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79400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这则寓言选自()A孟子B韩非子C战国策D论语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序号)_(起因)_(经过)_(结果)A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B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3下列不是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A得到了偶尔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B对于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C把偶然发生的事当必然来看待。D幻想不劳而获,结果

2、一无所获。4我想对农夫说:_【答案】1B2 B C A 3A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心存侥幸,幻想不劳而获。小古文阅读画_添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祭祀。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古代盛酒的器具,类似壶。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安能:怎么能,哪能。遂(su):于是,就。5给下列句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3、(1)数人饮之不足(_) A脚 B足够 C满意(2)引酒且饮之(_) A持,拿 B引导 C拉,伸(3)蛇固无足(_) A坚固 B固定 C原本(4)终亡其酒(_) A逃跑 B失去 C死6下面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一人饮之有余C引酒且饮之D一人之蛇成7下面句子该如何翻译?找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A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B蛇坚固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C蛇本来是没有脚的,儿子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8下面句子该如何翻译?找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A说蛇有脚的那个人,为了这壶酒而死了

4、。B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喝完酒后死亡了。C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9“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_句。( )A设问B反问C比喻D疑问10请结合短文内容将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1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先听听状元家族同学们的意见,再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凡做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并不断追求,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_【答案】5 B A C B 6D7A8C9B10蛇 足11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有时候反而会把事情办砸了。课内阅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5、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2解释加点的词。(1)田中有株株:_(2)兔走触株走:_触:_(3)因释其耒而守株因:_释:_(4)冀复得兔冀:_1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1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15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是一个怎样的人?_16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答案】12 树桩 跑 撞 于是 放下 希望 13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14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15不

6、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的人。16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有意义的事。课内阅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7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_经过:_结果:_18宋人“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19宋人“身为宋国笑”,大家会笑他:“_”2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A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有奇迹发生B只有把握住机会的人才会取得成功C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更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答案】17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结果:兔不可复得,

7、而身为宋国笑。18冀复得兔19【示例】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就以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好事,真是太愚蠢了!20C课外阅读。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执:握,持,拿着。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俄:一会儿,不久。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以:用,使用。21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_,后来一个_帮助他想出了办法。22老人想出的是什么办法?用“_”画出来。23选出句子的意思。(1)计无所出。(_)A他不能计算出竹竿的长度了。B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2

8、)遂依而截之。(_)A于是就按照老人的方法截断竹竿。B于是就依靠着竹竿进了城门。24你认为老人的办法好吗?你认为怎样进城更方便?_【答案】21 没有办法进去 老人 22以锯中截而入23 B A 24我认为老人的办法不好,我认为把竿子的一头放在地上,手握竹竿的另一头,拖竹竿进城更方便。课内阅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兔走触株(_)(2)因释其耒而守株(_)(3)冀复得兔(_)2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译:_(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_27为什么这个宋国人没有再得到

9、兔子?_【答案】25 跑 放下 希望 26 一只兔子跑着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 兔子再没得到,他自己反倒被宋国人嘲笑了。 27兔子撞树而死只是巧合,这个宋国人却认为必定能再次发生,当然不会再得到兔子。阅读理解。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诵:背诵。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28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29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_) 以此诫之(_)30翻译文中画

10、线的句子。_。【答案】28C29 正在 告诫 30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乙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茫茫然:疲惫的样子。病:筋疲力尽。槁:枯萎。益:好处。耘苗:给苗除草。非徒:不但。31解释画线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1)走:_ (2)释:_(3)予:_ (4)寡:_32对画波浪

11、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B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_(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_【答案】31 跑 放下 我 少 32C33 兔子再也没办法得到,而自己也被宋国笑话。 宋国有担心他的苗不生长所以去拔苗助长的人,(拔苗助长后)疲惫地回到家里。 阅读下面文言小故事,完成练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12、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楚人:楚国人。鬻(y):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34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誉之曰”中“誉”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B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好坏都有,毁誉参半。C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35“楚人”夸赞自己的“盾”是_(用原文回答)。36“楚人”夸赞自己的“矛”是_(用原文回答)。37“众皆笑之”的原因是什么?_38你知道出自这篇文言小故事的一个成语吗

13、,请写下来。_【答案】34B35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36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37鬻盾与矛者对于别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提问无言以对。38自相矛盾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9这篇文言文选自( )A战国策B论语C韩非子D山海经40下面句子中加点“释”与“因释其耒而守株”中“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的语文老师很关心我们,常常给我们解疑释惑。B我非常喜爱读书,简直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C在老师的调和下,两人终于冰释前嫌。41与“野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相对应的语句

14、是_42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_【答案】39C40B4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2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更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收获要靠劳动获得,不要心存侥幸。)阅读在线。宋人有_。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_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3按原文填空。44解释带点的字。走:_。 冀:_。因:_。 释:_。4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句话的意思是_。46文中的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_47这是一个_故事,题目是 _ 。这样的故事还有_ _。【答案】43耕者 颈44 跑 希望 于是 放下 45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却让自己沦为宋国的笑柄46

15、因为他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结果将一无所获。47 寓言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井底之蛙 文言文阅读。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8文中“走”的意思是:_;“因”的意思是:_。49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因释其耒而守株5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_51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有错误的打“”。(1)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d)。(_)(2)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很聪明,他妄想不劳而获的做法是对的。(_)52说说文中的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_【答案】48 跑

16、于是 49因/释其耒/而守株50于是,那个农夫放下他的农具,天天守候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51 52因为兔子被树桩撞死本是个偶然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但是农夫却将这个事件看作必然事件,心存侥幸地守在树桩旁边等待被撞死的兔子,结果却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田地也荒芜了。课内阅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5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因/释/其耒而/守株B因释/其耒而守/株C因/释其耒/而守株54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_55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夫只要坚

17、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等到兔子。B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C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答案】53C54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55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56解释下面划线词。将援弓射之_竟斗而讼於社伯_5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哥哥的意见是_;弟弟的意见是_;社伯的意见是_。58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_【答案】56 拉 争吵 57把大雁煮着吃 把大雁烤着

18、吃 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58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方:刚刚。曝:晒。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59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_60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9、 苏代把_国和_国比成了故事中的鹬和蚌,把_国比成了渔者。61苏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59鹬和蚌都不肯相让,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60燕 赵 秦 61劝赵国不要攻打燕国。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62理解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走:_ 因:_ 冀:_6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A因/释其耒/而守株B因释/其耒/而守/株64用自己的话翻译画“_”的句子。65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夫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等到兔子。B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

20、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C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答案】62 跑 于是 希望 63A64野兔再没有得到过,而他自己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65A课内阅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66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_经过:_结果:_67宋人“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68宋人“身为宋国笑”,大家会笑他:“_”【答案】66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7冀复得兔68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就以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好事,真

21、是太愚蠢了!小古文阅读。画_添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祭祀。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古代盛酒的器具,类似壶。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安能:怎么能,哪能。遂(su):于是,就。69“数人饮之不足”中“足”的意思是( )A脚B足够C满意70“引酒且饮之”中“引”的意思是( )A持,拿B引导C拉,伸71“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 )

22、A坚固B固定C原本72“终亡其酒”中“亡”的意思是( )A逃跑B失去C死73“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 )A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B蛇坚固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C蛇本来是没有脚的,儿子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7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的意思是( )A说蛇有脚的那个人,为了这壶酒而死了。B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喝完酒后死了。C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75“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 )句。A设问B反问C比喻D疑问76请结合短文内容将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答案】69B70A71C72B73A74C75B76蛇 足课内阅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23、,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77本文选自_。7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兔走触株。_ (2)因释其耒而守株。_ (3)冀复得兔。_79兔子走得好好的,怎么会一下子撞到树桩上,还折断了脖子?_80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81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启发?_【答案】77韩非子五蠹78 树桩 放下 希望 79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可能是兔子跑得太快了,不小心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80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了。81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有所收获。课外阅读。

24、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祀。(舍人)手下人。(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引)拿,取。(固)本来。(安能)怎么能。8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引酒且饮之。(_)A而且。B准备。C并且。子安能为之足?(_)A孩子。 B儿子。 C你。83先画好蛇的人没有喝到酒的原因是_。8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不能偷懒。B做事要果断,不能犹豫。C不要做多余的事。【答案】82

25、B C 83他又给蛇画上了脚84C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揠:拔。闵:忧虑,担心。芒芒然:疲劳的样子。槁:枯萎,枯死。非徒:不但,不只。85“今日病矣”中“病”的意思是()。A缺点B弊端,错误C累坏86画“_”的部分停顿划分正确的是()。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87“揠苗助长”也经常写作“_”,两个词语意思相同,都是

26、正确的。8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多动脑筋。B做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C做事要勤劳,不能想着不劳而获。【答案】85C86C87拔苗助长88B小古文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坠:掉,落。遽(j):急忙。契(q):用刀刻。求:找。行:走。若:像。惑:糊涂。89那个人的剑掉进江里之后,他的做法是( )A急忙跳下水去找。B急忙让船停下来。C急忙拿出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9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话的意思是_。91如果那个人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_【答案】89C9

27、0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91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要随机应变才行啊。小古文阅读。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注释)伏:趴,脸向下,体前屈。坠:落,掉下。92这篇文章的题目可能是( )。A小猫钓鱼B猫捕鱼C猫坠水93“全身皆湿”的原因是( )A不小心掉进水缸了。B进入水缸捉鱼了。C被鱼溅起的水弄湿了。94“欲捕食之”的意思是:_。【答案】92B93A94想要把金鱼捉来吃掉阅读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叶

28、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子高:叶公的字。钩:衣服上的带钩。凿:通“爵(ju)”,古代饮酒的器具。窥(ku):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u):窗户。施(y):延伸。还(xu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9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叶公好(_)龙弃而还走(_)好夫似(_)龙而非(_)龙者也96“五色无主”描写的是叶公_的样子,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97这个故事写的是叶公表面上_,实际上_。故事告诉我们:_。【答案】95 喜欢 逃跑 像 不是 96 害怕 六神无主 97 喜欢龙 害怕龙 做人要诚实,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9、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8本文作者是_代的大学者_。99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98 宋 周敦颐 99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从反面衬托出莲的君子形象(反衬)表达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阅读理解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

30、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选自韩非子。且:将要。置:购买。履(l):鞋子。度(du):测量。置之其坐:把脚的尺寸放在座位上。置,放。至之市:待到了市场。操:携带。度(d):尺寸。反:同“返”,即回家去。市罢:集市散了。试之以足:用脚试一试。宁:宁可。刻舟求剑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 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 “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办天

31、,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 “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100这两则成语都是出自_,像这样的成语你能再写出几个吗?_101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有且置履者。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C及反,市罢,遂不得履。D宁信度,无自信也。10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103你能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 (意思保持不变)他向大家说:

32、“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_104这两则寓言中的两个人可笑在哪里?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郑人买履_刻舟求剑_105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分别包含了什么道理?_【答案】100 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对牛弹琴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101B102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103他向大家说,这是他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他要刻上一个记号。104 宁信度,无自信也。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105郑人买履的寓意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

33、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微群阅读文段一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过,渡。遽(j):立即,匆忙。契(q):用刀刻。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止:停止。求:寻找。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文段二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行到江心,他一不小心,随身携(xi)带的一把宝剑掉进了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wn)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对大家

34、说:“这是我宝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没有问他。船靠岸后,那个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呢?”见此情形,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确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106(读懂故事)默读文段一,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一填。坐船掉剑者契其舟的原因是:_契其舟者错在:_107(图文匹配)读完故事,看下面的四幅图,然后将句子与对应的图片相匹配。(填序号)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第一幅图:(_) 第二幅图:(_) 第三幅图:(_) 第四幅图:(_)108(交流理解)读文段二,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楚国人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