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7010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儒家( ) 不知所措( ) 遵照( ) 彷徨( )( )激变( ) 恐慌(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 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 C.袖手旁观 修身齐家 汲取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 3.“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二拔高过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2、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3、 5.“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6.“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三。思维拓展 7.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你的理由。 四 真题链接 治学的必由之路 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治学大多走过一条共同的道路。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说:“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样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在

4、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可知,博是弓,专是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响箭飞,才能准确中的。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指精通一二门专业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和晋级过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调查,发现他们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学取胜的通才。无数事实证明,世界上有卓越贡献的巨人,多是广博与专精的典范。 从以上的

5、分析中,我们就不难懂得什么是治学的必由之路。8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内容?9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请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10这篇议论文中引用的鲁迅的一段话属于什么论据。1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治学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参考答案1.r cu zn pnghung j hung2.A3.B4. 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5.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6. “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7.示例:我赞同中国式教育,因为它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能打好学生的基本功,无论将来学什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都能学的快,学得好;我赞同美国式的教育,因为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做出超出旁人的成绩。8. 指代鲁迅的话和列宁的事例。9. 比喻、排比、对比(任选两种), 比喻使所说的“博”与“约”的关系形象易懂;排比把“博”与“约”的道理说得有气势;对比使“博”与“约”二者关系更鲜明。10. 道理论据。11. 短文告诉我们治学的必由之路是广博专精结合。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