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7495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监理2-生态环境.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内容,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声环境及振动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社会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竣工环保验收,第二章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基础知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章要求,了解:2.1.1 生物与环境 2.1.2 生物种群和群落 2.1.6 生态恢复 熟悉:2.1.3 生态系统 2.1.4 生态平衡 2.1.8 交通景观 2.2.1.1 交通建设对对陆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2.3.1.1 生态恢复与优化的原则,本章要求,掌握:2.1.5 敏感生态问题 2.2.1.2 交通建设对对陆生生态环境

2、的短期影响 2.3.1.3 恢复与优化措施,生态环境,从生态学意义讲,生态环境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的生存空间的生态条件的总和。从环境科学意义讲,生态环境扩展到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总体,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其概念包括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定义。一切人为的改变生态环境的活动都应符合生态规律,公路建设项目也不例外。,环境与生物 生态因子的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 主要是氧O2、二氧化碳CO2和风对生物的作用。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是生态系统能否进行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而植物在调节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 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重要方面,即能量、光合作用、昼夜及季节周

3、期的信号、光污染。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植物种子萌发、动物胚胎发育。当前,热污染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水体热污染等。,水的生态作用 新陈代谢、溶剂、光合作用。植物消耗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满足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的需要。水分和湿度对动物的形态、体色、生长发育、繁殖、分布代谢、活动和行为以及寿命都有影响。土壤的生态作用 土壤是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土壤是由固体(无机体和有机体)、液体(土壤水分)和气体(土壤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每种土壤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区系,这些生物有机体的集合,影响着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从而影响生物生长。肥沃的土壤能同时满足

4、生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环境与生物 生态因子的作用,环境与生物 生态因子的作用,物候现象 动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环境受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影响,总体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一旦受到外来的强烈干扰,就可能造成生态平衡失调。例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生物种群和群落 生物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在自然界中,除极个别的情况外,生物总是形成种群,以种群的形式生存和繁衍,因而种群是物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的简

5、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个体之间信息相通,行为协调,共同繁衍,表现出该种生物的特殊规律性,因而种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的生态过程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种群和群落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所有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结构单元。以大类群为基础,生物群落可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1)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群落与环境(考古学、动物形态)生物

6、群落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影响群落,群落适应环境,两者相互依存,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以获得协同进化。如植被与气候带的分布的吻合性,就是植被长期演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逐渐适应的结果。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动物组成和生态类型各不相同,每种动物都有其相适应植物环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复杂的环境条件相结合所构成的自然基本单位。(英国,坦斯利Tansley,1935)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下列五项共同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

7、能力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因生产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一般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按主体特性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按性质分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所组成。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称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8、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依靠植物再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和热能的形式。这些转换和连续的依赖性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而流动。能量逐级转移,耗散,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S.Eiton,1927)分为捕食性食物链、腐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类型。绝大多数生态系统中,几种食物链同时存在,各类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个营养级左右。每一个营养层次总是依赖前一个营养层次的能量,而且由于大量消耗而能量逐级减少。生态学中食物利用有“十分之一定

9、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递减性 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营养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的结构,称为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能量在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总是逐渐减少;流入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也总是多于从该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在食物链的顶端,位于较高营养层次,往往能量所剩无几,而处于这类层次的都是体形较大的凶猛肉食鸟兽,需要更多的能量和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鸟兽,可能要在多个生态系统的范围内活动,才能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因此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境比保护个别动物更为重要,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鸟兽,在控制较小型和低等动物的数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以

10、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的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路域生态系统,公路项目建成以后,随着绿化和生态恢复为主的环保工程的实施,出现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称为“路域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应包括公路征地范围内的用地,宽约50-70m,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地带。,它的非生物环境包括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上、下边坡、排水沟、隔离栅、隧道、桥梁、声屏障等构造及其周围,以及互通立交区、服务区、管理所等,还有取、弃土场地、临时道路等需要复垦的土地等,生物因子有路域的各种乡土或外来的绿化植物、许多小型哺乳和爬行动物、灌丛中栖息的鸟类、农田迁来的害虫和天敌、排水沟和水体中栖息的两栖类和鱼类等。,路域生态系统,路域生态系

11、统,这一系统中的成分、结构、演替等,比周围自然生态系统单纯,比周围农业生态系统复杂。这里具有以下特点:纵向长距离的线性地域,同时植被呈现单元性的节奏变化;横断面分阶而成条形基地,植被立体三维布置;地区间的联系带来新物种,使沿线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并且在光、湿、热条件变化的综合作用下,引起本地群落的改观;同时也提供了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径;,路域生态系统,模仿自然之生态群落,在人为的帮助下,短期达到稳定的顶级生态群落;沿线生物群落之间的密切联系,会很好地促进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各种演替过程,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生态工程有利于景观美感,有利于交通安全;承受废气、废水等环境压力,突出污染防治作用。,路域生

12、态系统,针对“路域生态系统”,明确以提高安全和舒适性,以及美化、生态恢复和优化等为目的,按照事先设计的步骤,采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同时,注重生物材料,这样进行的设计与实施,被称为“公路生态工程”。它打破了原“绿化”观念带来的一种先主体、再绿化的印象,明确“生态工程”即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落实。,生态平衡,概念 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稳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而不平衡才是绝对的。,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是因为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

13、的能力。但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称为生态阈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结构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因素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功能的完整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得到合理地运转。运转得越合理,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生态平衡 保持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很多,往往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面貌。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平衡;人类各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地动摇甚至

14、使生态系统毁灭。生态平衡失调的事例洞庭湖鼠灾、澳洲骆驼成灾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生态平衡 保持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 保持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公路建设往往造成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公路绿化是生态恢复和优化的主要途径。公路绿化的植物,在繁育本地区物种的同时,引进了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适合路侧环境的新物种,使地区生物多样性组成发生变化,并且在光、湿、热条件变化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生物群落的改观,增加了系统的抗逆性。该生态系统,不同于周围农田环境,使害虫的天敌在没有农作物和害虫的季节里仍有生存之地,可更好的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用量,保护环境。,敏感生态问题,敏感生态问题涉及面广,遍布农、林、

15、水、土、旅游、地质、环保等行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称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1)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历史遗迹等;,敏感生态问题,(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

16、义的保护地等。常见的敏感生态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受损、景观破坏、湿地退化、荒漠化、土地退化、草地退化、森林破碎化、水土流失等。,1、生物多样性受损 2、景观破坏(图)3、湿地退化 4、荒漠化 5、土壤、草地退化 6、森林破碎化 7、水土流失 8、生态脆弱区(沙漠公路图片),敏感生态问题,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定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3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

17、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地球上有海洋、陆地,有山川、河流,有森林、草原,有城市、乡村和农田,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实际上,在每一种生存环境中的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综合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对于某个地区而言,物种数多,则多样性高,物种数少,则多样性低。通常,健康的生态系统往往物种多样性较高,退化的生态系统则物种多样性降低。据估计,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万5000万种生物,这只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物种的极小一部分

18、。,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遗传多样性对任何物种维持和繁衍其生命、适应环境、抵抗不良环境与灾害都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变异越丰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分化的品种、亚种也越多。,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生态学意义考虑,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性条件。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考虑,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重要特征和基础。可以说,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我们人类

19、。生物多样性现状中的濒危物种一旦灭亡,便不再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演化不可逆性”。,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般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迁地保护(动、植物园)和离体保护(基因库)。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是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最重要的就地保护形式。保护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类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保护生物群落最主要的步骤之一是建立法律上合法的保护区。,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

20、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 分布区及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它自然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类似同心圆的关系)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敏感生态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1)核心区:是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保护对象最集中、特点最明显的地段。需要严格保护,

21、属于绝对保护区。(2)缓冲区:在核心区的外围,是为保护核心区而设置的缓冲地带,一般只允许进行科研观测活动。(3)实验区:在缓冲区的外围,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科研、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与优势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工作。,敏感生态问题 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 湿地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包括海洋与海岸湿地以及内陆湿地。人工湿地包括鱼虾养殖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洪泛湿地、盐田、蓄水区、采掘区污水处理场、运河、排水渠、地下输水系统。,敏感生态问题 荒地,荒地的“荒”只是从

22、人类需要出发得出的概念,其实荒地并不荒,相反,它是一种比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更多,结构更复杂,且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面积较大的成片荒地可能有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种,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价值。,敏感生态问题 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区域,我国生态脆弱区普遍分布在各地形地貌环境中,或因水土流失、或因水旱、或因高寒、或因人口过多、或因盐碱条件等等,全国生态脆弱区总面积达194.15万平方公里,竟超过陆域国土面积的1/5。,敏感生态问题 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包括: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

23、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敏感生态问题 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

24、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态恢复,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认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可能的情况下,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终极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取的利益,因此,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应尽量具有这些服务功能

25、:生态系统的产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创造和丰富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自然杀虫,传粉播种,净化空气和水,减缓旱涝灾害,土壤的形成、保护与更新,废物的去毒与分解,种子的传播,营养的循环和运移,保护海岸带,防止紫外线的辐射,以及调节气候等。,中国生态环境的地带性,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从南往北,生态条件最明显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温度,从南往北地带性的变化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这是第一级的地理分异;从东南往西北,生态条件最明显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分,按此方向地带性的变化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带,这是第二级划分。,交通景观,景观是指视觉意义的景物及其景象,是人类

26、的一种环境,即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感知,也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需求,景观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景观资源识别 具有保护意义、标志性意义、科学意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景观公路景观 公路景观包括公路本身形成的景观,也包括其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交通景观环境)。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交通景观,公路景观分类自然景观,指公路用地范围外的自然景观客体,包括:地形地貌,山峦丘陵、峭壁悬崖、荒原、沙漠、沟壑峡谷、平原梯田等;水体水面,江河湖海、岸滩沙洲、沼塘溪涧、瀑布流泉等;林木花草,森林、草原、花草、树木、地方植物、麦田菜花、果园苗木等;气象节令,日出日落、云霞雨雾、春花秋月、风

27、雨虹霓等。人文景观,指公路沿线一切人类创造的景观事物,包括:城镇,建筑风貌、空间廓线、街道景致、绿化体系、功能区域等,农村,建筑风貌、服饰礼仪、农业景观、乡村文化等;文化,名人遗迹、现代建筑如桥、隧、农灌系统、电网路网、林网水网等,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时间上区分,可大致分为长期(长远性的)影响和当期(临时性的)影响。长期影响可以认为是由公路施工建设导致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和效应,这些影响和效应往往不随公路施工的结束而消失,有些影响甚至在公路施工结束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持续性,一旦产生则不易消除。,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

28、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廊道与分隔效应 动植物影响迫近效应 动物影响诱导效应 水土流失水文影响 土地资源,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期影响:1、道路的廊道与分割效应(自然生境的人为分隔,使生境岛屿化)2、迫近效应(人类活动范围扩大)3、诱导效应(沿线的城镇化,景观巨变)4、水文影响(冲、淤、涝、渍)5、土地和耕地占用6、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湿地、荒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7、景观影响(切割、占领、破坏),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短期(当期)影响主要是指施工期间及其前后1-2年的短暂时间内造成的,并且随着施工行为的停止而自然恢复,或按有关法律法规要

29、求进行人工设计、恢复而得以改善或消除。短期影响:1、施工车辆穿越村庄、城镇,噪声、尾气扰民,扬尘入室;施工噪声影响沿线居民休息,或使野生动物受惊吓而逃离。2、施工车辆穿越田间,扬尘四起,可能使果木庄稼蒙尘,花不受粉,穗不结实,农业减产;3、施工车辆碾压草原,造成草死沙扬,或车道成沟,加剧水土流失;,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4、为开辟施工便道和作业场地,要清除地表植被,有可能影响珍稀物种,也会加剧水土流失;5、施工人员偷闲行猎,会使公路沿线动物受威胁;6、填筑路基会改变地表排水,使低地积水;7、高填深挖、隧道等地段,可能影响地下水脉,造成泉流涸断,继而影响人畜饮水,或改变

30、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从而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8、高山深谷架桥、开凿隧道、边坡开挖,会引发塌方滑坡;路基开挖或填筑,会改变局部地貌。在地质构造脆弱地带易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石灰岩地区易引起岩溶塌陷,在高寒山区易引起雪崩等灾害。9、路基开挖的弃土弃渣,顺坡滚滑,埋压植被;10、弃土弃渣随水流失,会淤塞下游河床、水库、湖泊,严重时形成泥石流;,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11、河道架桥或填筑路基,施工场地废水溢流,会污染河水,破坏水生生物生境,有时还会使下游水源地受到影响;12、施工作业场地土地固化和水泥、石灰等流失进入土壤

31、,影响土壤理化性能。施工营地管理不善,造成垃圾遍地,甚至发生传染病,给当地居民带来危害。生活区污水和垃圾处置不当造成水体污染,降低水中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生态恢复与优化的原则(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的原则。在保证主体工程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环保、生态和景观效益。(2)“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项目周边环境状况,“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宜尽多采用生物措施,使工程占地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与优化;在干旱高寒的西北地区,则可采用砾石压盖等措施,以恢复原地形地貌

32、为主,尊重自然规律,少数因强求绿化或景观效果,而增加不适当的灌溉等工程措施和经费的实例,也被证明是不科学和不可持续的。,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生态恢复与优化的原则(3)“临时占地应不低于原生态功能”的原则。依照此原则,临时用地占用的临时便道、临时营地、拌合站等施工场地,以及大量的取弃土场,应进行专项的土地复垦工程,原为耕地或林草地的,应恢复为耕地或林草地,不得荒芜。(4)“乡土和归化植物优先、外来物种慎用”的原则。乡土和多年引种已经适应环境的归化植物可被优先采用,而外来物种引种时,则应经过专业论证和小规模试验,避免造成难以控制的生态扩散,进而造成持久的生

33、态危害。(5)“建设和养护并重”的原则。,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恢复与优化措施,生态恢复与优化的措施 包括场地平整、乔木、灌木、草地等各种常规种植技术、管护技术等。近十多年来,植生带绿化技术、客土喷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野生动植物及生境保护 瑞士N1高速公路连结日内瓦、巴塞尔、苏黎世等瑞士主要大城市,专门设置了跨道桥和围栏,野生动物保护效果非常明显。,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生物隔离绿化 经过实践,已优选出了适于当地水土条

34、件,具有阻隔、美化作用的植物群。,枸桔绿篱,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弃渣处置与生态恢复弃渣垫宅基弃渣造田弃渣绿化造景弃渣利用弃渣加固河堤,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取土场的复垦整平造田水产养殖造景,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水资源保护改善水量

35、污水处理沉集泥沙保护农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已建公路生态协调性的调研分析,谢谢!Thanks!,第三章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基础知识 交通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水土保持,了解:3.1.2土壤侵蚀类型 3.1.3土壤侵蚀类型和区划 3.1.4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3.2.1交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3.3.1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原则和目标 3.3.3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熟悉:3.1.1水土保持有关概念 3.2.2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影响掌握:3.3.2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水利百科全

36、书,将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定义为: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概念 自然状态下 自然侵蚀,也称地质侵蚀 人类活动 加速侵蚀,即一般所讲的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技术。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按照产生侵蚀的外营力量和影响侵蚀过程的因素,侵蚀可分为水力

37、侵蚀、冰川侵蚀、雪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侵蚀和人为侵蚀。各种侵蚀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综合起作用。就世界范围来说,对经济破坏最大的是水蚀和风蚀。,水蚀,是由雨滴动能的击溅作用和地表径流的机械作用力引起的;雪蚀,是雪崩引起积雪运动造成的,这种侵蚀主要影响亚高山区;,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风蚀,是土粒在风流动能的作用下产生的运移,当风的能量减弱时,土粒又沉积下来;人为侵蚀,一般认为消极影响是破坏了天然植被,而代之以土壤保护作用较小的其它植被,如农作物,这就恶化了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造成侵蚀。,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较严重的土壤侵蚀的后果,包括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河道加剧洪水灾害生态环境

38、恶化影响景观等,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水土流失分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的区划、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侵蚀土壤程度等作了规定。按土壤侵蚀外营力将全国土壤侵蚀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水力侵蚀为主区、风力侵蚀为主区、冻融侵蚀为主区),根据地质、地貌、土壤等形态将3个一级区又分别划分为5个、2个、2个二级区。区划的类型区为:,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类型和区划,水土保持土壤侵蚀类型和区划,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容许流失量 土壤水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平均流失厚度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强度

39、划分标准,(1)侵蚀时期短而集中。土壤侵蚀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施工和运营初期。(2)侵蚀类型复杂,方式多样以人为侵蚀为主,又叠加了自然侵蚀外营力(3)侵蚀发生具有潜在性和突发性人为诱发,隐匿或随机性(4)侵蚀区域差异大,强度剧烈横跨不同地貌单元和气候类型区,水土流失强度很大,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1)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产生新的裸露坡 面,诱发新增水土流失量(2)改变局部地貌和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3)取土、弃土、弃渣产生的水土流失(4)临时工程及临时设施产生的水土流失(5)路面排水处理不当,引起坡面直至下游冲刷而带来水 土流失。,

40、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原则和目标,水土保持的原则(1)预防为主,开发建设与防治并重;(2)积极采用综合的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3)可根据其工程建设特点采取分区分散防治,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护 相结合;(4)水土保持与工程建设相结合,恢复和改善工程范围内及周边影响 范围的水土保持设施,保证主体工程安全运行。(5)交通建设水土保持管理与地方水土保持管理相结合,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原则和目标,水土保持的预期目标(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防治,使工程结构物以及边 坡、山体、岸基等周边环境稳定,避免水土流失对工程本身的危 害,为安全生产运行服务。(2)取土

41、场全部做防护处理,使开挖坡面不裸露,并覆土加以利用。(3)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石渣得到有效拦挡或利用。(4)最大限度控制泥沙不进入下游河道和海域,减少对河流正常行洪 能力和各项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5)做好公路绿化工程的养护,优化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原则和目标,水土保持防治的责任范围 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一般指建设主体工程区中的路基路面区、立交区、桥梁区、隧道区、附属设施区,以及临时工程如取土场、弃渣场、拌和站以及施工营地占地等;直接影响区一般指由于建设行为而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直接产生影响的区域,如项目区外的拆迁安置区、排水系统下游的承纳区等。,

42、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排水系统(1)公路路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路基地表排水系统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及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设施。水流通过陡坡地段时可设置跌水或急流槽。当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设置暗沟(管)、渗沟、检查井等地下排水设施。(2)排洪设施。处于和近邻行洪范围内的交通设施,其排洪渠道采用何种形式(明渠或暗渠)应结合具体地形条件确定。一般郊外的排洪渠可采用明渠形式,以节省工程建设和养护费用。,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路基防护措施 一般可分为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两类,坡面

43、防护可分为抹面、喷浆、勾缝与灌浆;冲刷防护可分为护面墙、挡土墙、砌石护坡、抛石、石笼等,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路堑边坡防护措施 常用工程措施有灰浆、三合土等抹面、喷浆、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锚杆喷浆护坡、挂网喷浆护坡等。其中坡面喷混凝土防护分为普通喷射、挂网喷射、钢纤维喷射和造膜喷射四种。,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临时防护-覆盖、拦挡和排水措施 主要包括临时拦挡措施、临时排水措施、临时覆盖措施(无纺布、土工布、塑料彩条布等工程材料覆盖或植物材料覆盖层),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施工便道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便道应修建临时排

44、水设施,在排水沟出口处设沉沙池,并在沉沙池出水口处设土工布围栏。一般的施工便道主要采用简单生物措施进行防护撒播草籽,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临时防护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1)拦渣措施:主要有拦渣坝、挡渣墙和拦渣堤等(2)护坡措施 削坡和反压填土 护坡工程。分为工程护坡、植物护坡和综合护坡 针对弃土(渣)比较松散,不均匀沉降等特性,其堆积边坡应优先采用植物护坡或综合护坡。,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临时防护-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3)排水措施 弃土(渣)场四周排水。排水设施主要由挡水埂、排水沟、急流槽、墙前边沟和沉沙池组成。弃土(渣)场坡面排水。排水工程主要分为排除地表水工程和排除地下水工程,水土保持 交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拦截雨滴;调节地表径流改良土壤性状根系的土壤加强作用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减低风速,防止风害。依靠工程措施主要发挥坡面整体稳定的作用,依靠生物措施主要发挥坡面表层稳定和生态及景观效益。常用的坡面土保持生物措施有人工播种、铺草皮、植生带护坡、土工格室植草、藤本植物护坡、液压喷播、客土喷播等,谢谢!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