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79253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doc(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陈列讲解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万六千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出土于陕西各地的文物精品三十七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近两万件,国宝级文物十八件(组)。神秘瑰丽的西周青铜器、丰富多彩的历代陶俑、精美绝伦的唐代金银器、独具魅力的唐墓壁画,构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的特色。开馆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以朗阔庄重的唐风建筑群琳琅满目的文物精品全面系统的历史陈列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以及多层次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

2、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在1973年的6月,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感到当时陕西省博物馆的展厅非常狭小,库房黑暗潮湿,当即指示“陕西应在适当的时候建一个新的博物馆”,而且还明确指出,新建博物馆的馆址可以选在大雁塔附近。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了一亿四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建造了这座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大师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建筑整体为仿唐风格,着重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那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在布局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中央殿堂四隅崇楼高低错落主从有序”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的韵味,并创

3、造了一种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面积为11万平方米,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展,这是我馆开馆17年以来对原基本陈列陕西古代史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后,于2008年3月26 日隆重推出的精品陈列。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我馆藏品精华和陕西近几年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珍品三千余件,系统地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的丰硕成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展览共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唐以后的陕西七个部分,本着以物带史的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历史地位,述说着周、秦、汉、唐及不同时代的盛衰兴亡。

4、专题陈列是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我馆先后举办了“唐墓壁画精品展”、“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陕西青铜器珍品展”等多个专题陈列,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陕西的文物优势,赢得了国内外观众及专家学者的青睐。我馆目前的专题陈列为历代铜镜展和陕西古代体育娱乐文物展。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活、常看常新等特点。同时临时展厅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是我馆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这里先后举办过近百个群众喜闻乐见、主题鲜明的展览,已成为当地民众关注的文化休闲热点。现在我们已步入序言大厅。请大家环顾一下,这个宽敞凝练的大厅内没有书写文字序言,而是由一幅巨型的浮雕和一尊石狮组成的无

5、言之序。巨型浮雕表现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老的华夏民族就是在黄河流域不断繁衍、成长壮大的。这尊石雕走狮原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前。它高达三米五,重约十五吨,是我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因此它被誉为中国第一狮或者称东方第一狮。狮子原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主要栖息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张骞出使西域后,狮子和雕刻狮子的工艺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陕西。我们眼前这尊高大威猛的石雕走狮是唐代的作品,它是中外文化融合后的创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气魄与水准高大、雄浑,开放、多元,兼容包并。观众朋友,说到这儿,你是否觉得这也是一种序言,一种无言之序呢?好了,

6、浏览了序言,我们将开始解读书的正文。请随我走进陕西古代文明展,第一展厅。去品味这部记录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朽作品壹 黄河文明的摇篮史前时期(115万年公元前21世纪)陕西地形图 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左右。陕西省南北全长1000多公里,从北向南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水平原陕南秦巴山地。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中部,东西宽约360公里,俗称八百里秦川。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蒙古高原的黄沙被强劲的北风席卷南下,受到秦岭北坡的阻挡后,堆起了厚厚的黄土层,再经渭河及其支流的冲刷淤积,形成了中部这片广阔的平原地带。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农业

7、时代开发最早、最富绕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主要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等。我们看到在关中平原上这条从西贯穿至北的长达787公里的河流,就是渭河,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另外这条河是泾河,由于渭水浊,泾河清,两水交汇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状态,构成了一处独特的景观。从地理形势上来看,关中地区被山带河,位于四关之中,东为函古关,西为散关,南为武关,北为萧关,所谓“四塞以为固”,这四关就像一个天然城堡,将关中平原围护起来,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选择将都城建在陕西。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中的第一部分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指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发展史。陕西境内考古发掘获

8、得这一时期的实物资料丰富而齐全,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关中到陕南、陕北都有典型的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并首尾相连,再现了陕西乃至中华民族充满生机的童年。一、 远古先民 蓝田人196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分别发现了一具头骨化石和下颚骨化石。蓝田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1、蓝田人复原头像依据蓝田人头骨化石,考古学家复原了这尊反映当时人类面貌的头像。据科学检测可知,这是一位年约30岁左右的女性。蓝田人的相貌特征比较原始,前额低平,眉骨粗壮,吻部突出。脑容量仅有780毫升,为现代人类的一半左右。蓝田人生存的年代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已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9、2、大型刮削器、砍伐器这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刮削器和砍伐器是蓝田人用来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工具。这些石器比较粗糙、原始,并且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考古学上把使用粗糙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史前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大荔人 继蓝田人之后,1978年在陕西大荔县发现了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我国迄今已知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世界东半球人类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类学家认为大荔人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应是正在形成发展中的黄色人种。1、大荔人头骨据科学检测,大荔人的头骨化石距今约20万年,这是一位年纪

10、约20岁左右的男性头骨,其大脑容量约为1120毫升,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2、石器一组与大荔人头骨化石一同出土的还有这些细小的石器、石片和石核。这一时期的石器器型普遍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约在20克左右。石器以刮削器为主, 其次是尖状器和少量的石锥、砍砸器以及石球、石片等。大荔人小巧的石器多由采自河床的砾石加工而成,单刃多于复刃。二、氏族的社会氏族是指人类早期由实行族外群婚的血族逐渐形成的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逐步形成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他们实行集体劳动,共同居住,平均分配。 前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的陕西境内主要有距今约80007000年的老官台

11、文化,因1955年首次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老官台而得名,是陕西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主要有三个区别:一是有无磨制石器 ;二是有无制陶;三是有无定居与原始农业。从老官台文化遗存可知其已具备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1、三足钵、三足罐这些是老官台文化中的典型器物。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 也就是将柔软的粘土烧制成了坚硬的陶器。这一改变为人类吃熟食提供了条件,从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促进了人类体质与思维能力的进化。2、有肩石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石器明显经过了二次加工。当时对石器的加工,已从简单粗糙的打制方法进步到二次加工磨制的方法,这说明人类

12、已从单纯靠采集狩猎获取生活资料,发展到使用石铲和石锄这些简单农具来从事原始的农耕。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属于母系氏族文化繁荣阶段。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存按时代顺序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至衰的社会生活。1、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也被称之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彩陶的纹饰主要有两种:动物纹和不明意图的几何纹。人面鱼纹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画

13、上的人面和鱼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见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关于它的含意国内外专家看法各异,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则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孙。不论怎么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鱼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

14、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2、陶甑甑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来加工食品的炊具。陶甑与陶罐和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盛食物的陶甑放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盖上陶盖,接着在罐下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将甑里的食物加热蒸熟。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蒸笼的雏形。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煮食物的历史。3、红陶尖底瓶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具体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当水注满时则又自动立起,汲水非常方便。尖底瓶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二是

15、瓶腹部两边有耳,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但体现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创造。4、刻符陶钵仰韶文化中,出土的很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姜寨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有38种,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7种。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非常类似,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它们对研究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5、葫芦瓶模仿葫芦造型做成各式陶器是黄河流域这一时期陶器的一大特点,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典型。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葫芦的种子,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葫芦。

16、葫芦功能的多样性和葫芦造型的可变性,是仿葫芦形器皿得以发展和延伸的基本条件。6、贴塑蛇纹罐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开始有了审美意识,这个展柜中的物品多是一些装饰品和艺术品。贴塑蛇纹罐使用的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贴塑,即将泥塑捏出一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7、骨雕人头像人头像是以兽类肢骨为材料雕成,面部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五官清晰,眼睛大而圆,眉毛左右相连,鼻子凸起,嘴唇微噘,流露出一副憨厚的表情。这件骨雕头像制作粗旷、简练,刻划准确、生动,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骨雕人头像,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8、陶埙(xn)、陶铃陶埙是我国最早的

17、吹腔乐器之一。演奏时用嘴吹顶端的孔,用手指按住边上的孔,然后根据手指的起落吹出不同的乐曲。最初的埙是单音孔、二音孔或三音孔,发展到商周时期为五音孔,汉代还有六音孔陶埙。陶埙的声音悠远空灵,非常好听。9、骨质项链骨质项链具体反映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这条由数千枚细小骨片穿制而成的项链出土于姜寨遗址一个少女的墓中。每个细小的骨片上都有孔,骨片切割匀称、大小统一、加工细致。10、骨笄、陶笄发笄是当时人们束发的工具,相当于后来的簪子。无论是骨制、陶制还是石制的发笄都光滑细腻。当时人们把头发挽起来方便了生活和劳作,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11、骨锥、骨针这里陈列的骨锥和骨针是当时人们用来缝制兽皮和

18、麻织物的工具,主要是由兽骨、象牙或鹿角制成。在当时要制成这样一枚骨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把骨头劈或锯成很薄的条状,然后刮削成为锥形,再将其磨光后钻眼。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发现先钻孔后磨针,这样成功率比较高。 龙山时代诸文化经历了母系氏族时期之后,我们步入到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100年。这时男子逐步取代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繁荣阶段。这时制陶、农耕、畜牧业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人类迈向了文明社会的门槛。陕西省境内的龙山文化分布广泛,其中以渭河流域最为密

19、集,考古学家称其为陕西龙山文化。 1、陶斝(ji)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彩陶消失,灰陶大量出现,黑陶、红陶较少。这时的制陶工艺主要以轮制为主,陶胎厚薄均匀,器物造型多样。由于生产力的进步,象征男性阳刚之气的饮酒器也大量出现。斝是一件温酒器,三足支撑,可以加热。2、刻划鸟纹尊尊是盛酒器,有圆形和方形之分。早期为陶制,商周时期较为流行,多为青铜制造,后世还有用漆木、金、玉等制作的。这件刻划鸟纹尊上的图案清晰灵动,非常具有艺术的美感,加之刻划图案并不多见,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3、玉铲这组展柜中表现的是陕西的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古代玉器作为物质文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

20、礼仪、丧葬和装饰等领域,并以质坚、性温、美观大方等特性而久享盛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它“温润而泽”、“廉而不刿”被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玉器,是世界上公认玉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玉器工艺脱胎于石器制作,而在石器衰落消亡后,玉器却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越做越精美。这里陈列的玉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作品,此时用的玉料包含角闪石、大理岩、绿松石等,符合“美石”即广义上“玉”的含义。这些玉制品多为祭祀时使用的礼器,极少作为实用的生产工具使用。这件玉铲就是一件礼器。4、玉人头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玉人目光平视。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开

21、片钻孔和抛光技术。据推测玉人头可能与氏族、祖先崇拜及宗教巫术有着某种联系。5、牙璋牙璋始若干齿牙(也冈相近。这4件见于龙山文形制较多,有是清晚期著名化,商)郑无精美晶出土夏、商时期得装饰手一现象引起众到发展,商晚期逐渐消失为齿突而形制较。有学者认为牙璋的形制是西神木址出土的牙璋,是从原始社会晚期耕田起土的农具“耜(s)”演变而来的,考古资料表明牙璋是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礼器。其制作方法使用了切片、抛光、钻孔等技术,有些还进行雕刻和镶嵌加工,反映出我国早期制玉的高超工艺。辅助展品说明A 陕西龙山文化分布图陕西龙山文化,或称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B 黄帝陵照片黄帝陵北距西安150

22、公里,座落于今天黄陵县城北侧的桥山上。陵墓四周近2000亩山地,共种植了8万多株柏树,其中的黄帝手植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当地的老乡以“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来形容柏树粗大,则更增加了它的古老色彩。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祭奠自己共同祖先的祭坛。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贰 礼仪之邦的形成周(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展览的第二部分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西周王朝的文明,同时展示了周从一个弱小民族发展到诸侯国,继而取代商王朝建立起强大西周政权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分别与夏、商、周同期。一、周族的兴起 周人起源周人的始祖是夏朝的农官,被称为后稷,

23、原名“弃”,意思是“被抛弃的孩子”。史书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k)有一位妃子叫姜嫄。一天姜嫄在野外因踩上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并生下一个男孩儿,她害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就想把他抛弃掉。可是接连抛弃了几次,孩子都大难不死,姜嫄认为有神灵在保佑,便决定把他抚养成人。相传弃很小就显露出农耕的天赋,长大以后为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舜帝为表彰他,将弃封在邰地(现在陕西武功一带)。邰地接近姬水,周族便以“姬”为姓。周人擅长农耕,奠定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根基。1、卜骨卜骨是人们用来占卜的工具。当时人们认为天上的神灵主宰着人间的一切,死去的祖先甚至山川河岳都能给人们降福或者降祸,因此在举

24、行大事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人们认为龟和牛羊都是有灵性的动物,可以预示天的旨意,因此多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占卜由专职的贞人负责,方法是先由贞人将所问之事向神灵祷告,然后用艾草捻成绒条,点燃后在事先凿好圆坑的卜骨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就会出现裂纹,贞人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方向和曲直等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最后将占卜的时间、所问事项和结果等都刻在卜骨上,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成熟,西周运用也很普遍,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珍贵的文字资料。2、陶袋足鬲(l)鬲是一种常见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饭烧水的锅。因为它三足中空,形似口袋,并且连在一起,因而被称为连裆袋足鬲。使用时可在下

25、方加热,这样既扩大容积,又扩大受热面积,非常实用。3、铜甗(yn)、 铜鼎甗是蒸饭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最初是陶制,后发展为青铜制造。甗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甗有方圆之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下半部是鬲。甑是蒸煮器,用来盛放所蒸之物;鬲的三足中空用来装水,甑鬲之间放置有带孔的铜箅。甗早期为上下合体,后期变为上下分体铸造,可分可合更为实用。鼎是青铜器中最常见的器物,早期为炊器,类似我们现在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不断发展,鼎逐渐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鼎最初也是陶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后来多为青铜制造。鼎分为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圆鼎较为

26、多见,现在常说的“三足鼎立”就反映出它的造型特点。这件圆鼎造型简单,立耳,三尖锥形足,仅在口沿下有三道简单的弦纹,器壁较薄,是早期青铜的典型代表。 周原立国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族第十三代祖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居住的豳地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便率部南迁至今天岐山一带。岐山位于渭水之北,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和狩猎,加之歧山山脉又是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周人在这里不断繁衍壮大,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地区被称为“周原”。周人在周原居住了七十八年,共经历太王、季王和文王三代,因此这里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甲骨、青铜器还发现了宫殿基址群,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周方国的繁荣景象。这个展柜中陈列的就是周

27、原遗址中出土的建筑材料。1、陶水道陶水管道的出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水管和开挖水沟的方法来排放污水。陶水管道一头大一头小,便于套接使用。召陈村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带格箅的灰陶筒状水管,它装在一排水管的第一节进水处,用于过滤水中的杂物。陶水道多为直管,也有带拐头的水管。2、空心砖空心砖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建筑材料,它省工省料、容易烧制、并减轻自重,同时也有隔音保暖的作用。早期多用作台阶的踏步,后来逐渐被广泛运用。3、筒瓦、板瓦周方国时期关中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为了泄水方便,多把屋顶修成“人”字坡或四面坡。由于这样的屋顶坡度较大,为防止屋顶上瓦下滑,人们就在瓦上加了瓦钉,将瓦钉

28、插入屋顶的泥中固定。当时的瓦有筒瓦和板瓦之分,板瓦用做仰瓦,筒瓦为覆瓦,来覆盖两瓦之间的垅缝。4、三足瓮这件三足瓮腹部呈桶形,大口微敛,三个乳状袋足。这件瓮除口沿部分以外,通体装饰有细绳纹。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法,三足与瓮身是分开制作拼接而成的,说明在这一时期,泥条盘筑法仍是制作陶器的主要方法。这件瓮是储藏粮食或盛放其它物品的容器。 周的四邻在周不断发展过程中,周的左邻右舍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公元前16世纪,商族灭夏,在中原立国,势力范围达泾渭地区。古公亶父在周原立国,商退守关中东部,但周仍臣属商王朝称为“周方伯”;周北邻是游牧民族鬼方;南邻汉水流域是巴方蜀方文化,同时还有井方、羌方等,这些

29、方国不断斗争,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使陕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下展示的是周东邻、北邻和南邻的不同文化风貌。陕西商文化周的东部是商,商早期十分强大,势力曾达陕西泾渭地区。商文化在当时比较发达,对周人影响很大,西周很多青铜器都显示出商晚期特有的凝重、夸张的神秘色彩。1、透雕羽纹戈古代青铜兵器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两大类,戈是商周时期最常用的一种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来钩杀的兵器。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不是实用器。已发现的商周青铜戈中,部分戈锋有卷起现象,这是一种刻意行为,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这件戈特点鲜明,戈援呈三角形,是陕南汉中早期蜀文化的典型造型,但其

30、装饰的羽状纹样却多见于北方地区,因此这件器物应该是北方文化与汉中盆地早期蜀文化融合的产物。2、凤柱斝(ji)凤柱斝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凤鸟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手法变换多样,平面纹样的较为多见,像这件斝上的立体造型较为罕见。3、饕餮纹鼎这件鼎造型古朴,两立耳为曲槽形,鼎口有加厚的宽沿,鼎腹饰变形饕餮(to ti)纹,商代晚期器物。史书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是因为吃人哽咽,变成了有头无身的怪物。我们的祖先把它铸在器物之上,可能是为了告戒子孙不要贪吃、暴饮暴食。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等词都是由此而来。4

31、、石骷髅像这件雕有骷髅像的青石板从陕北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中出土。骷髅像刻画的较为形象,可能是陕西北部鬼方文化图腾崇拜的产物。5、马头刀、蛇首匕这是两件商代晚期的兵器,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匕是商周时期比较少见的短兵器,可以刺,也可以用来劈砍,类似于早期的短剑。这件匕首扁长而且很薄,中间有脊,剑锋呈圆形无尖。它的杀伤力较小,可能是餐具或者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头吻部突出夸张,嘴呈半开合状态,双目以圆孔表现,看上去深邃阴森。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马头刀造型上宽下窄,刀身弯曲似弓,刀柄为马头形。双耳耸立成环形,双耳透空,形态夸张。马口微张,下颌有一半圆形环。马耳及马头下的半

32、圆形环均可穿绳,便于携带。用马头、羊头或蛇头等动物作为刀剑的柄首,是鬼方文化常见的装饰题材。6、羊首勺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酒器配套使用。这把羊首勺也来自陕北,柄端是羊头形状,羊角大而向下弯曲。羊的双眼圆睁,张着嘴,像在嘶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勺柄上还铸造了一只老虎和一只小山羊。老虎大嘴箕张,虎尾拖地卷翘,虎脊突出,身体微向后坐,呈现欲扑之状。山羊小尾后竖,双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惊恐之态跃然器上,生动的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活情景。7、面具若干陕南城固出土的人面具和兽面具。人面具是仿人面制成,五官透雕有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兽面具形似牛面,牛角粗大上翘,凶猛威武。关于面具的用途,大致有以

33、下几种说法:覆盖在死者面部,灵魂能够升天;祭祀时佩带可以与神对话,是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娱乐时佩戴可以忘我。至今有些民族还有佩戴面具的习俗,不过种类更丰富,材质更轻便。8、四足鬲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陕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在这之前我们见到的鬲都是三足,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孤品,国家一级文物。9、人面纹斧这件斧刃呈半圆形宽边,上卷至器身一半处,在斧面上铸有人面,眉眼分明。把人面铸造在兵器上极为少见,带有鲜明的陕南地域文化特点。10、蛙纹钺钺是由斧发展而来、用于砍杀的兵器,和其它兵器不同的是,它还是权力和威仪的象征,常用于

34、祭祀和仪仗等活动。这件钺的纹饰极为独特,中心部位镂空雕刻一只青蛙形象,青蛙四肢张开作匍匐状。蛙是水边生活的动物,这是陕南多雨和水资源丰富地区常见的表现题材。这件钺保存完好,未见使用痕迹,推测应是仪仗用品。11、透顶泡、尖顶泡这些尖顶泡和透顶泡的边沿处有孔,从孔的位置来看,应该是通过一定方法将其固定或穿系在其它物体上。这些铜泡很可能是车马、兵盾或甲胄等物上的装饰品。二、西周王朝的建立 走过了周民族发展和周方国兴盛,我们终于迎来了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这一天,周武王的军队在牧野与商军决战,商军临阵倒戈,杀向昏庸暴虐的商纣王,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于鹿台。从此,西周王朝正式建立。从这一年

35、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实行分封制,并以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式国家理念的构建。 建都丰镐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营建丰京,实现了政治中心东移的目的。武王灭商后,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丰京是宗庙和苑囿的所在,镐京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丰镐二京是西周王朝的都城,也是西安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治中心。西周王朝近300年的统治,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奴隶社会的顶峰。1、利簋(复制)利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内底铸32字,大意为“周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能否取胜进行占卜,兆象很好,当日一举击败商

36、军。七天之后的辛末日,武王赏赐给利青铜,利铸这件器物作为纪念”。利簋铭文证实了古代文献对武王伐商一事的记载,也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2、白壶壶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商一直沿用到汉代,器形多变化,有圆形,扁形,方形等形制。春秋以后壶也用来盛水作为盥洗器使用。这件白壶出土于长安沣西张家坡窖藏。3、伯百父盘盘是一种盛水器,作为盥洗之器在宴飨前使用。商周宴飨时要用手拿食物,因此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盥洗时一人注水,另有人在下用盘接水,奴隶主贵族就用流水洗手,非常讲究。此盘底有铭文两行八个字,其中伯百父为此盘的主人名。4、孟簋孟簋同时出土了四件,形制、花纹和铭文都相同。孟簋的造型和花纹是穆王时期流

37、行的式样,器内有铭文42字“孟曰,朕文考 毛公遣中征无需”大意是讲孟的父亲和毛公遣征无需,因有军功而受赐。孟称其父为“文考”。表明其父在受赏赐时已亡,由其子孟领受奖赏,铸器以为纪念。 方国与采邑西周王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即“授民授疆土”。被分封的诸侯有同姓诸侯王也有异姓诸侯王,方国就是他们拥有的诸侯国。采邑是指诸侯国里卿大夫的封地,他们被诸侯分封并占有自己的领地,封地的税收作为卿大夫的俸禄。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的同时也对诸侯承担义务。1、五祀卫鼎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

38、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2、此簋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此”器11件。“此”为器主名,11件此器中有此鼎3件、此簋8件。同类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仅大小略有差

39、别。每件器物内壁都铸有铭文112个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于成康,穆公时期发展完善。这组此器的铭文中有具体的人名和官职名,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3、周生豆之所以称为“周生豆”,是因为盘内底铸有铭文“周生乍(作)(尊)豆,用享于宗室”,周生为做器主人名。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高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为陶制,商代出现青铜豆。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演变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豆使用时以偶数出现,其数量多少代表使用者身份的尊卑。古人有“无豆不成

40、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4、伯dng饮壶饮壶并不是壶,是饮酒的杯子,多为方形。因器内有铭文自名为“饮壶”而自成一类。这件壶的作器者为伯 ,壶底铸有铭文5个字,自名为“饮壶”,是西周穆王时期的器物。此壶设计独特,别具匠心,壶身两侧有象鼻形双耳,壶身中央装饰有一圈两两相对的凤鸟纹。整个器物看起来既典雅又充满灵动之态。从同墓葬出土的其它器物上的铭文可知,伯 是西周时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5、y季卣(yu)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和西周,类似于壶,有提梁,所以也称提梁卣。此卣造型与纹饰有一定特点,器身为椭圆形,腹身两侧各有一浮雕兽头,兽头双目圆睁,额角上卷。颈部有两环耳衔接提梁,环耳外侧

41、各有一兽头。盖上有方形握手,器下有四个扁形虎足,微向内敛。器身内壁和盖上各有相同铭文两行六个字“ 季乍(做)宝旅彝”,得知器主名叫 季。这件卣是西周中期的代表作品。6、西周车马坑 我们眼前这座车马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属于贵族墓葬的殉葬坑,南北长5.6米,东西宽3.4米,深2.5米,坑内共有两车六马,南边一乘为四马战车,北边一乘为两马座车。由车马的数量和形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卿大夫一级的奴隶主。座车上用于装饰的海贝达2000多枚,可见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程度。车马坑中战车车厢下面还有一具殉葬人的骨架,现在只清理出了左脚趾骨,可能是奴隶主生前的一名贴身奴隶。 礼制和刑罚西周是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

42、期,礼乐制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以及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周礼的内容非常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核心内容是“亲亲”和“尊尊”,前者强调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和谐,后者强调社会等级基础上的秩序,就是说要根据政治地位的高低制定不同规格的礼仪。礼刑并用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周时的五大刑法分别是墨、劓、刖、宫和大辟。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是割鼻、刖刑是砍断犯人的一足或双足、宫刑是破坏生殖、大辟是杀头。刑罚主要用来惩治奴隶和平民,贵族犯法,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就可以免刑。形成了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

43、礼制的实行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刑罚则是用来调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物直接反映了西周的礼制和刑法。1、列鼎、列簋鼎最初是煮肉的锅,簋是盛放熟食的碗,但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们逐渐演变为重要的礼器,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鼎和簋在使用时还有严格规定,以奇偶数相配,按大小依次排列,来代表主人的身份和等级。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列簋制度。2、它盘我们可以看到盘底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盘。它盘造型简洁,平沿,高附耳,其作用也是在奴隶主洗手时接水用的。盘

44、底铸有四个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男子双手放在膝上,裸身、跪坐、肩上扛盘。受过刖刑的奴隶只能从事一些托盘或守门一类的轻活。3、柞(zo)钟单独悬挂敲击的钟称为“特钟”,大小依次排列的钟称为“编钟”。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柞为铸钟主人的名字。柞钟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合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铭文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一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演奏时敲击中间和转角两处,中间敲出的音称为隧音,转角两处称为鼓部,敲出的为鼓音,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铸有调音槽。古代音律为宫、觞、角、觯、羽,分别是1、2、3

45、、5、6,没有4和7两个半音,到了战国时编钟的音阶就已七音俱全了。这组编钟的音域已达到了三个八度。乐器作为青铜礼器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礼非乐不履”,就是说没有音乐的配合,礼就难以体现出来。达官贵人们就连平时吃饭也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形容的就是这种奢华场面。钟也就成为祭祀和宴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 战争与交往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不断对外作战,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西周王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诸侯军两部分,中央军经常驻守于京城镐京周围,诸侯军散布于各地封国之内。每当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诸侯军都要率部随中央军作战。1、多

46、友鼎国宝级文物,共279个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猃狁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武王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共杀死敌人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周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一钧为30斤),多友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这件鼎,并记下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2、铜戟 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的进攻性长兵器,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杀伤力极强。戟在商代就已出现,春秋时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汉代戟除实战外,还被置于门前和居室,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唐代列戟是身份和等级的重要标志。3、铜剑剑是古代贵族和士兵随

47、身携带的用于防身的兵器,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构成。剑在西周时期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到了春秋战国佩剑还代表身份和等级。4、銎(qing)内戈戈是用于勾、啄的一种格斗兵器,由戈头和柲组成,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当时有三种不同方式的装柲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戈头。銎内戈的制造方法比曲内戈和直内戈复杂,把“内”部铸成圆套,并将柄的上端穿入銎中,此种安装方法可以避免戈头的松动和戈援后陷。三、西周经济文化 西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发展。农业方面,设置了完整的灌溉和道路系统;农具有较大改进,出现了青铜制的耜、镰、锄、锹等新农具;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很可观。以青铜器为主的手工业也有了新发展,当时有

48、冶铸、陶瓷、制革、纺织、玉石和骨角制作等行业,手工业分工已很细致。 陶瓷丝玉 西周时期的制陶、制玉以及纺织等手工制造业分工更加细化,技术水平也比商代有了很大提高。当时人们在制陶业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成熟瓷器出现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甲骨文中不但有蚕,桑,丝,帛等象形字,还有祭祀蚕神的记载。西周初年,种桑养蚕已极为普遍,周王还设立了相关官职负责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不仅有栩栩如生的玉蚕,还出土有大量附有丝织物痕迹或绢丝片段的青铜器,说明这时的丝织品不仅用来穿着,也用来包裹器物。周原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染色丝绸,有白,黄,红等多种颜色,这些都说明西周时期关中养蚕及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周玉器主要用于祭祀和装饰。其造型、纹饰和雕琢技术承袭了商代的作风,但更加简单生动,平面雕刻较多,圆雕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