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路基边坡变形监测、桥梁墩台、涵洞、桥梁预应力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沉降变形管理,及时监控各项结构物的变形量,通过对变形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变形沉降、边坡变形监测、桥涵、桥梁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变形、过渡段变形监测值达到规定的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了方便现场操作,特制定作业指导书。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
2、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变形监测室和沉降变形监测组。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1、 协调、监督、指导各总队的沉降观测工作;2、 负责项目部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的报告的汇编工作。3、 负责汇总各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并报送公司项目部及武广公司。沉降变形监测组职责:1、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和边坡变形监测工作;2、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埋设观测元器件,设置沉降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采集、观测数据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扰动和破坏;5、负责各总队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并上报
3、项目部。6、负责编写各自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报送项目部。7、负责各自总队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对每个工点(路基沉降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实施细则要求由施工、监理、设计三方在现场确定,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监测工作程序如下:第一阶段填土计划原位测试填第一层土停载制定观测方案进行动态跟踪观测修改
4、稳定路基稳定数据处理系统经理部审批 不同意 不满足监控指标 不稳定 满足监控指标采取措施元件埋设调整填土计划取得强度增长规律短期内总结阶段成果初测值调试不能稳定 下一阶段填土计划 短期内达 到稳定状态填土标高设计标高 是 否预压期观测制定卸载标准 否满足卸载要求采取处理措施 否 是再处理卸载三、变形观测范围和内容3.1路基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等。通过埋设监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坡面沉降管、静力水准仪等元件对路基进行沉降监测。3.2桥涵 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通过在结构物不同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按规定频率、
5、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不同时期的标高达到沉降变形的目的。3.3隧道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沉降观测。通过在隧道埋设沉降观测点,按规定频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不同时期的标高达到沉降变形的目的3.4过渡段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通过埋设沉降监测桩、静力水准仪等元件进行监测。3.5路堑高边坡的位移变形监测变形监测范围包括: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的路堑边坡高度20m时;3)、第“2)”条的地层
6、条件,当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4)、土质及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边坡变形控制应满足各类支护结构型式的验收标准,边坡稳定性验算应满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各类监测警戒值,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采取类比法和监测资料的分析、归类总结确定,随着监测项目的实践深入,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条件下的边坡变形评价、边坡稳定性、边坡质量的综合评估办法和控制标准。四、测量仪器配置表及管理4.1主要仪器配置表(按一个总队配置)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全站仪2”套12水准仪DS05台13经纬仪2”台14铟瓦合金钢尺3m把15电脑PIII台16测斜仪台17振弦频率检
7、测仪台18钢卷尺50m把29遮阳伞把210读数仪台111剖面沉降仪台14.2测量仪器管理1)监测小组设专人负责仪器的保管,测量仪器不得外借,使用完后及时清理并点收入库,并不得在外过夜。2)仪器使用要有记录,并有签认。3)测量仪器使用前必须经有资质单位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要进行年检,使用中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校,保证仪器精度。当发现测量仪器异常时,应及时上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分析原因并做检校或维修。4)当一般仪器被损坏时要立即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并在24小时内由当事人对仪器损坏经过写出书面材料,由测量主管工程师组织测量组工程师对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处理的报告留测量组存档,并把处理报告上报
8、工程部。5)当重要仪器被损坏时要立即报测量主管工程师,并在4小时内由当事人对仪器损坏经过写出书面材料,由测量主管工程师报工程部长,由总队工程部长组织工程部工程师对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的处理报告留总队工程部存档,并把处理报告上报总工程师。五、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观测 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计原则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5.1.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便于各观
9、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5.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5.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5.1.5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碰撞、人为破坏
10、。5.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观测断面如下:5.2.1 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时,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时,采用路基设计补遗中的A-1型监测断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陡于1:5时,采用路基设计图集补遗(下步所述断面型式均为补遗中的型式)中的A-2型监测断面。相临坡面间距50-100m。5.2.2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且基底土层厚5mH20m时,采用A-1型与B-3型监测断面间隔布设;基底
11、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A-2型与B-2型监测断面间隔布置。相临剖面间隔一般不大于50m,其中路基与桥、隧、涵等刚性构造物相连处,地形突变处,过渡段折角处必须布置B-1型或B-2型沉降监测断面。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且基底土层厚20m时,采用A-1型与B-3型监测断面间隔布设,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A-2型与B-4型监测断面间隔设置,相临剖面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其中路基与桥、隧、涵等刚性构造物相连处,地形突变处,过渡段折角处必须布置B-3型或B-4型沉降监测断面。5.2.3路堤中心填高大于等于3m,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且基底土层厚小于20m时,采用
12、A-1型与C-1型监测断面间隔布设;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A-2型与B-4型监测断面间隔设置采用A-2型与C-2型监测断面间隔设置。相临剖面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其中路基与桥、隧、涵等刚性构造物相连处,地形突变处,过渡段折角处必须布置C-3型或C-4型沉降监测断面。5.2.4路基本体采用改良土填筑的路堤,高度大于5m时,采用D型监测剖面。监测剖面布设原则与5.2.3条基本一致。5.2.5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监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布设沉降监测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中心临时布设沉降板,在基床底层顶面两侧临时布设沉降监测桩,其他部位沉降监测元件布置与预压时
13、一致,预压土方卸除且基床表层施工后路基面沉降监测布设和监测按规定频率照常进行,具体布置型式有F-110型10种,适用条件与上述A、B、C型(D型)相对应。5.2.6每一工点路堤地段监测坡面B型、C型、D型、F型(F-3F-10型)应设置基底沉降校核剖面。一般地段校核剖面数量不少于上述坡面总数的25%,且不少于1个;桥路、涵路、隧路、堤堑、桥桥、桥隧等各类过渡段路基范围校核剖面数量不少于上述剖面总数的50%,且不少于1个。5.2.7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应进行路基沉降监测,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当为一般土质地基时,基底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时采用E-1型监测断面,基底压缩层
14、底横坡1:5时采用E-2型监测断面,按每50-100m布设1个监测断面。当为红黏土、膨胀土等特殊岩土地基时,基底压缩层底横坡缓于1:5时按每50m间距间隔布置E-1与E-3型监测剖面;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5时按每50m间距间隔布置E-2与E-4型监测剖面。5.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5.3.1 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单点沉降计相结合进行观测。对于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选用武广公司统一组织招标的厂家选购,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 5.3.2 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元件除沉降
15、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1)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或2m处。埋设规格见附图1,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附图1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设置参考图(单位:mm)2)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 cm;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
16、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3)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孔口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
17、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套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在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初始读数。4)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槽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剖面沉降管在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保护。5.
18、3.3 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五1、五2条中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见沉降观测01表。5.4 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测量值的1,灵敏度为0.05mm。5.5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
19、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六、过渡段沉降观测1) 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2) 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3) 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4) 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5)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20、。七、边坡变形监测根据本管段的工程内容,选择以下几种监测方法和类型,根据边坡具体条件可设置组合型。7.1边坡地表位移监测(型)建立射线网法监测网。边坡或滑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米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路堑的路肩、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路堑以及堑顶外5.0m、10m设置监测桩。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m设照准点和置镜点。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监测边坡状态指导施工。7.2深部位移监测(型)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高超过25米(存在顺层、滑面等不利结构面时为20米以上)进行深部位移变形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置(竖直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
21、一定深度内),安装测斜管,采用测斜仪精确地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设12个监测孔。7.3桩(墙)背土压力监测(型)当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设置桩板(挡)墙或高挡墙(墙高6m)时,根据现场需要,选择有代表性地段于桩(墙)后埋设智能弦式数码压力盒,以监测土压力的大小及变化:监测断面设置间距为1520米,每个桩(墙)背设置3个土压力盒。7.4地下水渗流监测(型)当边坡地下水发育或存在渗流影响时,选择代表性工点,采用渗压计进行地下水渗流监测,在监测边坡选取12处,埋设渗压计进行地下水渗流监测。八、桥涵沉降变形监测8.1一般要求桥梁变形
22、观测应逐墩、台布设观测点,涵洞应逐个布设。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墩沉降监测可选择典型墩,但不少于设计数量的50%,台和涵洞逐个观测。8.2观测点的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身或承台上布置,如布设在承台上,观测点埋设在承台四个角,桩点垂直钻孔布设,如埋在墩身,应在侧面水平钻孔埋设。梁体变形监测点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布设点数不少于6个,在两端支点各布设两个,中截面布设两个,观测点布设在防撞墙的外侧。预制梁体徐变变形每30孔选择1孔进行监测,其他桥梁变形观测逐跨进行观测。8.3测量精度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测设利用已布设的工作基点或水准基点,测量精度符合二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观测方法按国家
23、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8.4观测频次见表2、表3、表4。表2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桥梁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桥梁,
24、一般不少于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表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表4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涵洞填
25、土施工期间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个月-个月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个月次个月个月次个月九、隧道基础沉降观测9.1一般要求1)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区段适当加密布设。9.2观测断面的布设1)一般情况下,III级围岩每400m,IV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
26、个监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隧道观测点在隧道二衬和隧底铺砌完成后,暂定埋设在离电缆沟外侧20-30cm的铺砌顶面上。9.3观测频次表5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十、路基沉降观测和边坡变形监测方法10.1沉降板10.1.1基本原理在地基表层埋设由钢筋混凝土板(或钢板)、测杆、保护套组成的沉降观测板,由人工通过水准仪测设测杆顶部的高程变化量来推断地基的总体沉降量。沉降板由钢板、测
27、杆和保护套管组成,钢板尺寸50cm50cm1cm,测杆采用40mm镀锌铁管,垂直固定在底板中心,保护套管采用75mmPVC管,测杆略高于套管顶,用顶帽封住管口 10.1.2埋设技术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埋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10.1.3测杆接长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以1米
28、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测杆,防止车辆碾撞,其周围的填料采用人工夯实。10.1.4数据采集沿线路纵向布置沉降观测水准测量高程控制网,并根据现场测点分布情况设置临时水准点,通过临时水准点进行日常观测,定期(或对测量数据存在疑问时)对临时水准点进行复核。沉降板观测要求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进行,所采用水准仪精度不低于1mm(DS05),仪器使用前应经过校验。10.2沉降观测桩采用20mm长约40cm的带弯沟的钢筋制作。待路基施工完成后,在监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用砂浆回填密实固定,
29、桩头高出地面5cm,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10.3单点沉降计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埋设要求: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mm或127mm,钻孔垂直,孔深应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沉降计安装时,锚板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如PVC管、金属管或杆)将沉降计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套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元件埋入之前应采取措施保证孔径满足安装要求,一
30、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10.4剖面沉降管可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唯一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导轮卡至于预埋剖面沉降管的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诗始端管口标高应采用水平仪按二等测量标准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埋设要点:剖面沉降管埋设位置在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剖面沉降管埋设时,应按设计用螺钉进行组装,导管用外接头连接至大于埋设长度约2m(两端各伸出1m左右),两端用管盖封住,并预先在导管内穿一条镀锌钢丝作测试时
31、来回牵引沉降仪用。剖面沉降管内十字导槽方向应与地面垂直,两头应砌筑观测坑,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目,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10.5位移监测桩采用28mm长0.6m的钢钎。待路堑开挖至设计埋桩位置后,将位移监测桩打入至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5m,桩周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初始读数。位移监测桩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监测。10.6测斜管埋设可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水平位移,测斜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借口密合。测斜是将测斜探头导轮卡置于预埋测斜导管的十字导槽内,从
32、底部每隔0.5m依次测读,并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深度处土体的水平位移。埋设要点:路堑开挖至设计埋设测斜管位置时,即应开始埋设测斜管。采用钻孔导孔埋设,钻孔导孔埋设,钻孔垂直偏差率应小于1.5%,并无塌孔、缩孔现象,软土层应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深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深度。测斜管埋设前,应按设计用螺钉进行预组装;管底部用底盖封住,用外接头连接导管至大于埋设长度约0.3m;再根据钻架高度将预装好的导管从接头处拆卸分段备用。测斜管埋设时,按预装顺序从底部分段依次埋入,相邻两段沉降测斜管随埋随接,并及时灌水入管内,直至将测斜管压入孔底就位。调整测斜管内十字导槽方向与观测断面方向一致后,安装测斜管顶盖,
33、并在测斜管周围回填中粗砂,并灌水使其密实。用水泥砂浆固定观测盒,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待测斜孔侧土回淤稳定后,连续测读数目,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进行测试。10.7土压力盒土压力盒在埋设前应进行稳定、防水密封、压力标定、温度标定等工作,并进行编号。土压力盒应镶嵌在桩或护壁内,使其应力膜与构筑物表面平齐,土压力盒背面应具有良好的刚性支撑,在土压力作用下尽量不产生位移,以保证测量的可靠性。路堤桩板墙背土压力盒埋设可在桩体钢筋笼上土压力设计埋设高度处护壁开槽安装土压力盒,将土压力盒置入其内,后浇注混凝土固定。所有信号线应穿过预埋PVC管引至桩(墙)顶平台上的观测箱内。土压力盒采用振弦频
34、率检测仪进行测试。10.8锚索计锚索计安装前应进行标定并编号。预应力锚索测力计安装是伴随着预应力锚索张拉进行的,根据结构设计要求,测力计应安装在锚固垫座上,钢绞线或在锚索从测力筒中心孔中穿过,测力计置于钢垫座和工作锚之间。安装时锚索测力计应放置平稳,如发现几何偏心过(仪器分测不等值,即为有几何偏心),应即时予以调整。锚索测力计安装定位后应及时测量仪器初值,根据仪器编号和设计编号作好记录并存档,仪器的引出电缆应引至便于测试位置的观测箱内,并妥善保护。锚索测力计采用振弦频率检测仪进行测试。十一、 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方案11.1 一般要求11.1.1 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
35、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11.1.2 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11.1.3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11.1.4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
36、,并妥善保存。11.1.5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11.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11.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增设水准基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11.2.2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11.2.3 观测网
37、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11.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11.3.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DS05或DS1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11.3.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0.50.3按国家一等精密
38、水准测量11.3.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差累计(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m)一等DSZ05、DS05300.51.50.5二等DS1、DS05DS150,DS05601.03.00.311.3.4变形监测网的观测周期1)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一般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在施工过程中应适当缩短观测时间间隔,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观测时间间隔。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2)所有元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基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元件
39、进行复测,作为正式初始读数。沉降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3)测试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十二、路堑高边坡位移变形监测频率仪器埋设后应观测几次,确定稳定的起始基准值。路堑开挖施工期:12次/天,施工完后13个月,12次/周,三个月以上,12次/月,可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稳定性和施工进程及监测类型等实际情况对监测频率进行适当调整,初步拟定各类监测的周期为一年。十三、沉降变形观测警戒值设置13.1路基沉降变形警戒值:当路基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d时,应立刻停止现场施工,并通知项目部,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
40、时采取卸载措施。13.2路堑高边坡位移监测的各类监测警戒值的确定:1)路堑水平位移达到50mm时;2)当路堑累积水平位移达到2cm,且位移速率达到3mm/d时;3)测斜曲线最大或其发展速率满足上述1、2条时;4)测斜曲线有明显的折点,折点上下水平位移差达到2cm时;5)桩板墙加固地段:侧沟平台处水平位移达到10mm或桩顶水平位移达到1/100侧沟流水面以上桩长时;6)当路堑堑顶出现裂缝时,裂缝宽度及其发展速率满足以上1、2条时。十四、元件保护1)各总队都应成立专门沉降监测小组,进行元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前应根据现场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
41、至坡脚外观测箱内,并做好观测箱的保护,对于重点路基或采用电子元件集中的地方建立采集房进行自动采集,如郴州车站。3)凡沉降板附近1m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件不受损害。4)各施工队应编制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件埋设后,制作相应地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十五、沉降变形观测测量成果的管理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的原始记录要真实,并要及时签认和整理,成果要及时反馈给施工作业班组,真正作到路基施工的动态控制,同时要把成果及时上报局经理部。当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复测,并分析原因
42、,并立即通知相关的技术负责人,由相关的技术负责人对出现异常的地段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1)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各项监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4)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路堤中心基底处沉降监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d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5)监测数据作为铺设无碴轨道前评判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及作为工程竣
43、工验收的依据。沉降变形观测成果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制沉降变形观测成果书,并编制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总结。十六、质量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16.1 质量控制要点1)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和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建立严密的控制网,定期复核控制网。2)测量元件按照设计要求埋设布置,修建必要的保护设施并派专人看守,保证监测元件不被破坏及丢失。当发现监测元件破坏或丢失时,应及时由主管测量主管工程师上报工程部,由工程部对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3)检测元件应埋设正确,在连续2-3次监测,将数据对比分析合格后,才能进行正式监测。4)为减少误差,监测务必做到三固定:固定人员、固定仪器设备、固定转点及测站,使监测工作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完成。5)保证原始数据完整,当天测量数据当天整理。16.2注意事项1)每次埋设元件要进行统一编号,仪器编号、自编号、埋设位置要记录清楚。2)要对每个断面的元器件有观测周期计划。3)观测数据有较大出入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十七、沉降观测检验项目及频率17.1主控项目1)沉降观测装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