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9484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时数:1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 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3. 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4.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5.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6. 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法。7. 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8. 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差传递函数的概念。教学重点:自动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教学

2、难点:拉普拉斯变换与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的关系。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验法。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实验验证。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总结: 前种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通用常见的系统;而后种适用于复杂,非常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2-1 控制系统

3、微分方程的建立基本步骤:分析各元件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消去中间变量,标准化微分方程,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例1.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图2-1 RC无源网络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式中: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量i,可得: 令 (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例2. 设有一弹簧质量 阻尼动力系统如图所示,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F(t)与质量块的位移y(t)之间的动态方程。其中弹簧的弹性系数为k,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B,质量块的质量为m。图2-2 m-K-f 系统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外力F,弹簧恢

4、复力 Ky(t)阻尼力,惯性力,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 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力。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式中:y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m/s); K 弹簧刚度(N/m)。将上式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令, ,即 则 (2-4) 可写成: T称为时间常数,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MKf系统的动态,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在实际工程中,构成系统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如下图所示:图2-3 非线性特性于是,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求解有诸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确有必要。对弱非线性的线性化,如上图(

5、a),当输入信号很小时,忽略非线性影响,近似为放大特性。对(b)和(c),当死区或间隙很小时(相对于输入信号)同样忽略其影响,也近似为放大特性,如图中虚线所示。平衡位置附近的小偏差线性化,输入和输出关系为如下所示的非线性。图2-4 小偏差线性化在平衡点A(x0,y0)处,当系统受到干扰,y只在A附近变化,则可对A处的输出输入关系函数进行泰勒展开,由数学关系可知,当很小时,可用A处的切线方程代替曲线方程(非线性),即小偏差线性化。可得:简记为: y=kx。若非线性函数由两个自变量,如zf(x,y),则在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

6、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非线性为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叠加原理:叠加原理含有两重含义,即可叠加性和均匀性(或叫齐次性)。例: 设线性微分方程式为 若时,方程有解,而时,方程有解,分别代入上式且将两式相加,则显然有,当时,必存在解为,即为可叠加性。若,为实数,则方程解为,这就是齐次性。上述结果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产生的响应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于系统产生的响应之和,而且外作用增强若干倍,系统响应也增强若干倍,这就是叠加原理。23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初

7、始条件均为零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意思: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时的值为零。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时静止的,即,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的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图2-5 传递函数图示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无法用拉氏变换导出;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而与输入、输出无关;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函数;(可定义传递函数矩

8、阵,见第九章。)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分母的阶次是nm: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因为。 当时,所以: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三、传递函数举例说明例1. 如图所示的RLC无源网络,图中电感为L(亨利),电阻为R(欧姆),电容为C(法),试求输入电压ui(t)与输出电压uo(t)之间的传递函数。图2-6 RLC无源网络解: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常引入图示的无源网络作为校正元件。无源网络通常有电阻、电容

9、、电感组成,利用电路理论可方便求出其动态方程,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即可求出传递函数。这里用直接求的方法。因为电阻、电容、电感的复阻抗分别为R、1Cs、Ls,它们的串并联运算关系类同电阻。 则传递函数为:四、典型环节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作典型环节。常见的几种形式有: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式中:,T为时间常数。 二阶振荡环节,传递函数为: 式中:T为时间常数,为阻尼系数。 二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式中:为时间常数,为阻尼系数。此外,还经常遇到一种延迟环节,设

10、延迟时间为,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24 动态结构图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1。信号线: 图2-7 信号线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表信号传递的方向。2. 传递方框:图2-8 传递方框方框的两侧应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G(s)。3. 综合点:图2-9 综合点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的箭

11、头附近标以负号。4. 引出点图2-10 引出点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1. 串联连接图2-11 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2. 并联连接图2-12 并联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3. 反馈连接图2-13 反馈连接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三、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构成原则:按照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将构成

12、系统的各个环节,连接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举例说明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以机电随动系统为例,如下图所示:图2-14 机电随动系统其象方程组如下: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1)图2-1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1)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2) 图2-16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2)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3) 图2-17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3)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4)图2-18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4)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5) 图2-19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5)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6) 图2-20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6)系统各元部件

13、的动态结构图(7) 图2-21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7)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8) 图2-22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8)四、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思路:在保证总体动态关系不变的条件下,设法将原结构进行逐步的归并和简化,最终变换为输入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2-23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两个串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乘积。图2-24 两个串联的方框合并为一个方框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2-25 并联结构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 两个并联的方框可以合并为一个方框,合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等于两个方

14、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图2-26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3.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图2-27 反馈结构图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 图2-28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图4. 综合点的移动(后移)图2-29 综合点后移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图2-30 综合点后移(移动前)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图2-31 综合点后移(移动后)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图2-32 综合点后移(移动前后)移动后: 移动前: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图2-33 综合点后移(移动后) 图2-34 综合点后移等效关系图综合点前移:图2-35 综合点前移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图2-36 综合点前移(移动前

15、)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图2-37 综合点前移(移动后)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移动后 移动前 图2-38 综合点前移等效关系图4、综合点之间的移动图2-39 综合点之间的移动结论:多个相邻的综合点可以随意交换位置。5、 引出点的移动图2-40 引出点后移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图2-41 引出点后移等效变换图图2-42 引出点前移问题: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等于什么。图2-43 引出点前移等效变换图引出点之间的移动图2-44 引出点之间的移动相邻引出点交换位置,不改变信号的性质。二、举例说明(例1)例1:利用结构图变换法,求位置随动系统的传

16、递函数Qc(s)/Qr(s) 。图2-45 位置随动系统例题分析由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该系统有两个输入qr,ML(干扰)。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只表示一个特定的输出、输入关系,因此,在求qc对qr的关系时,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可取力矩: ML0,即认为ML不存在。要点:结构变换的规律是:由内向外逐步进行。例题化简步骤(1):合并串联环节图2-46 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2):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图2-47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3):合并串联环节图2-48 合并串联环节例题化简步骤(4):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图2-49 反馈环节等效变换例题化简步骤(5):求传递函数Qc(s)/Qr(s)二、

17、举例说明(例2)例2: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传递函数C(s)/R(s)。图2-50 系统动态结构图例2 (例题分析)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的多回路结构。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逐步化简。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图2-51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图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图2-53 系统动态结构图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图2-54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图2-55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解题方法一之步骤6:串联环节等效变换图2-56 串联环节等效

18、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7:串联环节等效变换结果图2-57 串联环节等效变换结果解题方法一之步骤8: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图2-58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9: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图2-59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0: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图2-60 反馈环节等效变换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1:等效变换化简结果图2-61 等效变换化简结果解题方法二:将综合点3前移,然后与综合点2交换图2-62 解题方法二解题方法三:引出点A后移图2-63 解题方法三解题方法四:引出点B前移图2-64 解题方法四结构图化简步骤小结:确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如果作用在系统上的输入量有多个,则必须分别对每个

19、输入量逐个进行结构图化简,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若结构图中有交叉联系,应运用移动规则,首先将交叉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多回路结构。对多回路结构,可由里向外进行变换,直至变换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注意事项:有效输入信号所对应的综合点尽量不要移动;尽量避免综合点和引出点之间的移动。五、用梅逊(S.J.Mason) 公式求传递函数:梅逊公式的一般式为:梅逊公式参数解释:注意事项:“回路传递函数”是指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和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并且包含代表反馈极性的正、负号。举例说明(梅逊公式)例1:试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图2-65 系统结构图求解步骤之一

20、找出前向通路数n图2-66 找出前向通路数n前向通路数:n1求解步骤之二:确定系统中的反馈回路数图2-67 确定系统中的反馈回路数寻找反馈回路之一图2-68 寻找反馈回路之一寻找反馈回路之二图2-69 寻找反馈回路之二寻找反馈回路之三图2-70 寻找反馈回路之三寻找反馈回路之四图2-71 寻找反馈回路之四利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求余子式D1图2-72 求余子式D1将第一条前向通道从图上除掉后的图,再用特征式的求法,计算求余式D1。图2-73 计算求余式D1将第一条前向通道从图上除掉后的图图2-74 将第一条前向通道从图上除掉后的图图中不再有回路,故D1=1例2: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试求如图所示的

21、系统的传递函数。图2-75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图2-76 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图2-77 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图2-78 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一:确定反馈回路图2-79 确定反馈回路图2-80 确定反馈回路求解步骤之二:确定前向通路图2-81 确定前向通路 求解步骤之二:确定前向通路图2-82 确定前向通路 求解步骤之三:求总传递函数例3:对例2做简单的修改图2-83 对例2做简单的修改1. 求反馈回路1图2-84 求反馈回路11. 求反馈回路2图2-85 求反馈回路21. 求反馈回路3图2-86 求反馈回路31. 求反馈回路4图2

22、-87 求反馈回路42. 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1图2-88 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12. 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2图2-89 两两互不相关的回路22. 求前向通路1图2-90 求前向通路1 2. 求前向通路2图2-91 求前向通路2 3.求系统总传递函数 25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概念和定义:脉冲响应函数即脉冲过渡函数,就是系统对单位脉冲函数输入的响应,用k(t)表示。设系统传函为,而,所以有由此可知系统(或元件)的传函的拉氏反变换就等于它的脉冲响应。对于任意输入信号r(t),系统输出为c(t),则:用拉氏变换的卷积定理可得: 由此可知,对于线性系统,只要知道它的脉冲过渡函数k(t),既可以计算出系统对任

23、意输入信号r(t)的时间响应过程c(t)。 下面用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说明式的物理含义图2-92 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图设任意输入信号r(t),如上图所示,分成一系列宽度为的相邻矩形脉冲。则一矩形脉冲可表为: 式中是发生在时刻的理想脉冲。则上式表示的矩形脉冲引起的系统输出为,物理系统的因果关系,可知当时,有。由叠加原理得:当,记,上式可写为:当系统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则单位阶跃响应记作h(t),由(2-5-1)式得:所以知道系统的脉冲响应,就可以惟一确定其单位阶跃响应,反之亦然,即:26 典型反馈系统传递函数图2-93 典型反馈系统动态结构图输入:控制输入、干扰输入输出:由控制作用产生的输出、由

24、干扰作用产生的输出一、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不含极性)它是当主反馈回路断开时反馈信号B(s)和输入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二、系统在r(t)作用下的传递函数令n(t)0图2-94系统在r(t)作用下的动态结构图注:该系统为负反馈系统,系统传函中分母为1+开环传函,反之,若主反馈为正反馈时,则系统传函为1开环传函三、系统在n(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令r(t)0图2-95 系统在n(t)作用下的动态结构图四、系统总输出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系统总输出的拉氏变换式为:五、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图2-96 典型反馈系统动态结构图按上图规定误差为:e(t) = r(t) - b(t

25、)E(s)=R(s)-B(s)1. r(t)作用下的系统误差传函 此时令n(t)=0,则结构图如下所示图2-97 r(t)作用下的系统2. n(t)作用下的系统误差传函 此时令r(t)=0,则结构图如下所示:图2-98 n(t)作用下的系统3. 系统总误差 图2-99 系统总误差六、 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式无论是系统传递函数还是误差传递函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拥有相同的分母,这就是闭环系统的本质特征,我们将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称为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式。它与输入无关,仅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有关。本章引入了传递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概念的引入过程、所介绍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间的关系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如下:传递函数概念与后几章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