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6009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文档资料.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2.文化适应的特征3.文化适应的诸模式4.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引子,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而言,文化适应是一种对陌生文化环境的文化学习和调整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适应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系统的诸多特征,人们不仅需要改变身边的环境条件,调整社会交往的行为,还需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出必要的调试。在很多情况下,异文化中的生活会磨炼和加强个体的自我意识,这往往是在本文化中难以实现的。通过对异文化的适应,还会启发人的创造力,获得一种打破旧的联系和“框框”,创造新的、独特的“

2、产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适应可使个体更具世界意识(world-mindedness),削弱原本可能存在的定势或偏见。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过度适应的现象,这是应当避免的。比如盲目接受异文化的习惯,在服饰、身体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一味地模仿当地人,等等。,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什么是文化休克?,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人们移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关系网络分隔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文化休克。一些人经过一段适应过程之后,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一些人则持续地把新环境

3、视为梦魇,排斥或回避新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与传播研究中,文化休克主要是指人们在经历不熟悉的文化、生活方式或态度而引起的困惑和不适,强调了异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应和冲击,主要表现为由于未满足期望的逐渐积累而产生的迷失感和挫折感,通常会同时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层面。,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什么是文化适应?,与文化休克所关联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传播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体或文化群体能够逐步与其他文化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功能关系。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涵化(acculturation)、调整(Adjustment)、整合(integration)

4、、同化(assimilation),等等。虽然多数人都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文化,但也会同时保持着原有文化的主要观念和生活方式。毕竟,接受一件新的餐具或一首流行歌曲,远比接受新的宗教信仰要容易得多。,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类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如何交谈、如何给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悉,需要去

5、面对许多新的感性刺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深度焦虑,这就是文化休克。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休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往会萎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慢慢恢复活力。,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休克的生理表现,洁癖、饮食上过分小心谨慎、对小病小痛反应强烈,以及恶心、头痛、心跳过速、腹泻、失眠、胃痛等。,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休克的心理表现,由于竭力做出心理调整而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常常认为自己吃亏上当;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孤独和沮丧的情绪,对异文化的语言学习感到厌恶;产生失去朋友、社会地位、职业等一切

6、所有物的感觉;拒绝东道文化,或有一种被东道文化疏远的感觉;自我角色与自我认同的迷茫与混乱;对文化差异的存在感到惊讶、焦虑、厌恶或愤怒,甚至导致“轻微的偏执狂”,认为当地人是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齐格蒙特鲍曼(Zygmout Bauman)的解释:,由于进入陌生的文化或遭遇陌生人的闯入,“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曾经给我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现在被挑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我们被要求的,关于它要进行辩论、要求解释和证明的东西,它不是自证的,所以,它看起来不再是安全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个体对异文化的心态,“同化型”;“排斥型”;“边缘

7、型”;“整合型”。,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奥斯兰(Joyce Osland)的方法:,提前了解即将进入的文化和从事的工作;为自己找一位文化导师;在进入新环境的第一周保持每天8小时的睡眠,以应付激素过多分泌;避免接触可能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在开展工作之前,安顿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选择一个邻里和谐,并自觉舒适的地方居住;做好经历68个月的文化休克的准备;为自己以前的喜好找到替代物或相近活动;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准备接受一定程度的边缘感;不要对当地人做负面评价,尽量理解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物上,尽量忽视负面的东西;充分利用新的环境能够提供的一切,尽快融入当地

8、的文化之中。,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返回本文化休克”(re-entry cultural shock),在异文化中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旅居者(sojourner)自身改变的过程。当旅居者自身发生改变的时候,对本文化的适应能力不免会发生变化。更何况,本文化乃至故乡或祖国的环境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所以,当旅居者返回自己的文化时,他会发现这里的情形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了,回到家中的兴奋很快会被不自在和隔离感所取代,继续经历一种从休克到适应的过程。,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文化适应的特征,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

9、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文化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形:短期适应(short-term adapation)与长期适应(long-term adaptation)。短期适应以个体为主,针对的是短期旅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长期适应以移民和族群为主,针对的是特定文化群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长期生活所经历的适应过程。,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人类的其他适应,生物适应(biological adaptation)是指人体与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从而使有机体

10、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比如,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纤细的利于散热的个体较为常见,非洲的努尔人和俾格米人都是这一类型;在寒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矮胖身材则是保存体温的生物适应的结果,典型的就是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心理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的概念来自皮亚杰的研究。作为心理反应的适应,无论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的思维,适应的本质都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即个体通过调节(accommodation)和顺应(acclimation)两种形式来适应环境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文化适应的因素:,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

11、cation);在东道文化中的社会传播(host social communication);与本族群的社会传播(ethnic social communication);东道文化的社会环境(host environment);个人素质(personal predisposition)。,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移民的“同化”过程,一种文化的人民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常常像剥洋葱一样,要剥掉一层又一层的旧习惯。不过,他也同时指出,“剥洋葱往往是剥到最后什么都不剩,不过对移民来说,这种危险并不存在,他们的大多数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习惯”。历史学家卡尔戴格勒(Carl Degler),跨文化传播

12、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变迁乃至“同化”(assimilation)的过程。,根据“熔炉论”(Melting Pot)的核心观点,美国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并“同化”外来文化群体的“大熔炉”,美国文化即是由移民承载的各色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各个移民群体的原有文化都是这种新文化的原料。作为对“熔炉论”的修正而出现的“同化”理论,则把同化过程看做是外来文化群体不断吸收“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习俗等,并最终达到完全同化的完整过程,标明了不同移民群体向“美国文化”靠拢并以其为终点的文化变迁实质。“同化”理论还认为,移民会因其弱势地位而不得不求助于本族群,从而先依赖于本族群;随着移民地位

13、的提升,与其他族群交流的扩大和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移民会逐渐放弃原来的族群文化,独特的族群性和移民社区也会慢慢消逝,进而被结构性地吸收到主流社会中去。,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的提示:,不应夸大人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的适应能力或是“可塑性”,因为民族性格等因素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和制约是不容忽视的。美国早期历史上的西班牙移民在把土著印第安人消灭殆尽之后,从国外输入黑人来充当驯良的奴隶角色,虽然“奴隶身份破坏了非洲黑人的精神并摧毁了他们的文化内聚力”,但这些奴隶具备的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顽强生存的民族性格,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黑人族群中。从美国移民史中,可

14、以看出来自不同源流的文化对同一社会环境的截然不同的适应方式。譬如,“移居美国的日本人,其第二代就开始追求高等教育,而美国的中国移民的第三代仍然在开洗衣店和小旅店”。,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3.文化适应的诸模式,奥伯格在1960年提出的“U形模式”(U-curve model),是理解文化适应的一种较为通用的模式,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中旅居时,必然会经历一定的困难和起伏时期才能获得舒适感和平常感。文化适应因此而表现出大致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适应期(adjustment)。,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

15、出版社,文化适应的U和W形模式,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适应的“W形模式”,1963年,约翰古拉霍恩(John Gullahorn)等提出了描述文化适应过程的“W形模式”(W-curve model)。在“U形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人们在重新回到本文化环境时,个体必然会经历的返回本文化休克阶段(reentry culture shock stage)和再度社会化阶段(resocialization stage)。,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返回本文化休克”的三种状态,疏远(alienation);重新进入(re-entry);积极主动(proactivity)心理学家阿

16、德勒(Nancy Adler),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关于“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显然是克服“返回本文化休克”的一种理想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交叉点和平衡点,从容地判定两种文化各自的优劣。第一,在海外期间必须注重交流联系,既包括主动寻找和异文化成员沟通的机会,包括保持同国内的联系。这些联系越开放越好,既有助于个体的文化适应过程,也能够让个体注意到国外和国内发生的变化;第二,要对发生在国外和国内的变化及其价值予以承认和确定。,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4.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传播涵化理论(communic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互动涵化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同化、偏离与疏远理论(assimilation,deviance,and alienation theory);网络与涵化理论(networks and acculturation)文化图式理论(cultural schema the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