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0700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海口市路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编制单位: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四年七月第1章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1 建设项目地点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位于海口市云龙镇西侧,南起云定路交叉口(N195215.00E1102744.18),北至横八路交叉口(N195237.73E110275.72),是一条基本呈南北走向的城市支路。地理位置详见图1.1-1。1.2 工程概况1.2建设内容及规模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位于海口市云龙镇西侧,项目全长1325.148m,红线宽度14m

2、,为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20Km/h,水泥砼路面结构。拟建道路在桩号K1+170至K1+230段经过云龙溪经雨季排洪时冲刷出的低洼水草地,需要架设一座桥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其中,电力、电信只按预留管沟设计,不考虑具体设计。1.2.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1所示。表1-1 道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项 目单 位设计参考值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km/h20路面设计标准轴载kNBZZ-100最小净高机动车道m4.5非机动车道m2.5人行道m2.5平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7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m40设超高

3、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值)m20平曲线最小长度(极限值)m40圆曲线最小长度m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0竖曲线机动车道最大纵坡(极限值)%8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极限值)%3.5最小纵坡%0.3最小坡长m60停车视距m20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竖曲线长度一般值m50竖曲线长度极限值m20其他抗震设防8度,0.3g路面设计基准期(水泥砼)年20坐标系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高程系国家85高程基准1.2.2工期安排本工程计划于2014.032015.02月安排实施,初步设想如下:2014年03月2014年07月,完成项目咨询、项目勘察及项目设计工作;2014年07月20

4、15年02月,完成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工作内容主要有: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工作(如报批、环评、勘察和资金筹措)、初步设计、施工设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安装、竣工验收。1.3工程方案1.3.1道路工程1.3.1.1平面设计拟建道路平面线形按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中心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中路网要求布置。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道路整体呈南北走向,南起云定路交叉口,北至至横八路交叉口,全长1325.148m,红线宽度14m,为城市支路。起点于云定路交叉口,起点坐标X=197766.406,Y=210291.039,沿线与14m规划路平面十字交叉,交点坐

5、标X=197918.920,Y=209990.298,沿线与横一路西段平面十字交叉,交叉点坐标X=198101.099,Y=209765.517,沿线与横九路平面十字交叉,交点坐标为X=198414.775,Y=209553.001,终点至横八路交叉口,终点坐标为X=198677.417,Y=209376.658。道路在K0+482处设置R500平曲线,平曲线交点坐标为X=197985.530,Y=209858.952,其他路段均为直线段。1.3.1.2纵断面设计拟建道路为新建市政道路工程,仅道路起点处为现状云定路交叉口,其余均为规划道路(未建设),故本项目道路纵断面拟定采用现状与规划相结合考

6、虑的方式。起点处根据云定路现状标高43.4m拟定,与横一西路交叉口处采用规划标高45.0m,与横九路交叉口处采用规划标高39.0m进行控制,终点与横八路交叉口处采用规划标高31.0进行控制。道路纵断面设计既要根据现有道路标高、现状自然地面及地下水位标高、城市防洪标高、相交道路标高等控制性标高为依据,同时又要结合控规竖向要求,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进行设计。整条线路线型平顺,即能满足行车、排水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成本。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因素,同时考虑路面排水的需要,道路纵断面设计考虑尽可能采用自然纵坡,最小坡度按照0.3%控制,最大纵坡按照3.0%控制,道路沿线最大填挖高度在6.9m左右,位

7、于拟建桥梁桥台后方。 1.3.1.3横断面设计根据现场踏勘以及对该区域实际交通情况分析,本设计建议采用规划断面形式。市政道路采用14m断面形式,即:3.0m(人行道)+4.0m (车行道) +4.0m(车行道)+3.0m(人行道)=14.0m。详见附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根据规划,拟建道路规划断面形式均为单块板式,车行道采用双面直线型横坡,坡率为1.5%;人行道采用单面直线反向型横坡,坡向车行道,坡率为1.5%。项目横断面详见图2。 图1.1-2 项目横断面图1.3.1.4道路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方案清除表层0.5m厚耕植土、杂填土再进行填筑,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跞(角跞)

8、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可按现场开挖低液限粘土或粘土质砂。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采用重压型压实标准,不同层位的压实度要求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第12.2.4条的规定,路基填料要求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G 1-2008)第6.3.12条和第3.3.1条的规定(重型击实标准)。表1-2道路工程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重型)(%)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2610下路床308092410上

9、路堤8015091315下路堤150以下90215零填及挖方路堑路肩03092610308092410注:粗粒土(填石)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2/3。路床填料CBR值达不到规定时,可掺石灰或其他稳定材料处理。路堤基底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压实。路基土不得含有草、树根、淤泥等生活垃圾土、腐殖土,粒径超过15cm的土块应打碎。土基(不论路堤或是路堑)必须用重型压路机或等效碾压机械进行碾压;如过湿,发生“弹簧”现象,应采用挖开晾晒换土,掺粒料等措施处理。在铺筑路堤前,如原地面横坡(含纵向方向)陡于1:5时,为了保证填土路堤的稳定性,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并加以夯实(人工夯锤或小型夯击机);每级台

10、阶的宽度为1.0m,其高度为30cm,台阶顶面应作成4%的向内倾斜横坡,以增加填土稳定性。(2)路基处理方案换填砂土方案换填是通过清除浅层软土后回填力学特性良好的砂性土。具体处理方案为:清除地表存在的软土层至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的粗砂层,换填力学性能良好的砂性土至设计路床顶标高,回填碾压完成后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大于30Mpa,然后按设计要求压实度分层填筑路基土。换填碎石方案换填碎石是指在地下水埋深较浅路段换填碎石的方法,降低地下水水位以达到提高路基承载力的方法。处理方案为:清除路槽底以下80cm厚的软土层,然后回填80cm厚的碎石,使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片石基础(碎石嵌缝)+碎石找平方

11、案片石基础(碎石嵌缝)+碎石找平是指在浅层软土(鱼塘、水塘或水稻田等)中片石基础(碎石嵌缝)+碎石找平以达到提高路基承载力的方法。处理方案为:填筑片石基础(碎石嵌缝),然后铺筑20cm厚碎石找平层,最后,回填力学性能良好的砂性土至设计路床顶标高,使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本项目路基处理方案均为暂定,待下一阶段地质勘察资料完善后,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情况再相应调整地基处理措施。(3)路基防护本项目道路沿线范围内,在一般零填、低填和浅挖路段采用植草皮防护即可,在填挖高度大于6m时采用浆砌片石网格护坡,填方路段路堤边坡按1:1.5自然放坡,挖方路段路堤边坡按1:1自然放坡。因在桩号K0+320

12、至K0+860段南侧紧靠道路红线外设置浆砌片石排水边沟,边坡防护采用满铺浆砌片石护坡,边沟底高程与道路设计高程高差约3.0m,故在该桩号范围内道路南侧设置人行道栏杆,栏杆样式采用混凝土栏杆,长度共计540m。1.3.1.5道路路面设计从经济指标考虑,水泥砼路面结构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造价要小,且使用年限长;从技术指标方面考虑,水泥砼路面养护工作量小;因此结合该道路所处区域和与之相交的在建或已建成的道路如云龙产业园道路、云定路结构型式(刚性路面)以及使用功能,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推荐采用刚性路面结构形式(水泥砼路面)。综上所述,拟建道路车行道采用水泥砼路面结构。表1-3 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表 名

13、 称单 位市政道路备 注道路等级支路车行道水泥混凝土路面cm22抗弯拉强度不小于4.5MPa5.5%水泥稳定碎石cm20级配碎石cm18总厚度合计601.3.2交叉工程本工程设计范围道路沿线交叉均为平面交叉,本项目支路与支路交叉口及支路与次干路交叉口均采用减速让行方式组织交通,并设置监控设施。支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采用交通信号控制,并设置监控设施。1.3.3桥梁工程(1) 用地概况拟建道路在桩号K1+170至K1+230段经过云龙溪经雨季排洪时冲刷出的低洼水草地,该水草地远期规划为河流,水草地现状宽度约60m,底面标高约24m,与两侧山坡间存在陡坎。水深约0.5m。水草地地表有不规则河沟漫流而过,

14、水深约0.5m。(2)桥梁设计技术标准1)桥梁荷载等级:城-A级,人群荷载:3.60KN/m2;2)桥面宽度:桥梁全宽14.5m=(0.25m栏杆+3.0m人行道+4m车行道+4m车行道+3.0m人行道+0.25m栏杆);3)桥梁横坡:车行道双向1.5%,人行道单向1.5%;4)结构安全等级:一级;5)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30g;6)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7)桥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8)设计洪水频率:1/100;9)高程与坐标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海南海口独立坐标系。(3) 结构设计方案1)桥型方案综合考虑各类桥型的优缺点,考虑本桥跨径较小,因

15、此推荐采用结构简支的梁式桥型方案,其结构简支受力明确,桥面连续行车舒适,上、下部可同时施工,施工工期短,封闭交通时间短,社会影响小,投资造价省。2)上部结构设计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跨径20m,梁高95cm,单片梁宽1.24m,梁与梁之间设置1cm的铰缝。在空心板与支座接触处预埋调平钢板,以保持橡胶支座良好的受力状况。桥面现浇层为10cm厚C50混凝土,其上铺设10cm厚混凝土路面,全桥共设置2道伸缩缝。3)下部结构方案根据现场情况及施工条件,桥台的选择形式主要有桩柱式轻型桥台,重力式U型桥台,肋板式桥台等,基础类型可根据地质情况采用扩大基础或桩基础。桩柱式桥台是将钻孔桩基础向上延

16、伸作为桥台的台身,在桩顶浇筑盖梁。其优点是材料用量经济,施工简便,适合平原地区建桥使用;缺点是跨度不宜做的太大,需在台前放坡以抵抗台后填土压力。重力式U型桥台的优点:自重较大,抵抗台后填土压力的能力强,稳定性好,抗震能力好。缺点:由于自重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桩基肋板式桥台为埋置式桥台,是将钻孔桩基础上做承台接肋板,肋板顶浇筑盖梁。适用于填土较高,地质不太好的桥位;缺点需在台前放坡以抵抗台后填土压力,对河道压缩较多。根据现场情况及施工条件,桥台结构形式推荐采用桩基肋板式桥台。4)附属工程设计a、照明工程:桥上设置2对照明灯杆; b、排水工程:设置纵向坡实现桥梁纵向排水,横向排水设置双向1.

17、5的桥面横坡、并在人行道下设置泄水管排入河中;c、桥面铺装:采用100mm厚C50混凝土现浇层,顶上铺设100mm混凝土路面;d、车行道横坡:双向1.5%;人行道横坡:单向1.5%;e、伸缩缝:全桥共设置2道伸缩缝装置,分别位于两桥台处;f、两侧栏杆均采用花岗岩栏杆,以满足景观需要,栏杆高1.1m。1.3.4.雨水工程 依据道路竖向规划及考虑未来周边地区场地的开发利用等因素,将在设计道路预埋雨水管,拟建道路南侧存在一现状河沟(云龙溪),河沟上游为云龙水库,河沟宽度约13m,深2m,为云龙水库泄洪沟。本项目道路雨水可排入云龙溪。1.3.5污水工程依据道路竖向规划及现场实际情况,拟建道路污水管道接

18、入纵二路工业园区段污水系统,后排入云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设计道路有60米(桩号K1170至K1230段)为设计桥涵,此段污水管采用两根平行倒虹渠管,管径大小为di1000,(由于下游纵二路工业园区段污水管道尚未实施,故建议尽快完善拟建道路下游基础配套设施,以确保拟建道路收集污水能顺利排入云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污水管径均为di1000mm。1.3.6附属工程1.3.6.1照明工程(1)照明电源本工程道路负荷等级为三级,路灯总负荷约为9.02KW。考虑到低压供电半径的影响、供配电系统的经济性、道路周边景观照明用电、交通信号灯用电及未来道路照明用电的考虑,在道路终点北侧人行道边设置一台箱式变电站,

19、10KV电源就近引自城市电网。变压器容量为30KVA,供电半径约为700米。箱式变电站为钢制一体式结构,防水,防尘,无安全绝缘距离,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要求箱式变电站的负荷正常运行,进线电源以电缆直埋形式穿热镀锌钢管进变电站。(2)光源比选表1-4 光源比选表光源性能高压钠灯LED灯优点发光效率高、耗能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不诱虫、技术成熟、施工方便、寿命长、运行可靠、造价低。 光效更高、耗能更少、适用性强、安全性高、响应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多色发光、显色性较高。缺点显色性较低。 光效较低、地面对LED灯光的反射率低、造价较高。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工程造价、照明效果及将来路灯管养维护,推荐

20、采用高压钠灯方案。(3)照明布灯方式及灯具选择道路横断面形式为3米(人行道)+8米(动车道)+3米(人行道)=14米。根据道路横断面布置,并参照海南省城市道路照明方式设计导则(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年5月),道路照明方案布置如下:沿道路一侧人行道单侧布置单杆单挑路灯,灯杆高为8米,功率为100W,安装间距为28米左右。主要交叉路口处布置10米高、功率为250W的单杆单挑路灯以加强路口处照明。路灯光源都为高光效高压钠灯。 根据以上布灯方案,机动车道照明计算结果如下:平均照度维持值为12lx,平均亮度维持值为0.82cd/m2,照度均匀度最小值为0.47,功率密度值为0.49W/m2。路

21、灯灯杆采用热镀锌喷塑灯杆。灯具采用配光合理,重量轻,强度高,外型美观,防水防尘耐腐蚀的半截光型灯具。 (4)照明控制本工程照明控制采用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完成全夜灯与半夜灯的控制。路灯自动控制采用电脑时控仪,并使其设备统一纳入市路灯微机监控系统进行管理。后半夜降低路灯功率运行。(5)照明线路敷设照明干线采用YJV22-0.6/1KV型电力电缆直埋地暗敷,每一回路上采用三相间隔配电,穿越路口处穿镀锌钢管保护。每杆路灯预埋PVC管,电缆直埋形式穿PVC管管进灯杆。 (6)防雷及接地低压采用TN-S接地系统,箱式变电站设置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路灯设置重复接地装置,每灯一根接地极(

22、L50505 l=2.5m)与-40x4热镀锌扁钢及路灯基础不少于二根主筋及灯杆固定螺栓相焊连构成。所有灯具、灯杆等金属体均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1.3.6.2交通工程拟建道路车行 道划分型式:8m=0.25m(路缘带)+3.75m(车行道)+3.75m(车行道)+0.25m(路缘带)。本工程设计范围道路沿线交叉均为平面交叉。支路与支路交叉口及支路与次干路交叉口均采用减速让行方式组织交通,并设置监控设施。次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采用交通信号控制,并设置监控设施。1.3.6.3人行道及无障碍设施工程(1)人行道及过街设施实现道路主要交通功能,即机动车的通行能力的同时,应保障在交通中处于

23、弱势地位的行人通行权的完全实现。行人过街系统包括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其作用在于引导和规范行人从指定地点横穿道路。在本项目中行人过街方式优先选择平面过街方式。在各交叉口采用路面标线的方式设置人行横道,并结合周围地块开发及行人流量的特点在路段中间适当加设人行横道,人行横道设置宜在300m以内。为确保行人安全性及舒适性,除了考虑标识导向的大小、高度和内容外,还需要考虑夜间的利用,同时对环境起到美化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表1-5 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表名 称单 位市政道路备 注道路等级支路人行道人行道砖cm6M10水泥砂浆cm34%水泥稳定碎石cm157d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总厚度合计24(

24、2)无障碍设施无障碍环境是当今城镇环境建设的主流之一,是城镇道路、交通及建筑物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无障碍设施在各地的建设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本工程无障碍设计主要考虑缘石坡道的设计和盲道设计。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型,其宽度可小于人行横道宽度或与之等宽,位置要相互对正。在十字路口需设4对共8座,丁字路口需设3对共6座缘石坡道。在小型路口或沿线单位出入口应采用单面坡型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为1/101/12,正面坡的宽度不得小于1.20m,坡面要做到平整而不光滑,以方便轮椅通行。人行道上的盲道可与缘石坡道衔接,但彼此应相距

25、2030cm。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行走中最方便和最安全的地带。在城市主要通道的人行道上需设置盲道,协助视觉残疾者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向前行走。为了指引视觉残疾者向前行走和告知前方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出现变化或已到达的位置,将盲道分为行进盲道(导向块材)和提示盲道(停步块材)两种。盲道宽度随人行道的宽度而定,但不得小于0.40m。在人行道中,盲道一般设在距绿化带或树池边缘2530cm处。盲道应躲开不能拆迁的柱杆和树木以及拉线等地上障碍物。地下管线井盖可在盲道范围内,但必须与盲道齐平。1.3.6.4绿化工程道路标准段两侧绿化带选择以树姿优美、冠大浓阴、生长较快的常绿乔

26、木,树冠与树高必须与道路环境空间尺度相适应。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种植低矮灌木、花木和草皮,行道树间距按6m进行布置。1.3.7占地、拆迁及土石方工程1.3.7.1 占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范围内存在部分民房,房屋结构类型主要有砖砌结构和砼结构。本工程实施前,需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需征地面积暂估41.78亩;需拆迁房屋面积暂估630。征地拆迁费用详见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估算表。本项目征地拆迁补偿费仅为暂估,具体数量及费用建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另行委托评估单位进行评估。1.3.7.2土石方工程由本项目道路的纵断面设计来看,道路的大部分路段为填方路段,外借土方较大。根据项

27、目可研报告提供土石方量,道路工程产生的挖填方和弃方量见表6。表1-6 土石方明细表序号表土(m3)填方(m3)挖方(m3)备注总 计9275.92422404.81420832.006 根据土石方明细表,项目总挖方量30107.930m3,总填方量为22404.814m3, 土方需外借1572.808 m3。用于绿化用土表土9275.924m3挖方总量30107.930m3路基填方22404.814m3总需借方1572.808m3m3图1-3 土石方平衡图4、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根据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本项目为和海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同意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

28、施完善工程项目立项的复函(海发改投资函【2014】624号),拟建道路为云龙镇的规划道路,云龙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中之一。详见图6.3-1。因此,该道路的建设是符合总体规划的。第2章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2.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二一四年七月份海口市环境质量状况,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在7月18日至7月21日期间无法正常工作,无法获取这4天的监测数据。7月份,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7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27天。全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29、)月均值分别为6g/m3、15g/m3、26g/m3和11g/m3,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是0.6 mg/ m3,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是58g/m3。因此,评价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2.2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为了了解项目区域的噪声现状,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委托三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道路沿线的进行监测,监测时间为2014年8月4、5日。(1)监测布点该项目属于新建工程,根据项目特点和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布局,评价单位委托三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道路沿线的4个代表性点进行监测。 (2)监测时间、频率连续2天监测,每天监测2次,昼夜各一次。(3)

30、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1(4)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结果见表2-1。表2-1 项目监测与统计结果 单位dB(A)序号监测点监测时间监测结果LeqdB(A)备注1#场地东侧2014.8.4昼间48.2夜间43.72014.8.5昼间47.6夜间42.32#场地南侧2014.8.4昼间54.7夜间44.92014.8.5昼间53.9夜间44.53#场地西侧2014.8.4昼间46.2夜间41.72014.8.5昼间47.1夜间41.34#场地北侧2014.8.4昼间52.3夜间43.52014.8.5昼间51.9夜间43.3(4)现状评价从以上监测结果可看出,本公路所在区域沿线监测点现状噪声值昼

31、夜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 2.3 生态环境现状2.3.1生态评价范围评价单位于2014年10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该区自然环境的特点,主要调查了该区陆生植被。评价范围为2014年云龙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项目用地范围及道路两侧200米。评价区内的自然概况:土壤为砖红性红色土,含沙少粘性大,透气性较差。该区域现有植被有村庄植被、人工林和苗圃。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村庄周边,人工林主要有橡胶林和槟榔林,苗圃总面积约300m2,栽培各种绿化树种和花卉。具体分布情况见植被分布图。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范围内合计有111种,隶

32、属46科。其中蕨类植物1科,1种;被子植物45科,11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36科,86种;单子叶植物9科,24种。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不存在保护物种,详见附录。2.3.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1、植被类型:(1)村庄植被:主要分布于村庄周边。主要为菠萝蜜+刺竹+苦楝半自然群落,其间生长有椰子树、印度紫檀、杨桃、菠萝蜜、变叶木、发财树、柚子、刺竹、苦楝、黄皮、橡胶、飞机草等。 (2)人工植被橡胶林槟榔林苗圃2、植被类型分析(1)村庄植被:菠萝蜜+刺竹+苦楝半自然群落。主要主要分布于村庄周边,菠萝蜜+刺竹+苦楝为主要建群种,其间生长有椰子树、印度紫檀、杨桃、菠萝蜜、变叶木、发财树、柚子、刺竹、苦楝、黄皮、

33、橡胶、飞机草等。该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较复杂,植物群落高度一般在5-10m左右。群落结构分3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覆盖度达60%左右,生物量为8-10kg/m2,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85。(2)人工植被现状分析橡胶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单优群落,橡胶林树龄约2-15年不等,也有刚种植的。分布调查区的西面和南面,面积约有800余亩,平均高约17米,胸径约18厘米,株行距35米,覆盖度约55%,生物量约31/。林下和边缘地段有阴生植物群系:海芋、假蒟、柊叶等。林下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68。槟榔林:槟榔(Areca

34、catechu) 单优群落,平均树高约35米。调查估算生物量为2.04.5kg/m2。苗圃苗圃是生产草本花卉的基地。从事花卉的引种、繁殖、培育以及生产、销售幼苗、盆花、切花、种子等工作。主要分布在调查范围的东面,总面积约300m2,主要以种植景观用的发财树、散尾葵、大王棕为主,株行距约80cm100cm。调查估算生物量为2-3kg/m2。第3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控制措施3.1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3.1.1 污染物类型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3.1.1.1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

35、尾气污染。(2)运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源主要为行驶在道路上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等。3.1.1.2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施工期产生的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2)运营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营运期产生的废水污染源主要为路面径流时的悬浮物等。3.1.1.3 噪声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噪声污染排放情况在项目施工建设阶段,主要的噪声源是各类机械的辐射噪声和运输材料车辆的交通噪声,噪声声级为90120dB(A)。(2)运营期噪声排放情况道路建成后营运期噪声源主要是道路行驶的各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3.1.1.4 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情况(1

36、)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情况项目的实施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等。(2)运营期固体废物污染情况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沿途会洒落一些物体,如砖块、瓦砾等。行人在行驶时,也会抛弃一些垃圾。3.2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本项目评价重点保护目标为周围环境居民点和水系环境,敏感目标见表3-1及图2.7-1。根据对拟建道路沿线环境的现场调查,沿线环境敏感点见表11。 表3-1 本道路沿线环境敏感点一览表序号桩号名称方位(由起点向终点)首排距中心线(m)环境特征保护级别1K0+000山湖海南侧20居住环境大气环境一级;声环境1级2K0+250- K0+350卜典村穿越0居住环境

37、3K1+170-K1+230云龙溪穿越0水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类标准4全线园地、农地两侧0生态环境3.3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3.3.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3.1.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在路面均采用商品混凝土路面结构。在道路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路基开挖及路基填筑等施工过程,如遇大风天气,会造成粉尘、扬尘等大气污染;水泥、砂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如运输、装卸等方式不当,可能造成泄漏,产生扬尘污染;物料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及施工场地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尘土。本项目评价范围200m内主要敏感点为居民区,因此,如果在路面施工、材料运输、

38、拌料等过程中,不采取防尘措施,产生的粉尘将对200m范围内的敏感点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污染,特别是基层完工而面层未铺设阶段,施工车辆在路面行驶时,将卷起大量扬尘对周围空气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受施工扬尘污染较严重的是道路两侧200m内的敏感点。此外,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行驶时也会产生大量扬尘。为控制扬尘的污染,工程中将采取洒水措施,禁止大风天气施工,并合理确定施工场所。采取上述措施后,粉尘影响和污染程度会明显减轻。3.3.1.2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3.3.1.2.1施工生产废水影响分析施工生产污水主要是SS较高的泥浆废水和清洗修理机械产生的含油污水,禁止直排,防止污染水体和土壤,也不能直接排入道路正

39、在建设中的市政管网。施工区应修筑集水沟,并设置沉砂池,并定期清理,对于泥浆水可沉淀后用于路面洒水。最大程度控制减少对沿线水体产生的不利影响。3.3.1.3 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噪声干扰最为严重的是路基施工,主要声源为推土机、载重汽车和挖掘机等。土石方调配、材料运输作业由于干扰源流动性强,受其影响的人数较少,且这种影响多限于昼间,具有不连续性,一般能被民众接受。3.3.1.4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本项目建设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道路建设产生的废料、构(建)筑物迁拆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弃土方。(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7.5t/a(平均100人,250天,0.03t/d人)

40、,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2)拆迁垃圾及建筑垃圾拆迁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945t,施工建筑垃圾产生量约557t。运往当地环卫局渣土所规定的地点进行处理。(3)弃土方项目总挖方量30107.930m3,总填方量为22404.814m3, 土方需外借1572.808 m3。3.3.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3.2.1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道路投入使用,产生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成分为CO、NOX和碳氢化合物。CO是汽油燃烧的产物;NOX是汽油爆裂时,进入空气中氮与氧化合而成的产物;碳氢化合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

41、成比例增加,与车辆的类型以及汽车运行的工况有关。随着交通量的增长,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的影响也增长。道路建成后在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汽车尾气排出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且本项目沿线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很好,大气环境容量较大。产生的汽车尾气能较快在大气中扩散,总体而言,营运期汽车尾气对项目区域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3.3.2.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道路营运后,由于汽车尾气所产生污染物(SS、油类等)随天然降雨产生的路面雨水径流而进入道路设置的雨水管沟,通过地表径流和管沟排放。由于道路所处地区的降雨比较多,所以汽车污染物随路面水径流将对水域产生一定的影

42、响,但是鉴于雨水属于比较清洁的水体,其对该水域产生的影响不大。3.3.2.3 运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本道路评价范围范围内居民点和村庄的名称、各敏感点最靠近道路的住户离道路车道的距离以及所受到的交通噪声与本底噪声的叠加值,见表3-2。表3-2 沿线敏感点所受交通噪声(单位:LAeq,dB)序号敏感点名称第一排房屋离道路红 线距离(m)预测时段预测结果及分析标准dB(A)昼达标与否夜达标与否昼夜42.39卜典村02015年50.83达标43.57达标60502021年51.04达标43.79达标2029年51.32达标44.50达标2山湖海202015年50.37达标43.24达标60502021

43、年50.42达标43.29达标2029年50.49达标43.47达标根据表3-2中预测结果,昼夜间,所有居民敏感点噪声值达到相应声功能区标准;本工程竣工营运后敏感点处的环境噪声的预测值需考虑敏感点处声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适当修正后再与噪声本底值叠加而成。修正交通噪声值时综合考虑敏感点处的地形、与路面的高差、绿化植被等因素。通过噪声叠加预测:距离道路最近一排房屋在预测年限内的昼间和夜间噪声值均符合2类标准,项目建成后对周边村庄的声环境影响不大。实际中居民点到道路均有墙体隔音,其实际超标值会相应减少。3.4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排放情况3.4.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3.4.1.1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1)

44、使用商品混凝土,严禁施工队自行使用混凝土搅拌机。(2)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采用洒水抑尘措施,控制施工现场扬尘,减轻干燥天气施工场地风起扬尘污染。(3)运输车辆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要求。(4)在居民点路段施工时应多次洒水防尘,减少其对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对拌合站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如配戴口罩、风镜等。(5)加强施工现场车辆管理。建设施工工地出入口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并配备专门的清洗设备和人员,负责清除驶出施工工地运输车辆车体和车轮的泥土,车体和车轮不得带泥土驶出工地。对施工车轮经常进行维修,减少尾气排放。所有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封盖严密,不得撒楼。(6)渣土等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必须采取湿式作业。对施工场地的裸露地面采用定期洒水等防尘措施,在风速较大时要加大洒水量和洒水次数。(7)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大风天气。对所有堆料场均采取半封闭或覆盖措施,在装卸时应文明作业,严禁凌空抛洒。遇到可造成扬尘污染的风力时,应停止土方施工,并采取防尘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