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1008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本)建设单位: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平谷投资管理分公司评价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一三年十月目 录一.建设项目概况1(一)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项目地点12.项目背景1(二)建设项目概况21. 建设内容22. 生产规模24.建设周期35.项目投资3(三)项目规划符合性及选址环境合理性分析31.城市规划符合性分析32.依托设施完善性分析9(一)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1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1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11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114.声环境质量现状11(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11

2、.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12.环境影响评价重点12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2(一)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排放方式及其达标情况,影响途径、方式和范围12(二)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13(三)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131.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132.建设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16(四)环境敏感区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17(五)污染排放执行标准及达标情况181.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达标情况182.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达标情况19(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19(七)建设项目经济损益分析结果20(八)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201.环境监

3、测计划202.环境管理计划20四.公众参与调查分析21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2一. 建设项目概况(一)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项目地点项目位于平谷区现状中心城区的西北边缘,规划平谷新城02街区B10、B18地块,属于平谷二号地(二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用地范围。项目区东至西外环路,西至岳各庄西街,南至贾各庄南街,北至贾各庄北街。项目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图1 项目区域位置示意图2.项目背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平谷加快建设生态涵养区新城,重点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中心功能,带动区域城市化,成为区域性新城;建设便利高效、宜业而有活力、宜居而有魅力的新城。“十一五”以来,平谷区的生产生活

4、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商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房地产开发滞后、住宅和商业地产供应不足等问题。根据平谷区“十二五”规划,平谷新城布局分为城市中心区、商务休闲区、工业集聚区三大板块。“十二五”时期,平谷将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大力推进新城西扩,全面改造旧城面貌,打造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支撑、生态宜居的新城。加快中心镇建设,提高人口集聚效应,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到2015年,城市化率力争达到60%”。本项目位于平谷规划新城核心区西部,随着其南部平谷区一号地块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及平谷二号地(一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开发完成已完成入市交易、西部大兴庄镇白各庄新村土地一级开发

5、项目的实施、北部小辛寨村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拟实施,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则对全面改造平谷旧城面貌,推动平谷区城镇化的发展,改善全区的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平谷区的城市形象,打造宜居新城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新城西扩”的重要工程。本项目未来的二级开发建设,将带动周边区域的配套设施、住房建设、商业配套建设的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区域全面、和谐发展。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位于平谷区现状中心城区的西北边缘,紧邻洳河,周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具备完善升级发展的条件。通过本项目开发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平谷区域城市功能,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同时规划轨道交通平谷

6、线从地块南侧通过,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综合利用,推动轨道交通平谷线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二)建设项目概况1. 建设内容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用地范围内涉及贾各庄及小辛寨村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地上物的拆除、清理;居住区规划范围内所包含的房屋建筑工程及相应配套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8820.4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约48820.4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0046.14平方米,其中地上约117167.9平方米,地下约12870.24平方米。2. 生产规模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平谷分局关于平谷区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

7、(二、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规划方案的审查意见(平规意字2012003号),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8820.4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约48820.4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0046.14平方米,其中地上约117167.9平方米(含定向安置用房约114359.04平方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约2723.86平方米、人防出入口约85平方米),地下约12870.24平方米(含车库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及存储用房等),具体如表2.1-1所示。表1 安置房设计经济技术指标表项目数量单位总建设用地面积488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0046.1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7167.9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43

8、59.04平方米配套面积2723.86平方米人防出入口8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870.24平方米其中设备用房1232平方米地下车库4360平方米自行车库3880平方米戊类库房3398.24平方米人防建筑面积7563平方米4.建设周期项目建设按规划设计分B10、B18两个地块同时进行,项目预计开工时间2013年底,于2015年全部达到入住条件,项目施工周期约18个月。5.项目投资本项目工程总投资47600万元,全部由建设主体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平谷投资管理分公司自筹解决。(三)项目规划符合性及选址环境合理性分析1.城市规划符合性分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北京城市总

9、体规划(2004年-2020年)已获国务院批复通过,规划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世界著名现代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布局如图9.2-1所示。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

10、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四个次区域包括中心城次区域、东部次区域、西部次区域、山区次区域。本项目位于中心城次区域内,中心城次区域发展导则为“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房地产业是北京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政府行业管理与服务,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

11、展。在严格遵循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住宅质量与水平,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注重社会公平,积极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图2 北京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本项目建设内容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该区域的定位以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城市布局和形态走向完善的新阶段。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城市群加快形成,对核心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布局总体架构已经确立,开始进入调整完善的关

12、键阶段。推动城市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更加注重总结把握特大型城市在建设、发展、布局、管理上的规律,立足更大空间范围塑造城市,持续推进城镇体系和功能布局完善,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北京“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是:坚持分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把优化区域功能配置、完善空间布局形态作为重要支撑,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加快推进新城功能完善和新区发展,更加注重薄弱地区发展提升,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 与平谷区“十二五”规划

13、的符合性分析根据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平谷区“十二五”期间发展指导原则是“坚持加快城市建设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并举,构建以更多惠民措施为基础的和谐、宜居城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和建设小城镇,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优化村庄布局,节约土地资源。着力做好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民众。坚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举,加强软硬件建设,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均衡化发展,努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积极构建和谐平谷。”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

14、定位,平谷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新城核心区、城市拓展区、新兴产业区、生态旅游区。其中:新城核心区:包括滨河街道、兴谷街道、平谷镇,是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分布区,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房地产业。城市拓展区:包括大兴庄镇、王辛庄镇、山东庄镇,是新城西扩及兴谷开发区向北、向东发展的后备区域,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业及都市工业。新兴产业区:包括马坊镇、马昌营镇、峪口镇、东高村镇,是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物流产业、教育产业、新能源产业及音乐文化产业。生态旅游区:包括刘家店镇、大华山镇、熊儿寨乡、镇罗营镇、黄松峪乡、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

15、夏各庄镇,是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重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以高端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根据“十二五”规划,平谷区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努力将平谷打造成为首都生态第一区。图3 平谷“十二五”规划布局图本项目位图4平谷新城功能结构分析图“十二五”规划明确平谷区发展方向以洳河两岸开发为突破口,推动新城西扩,建设平谷“西大门”,并适当向北

16、发展。并将新城布局分为城市中心区、商务休闲区、工业集聚区三大板块。平谷二号地(二、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位于平谷城市中心区西部,平谷新城西侧洳河以东。项目涉及的平谷镇、王辛庄镇分别位于平谷区“十二五”规划布局中的新城核心区及城市拓展区,区域功能定位是作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区并兼顾新城西扩及兴谷开发区向北、向东发展的后备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房地产业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平谷二号地(二、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使得平谷区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是大力推进新城西扩,全面改造旧城面貌的重点项目,打造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支撑、生态宜居的新城。可加快中心镇建设,提高人口集聚效应

17、,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并提升城市化率。平谷土地一级开发二号地项目(二期、三期)定向安置房项目为平谷二号地(二期、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回迁安置用房,位于平谷二号地(二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用地范围内,涉及平谷区王辛庄镇小辛寨村及贾各庄村。该项目的建设将对平谷二号地(二期、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形成有效推动,并将综合体现所在区域城市中心区发展方向:加快实施府前街行政办公区整合、老旧小区改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全面提高商业、办公、居住等城市功能。加强文体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本项目用地现状大部分仍是农用地为主的村集体土地,现状城市化程度较低。随着其南部平谷

18、区一号地块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及平谷二号地(一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开发完成且已经完成入市交易、西部大兴庄镇白各庄新村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一期、二期)的实施、北部小辛寨村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拟实施,平谷二号地(二期、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全面改造平谷的旧城面貌,对打造宜居新城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新城西扩”的重要工程。而本项目作为平谷二号地(二、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定向安置房项目,其开发建设将对一级开发项目的开发进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其开发建设将会改善项目区域的整体城市环境,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工资水平及生活水平,推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经分析,本项目开

19、发符合规划要求,是平谷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工程。项目区位置图5 平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依托设施完善性分析排水可行性本项目产生的污水主要为住宅生活污水,废水经化粪池消解后各污染物的浓度能够满足排放标准排入当地市政管网,最终进入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排水量占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万m3)的0.48%。项目排水方案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可行的。清洁能源使用可行性本项目周边地区已经敷设天然气管网,因此居民日常生活燃料等采用天然气是可行的,天然气属清洁能源,本项目在营运期可以大大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供热可行性本项目采用市政集中供热。热源来兴谷锅炉房。兴谷锅炉房供热范围为

20、新平北路以前,台城路以西,平瑞街以南,洳河以东,本项目在该供热厂供热范围内。目前,兴谷锅炉房供热规模约280MW,已供热面积约2470万m2,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30046.14m2,地上建筑面积117167.9m2,其中地下部分不供暖。平谷区市政市容管理局同意本项目实行集中供暖(见附件),所以兴谷锅炉房能够为本项目供热提供可靠保障,供热方案可行。项目一级开发将新开热力接口,项目区将在贾各庄北街(城市支路)、贾各庄南街(城市支路)铺设热力管线,其中贾各庄北街需铺设管径为250mm热力管线280米,贾各庄南街需铺设管径为350mm热力管线450米。场地适宜性分析本项目平谷二号地(二期、三期)定向安

21、置房项目用地性质为R2二类居住用地,二级开发建成后可为平谷二号地(二、三期)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提供定向安置房。项目用地现状大部分仍是农用地为主的村集体土地,现状城市化程度较低。项目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将完成地块范围内征地、地上物拆迁、场地平整等工作,达到“三通一平”的条件(即通临时电、临时水、通路,除管井、围墙拆除和树木伐移外,场地自然平整),此外项目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也已基本完善,项目区达到了基本建设条件。因此该区域进行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一)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2013年9月7日至9月13日在项目区及项目区南侧北京联合大学平谷校区的现场监测结果

22、表明,项目区域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TSP及PM10等各指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13年9月10日和11日项目西侧洳河干流水质监测结果,地表水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及石油类等指标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类标准相关限值要求,地表水质无法满足水质功能要求,水质一般。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9月7日,在项目区附近贾各庄、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北侧、岳各庄村分别取样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区域地下水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

23、3)中类标准相关限值要求,地下水水质较好。4.声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9月10日和11日,在项目区及四周附近进行了噪声质量监测,监测结果白天最值为52.9dB,夜间最大值为43.1 dB,完全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大气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本项目大气评价范围主要以地下车库排放点为中心,直径为5km2的圆形区域。声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考虑本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声环境评价范围为:场界外200m范围。水环境

24、:本项目部分污水进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项目在平谷区洳河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距离本项目西南约3km处),所在地块一级开发负责铺设污水管网,本次地表水评价范围为本项目外排污水至污水处理厂。本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具体包括:以项目用地边界分别外扩2km范围内的区域。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考虑本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为:场界外200m范围。2.环境影响评价重点(1)分析本项目污水排放状况,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和减缓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分析本项目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2)分析并预测本项目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情况及其对

25、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3)分析并预测本项目噪声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外界交通噪声对本项目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4)分析并预测本项目垃圾的排放情况,提出一般固体废物的处理措施;(5)分析施工建设及营运使用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控制恢复对策。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一)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排放方式及其达标情况,影响途径、方式和范围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施工扬尘和运输土方、管材的机动车和挖掘、埋管等施工机械等的尾气排放,特别是重型柴油车尾气。在严格实施各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将项目施工期环

26、境影响降至最低,达到可接受水平。运营期项目运营期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源为地下车库排风系统排放的汽车尾气和居民生活废气,通过加强通风管理等可实现地下车库排放废气达标排放,居民生活废气主要为天然气燃烧废气,能够满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优小。项目运营期废水排放主要为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初级处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置,排水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地下车库排气口风机噪声及小区内车辆行使噪声,经建筑隔间及距离消减后,厂界噪声达标。本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627.51t/a。

27、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送往垃圾填埋场厂进行处置。本项目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定期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厂处理,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二)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与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敏感目标。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如图7所示。图7 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分布示意图(三)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1.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施工扬尘:施工中由于地上建筑物拆迁、土地平整、管线开挖等将破坏地表结构,使表土松动,尤其是施工现场地表以砂石为主,极易产生扬尘,会造成地面扬尘污染。工地内TSP浓度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32

28、.3倍,平均1.88倍,相当于大气环境标准的1.42.5倍,平均1.99倍。此种风速下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大致为其下风向150m左右。施工扬尘最大产生时间将出现在土方阶段,在实际施工中,施工扬尘量将随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采取施工场地洒水、起尘物资覆盖等措施,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有所降低。运输车辆尾气:运输车辆和部分施工机械在怠速、减速和加速时产生的污染最为严重。经调查,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2.5m/s时,建筑工地的NO2、CO和烃类物质的浓度为其上风向的5.4-6.0倍,其NO2、CO和烃类物质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00m,影响范围内NO2、CO和烃类物质的浓度均值分

29、别为0.216mg/Nm3、10.03mg/Nm3和1.05mg/Nm3。NO2、CO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值的2.2倍和2.5倍,烃类物质不超标(我国无该污染物的质量标准,参照以色列国标准2.0mg/Nm3)。当有围栏时,在同等气象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30%,即影响范围为70m。项目施工期需要动用一定数量的施工车辆和运输车辆,但项目施工所增加的车辆数量有限,因而尾气排放量有限,因此施工期汽车尾气对环境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施工期噪声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规定。采取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场界达标后,

30、各噪声将对声环境质量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将极大的降低,按照达到2类标准计算,其最大影响范围昼间为18m,夜间小于10m。本项目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其对厂界和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将随施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的污染及施工区施工废水的影响。(1)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底部经防渗处理)处理后定期清掏,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执行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排入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本项目废水不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不会对周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营地选择设置在远离河道的地

31、方,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2)施工废水: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泥浆水等施工废水,主要污染物是SS,施工场地应修建沉淀池(底部经防渗处理)将施工废水沉淀,经沉淀后的废水可回用于施工场地或洒水降尘,不得直排。运输车辆和部分施工机械的养护会产生一些含油污水,其主要成分主要是润滑油、柴油、汽油等石油类物质。本项目施工场地不设置机械、车辆维修点或清洗点,到专业的维修点维修,避免施工场地内产生含油污水。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本项目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COD和石油类等,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底部经防渗处理)处理后定期清掏,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不直接向外环境排放。施工废水主要为悬浮物,经现场设置的防

32、渗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或洒水降尘,不直接向外环境排放,对地下水环境基本没影响。具体施工位置在地下水含水层上,施工过程中也不会破坏地下水流场,施工降水为清洁下水,可以作为项目区降尘用水,多余部分通过相关沟渠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施工期间,各类施工人员较为集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50kg/d。施工营地周围建立小型垃圾临时堆放点,在施工营地采取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化管理,聘请专人定期清除垃圾,并运送至垃圾处理厂处理,运送途中要避免垃圾遗撒。施工场地临时弃渣主要是场地平整时的无回填价值的弃渣,另外还有少量剩余

33、的筑路材料,包括石料、砂、石灰、水泥、钢材、木料、预制构件等,施工结束后,对能够再利用的砂石料、水泥等材料进行回收,对无回收价值的建筑垃圾应按照北京市相关规定运往指定的地点存储。施工场地弃渣和其他建筑垃圾的临时堆置场地应尽量选在道路征地范围内,施工结束后运至北京市市政垃圾渣土管理部门指定的渣土消纳场,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等应符合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关于渣土消纳行政许可的相关规定。施工期生态影响:本项目占地除占用拆迁等现状建设用地外,还将占用部分绿地及树木,包括槐树、杨树、柳树等,均属于常见植物物种。评价范围内无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同时,施工机械以及施工人员活动践踏等将对施工区域

34、内的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施工结束后通过临时用地恢复、分隔带及两侧绿化将加倍补偿施工造成的植被破坏,因此工程建设对植被的不利影响很小。拟建工程所在区域内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动物种类和数量较贫乏,无大型鸟兽在此活动,常见野生动物主要是鼠类、鸟类和两栖爬虫类等,鼠类中以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为主,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以及人工养殖的鸽子等,工程施工将对影响范围的常见动物产生轻微的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影响将消失。项目所在地区为平原区,属于微度侵蚀区,通过采取洒水、覆盖、大风天停止土石方作业等措施,本项目施工期间将不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2.建设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本项目共设置机动车停车位

35、666个,其中地下停车位130个。地下车库位于18号地块,通风条件良好,尾气经过排风系统收集后通过排气口排放。废气中的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和一氧化碳的年排放量为0.0007t、0.0007t和0.010t,排放浓度为0.029 mg/m3、0.036 mg/m3和0.361 mg/m3,排放速率为0.0002 kg/h、0.0002 kg/h和0.0022 kg/h,均可满足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501-2007)的要求。项目地下车库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NO2最大一次落地浓度为0.0002mg/m3,占标率为0.08%,CO最大一次落地浓度为0.0022mg/m3,占标率为0

36、.023%,对应距离为10m。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推荐的估算模式已考虑了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拟建项目地下车库排气口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由于地下车库排气具有暂时性、间歇性,且排气口远离人群活动密集区,通过加强排气口周围绿化,种植对氮氧化物吸收性较强的植物,可有效削减氮氧化物排放源强,因此,本项目地下车库排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居民日常生活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污染物SO2、NO2、烟尘的排放量分别为:SO2 0.037t/a、NOx 1.787t/a、烟尘0.1878kg/a。居民生活燃烧天然气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含量较少,且废气经专

37、用烟道引出各住宅楼屋顶集中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甚微。环境噪声影响:本项目主要噪声源-水泵位于室内,类比同类建设项目房外噪声值,经建筑物的隔声降噪后泵房外噪声源强均小于55dB(A),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项目地下车库风机分布在地下车库各排气口处,布置在楼间空地上。根据预测,经距离衰减后,地下车库风机产生的噪声在10m处即能满足60dB要求,此外地下车库风机夜间不运行。项目运营期间厂界噪声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另外,本项目噪声源距离项目区外敏感目标均大于10m,经距离衰减后本项目运营期间周边环境敏感目标噪声值比现状值最

38、多增加约0.10.3dB(A),项目运营期间噪声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对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影响较小。对于进出项目区停车场的机动车而言,由于机动车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尤其是启动、转弯、调头、关闭车门时噪声最大,会对区内工作人员造成干扰。根据经验,进出项目区的机动车噪声对周边建筑近外墙515m处的影响值分别为61dB(A)、58dB(A)。因此,必须对车辆在项目区内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禁止鸣笛,保证区内声环境达到2类标准要求。地表水环境影响:本项目运营期间污水主要为住宅等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水产生量为350.98m3/d(12.81万m3/a),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SS、氨氮。产

39、生的生活污水约经化粪池消解后,排入当地市政管网,最终进入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经化粪池消解后各污染物的浓度能够满足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中“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COD500mg/L、SS300mg/L、BOD5 300mg/L)。本项目不直接向外环境排放污水,不会对当地的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下水环境影响:本项目用地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地下水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生活废水全部纳入当地市政管网,不直接向外环境排放废水;、化粪池、排水管均采用防渗处理,避免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量;项目区内道路充分硬化,运营期间垃圾有组织收集清运,

40、避免露天放置和随意丢弃。在严格执行本次评价提出的环保措施、加强运营期环境管理的基础上,本项目运营期间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固体废物影响:项目营运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往来车辆和行人丢弃的垃圾,产生量很小,定期由环卫人员打扫、收集运至垃圾填埋厂处理。(四)环境敏感区主要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结果本项目用地没有位于平谷区地下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与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周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表2 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序号敏感点名称备注1王辛庄村庄2北城子村村庄3白各庄村村庄4鲁各庄村庄5岳各庄村

41、庄6赵各庄村庄7大辛塞村庄8小辛塞村庄9齐各庄村庄10平谷区中医院医院11园丁居民小区居民小区12乐园小区居民小区13平谷区医院医院14太平街村村庄15金谷园居民小区16怡馨家园居民小区17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学校18北京市平谷岳协医院医院19中卫世纪城居民小区20林荫家园居民小区(五)污染排放执行标准及达标情况1.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达标情况项目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二级标准,根据现状监测结果,本项目周边地表水体主要为东侧的洳河(距项目区最近距离约780m)。根据北京市水污

42、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中“北京市五大水系各河流、水库水体功能划分与水质分类”,洳河上段(银治岭岳各庄)水体功能为一般鱼类保护区,水体功能分类为类,其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类标准。本项目用地位于平谷区地下水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类标准。项目区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及达标情况施工期扬尘执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中新污染源颗粒物标准。在严格实施相应降尘环保措施后,可实现施

43、工场地扬尘达标排放。地下车库的废气排放执行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501-2007)中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地下车库排气筒高度为2.5m,低于排放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故应采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附录B中的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同时,因排气筒低于15m,故应在上述基础上严格50%执行。由于本项目排气筒不能满足“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的要求,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应按上述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最终,本项目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和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分别为0.0033kg/h、0.044kg

44、/h和0.0761kg/h。当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气筒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按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的5倍执行,故本项目最终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和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0.6mg/m3、10mg/m3和15mg/m3。根据预测结果,项目运营期各大气污染均能达标排放。项目运营期不产生污水,施工期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以及少量施工废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应运至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处理,执行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中排入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施工生活污水经化粪处理后,能够达到标准要求。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

45、523-2011)。采取相应施工降噪措施后,可实现施工场界环境噪声达标排放。(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项目拟采用施工期洒水、覆盖密闭等降尘措施,加强机械车辆维护、拦墙等降噪措施,生活污水化粪池处理、定期清掏及施工废水沉淀回用等废水处理措施及相关文物保护等施工期环保措施,已经是应用成熟的技术,经济可行。运营期定期检测排气口空气污染物达标情况,绿化、噪声、生活垃圾及排水系统运行情况等措施,简单有效,经济可行。(七)建设项目经济损益分析结果本项目的环保措施投资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保护了项目区域环境,项目建设时通过道路区域绿化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的减少噪声及汽车尾气的影响,

46、使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城市居住环境。因此项目建设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并且由于项目建设,拓展了城市空间,减小了城市道路拥堵程度,从而间接提供经济效益。(八)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监测计划监测重点为环境噪声、废水,常规监测要求定点和不定点、定时和不定时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应根据施工时间,对不同监测点的监测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监测计划见表3。表3 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阶段监测项目监测地点监测频次监测历时采样时间实施机构负责机构施工期环境噪声项目周边主要环境敏感目标2次/施

47、工期间1日每次监测需同时监测昼、夜噪声各1次环境保护监测单位建设单位营运期场界噪声地块场界2次/年1日废水(COD、BOD、氨氮)各废水排放口处1次/年1日每年检测1次注:施工期间的监测次数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2.环境管理计划项目施工期管理计划见表4,运营期管理计划见表5.表4 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环境问题采取或将采取的行为及管理要点实施机构1.扬尘/空气污染1)施工期间将随时洒水,尤其是在灰土搅拌站和便道,定期洒水,以防起尘。2)运输材料的车辆也要加以覆盖,以减少撒落。3)搅拌设备需良好密封,并装有除尘装置,工作者要注意劳动保护。施工方2.噪声1)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靠近高噪声源的工人将进行劳动保护,并限制工作时间。2)靠近居民区及学校施工时,高噪声的施工将禁止进行,可固定的机械要远离居民区及学校。3)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使它们保持较低的噪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