查与观测。2 棉花气象观测示范田棉花气象观测采用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的原则。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棉花生长实景监测、棉田

37、小气候观测、土壤环境要素观测、棉花灾情监测与调查、棉花耕作栽培措施与产量观测等。2.1 自动观测(1)小气候自动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温、湿度3层: 30cm、60cm和150cm。风速、风向1层:500cm。降水(最好为感应式):150cm。红外冠层温度:500cm。光合有效辐射(可选):500cm。(2)生长状况自动识别主要有:相机拍摄的生长实景图像(30cm顺行图像、450cm俯拍图像)。覆盖度(叶面积指数):450cm高度俯拍图像分析所得。密度:450cm高度俯拍图像分析所得。发育期:播种、出苗、三真叶、五真叶、开花、裂铃、吐絮、停止生长。30cm顺行图像和450cm俯拍图像分析所得。(3

38、)土壤环境要素自动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温度一般设6层(5、10、20、30、40、50cm)。土壤水分共5层:0-10、10-20、20-30、30-40、40-50。如有特别需求,可增加3层:50-60、70-80、90-100cm。(4)测场安全及周围情况等监测 主要是利用450cm高度获得的实时图像视频对仪器安全状况、大田及周围情况、农事活动、突发天气现象、灾害等进行监控和分析。有稳定电力保证的示范田可以安装高清摄像设备进行此项内容的监测。2.2 人工观测(1)生长状况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人工观测现蕾期、高度、叶面积指数(便携式叶面积仪测定)、生物量、三桃数及测产与拷种等。有地物光谱

39、仪的地方可进行棉田光谱观测,并对播种、出苗、三真叶、五真叶、开花、裂铃、吐絮、停止生长等发育期进行一年的人工观测,以便对发育期自动识别的准确程度进行分析。(2) 灾害及农事活动主要观测和记载气象灾害、棉花病虫害、农事活动等。一般在灾害等级达中度以上时,开展灾情调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前及收获后,各测定一次土壤养分含量。2.3 仪器设备布设根据观测内容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主要配备棉花气象自动观测设备(农气自动站)、便携式叶面积仪等。自动观测设备安装布局的原则性要求如下:(1)自动观测设备应尽量安装在示范田中间位置,或安装在2块棉田的小田埂靠近边行处,示范田棉花种植行向尽量选择南

40、北向,太阳能板立柱、传感器立柱、土壤温度采集器立柱等在一个宽行内;若示范田中有电线杆等立柱型物体,棉花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太阳能板立柱、传感器立柱、土壤温度采集器立柱等应与电线杆等立柱保持在同一行间内,且立柱无拉锁,以减少对农事活动特别是机械化耕作的影响。若种植行向为东西向,布局示意图见图5。图5 棉花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示意图(2)红外传感器应斜向下45进行棉花冠层叶温的观测,保证视场范围内无其他干扰。除非有特殊需要,不建议在棉田农气自动站中加装辐射观测传感器。(3)农气自动观测站安装在棉田中间的,装有温湿度、风速、降水以及30cm高度处的照相机的传感器横臂要顺行向布设;在小田埂边的,安装温湿

41、度及30cm高度处照相机的传感器横臂要垂直行向深入田间1.2-1.5m左右以尽量消除边际效应,且横臂要具有上收或旋转功能,以便在机械耕作时收起。(4)下层30cm处观测棉花生长发育实景照相机,拍摄方向也为顺行顺光向前拍摄。上层450cm照相机和摄像机安装横臂为垂直行向,相机(摄像机)镜头到立柱中心间的距离为2m左右为宜,拍摄方向为垂直行向斜向下拍摄,使相机正下方2行左右作物图像的进入可用范围之内,但各层次的温湿度传感器不能在图片视野中。(5)如果示范地棉花种植的行向基本为南北行向时,高的仪器设备应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备安置在南面,电源立柱(高3m)到观测立柱(高5m)的距离一般保持在10-1

42、2m左右(见图6),保证相机镜头和辐射表的感应面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拍摄区域尽可能没有北面仪器设备留下的阴影。图6 棉花示范田气象观测设备布局剖面示意图(6)其它棉花气象自动监测设备的数据的格式、存储、传输等参照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技术要求(试行)执行。拍照照片时次可根据数据传输通讯条件自行确定,一般要保证天亮后每小时有一次。其他的棉花生长人工观测数据可尽量按照农业气象测报系统要求存储、传输、上报。3 服务内容我国各大棉区棉花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差异较大,棉花气象服务主要针对各植棉区域棉花高产田创建和现代种植新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关键农业气象问题,开展棉花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服务。示

43、范县根据棉花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和省(区)、地(市)级下发的指导材料,综合加工制作适宜于本地应用的服务产品,从而对周边农民、种粮大户、农村合作社等开展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3.1 农用天气预报开展播种-出苗期、棉花采摘期、定苗、喷药、花控等关键时段气象适宜性预报服务;制作适宜播种期、打顶期、停水期等关键农事活动预报服务。3.2 主要发育期预报主要包括出苗、三真叶、五真叶、现蕾、开花、裂铃、吐絮、停止生长等发育期预报,根据各生育期出现时间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结合农用天气预报,开展田间管理气象保障服务。与。3.3 棉花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主要开展霜冻、低温冷害、干旱、连阴雨、大风风沙、立枯病害等灾

44、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做到灾前预测预警、灾中跟踪监测、灾后影响评估,及时滚动地开展灾害等级、危害程度与防御对策等气象保障服务。3.4 精细化棉花农业气候区划与棉花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作所在县(市)的精细化棉花种植农业气候区划与棉花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并标注示范田所在位置。区划的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0m100m。4 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示范县至少示范推广一项以上适用技术。各大棉区具体要示范推广的棉花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由各大棉区所在各省区气象局优选确定。推荐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如下:4.1 双膜覆盖膜下滴灌保苗抗灾技术示范针对棉花膜上点播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存在的增温效果不高,遇到低温降水容易形成板结、

45、出现烂种烂芽的现象,采用在窄行(种子行)增覆一层薄膜的技术,提高抗御播种出苗期间低温阴雨灾害的能力,达到棉花一播全苗、增花提效的目的。4.2 棉花冷害监测预测及防御技术示范依据棉花气象监测数据、棉花发育期监测资料和天气气候预测,适时发布棉花冷害的监测预测服务,并通过调整棉花的灌量、灌次、停水时间、打顶时间、化控药量及整枝措施等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冷害的影响。五、油 菜1 示范县要求1.1 田块选择示范田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进行。要求油菜种植稳定,示范田块面积30亩以上,所在区域油菜连片大面积种植。1.2 功能要求示范田块能满足油菜田间小气候观

46、测、油菜气象实景观测、油菜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科研成果转化等要求。1.3 环境要求示范县油菜种植水平为中等以上,油菜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在当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4 基本设施要求示范田块能满足“旱能灌、渍能降”的要求,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良好。1.5 人员要求示范县所在地的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推广等应已初具规模,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2 油菜气象观测在示范田块开展油菜生长发育实景与定量观测、农田小气候观测、油菜农情与灾情调查。观测方式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2.1 自动观测(1)小气候观测要素与梯度温度、湿度: 25cm、60cm、150cm;风向、风速、雨量:300cm;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