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6791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5.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单 波,一、社会流动与“陌生人”概念的流行,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印证着社会流动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言的发明部落间(intertribal)与文化间(intercultural)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一个社会的流动性愈低,其语言的变化就愈小;流动性愈高,其语言便拥有愈多外来与调整的部分。,工业革命之前:自我中心的跨文化交流,希腊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克雷芒(Clemens,约 150-约215)“丝绸之路”十字军东侵罗马教皇对参与东侵者的演说马可波罗游记中国以蛮夷看待外来者的文化优越感,工业革命之后:交流困境成为时代的命题,资本使得社会交换成为互动的普遍形式,并进一步

2、加速社会流动和分化。一方面是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是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阶级之间的冲突频繁爆发。社会演进论:人与人的交往要以进步为导向,文明人对野蛮人、半开化的人负有教育和领导责任。种族主义:人由于其自然归属于价值不等的种族(“进化度”不同),价值也不同,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在某时间、某地域、某方面都会显现自己的价值。,1864年向伦敦人类学协会提交了一篇名为人类种族的起源及古人类在自然选择下的演化(The Origin of Human Races and the Antiquity of Man Deduced From the Theory of

3、Natural Selection)的论文,首次通过对人类躯体进化与文化进化过程的区分以及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分析,得出了所有人种拥有同等智力潜能的结论,为人类的平等交往建立了理论基础。,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F.W.H.Myers(1843-1901),the son of an English clergyman,was a classics scholar turned scientist by his interest in psychic phenomena and mediumship.,telepathy,the transmission

4、of any impression from one head to another with the channel that does not rely on meanings already known.,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从人类学角度建构了文化相对论的基础。未解的疑问:在回到一个由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后,我们如何还能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实现自由交流呢?,西美尔Georg Simmel德国社会学家1900年货币哲学:“外乡人”通过货币与新的群体发生联系。1905年提出“陌生人”(stranger)概念,陌生人,陌生人指那些今天来、明天留下的漫

5、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会系统的其他成员接受的人,并且认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间是陌生人,预示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个人与陌生人的交往关系,而且由于陌生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人们总是对陌生人带着疑虑,这种疑虑的极端后果就是仇外。陌生人用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观察社会系统,带来了远距离视角的独特优势;他不受约束,更容易摆脱社会规范;在与群体的交往中拥有多元文化视角,因而能在交流中以对方的视角看问题,用普遍、客观的方式看问题,成为文化体系之间的漫游者。这样的人是往交流自由里填充了内容的人,是与世界发生普遍交往关系的人,因而是真正自由的人。可以说,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元素:社会距离、跨界

6、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的文化系统。,陌生人理论进入美国社会学,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每年100万移民的涌入,使移民的不安定和排斥移民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帕克,1864-1944RobertEzra Park,芝加哥城市生态模型,在城市中心,极端富有者与极端贫困者比邻而居,中心周围是贫民窟,再向边缘扩展到郊区,居住者的状况逐步上升。与生态模型存在隐喻式联系的是“种族关系圈”:所有群体都在为获得可利用资源而斗争,不同的群体开始接触后就发生冲突,冲突过后是适应阶段,各群体之间的界限被明确地标示出来,然后进入分离阶段,最后便是同化阶段,下属群体接受了下属群体的方式,最终消失其中。,帕

7、克:从“陌生人”到“迁移者”和“边缘人”,迁移者(migrant)和边缘人(marginal man)指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深化西美尔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研究,在原有物理、几何距离和精神、心理距离方面,突出了对于后者的研究,并在社会距离测量中发展出差异性(differency)概念,表示两个或更多个体传播不相似的度,从主观层面测量一个人感觉自己和他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从客观层面观察两人或更多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默顿Robert King Merton,默顿: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

8、,世界公民(cosmopolitan)表示个人与自身系统之外的交流达到相对高的程度,与本地人相比,他更具有流动性,与社区之外的人也保持着朋友关系网。,面对流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个体如何与更大的社会系统和谐相处?由此发展出诸多成熟的思想与理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传播作为研究领域已是呼之欲出的事情了。边缘人理论的限定金伯格(Milton M.Goldberg),1941边缘人理论的中心课题已通向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并确立了三个研究目标,即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

9、传播差异的途径;最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塞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社会习俗Folkways,塞姆纳:内群体、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内群体就是个体认同的集合,内群体通过夸耀自己和藐视外部的人来提升自己,个体不假思索地将内集团的价值视为完美的,并自动地运用它们去判断他人以及自己不熟悉的价值与行为,把具有这些价值与行为的人定义为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个人判断其他文化比自己民族的文化低等的度,它是人们将自己归属于内群体的结果。其相异于欧洲中心论的见解是,民族中心主义妨碍了我们对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理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塞姆纳要把人置于群体间交

10、往过程之中,其真实的想法是把自然法则提升为道德法则,通过社会进化冲破社会习俗所设置的交流障碍。,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库利:初级群体,1909,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它与非个人化的、契约式的、正式的和理性的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不同,是以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温暖的情感以及合作为特征的,它会造成一种“我们”感,使自我对此群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将自我视为一种感觉状态,即所谓“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第三,我

11、们体验到某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二、从文化到跨文化,非常有“文化”,但不能“跨文化”同时期的那些异文化被他们视为“野蛮”、“原始”或“半开化”的文化资料,当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虽然他们偶尔也去异域旅行,但很难或者根本无心进入与异文化群体的交流状态,到头来只是根据旅行家的记述、殖民地当局的档案和传教士留下的资料来分析异文化,而得到的理解只不过是自我文化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理解,不能像陌生人那样同时拥有他者的视野。,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vski,1915年在“特洛布里安”的珊瑚群岛,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转向,文化审视者,倾听者、参与式观察者、对

12、话者,海默斯:民族志传播学,1964年,海默斯(Dell Hymes)借用创立了民族志传播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试图解释某一文化或群体所采用的传播方式,形成了跨文化的传播研究姿态,即把传播实践而非语言形式当作研究中心,分析在自然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揭示传播实践所隐含的模式。这就直接帮助跨文化传播以语境化的方式把握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海默斯Dell Hymes,菲利普森:言语代码理论,1992年,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口语是最为突出隐

13、秘的文化代码.日常口语的语速,语调,语词,语气,语句,口音等包含了心理,社会,修辞的文化区隔.讲话的意义是通过言说者和倾听者在沟通时使用口语代码而创造和解释出来的.,文化观念的转向并未形成广泛的跨文化态度,雷蒙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观念的两次转向由具象的自然生活转向抽象的道德、知识,与文明成为同义词,对应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精神推崇的人的理性、道德与精神规范,具有普遍性、标准性的特征;从十九世纪开始由“文明”的同义词转变为“文明”的反义词,而且由单数转变为复数,人们开始采用文化来强调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即地区的和具有历时性的文化,甚至在浪漫主义时期发明了民间文化(folk

14、-culture)的新概念,扩充了文化的内涵。此时,文明与文化相对照,与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工业发展等意义联系到了一起。,凯伦:文化多元主义,1915年,民主与熔炉:首次论述文化多元主义,以此作为政治策略来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实现各种族的民主政治,抵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导致的暴力后果,警惕文化扩张的冲动将整个欧洲大陆拖入战争泥潭。,凯伦Horace Kallen,文化多元主义可以消除社会流动对人们产生的诱惑,每个人都不必向往富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保留种族差异,各自停留在原先的位置,为自己的种族自豪。实质上,这是一种容易接受的种族隔离方案。,凯伦理论的分析,保守派文化批评:彼此隔离的

15、思想结局,艾略特(T.S.Eliot)与加塞特(O.Gasset)威胁现代社会的力量,来自“民间”,来自“市井小民”、“大众”,而这些人必须再予以教导才能让他们各安其位,“顺理成章”地接受应有的职位,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从沉沦于野蛮之域的危险中解救出来。艾略特甚至主张“绝大多数人类应该继续在他们诞生的地方发展人生。”,批判专制 贬抑大众,阿多诺(T.W.Adorno)与霍克海默(M.Horkheimer)1944年,启蒙辩证法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上而下的压制,压制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工人阶级实在是捉摸不定,被动而反复无常,且毫无理性。他们想拯救社会与人类,却贬抑着大众,

16、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悖论。,跨文化态度难以形成的原因,他们所要批判的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操纵性、控制性的特征,压抑了人的主体意识,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助长了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在西方业已式微的“个体意识”和批评精神;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长期推行的非个性化和齐一化,大众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单质的群体。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早就蕴涵在前提之中,也就是说,他们在前提里就预设受众已失去主体性,或者只剩下单一的经验主体,只能被外物或外在的政治经济结构所驱使,只能是文化工业统治的对象。正如有些人所批评的,真正的受众在阿多诺

17、眼中或许是退化过头了,是回到了婴儿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把批判限制在意识和精神领域,相应地,主体也被局限在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表现之内,不再有实践主体,也不再有主体的创造。这种既远离传播实践活动又不能超越自我的“主体”,当然是易于被媒介摆布的了。其实,这样就取消了人的传播实践,取消了主体间的传播关系,也就难以有跨文化的转身。,后现代思潮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萌生,后现代主义反思欧洲文化的内在理性和逻辑,倾向于认知的多元主义,对边缘的、外部的、本土的文化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批评文化帝国主义,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欧洲文化的普遍化,而不是真正的普遍理念。反对图尔明(Cosmopolis T

18、oulmin)所说的高现代性。德里达、福柯、萨义德、斯皮瓦克(Spivak)等,对文化、语言和传播观念的批评。欧洲学者对他国、他族文化态度的转变:海德格尔强调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伽达默尔鼓励学欧洲哲学的学生们通过与非西方思想模式的交流丰富、扩大自己的思想水平。,欧洲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特征,欧洲的哲学大师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上升为“人类的对话”,将跨文化问题看作人最本质的精神需求,从人文主义的高度关注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与地位,从而为当代欧洲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思辨与宏阔的基调。,从各个角度进行着去欧洲中心化的工作从而为“人类的对话”扫清障碍,伽达默尔,我所设想的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性的联合。

19、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差异。多样性的联合,而不是均一,是,欧洲的遗产。这种多样性的联合必须扩展到整个世界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穆斯林文化。每种文化,每个人都对人类的团结与幸福有其自己的独特贡献。,语言学的跨文化转向,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语言相对论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or Whorf hypothesis人们是透过语言所构造的心理范畴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语言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而对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就产生了该文化特定的思维模式,语言塑造着思维。,精神分析学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弗洛伊德Frend Sigmu

20、nd18561939,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精神分析学的启发,预示着一个人格正常的人完全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击碎了种族优越论的神话,启发人们以人格平等的姿态进入交往,新精神分析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从环境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出发思维重心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把心理常模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把社会同一性(或社会统合)的任何破坏解释为病态,更多地从社会、文化因素说明人的焦虑、冲突与心理危机。,影响,跨文化心理学成了跨文化传播的支撑性相关学科形成了爱德华霍尔对潜意识、非语言传播的特别关注,爱德华霍尔

21、开创跨文化传播研究,外国服务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美国政府,1947年作为人类学教员的霍尔将授课的重点转向微观文化知识,如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即传授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知识,由此开创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三、“边缘人”的跨文化传播之思,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制度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始于外国服务所(FSI),爱德华霍尔以他的论文和著作创立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文化与传播关联在一起进行研究作为跨文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传播的研究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人格年轻时为美国政府印第安人服务处(India

22、n Service)工作,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土著保留区(native American reservations)内的纳瓦霍人(Navajo)和霍皮人(Hopi)一起修路建坝。二战服役期间,他在非裔士兵团获得了对黑人文化的深切了解,也在菲律宾特鲁克岛上经历了美军与土著居民的冲突。,在文化心理与精神上从中心走向边缘外国服务所的语言学家把语言看作是对文化的反应,习惯于体现那个时代语言学追求普遍描述的趣味,而他把语言看作是对文化的表达,注重通过观察非语言传播的微观方面来展现文化的独特性和互动性,形成了在那个时代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间”(intercultural)意识,并且把教学重点转向教外交官如

23、何跨文化地交换信息、和异文化的人交流,由此有了首创“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说。有意识地走向人类学学科的边缘,与心理学、精神分析、语言学形成观念与方法的流动性借用,把语言相对论、语言学的人类行为原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等运用于跨文化传播之中,由此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955:“举止人类学”1955年,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改变文化知识灌输的教学思路,转而通过日常沟通行为来分析文化,创造性地从人类学层

24、面审视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959:沉默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1959,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它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建立了分析文化的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其他著作,The Hidden Dimension1966,Beyond Culture1976,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Ge

25、rmans,French and Americans1990,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思想与方法,第一,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进而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他让人们了解到,文化指示我们关注一些东西又忽视一些东西,而人们关注什么主要是一个语境问题:在“高度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中,大部分信息要么存在于物质语境,要么内化在个人之中,很少的信息是编码的和清楚表述的,而“低度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与此相反,它的大部分信息存在于清晰的编码中;高语境行为植根于过去,相当

26、稳固;低语境行为不统一,但是它们可以轻易迅速地改变。,第二,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指男和女之间的文化差异)、领土、时间、学习(文化是共享的行为方式,不同层级的文化有不同的习得方式)、消遣、防卫、利用(包括物质资源的利用、身体机能的开发),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作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霍尔研究的意义,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

27、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的障碍,为此,人们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的文化网络中自由出来。应该说,此后的研究正是在微观分析中揭开了文化的潜藏层面,丰富了跨文化传播的思想内涵。,2、霍夫斯特德与特兰迪斯的“文化差异的维度”,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eert Hofstede,希腊学者特兰迪斯Harry C.Triandis,霍夫斯特德,1965年到1971年,他创建并管理着IBM欧洲分部的人力研究部门,并参与了在西欧以及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的研究项目。瑞士IMD、法国INSEAD、比利时EIASM、以及奥地利IIASA的机构成员以及研究员。20世纪70年代末

28、,任荷兰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的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形成了1980年出版文化的后果(Culture 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文化的后果,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

29、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即在一个组织当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1,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30、avoidance),即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文化的人们试图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不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更注重情感,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2,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前者是指一种结合松

31、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体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后者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3,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

32、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4,霍夫斯特德所作研究的意义,把文化这一非常复杂的概念变成了可以测量的操作性变量,以及一种编排好了的“精神软件”。这给文化差异的分析带来了定量研究的可能性。局限:如果文化仅仅是人们年轻时所编程的精神软件,那么我们就不能适应新环境,也不能相应地改变我们的取向。为了生存,人们需要调节的能力,以便改变他们的取向和参考框架。,特兰迪斯,从小就学了会法语和德语,并且能流畅地与游客交谈,特别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1958年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从此研究态度、偏见和社会距离等问题

33、。1973年,比利时国际心理学会议上会议上,遇到霍夫斯特德,对其正在在做的IBM公司价值观的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中受到导引,发现北美、西欧国家处于个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处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此开始对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分析。,特兰迪斯划分文化差异的三个维度,特兰迪斯理论的意义,建构这一理论为的是理解文化模式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缺陷:既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化约了对文化的理解,也化约了对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理解,把集体主义简化为将群体的目标置于个体目标之上,只是一种表浅的认识。同时,把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分别归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征,明显简化了各自的

34、文化内涵,忽略了文化的丰富性、变化性和交叉性。问题:个体主义文化是否给人提供了较多的个体主义行为的情境,而使个体在决策行为时采用了个体主义的策略,还是在同一种情境中,持不同价值观的个体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来?,3、古迪昆斯特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84,古迪昆斯特W.B.Gudykunst,金洋咏Kim,Young Yun,与陌生人的交流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与陌生人的交流问题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陌生人(stranger):来自于不同群体的不

35、为我们所了解的人。所有的交流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跨文化交流,“你和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同事的互动,与你和一个完全不同的因纽特人的互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质的区别,而只是陌生程度(degree of strangeness)的区别。”,汉口火车站旁民警提示牌,动态的文化界限,通过对种族界限的淡化,金和古迪昆斯特为更加细致地去理解各个不同层面的“群体”(group)的文化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他们把分散的理论成果纳入到由文化影响构成的范式体系中,即文化影响(cultural influences),包括价值、规范和惯例。规范和惯例是“特定情境下被期望的系列行为”;社会文化影响(sociocultur

36、al influences),包括价值、规范和惯例,但不针对情境而言,而是针对社会角色而言,比如医生或者职员;心理文化影响(psychocultural),指那些来自于个人体验和心理天性的影响,而非那些来自于文化会社会的因素;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nfluences)则与我们在特定物理环境中的行为期望有关。比如,对高语境或低语境的偏好,属于文化影响;民族中心主义和偏见是潜在的心理文化影响。,与陌生人交流如何可能,关键是消减人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人无法预测或解释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感受。焦虑(Anxiety):指不安、紧张、担心或忧虑等心理反应

37、。,三组表面性的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陌生人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动机因素(需求、吸引、社会义务、自我概念、对新的信息的开放程度)知识因素(知识期待、信息网络的分享、对多种观点的知识、对可供选择的解释的知识、关于同一的和差异的知识)技能因素(移情的能力、包容多种观点的能力、适应沟通的能力、创造新概念的能力、调适行为的能力、搜集适用信息的能力),有效传播的实现,三组表面性的因素的非平衡交互作用,导致陌生人面临传播情境产生焦虑或不确定性。有效的传播是对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管理的结果,是将误解降低到最低水平。到1993年,他进一步发现,有效传播要求传播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应介于最大和最小限度之间,也就是说,当焦虑

38、和不确定性高于最大限度时,就无法有效传播(例如因为我们过分关注焦虑或者不能预测陌生人的行为);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低于最小限度时,由于不在意发生的事件(由于焦虑小)或是过于自信所作预测(由于不确定性小),也无法有效传播。,有效传播的实现,三组表面性的因素的非平衡交互作用,导致陌生人面临传播情境产生焦虑或不确定性。有效的传播是对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管理的结果,是将误解降低到最低水平。到1993年,他进一步发现,有效传播要求传播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应介于最大和最小限度之间,也就是说,当焦虑和不确定性高于最大限度时,就无法有效传播(例如因为我们过分关注焦虑或者不能预测陌生人的行为);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低于最小限

39、度时,由于不在意发生的事件(由于焦虑小)或是过于自信所作预测(由于不确定性小),也无法有效传播。,焦虑/不确定管理理论,1995年,他又补充一个结论,当焦虑和不确定性介于最小和最大限度之间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一种基本因素(如移情力)来提高传播质量或者有意识与陌生人协商信息内涵。,4、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约翰贝利John W.Berry,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1992,文化适应理论,又被称为“Berry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直击全球化的核心问题,诠释文化适应过程和结果、分析文化适应的态度和取向、厘清文化

40、适应群体,同时又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群体和个人在文化交往和变迁中如何自我定位如何应对这一过程;在两种文化中人们的跨文化策略是什么;个人经历什么样的改变承受怎样的压力最终怎样适应。,早期的文化适应研究,一般由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所组织进行的,并且一般都是集体层次上的研究,他们探讨的通常是,一个较原始的文化群体由于与发达文化群体接触而改变其习俗、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的过程。具体体现就是美国社会的“熔炉”(melting pot)观,或者对移民“美国化”(Americanization)的期望:非主流文化个体最终将完全融入主流文化,最后必然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同时,个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种

41、族文化对他的影响就相应地越少。其中间点是一种双文化的状态(biculturalism),此时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已经被主流文化所同化,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却仍然受原来的文化的影响。,贝利对早期文化适应研究的质疑,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影响程度大不相同,对一直生活在主流文化(host culture/dominant culture)中的群体影响很小,对新到这个文化环境的群体的影响相对而言就大得多,这一过程甚至可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与此相对应,已有的文化适应研究实际上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适应过程对这些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移民或者暂居者的影

42、响。贝利提出双维度模型,把文化适应研究推进到一个更全面、更细致深入的阶段。,贝利建立这一模型经过了27年的努力,1997年正式提出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贝利理论的两个维度,1、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2、与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4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贝利文化适应策略的意义,全球化会带来文化的同质化,这曾经是一种普遍的担忧,贝利的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改变了这种流行的观点,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四种可能后果:1.世界文化的同质化,即非主流社会逐渐趋同于主流社会(即同化);2.相互的改变,全球化导致交流双方的

43、某些方面的趋同,共享一些特质同时又保留了各自的独特之处(融合);3.非主流群体抗拒支配群体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把其拒之门外(即隔离)或除去其曾经的影响(即新生运动);4.非主流文化被毁灭,其成员丧失了文化纽带(即边缘化)。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跨文化交流,取决于我们如何改变自己,与不同的文化融合。,5、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丁允珠Stella TingToomey,出生于香港,1972年进入纯白人的爱荷华州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学习,经历过“文化休克”,但对跨文化交流非常感兴趣,并成就了与一位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跨种族婚姻,撰写了博士论文“论在婚姻家庭中的冲突协商”,

44、还始终寻求跨学科研究,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道德研究、国际管理以及跨文化心理学融入到自己的研究当中,面子协商理论的由来,戈夫曼(E.Goffman)社会戏剧理论:社会互动是一种有其自身规范的表演,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表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并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控观众对自己的看法,维护自己的面子。丁允珠认为该理论过分强调交往者的自我表演、交往者的印象管理以及交往者的理性判断能力。她认为真实的情形表现为:面子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是在某一情境下进行互动者互相界定的身份;每一种文化的成员都会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协商。不过,不同文化中对“我”的概念

45、有不同界定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我”被呈现在公众之前。,面子协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1、在一切需要沟通交流的场合,所有文化的人们都试着维持和协商面子。2、当拥有自我身份认同的交流者出现问题时,面子的概念在脆弱的人际关系情况下是特别易受质疑的,比如尴尬和冲突的情况下。3、文化变动性、个体水平的变动,环境和情境的变动都会影响成员以什么面子表情示人(比如自我导向性保留面子VS他人导向性保留面子)。4、面子关切影响各种面子功夫以及在组织内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管理的有效使用。,导入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高度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在既定的文化系统中解释信息时,强调意义对语

46、境(context)的关联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任何解释都是联系到语境的解释,从而没有绝对固定的解释;意义依赖于语境而不是被固定于语词。“低度语境文化”如美国、欧洲等西方文化,则是更加重视语言符号本身既定的意义和意思。语言和符号的既定意义在“高度语境文化”中,不是意义的最重要的来源,意义只是隐含在语境和关系当中的。隶属于“高度语境文化”的成员,崇尚集体需求和目标,将它置于个体需求和目标之上。假定说,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个体的决定都会影响到群体中的每个人,那么,个体的行为就理所应当受到群体规范的控制。是“我们”而不是“我”才代表最高的认同。相反,在“低度语境文化”中,个体的价值、需求、目标均高于群

47、体。个人权利比群体责任更值得重视。“我”自身的认同才是最高的认同。,不同文化的面子协商方式,“低度语境文化”追求的是消极的面子,所谓消极的面子包括“挽回面子”(Face-restoration)即要求自我的自由、空间,避免他人侵害个人的独立自治,“留面子”(Face-saving)即表现出对他人自由、空间和某种孤僻的尊重。挽回面子和留面子被定义为“消极”或“被动”性的,是因为这类面子,主要作用是维护自我的最起码的尊严,不具有对他人的控制和支配作用。“高度语境文化”追求的是积极的面子。所谓积极的面子包括“要面子”(Face-assertion)和“给面子”(Face-giving)。“要面子”,

48、表示面子有极高的价值,人们生活在群体当中,有被接纳被保护被包容的要求。要面子被认为是最合理的。“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丁允珠面子协商理论的意义,丁允珠对于两类面子的分别,实际上揭示出面子(自我的公众形象)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符号资源。这种符号资源,深刻地联系着个体的心灵-人格结构、关于安全和恐惧的潜意识(消极面子),还深刻地联系着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权力支配关系、礼仪交换关系(积极面子)。这就意味着在解决跨文化沟通冲突时,所有参与者不仅要了解自身的文化,而且要表现出愿意接受其它文化的差异。,6、菲利普森的文化代码理论,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e

49、n,第一个把民族志传播学真正地导入到传播研究中来的人围绕语言社区的传播实践及其行为规范和解释规范进行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行动及什么是有效的传播(作为人的规范及其成因)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互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社会互动的规范及其成因)怎样影响及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策略性行为的规范及其成因)。,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四条假设,第一,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他们所采用的代码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第二,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内的传播者必须协调他们之间的行为,换言之,传播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或者体系;第三,对单个的群体来说,意义和行为具有特殊性,换言之,它们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第四,不

50、同群体的行为和代码模式各不相同,不仅如此,每个群体在理解特定代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19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社区语言实践调查,发现:同样的传播实践在不同的场景、对不同的群体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而这种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说明传播实践所具有的独特性;只要有独特的文化,就会有独特的言语代码。他于是视文化为一种共享的意义体系,具体而言就是由生活各个方面的符号、意义、假设和规则组成的代码,一个社区的成员所使用并借助于它来组织、建构自身的日常生活,来实现社区中的互动与理解。他进一步聚焦于这样的问题:文化代码是什么?人们如何学会这些代码?这些代码在生活中如何决定人们的传播行为?,1992年,首次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