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0439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5.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滨州港海港港区泊位工程第章风险事故影响分析环评报告.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 环境风险评价11.1 概述所谓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灾难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它具有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风险发生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对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的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拟建项目为港口作业区工程,主要运输各类油品,其中部分为易燃易爆或具有一定毒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一旦发生爆炸或泄漏,势

2、必将危及周围人群的安全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因此,本次评价遵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通过对拟建港口作业区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风险预测和评价,提出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11.2 环境风险识别及评价等级的确定11.2.1 油品的危害特性识别拟建工程建设规模为建设50000吨级油品泊位2个(码头结构按100000吨级设计),设计吞吐量550万t/a,主要运输货种为原油、燃料油、汽柴油、沥青、其它石油制品(主要为润滑油、溶剂油、煤焦油等)。其主要危险物质特性详见表11.

3、2-111.2-6。表11.2-1原油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中文名称原油英文名称Crude Oil外观与性状深黄棕色或墨绿色液体,无刺激气味熔点()-60沸点()120200闪点()-2830引燃温度()380-530相对密度水10.790.97毒性级别空气11危害程度爆炸极限(V%)1.16.4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毒物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物质危险性类别第3.2类 中闪点液体火灾危险性分类甲B爆炸物质级别及组别危险货物编号32003UN编号CAS No.8002-05-9包装类别类包装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有燃烧危险。能与氧化剂反应。遇热分解释出有毒的烟雾。吸入大量蒸气

4、能引起神经症状。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健康危害工作场所容许浓度:中国:未制定标准前苏联:未制定标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泄漏紧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水润湿,然后转移回收。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

5、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表11.2-2燃料油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理化性质外观

6、:黑色油状物。闪点120引燃温度520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可致接触性皮炎、毛囊性损害等。接触后,尚可有咳嗽、胸闷、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眼、鼻、咽部的刺激症状。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燃爆特性和消防燃烧性:本品可燃,具刺激性。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成分未知的黑色烟雾。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放出腐蚀性、刺激性的烟雾。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7、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其他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

8、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他物品。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

9、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个体防护:工程控制: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工作完毕,彻底清洗。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强氧化剂、强酸。表11.2-3 汽油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中文名称汽油英文名称Gasoline

10、;Petrol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对于不同等级别挑拨离间油,数据变化较大)。熔点()-60沸点()40200闪点()-43引燃温度()255-390相对密度水10.700.79毒性级别空气13.5危害程度爆炸极限(V%)1.47.6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毒物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物质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易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分类甲B国标编号31001UN编号1203CAS No.8006-61-9包装类别类包装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

11、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健康危害为麻醉性毒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高浓度时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轻度中毒的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易激动,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重度中毒:高浓度汽油蒸气可引起中毒性脑病,少数患者发生脑水肿;吸入较高浓度可引起突然意识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及化学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症状。经口急性中毒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类似急性中毒症状,汽油直接吸入呼吸道,可致吸入性肺炎。泄漏紧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并进行隔离,严格限

12、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人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

13、静电积聚。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和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房内温度不宜超过30度。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用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表11.2-4 柴油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外观: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熔点:-18沸点:282383饱和蒸气338.42Pa(817)相对密度(水1)0.870.9闪点38引燃温度:257危险类别第3.3类 高闪点易燃液体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

14、吸收健康危害皮肤接触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燃烧性本品易燃,具刺激性。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

15、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

16、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

17、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个体防护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

18、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表11.2-5 沥青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中文名称沥青英文名称Bitumen;Asphalt外观与性状黑色液体,半固体或固体闪点()204.4沸点()页岩沥青石油沥青,前二者有致癌性。接触沥青的主要皮肤损害有:光毒性皮炎,皮损限于面、颈部等暴露部分;黑变病,皮损常对称分布于暴露部位;呈片状,呈褐-深褐-褐黑色;职业性痤疮;疣状赘生物及事故引起的热烧伤。此外,尚有头昏、头胀,头痛、胸闷、乏力、恶、食欲不振等全身养病和眼、鼻、咽部的刺激症状。泄漏紧急处理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

19、高浓度环境中,佩带防毒口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工作服。手防护:戴防护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脱离现场。就医。避免阳光照射。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表11.2-6 煤焦油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一览表中文名称煤焦油英文名称Coal tar外观与性状黑色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臭味闪点()23稳定性稳定相对密度水11.181.23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可分馏出各

20、种芳香烃、烷烃、酚类等,也可制取油毡、燃料和炭黑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毒物侵入途径吸入、经皮吸收国标编号32192CAS No.65996-93-2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易燃。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可引起燃烧。有腐蚀性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健康危害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肿瘤。可引起鼻中隔损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确认为致癌物泄漏紧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

21、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相应的工作服。手防护:必要时节戴防化学品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

22、饮水,就医。11.2.2 风险性识别1.油品泄漏本工程储运的油品等,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缺陷、船舶交通事故等原因,可导致油品发生泄漏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性泄漏,将导致危险货物等进入水体,将对水生生态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损害,其影响将是显著和较长期的。2.火灾、爆炸本工程储存介质主要为各类油品,绝大多数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同时也有不少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在装卸、储存和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引起易燃可燃物质泄漏,或防火防爆装置缺陷,均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带来重大危害,导致环境严重污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3.船舶碰撞溢油事故项目施工期间,由于施工船舶作业

23、频繁,存在施工船舶之间发生碰撞溢油的可能性,运营期进出港船舶之间,进出港船舶与港作船之间存在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尤其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下,从而造成船体损坏,燃油及船舱内油污水泄漏,进而对海洋水质环境、生态环境等带来一系列破坏。4.输油管线事故潜在危险性识别本工程码头与陆域连接的输油管线存在破裂造成溢油事故风险的可能。可能引发输油管道发生风险事故的因素有:外力破坏、腐蚀、操作失误、管子缺陷、焊接缺陷、法兰,阀门等连接件处的破坏或失效等,其中外力损伤和腐蚀为管道破损的两大主因。综合国内外管道事故损坏因素,可能引发本工程输油管道发生风险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列于表11.2-7。表11.2-7 输油管道

24、泄漏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览表序号类别主要因素1设计设计强度不够2制造材料设备:管道母材存在缺陷;截断阀质量不符合标准或者密封不良,或安装不当导致气体泄漏制造:焊接工艺不当、未焊接、焊缝有夹渣以及出现错边3施工焊接质量不合格;回填土不实或边坡不稳,管道若长期失去支撑被向下拉断;管道若埋深不够,在绿化、违章建筑等挖掘时或故意破坏都会使管道穿孔或破裂4管道腐蚀管道内腐蚀:油品中含硫化物等腐蚀性物质,会对管道内部会造成腐蚀;管道外腐蚀:防腐涂层被破坏;阴极保护失效5运行仪表、控制系统失效,“水击”可能出现系统压力升高,导致管道破裂在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若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会造

25、成输油管道着火爆炸6外因故意破坏使管道穿孔或破裂外力受压:由于船只碰撞引桥,造成敷设在引桥上的管道破裂;引桥不均匀地基沉降造成管道破裂5.台风和风暴潮台风、大风等引起的风暴潮主要表现为:海水异常升高,漫溢于陆地,冲垮建筑物,淹没农田和人畜等。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的天文潮的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以至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施工期间,当风暴潮发生时,狂风夹着巨浪引起风暴潮增水,巨浪迫击海岸,对沿海海堤、海岸工程、公路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能发生部分岸段受毁,并引起填海工程区内沙石流失。运营期间,台风、大风等非污染事故有能造成房屋倒塌、电力、通讯线路中断,给工程的运营造成损失。恶劣天气

26、条件下甚至会引起装卸和存储设备的损毁,使液化品、油品泄露,导致海水遭受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另外,工程区域可能出现较强的海流,冲刷桩基,威胁码头的稳定性,码头失稳破坏,从而造成设备及人员生命损失。6.海冰海冰灾害是指海洋中出现的严重冰封,对海上交通运输、石油生产、渔业养殖等生产作业、海上设施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灾害。项目施工期间,施工船舶可能与浮冰发生碰撞,如遇冰封,则会造成施工船舶无法正常航行,影响施工进度,造成经济损失。海冰冻结在海上建筑物上,受到潮汐升降引起的竖向力,往往造成海上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并且冰期时间长的话,还会造成海冰在建筑物周围或者岸边的堆积。海冰开始消融的时候会产生浮

27、冰,大块的堆积浮冰前进时有巨大的推力,对码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破坏码头的稳定性。11.2.3 危险源识别11.2.3.1主要事故因素分析水上运输过程包括船舶航行过程、到港靠泊、锚地停泊等。水上污染事故主要是油污染事故,多为船舶交通事故和操作性失误引起。根据以往事故发生的规律,船舶事故主要发生在港区码头和航道。根据多项事故类型和事故诱因的统计分析,船舶航行事故占各类事故的 70%,且 90% 的船舶航行事故发生于港区或沿岸地区;发生在海上的事故大约有 90% 属于船舶完整性事故类型。统计归纳的典型事故诱因参考表11.2-8。表11.2-8 典型事故诱因归纳表序号发生地点发生源发生原因1航

28、线船舶触礁、搁浅、船舶碰撞、恶劣海况、泄漏2锚地船舶船舶碰撞、泄漏3港池船舶船舶相撞、船与码头碰撞、操作失误、泄漏根据以上对拟建工程生产过程所存在的可能危险分析,本工程风险主要是油品泄漏至海洋造成环境灾害。11.2.3.2 重大危险源辨识11.2.3.2.1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别标准(GB18218-2009),在单元内达到和超过重大危险源辨别标准标准临界量时,将作为事故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有两种情况: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

29、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式中:q1、q2、qn为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Q1、Q2、Qn为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11.2.3.2.2拟建工程重大危险源辨识本次评价危险物质储存量以危险物质运输船舶的吨位计,重大危险源辨识情况详见表11.2-9。表11.2-9 拟建工程重大危险源辨识情况一览表序号物质名称临界量(t)本工程暂存量(t)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1汽油2005000是2柴油1005000是注:本工程暂存量按照设计船舶的运输量确定;危险临界量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根据关于开展

30、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柴油属于属于“28闪点60”之列,其在贮罐区(贮罐)的临界量为100t。由表11.2-9可知:拟建工程重大危险源为:汽油、柴油。11.2.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规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中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危险敏感程度等因素。本工程的风险因子汽油、柴油的船舶运输量均超过临界量,属于重大危险源。因此,本次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一级。11.3 源项分析11.3.1 海上风险源项分析水上运输污染事故主要指因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等交

31、通事故引起的油品泄漏事故。本评价采用近年来实际船舶溢油事故发生率来近似估算本工程水上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1.3.1.1国外事故统计资料ITOPF对19742008年全球油轮事故按照三大类事故原因(操作性、海难性和其他/未知)对溢油量小于7t、7700t和大于700t三个等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1.3-1。表11.3-1 19742008年全球海轮溢油事故分类统计表事故类型/原因700t总次数操作性事故装卸货油2825334303189加燃油549260575其他作业117856l1235小计4552416314999海难性事故碰撞17530399577搁浅238226119583船体

32、损坏5769043709火灾和爆炸881630134小计10776352912003其他/未知2188152262366合计次数781712033489368在ITOPF统计的事故表中,操作性事故4999起,占事故总数的53%,海难性事故1995起,占事故总数的21%,其他/未知类事故2366起,占事故总数的26%。说明操作性和海难性事故是溢油的主要事故原因。按不同溢油量等级统计,溢油量小于7t的事故共7817起,占事故总数的83%,7700t的事故1203起,占事故总数的13%,700t以上的特大溢油事故348起,占事故总数的4%。特大溢油事故中操作性事故31起,占特大事故的9%,海难性事故

33、290起,占特大事故的84%。说明小型事故多为操作性事故,所占比例较高,特大溢油事故多为海难性事故,所占比例较少。ITOPF按照操作性事故和海难性事故对溢油事故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其中操作性事故原因包括装卸货油、加燃油、其他作业;海难性事故原因包括:碰撞、搁浅、船体损坏和火灾爆炸。各类事故原因与溢油量关系如图11.3-1、图11.3-2、图11.3-3所示。由图可知,在溢油量小于7t的事故中,装/卸货油占到事故量的50%,是发生小型溢油事故主要原因;溢油量7700t的事故中,碰撞、搁浅和装/卸货油分别占事故总数31%、29%和22%,是中型溢油事故的三个主要原因;溢油量大于700t的事故中,

34、碰撞、搁浅、船体损坏占事故总数的82%,是发生大型溢油事故的主要原因。图11.3-1 溢油量小于7t的油轮事故类型统计(1967-2008年)图11.3-2 溢油量7-700t的油轮事故类型统计(1967-2008年)图11.3-3 溢油量大于700t的油轮事故类型统计(1967-2008年)11.3.1.2国内事故统计资料一、海域溢油事故统计2002年2008年我国7年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我国运输船舶水上事故趋势详见图11.3-4。图11.3-4 我国运输船舶水上事故趋势图(2002年2008年)由图11.3-4可知,随着各地海事局对船舶交通管理的重视,水上交通事故总体趋向好转,事故

35、发生概率呈下降趋势。按照碰撞、搁浅、触礁、触损、浪损、火灾、风灾等原因对我国19792008年间64178起水上运输船舶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碰撞事故在运输船舶交通事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事故49%,是船舶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1973年2008年36年间我国沿海2826起船舶溢油事故。按照事故原因进行分类分析,704起船舶溢油事故中(19761996年间2122起50t以下中小型船舶溢油事故由于缺乏分类统计资料,未纳入本次统计范围内),操作性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9%,海难性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7%,其他/未知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4%。说明操作性和海难性事故是我国船舶溢油事故的主要原因

36、。按不同溢油量等级统计,溢油量小于9t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2.7%,而700t以上特大溢油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7%,为海难性事故。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沿海船舶溢油事故以小于9t小型事故为主,多为操作性事故;大型、特大溢油事故所占比例较少,多为海难性事故。事故类型统计详见图11.3-5。图11.3-5 我国沿海溢油量小于9t的船舶事故类型统计(1997-2008)我国沿海船舶溢油事故中尤其是10t以上的中型、大型、特大事故,碰撞占据主要原因,其中l049t溢油事故中碰撞事故占到总事故的55%;50699t溢油事故中碰撞事故占到69%;700t以上溢油事故中碰撞事故占到42%。由此分析表明,我国沿海危

37、害性比较大的溢油事故主要由船舶碰撞引起。事故类型统计详见图11.3-6图11.3-8。图11.3-6 我国沿海溢油量10-49t的船舶事故类型统计(1997-2008年)图11.3-7 我国沿海溢油量50-699t以上的船舶事故类型统计(1997-2008年)图11.3-8 我国沿海溢油量700t以上的船舶事故类型统计(1997-2008年)另外,综合近年来(20052008年)船舶污染事故溢油量统计分析,船舶污染事故溢油量呈明显的稳定下降趋势,我国海事部门溢油风险的控制能力稳步加强。20052008年船舶污染事故溢油量如图11.3-9。图11.3-9 船舶污染事故溢油数量年度变化趋势图(20

38、05-2008年)按照船舶类型统计,油船污染事故数量居多,占总事故数量的61%;货船发生溢油事故数量居次,占总事故数量的28%;码头施工船舶、港作船舶等其它船舶发生溢油事故比例为11%。事故中不同船型所占比例详见图11.3-10。图11.3-10 事故中不同船型所占比例图二、典型码头溢油事故1.上海高桥炼油厂码头上海高桥炼油厂(含华东石油供应站)原油成品油进出口码头,年吞吐量700万吨。19781992年的溢油事故见表11.3-2。15年期间,共发生大小溢油事故167次,平均每年11次,除一次超过100吨(665吨)外,其他都在100吨以下,多数在1吨以下,而且多发生在装卸作业过程,特别是装船

39、冒舱跑油事故较多。表11.3-2 上海高桥炼油厂码头19781992年溢油事故统计事故原因事故次数及比率分布总次数溢油量,吨0.10.1661010100100次%次%次%次%次%次%装卸油101607170.32524.854.9驳油31192064.6929.013.213.2碰撞5536024.0搁浅30301963.41033.313.3合计16710011367.84627.563.610.610.6从上表可以看出,装卸油溢油事故次数占60.5%,驳油占18.6%。2.湛江港溢油事故统计湛江港也是一个原油和成品油的港口,年吞吐量580770万吨。每年进出港的油轮600余艘次。从198

40、31991年的溢油事故统计见表11.3-3。表11.3-3 19831991年湛江港溢油事故统计年份油轮数,艘吞吐量,万吨不同溢油量的溢油次数0.110吨10100吨100吨以上1983645580.9221984657588.7491985626593.2301986651651.64011987635687.6231988627721.371989645736.631990608701.081991600770.96从上表可以看出,统计期间一共发生溢油事故188次,平均每年21次,但这些事故的溢油量都很少,几乎都在10吨以下,超过10吨的事故发生了一次,没有发生重大溢油事故。3.大连新港溢

41、油事故在大连新港20多年运行历史中,码头及其罐区共发生大小溢油事故36次,其中油罐冒顶溢油事故1次,连接码头和罐区的输油管道腐蚀渗漏2次,码头前沿作业33次。在36次溢油事故中,大部分溢油量较小,其中,1t的溢油事故32次,15t溢油事故1次,50100t溢油事故1次,溢油入海量总计为9t,大连新港溢油事故统计见表11.3-4。表11.3-4 大连新港溢油事故统计年份事故次数(次)溢油量(t)是否入海事故原因1980142是其中一次为输油管接头伸缩节密封垫失效1981165是198413是码头值班人员错开阀门,造成输油臂漏油1999110kg是输油管线腐蚀200013-4是船方原因导致油轮溢舱

42、冒油2001184否罐区错开阀门发生冒顶溢油200111否地下管线腐蚀,发生泄漏11.3.1.3最大可信事故类型对于水域环境而言,不管码头发生什么类型的事故,最终都以船载油品泄露入港口水域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以上统计资中发生事故的原因看,以责任事故、明火违章作业为最多,因设备原因引发事故次之;从事故类型看碰撞事故在运输船舶交通事故所占的比例最高;从事故溢油量分析,溢油量大的事故主要是船舶搁浅、碰撞造成的。因此确定,本项目海上风险最大可信事故为运输船舶因搁浅、碰撞造成的运输油品泄漏。风险泄漏油品确定:拟建工程原油运输量为350万吨/年,占总吞吐量的63.6%,且原油沸点较高,泄漏后不易挥发扩散,一

43、旦泄露会对周围海域造成较大危害。因此,本次评价选择原油作为泄露油品进行预测。11.3.1.4溢油概率估算及源强确定1.概率估算本次环评采用环评工程师培训教材中公式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出溢油事故概率。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由于船舶发生碰撞等事故而发生溢油的概率一般较小。因此,海上航行船舶溢油事故概率服从离散二项概率分布。研究海域通过n艘次船舶发生k次事故,则溢油事故风险概率为:式中:P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的概率;船舶不发生事故的概率;n船舶数;kn 艘次船发生事故次数;拟建工程建成后,到港船舶数110艘次/年,船舶通过研究海域不发生重大船舶事故(溢油量50t)的置信度为95%。则可得:解得P值为3.5410-3。综合上述分析,拟建工程因碰撞等事故而发生的风险事故概率确定为3.5410-3。2.源强确定根据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行)附录4中的方法一,货油载油量=油轮载重吨实载率,油轮货油实载率一般在8595%之间,本次评价油船实载率按95%计,则货油载油量约为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