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1069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环保思想和经典环保生活事例.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和古人的环保意识典型事例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迎来更美的明天。1吉祥文化中的环保观念:凤皇不翔 麒麟不踏古人认为祥瑞动物是世道祥和美好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是这样记载凤凰的:“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种观念在我国

2、古代一直被许多学者认同。直到明代,本草纲目还记载:“(凤)天下有道则见”。同样的,麒麟也如此。诗经国风周南中记有麒麟,传说中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中庸前知中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理念大概就是来自这种古老的传统。所以,古人担心的“凤凰不翔”与现代人们害怕“寂静的春天”确有异曲同工之处。2 黄帝时代:重视鸟兽的繁殖商君书画策中说:“黄帝之世,不麛不卵”。提出在黄帝统治的时代,人们就不捕猎小鹿的捡鸟蛋。鹿是古代最重要的狩猎兽,因此常被前人当作山兽的象征;卵是一切禽鸟发育的基础。显然该书作者认为黄帝的时代即开始鸟兽的繁殖。3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

3、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后人就是遵循孔子关爱生命的理念,反对“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更是仁爱的表现。孔子还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显然反对破坏生物资源。从表面上看,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资源,就会使祥瑞动物销声匿迹。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麒麟、蛟龙和凤凰在古代分别代表兽类、鱼类和爬行类

4、,以及鸟类的话,就不难发现孔子其实强调维护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构成一个美妙的人类生存环境所必不可少。4里革断罟匡君 反对竭泽而渔国语鲁语上所载的“里革断罟匡君”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故事大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宣公因为在夏天鱼类繁殖的时候到泗水撒网捕鱼,他的臣子里革就将他的网割断扔掉。还教训他说:“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主鹿?,设穽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夭?,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

5、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罣罟,贪无艺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里革教育宣公要根据“古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不应该在鱼类生长繁殖季节用网捕鱼。从这个具体的例子当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古代,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确实是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的一项工作,而且非常深入人心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5孟子荀子管子:主张合理利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观点孟子的环保思想孟子梁惠王上一书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其中一段这样写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从他的言论和上面里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的人们很强调对资源的利用,要合理地根据“天时”来把握,以便

6、使生物资源尽可能的再生,持续利用。类似的言论我们可以很容易在先秦诸子的其他著作中找到。荀子的环保思想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这样写道:“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明显地把野生生物资源和农业生产混同考虑,都作为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重申“圣人之制”,倡言在草木生长期和繁殖时不要采伐,“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管子保护资源的环保思想管子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

7、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而且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管子四时指出自然万物是:“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战国末年,先秦学术的总结性著作还引据过前人的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充分表明人们早就认识到掠夺性的开发方式终非长久之计。6李商隐:爱护竹笋保护环境唐代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破坏环境,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鲜味,吃腻了山

8、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尝鲜,于是,鲜嫩的竹笋成了桌上餐。可是吃下肚的是竹笋,毁掉的却是一片竹林。对于这样近乎残忍的行为,采竹笋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诗人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叹息是一个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环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7白居易:爱护动物 虾蟆鸟儿白居易对动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把买到的野禽放生。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

9、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他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深情呼喊与号召“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盼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迎来更美的明天。日前,我国将扩大限制塑料袋使用的范围,包括餐馆、医院等场所。商务部“正在抓紧调查研究,还要征求公众意见”,争取尽快出台,但未提到具体的时间表。现代人提倡

10、环保,不妨学学古人,他们生活在自然气息浓厚的氛围里,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且来一起看一看。8 欧阳修郑板桥反对豢养宠物 宋代“民胞物与”的人兽和谐思想宋代学者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画眉”诗,诗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代的新儒家产生“民胞物与”的思想,即视人民如同胞,认为:“是以圣人之仁则顺天地以养万物,必欲使万物得遂其本性而后已。”视动物如同类显然不是偶然的。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对“自然”的感悟很深刻,主张让动物在自然界中和人一样自由地生活,以造就一种更好的生存环境。他对“笼鸟”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

11、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音会)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在这里,艺术家表述了一种人们向往的清新秀丽的生活图景。周围是树影婆娑,睡梦初醒便可倾听百鸟啁啾,晨起欣赏莺飞雀舞。把天地间当作巨大的动物园囿,江河湖泊视作赏鱼池,融我于美妙的大自然之中。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9 茅草拎鱼现代人买东西习惯用塑料袋装,这是最让人头疼的非环保垃圾。与其依赖“限塑令”,还不如学学唐宋时期的人,用柳

12、条当买鱼的“容器”。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屋。这座茅屋就是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儿。在诗中,杜甫为自己,更为和自己相像的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的生活还算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伙食相当不错。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没有,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扽(dn)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这种拎鱼的方式,在水浒传里也可看到。“浪里白条”张顺跟黑旋风李逵不打不相识,又认识了黑道大哥宋江,便从船上找金

13、色鲤鱼“选了四尾大的,把柳条穿了”,当做见面礼送上。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卖活鱼的小贩用带叶儿的柳树枝子浸泡在装鱼的木桶里(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利用柳叶儿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延长鱼的性命。想必,在卖鱼的时候可以顺带着在桶里折一段儿柳枝,把鱼一拴,让客户舒舒服服地拎着回家。10 水浒传里的环保包装除了拎鱼,换成买肉,也有其他环保型的植物包装,古人的环保创意还是相当多的。水浒传中被鲁智深打得嘴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的郑屠户,虽然扮演了个欺男霸女的恶霸形象,却是个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事业的青年。鲁智深去肉铺寻衅,先是要了十斤精肉,又要了十斤肥肉,郑屠户都按照鲁客户的要求

14、细细地切成了臊子,最后用荷叶包起来。荷叶逢水即生,便宜得很,用做包装成本很低,而且用来包肉馅儿干净,还带清香味儿。精明的郑屠户既节约了成本,又做到了环保,搁在现在,是一定要上报纸头条称赞一番的。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用荷叶包饭的先例。据唐朝丘悦的三国典略记载:“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拿荷叶当外包装裹饭,省时省力省钱,如此补给军队,怕是军事史上的一段奇闻,更是环境保护的一段佳话。11 古人早就懂可持续发展古人缺乏一些科学技术,但观念并不落后,所谓“可持续发展”,居然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

15、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全唐诗收录的储光羲的樵父词有这样的诗句,“枯枝作采薪,爨(cun)室私自知”。陆龟蒙在诗文中也提到一个名词,“养”,是为“山家谓养柴地为养”,说的是樵夫们把山林当作循环利用的种植基地,渐次种植砍伐,而非涸泽而渔,一砍了之。清代钱彩在说岳全传中这般写道:岳安人叫声:“我儿,你做娘的积攒得几分生活银子,你可拿去买些纸笔来,学写书法,也是要紧的。”岳飞想了一想,便道:“母亲,不必去买,孩儿自有纸笔。”安人道:“在哪里?”岳飞道:“待孩儿去取来。”即去取了一个畚箕,走出门来,竟到水口边满满地畚了一箕的河沙,又折了几根杨柳枝,做成笔的模

16、样同样因为家境贫寒,岳飞选择用杨柳枝和沙子习字。虽然这类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的做法,属于被迫的环保,尚属于生活水平决定生活方式,而非思想水平左右着生活态度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客观上对自然环境还是有所裨益的,况且,节约资源本就是环境保护的一种。把古人的做法放在这里,算是对他们保护环境的肯定吧。12 敬惜字纸的环保意识古人说,要敬惜字纸。这虽然说是敬重文化的思想体现,但有时从另一个侧面看来,也算是环保意识。宋代的欧阳修自幼即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他学习写字的时候,用的不是笔纸,而是挥舞荻草秆在地上写,当然,这么做并非真的因为欧阳修懂得环保,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宋史记载,欧阳修“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17、”,但客观上的确省下了不少笔墨纸砚,累计下来至少少砍了几棵树,少染脏了几池水。毋庸置疑的环保书法家还得说是怀素。他为了练字,专门找荒地种了一万来棵芭蕉树,待树长成,摘取树叶铺在桌子上当纸挥毫泼墨。本来种树已经积了功德,何况又拿树叶写字,百分之百的环保主义者。说起写字,还得提王羲之。对他而言,运气实在不好,不知是谁编派的故事,让王老师无缘无故地背负了污染环境的黑锅。几乎尽人皆知:王羲之练字刻苦,洗毛笔搞黑了一池子清水。其实这事儿在晋书王羲之传里根本找不到记载。倒是东汉的书法家张芝,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不知道怎么以讹传讹,扣在了王羲之头上,虽然本意是夸赞他勤学苦练,但换个角度去看,他就

18、逃不脱破坏环境的恶名了。宋代刘-在隋唐嘉话中记载,“隋高颎仆射,每以盘盛粉置于卧侧,思得一公事,辄书其上。至明,则录以入朝行之。”高级干部比较有钱,不用沙子,而用粉,不知是面粉还是香粉,不过终归可以反复利用,比动辄执笔泼墨强得多了。苏东坡曾说过:“昔人以海苔为纸,今无复有。”海苔的产量大,用起来比砍树造纸强,但是质地太差,而且不好保存,虽说略带环保的先进性,却难以推广应用。13 汉代 明代:爱护动物 反对残害动物的思想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夏六月下诏说:“令三辅毋得以春 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这可以算作一道专门保护鸟类的诏令。明代有些动物学者更是对残害动物非常反感,主张要仁慈地对待动

19、物。李苏在其动物学专著见物一书中这样写道:“呜呼!自杀胎夭鹿(底夭)之禁倾,至驺虞麒麟之罕至,王风邈矣,又何惑哉。彼猛兽偶食人,人皆知憾,而人日食兽肉,兽何如?苟蠢动而有知焉,知其不以封豕、长蛇而目乎人也?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诚以天物不可暴殄,口腹奚宜以纵恣!此乃圣贤之论,匪真异端之谈。君子由斯言而观也,则于用物之际,宜尚报功之仁。守犬灵猫当存心于终豢,耕牛战骑宜至戒于轻屠”。他的这段话很显然是把动物放在与人比较平等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且呼唤人类要有良知,对于动物资源不宜肆意破坏。否则从哺乳动物的角度看,人类就与早期残害人类的怪兽封豕、长蛇没有差别。对于给人类提供许多服

20、务的动物,要心怀感激,最好不要轻易宰杀。这显然是古代生物学者发自肺腑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14 市场购物茅草筐帽盛无论是扽根儿茅草去购物,还是折根柳条、揪片儿荷叶,抑或是拎着筐戴着帽子,这些有利于环保的购物包装,都值得我们借鉴。只要用心,环保就离我们非常近。清代诗人沈德潜跟杜甫一样,也是个茅草主义者。只不过他的茅草用量比较大。据记载,沈诗人每天早晨去市场购物,必定拎个茅草的集合体筐,无论买什么都用筐拎回来。虽说不如茅草方便,但装的东西肯定要多得多了。翻检史书,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特立独行的环保人士。据眉庐丛话记载,清代苏州有个吴大学士,他曾做过皇子们的老师,地位可谓不低。当他还没出人头地的时候

21、,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每天早晨都要去市场买米(“每晨沽米于市”)。他用来装米的不是筐也不是布袋,而是头顶的帽子,史称“辄脱破帽如盂仰而盛之”,一旦看好要买的米,就摘下帽子用来装上,再捧在胸前一路溜达着回家。 15 我国古代的环保管理:顺时立政 设专门机构管理环保事宜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通过教育和管理来达到这种目的。正如一些政治思想家所称颂善于为政的那样:“体天作制,顺时立政。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与易系辞下那段话的因果关系。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

22、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礼虽然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在古代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礼记王制还规定,正月獭祭鱼以后,管理水泽的虞人才可以下水捕鱼;九月豺祭兽之后,才能猎兽;八月鸠化为鹰之后,才可以张网捕鸟;草木零落之后,才可以进山砍代树木;昆虫蛰伏以后,才可以烧草肥田;不捕杀

23、幼兽,不攫取鸟卵,不残害怀胎的野兽,不杀未长大的鸟兽,不倾覆鸟巢。这些礼节被称作王制,显然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古籍中属于保护禁令的记载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是吕氏春秋中的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僇,缳网置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深渊,泽飞舟虞不敢缘名(罠),为害其时也。”在管子和荀子论述虞师的责任的时候,提出“修火宪,养山林籔泽草木鱼鳖百素,以时禁发,使国家租用而财务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王制),这里的“火宪”,即是防火的规定或法令。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不以宗 教观念和宗 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 教”礼是伦理的重要部分,是不成

24、文的法典;有关伦理道德也是由礼衍生的。关于这些环境保护的条文,比较系统地体现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其中颇有“顺时立政”的意味。书中写道: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孟夏之月:无伐大树, 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仲夏之月: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鳖,升龟取鼋。 树木方盛, 无或斩伐。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始用行戮。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日至短,则伐林木,取竹箭。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

25、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口口口口口口毒鱼鳖,置穽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17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春天二月,禁止烧草作肥料,不准采伐刚萌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和设置陷阱和网捕捉鸟兽,直至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只有突然死亡的人需用棺木可以不受上述时限的约定。有这样一些措施,古代的自然保护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并且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

26、的影响。明朝规定“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还规定名胜古迹不得入斧斤,禁樵牧,同时要备办鸟兽之肉、皮革、骨角、羽毛以供祭祀、宾客、膳羞之需,礼器军实之用。16 我国古代的环保科技发展与生活运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即懂得了凿井而饮。在周易中即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并十分注意对水源保护的记载。东汉时,还发明了最早的环卫机械-垃圾翻斗车和洒水车,在城市里设置卫生都厕(即公共厕所)。当时对随地吐痰的危害性亦有很高的认识。南宋时,都城杭州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梦梁录);到了北宋,京都开封开始设立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街道司,专管城市街道清扫和积水的疏导工作。明代,城市配

27、置专职清洁工;在太平天国时期,也曾明文规定兴乡兵,大村多设,小村少设,日间管理各户洒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对于环境的美化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在中国古代已列入法律。早在商代,法律中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战国时亦有弃灰于道者,黥的法律条文,即用刀在其脸上刻下记号,再涂以墨,让路人皆知,让大家共同指责。也有反面例证:古代也有毁坏环境的事情发生,如焚林而猎,放火烧荒等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资源现象的出现,不断引起当时政治思想家的严重关注。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西元前494年前467年在位)惧,自将众辄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为了猎物置都城的安危都不顾,可见当时问题的严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