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2052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滨州港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工程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1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次评价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于2013年11月6日8日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的12个站位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站位布设情况详见表4.2-1,图4.2-1。调查因子包括: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7.1.1生物采集与分析方法7.1.1.1调查方法1.叶绿素a取叶绿素a样品水样1000mL,经孔径0.45um的滤膜过滤后,干燥冷藏保存,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按Jeffrey- Humphrey的方程式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2.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样品用浅水、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网取得,经5%

2、福尔马林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室内分析鉴定按海洋调查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最后浮游植物出现的个体数换算成个/m3,浮游动物个体数换算成个/m3和生物量换算成mg/m3作为调查水域的现存量指标。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样品用0.05m2曙光型采泥器采集,每站采集3次,所获泥样经孔径为0.5mm的套筛冲洗后,挑拣全部生物个体作为一个样品,生物标本浸于75%酒精溶液中固定保存。生物量根据酒精标本重量计算,称重在感量为0.001g的电子天平上进行。7.1.1.2评价方法根据各站位的生物密度,分别计算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1.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

3、指数式中:H生物多样性指数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Pi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2.均匀度指数式中:J均匀度指数H多样性指数Hmax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3.优势度指数式中:D优势度指数N1样品中第一优势种的个体数-N2样品中第二优势种的个体数-NT样品的总个体数4.丰度指数式中:d丰度指数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总数7.1.2 叶绿素a2013年11月调查结果表明,各测站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619.66g/L,平均为1.95g/L,最大值出现在32号站位。绿素a调查结果详见表7.1-1。表7.1-1 各站位叶绿素值一览表(2013年11月)站位号

4、叶绿素a (g/L)站位号叶绿素a (g/L)10.611201.62520.991210.94631.120220.91440.960232.33653.940242.03461.894250.85470.958260.78382.745272.750111.153280.718121.323292.254132.067302.102141.119311.123151.356329.664161.323402.304194.4987.1.3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生产者,它是浮游动物的基础饵料,也是海洋食物网结构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

5、植物的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容纳量的重要指标。1.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2013年11月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种,其中硅藻34种,占出现浮游植物总种数87.18%;甲藻4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0.26%;金藻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56%。浮游植物名录见表7.1-2。表7.1-2 浮游植物名录表(2013年11月)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一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厚辐环藻Actinocyclus crassus V. Heurck2加拉星平藻Asteroplanus karianus ( Grunow ) Gardner et rawford3派格棍形藻Bacillar

6、ia paxillifera ( Mller ) Hendey4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 Karsten5丹麦角毛藻Chaetoceros danicus Cleve6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 Cleve7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 Ehrenberg8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 Grough9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 Greville ) Ostenfeld10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 Ehrenbe

7、rg11辐射列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 Ehrenberg12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13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 Ehrenberg14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 ( Kuetz. ) Grunow15蜂腰双壁藻Diploneis bombus Ehrenberg16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 ( West ) Grunow17海洋脆杆藻Fragilaria oceanica Cleve18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 ( Castracane ) Per

8、agallo19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Stolterfoth)Hasle et al20短楔形藻Licmophora abbreviata Agardh21舟形藻Navicula spp.22缢缩菱形藻Nitzschia constricta (Greg.)Grunow23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 Grunow24菱形藻Nitzschia spp.25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 ( Greville ) Grunow26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 Ehr. ) Cleve27曲舟藻Pleurosigma

9、spp.28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 ( Cleve ) Heiden et al29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 Grunow ex Cleve ) Hasle30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 Brightwell31针杆藻Synedra spp.32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 ( Grunow ) Hallegraeff33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 Meunier34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p.二甲藻门Dino

10、phyta35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 (Ehrenberg) Claparide et Lachmann36梭角藻Ceratium fusus (Ehrenberg) Dujardin37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 (Ehrenberg) Cleve38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 Macartney ) Ehrenberg三金藻门Chrysophyta39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 Ehrenberg2.细胞数量2013年11月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3200104个/m343800104个/m3之间

11、,平均为18633.3104个/m3,最高值出现在13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22号站位。3.优势种2013年11月调查区中站位出现率较高且细胞数量多的种类有:星脐圆筛藻和夜光藻,其平均细胞数量分别为48600104个/m3和39600104个/m3,占细胞总量的39.4%,共同构成了细胞总量的主要组成部。4.群落特征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和优势度等参数,是反映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的一些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反映出调查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若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值高、均匀度大、丰度值高、优势度低,表明调查海域环境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海域环境质量较差。2013年11月浮游植物调查综合指数

12、见表7.1-3。表7.1-3 浮游植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3年11月)站位多样性均匀度丰度优势度22.900.781.840.3042.590.751.650.3962.580.701.640.2783.390.872.230.23113.040.781.980.40132.240.671.160.36153.510.922.130.16202.860.831.520.27222.480.881.500.38242.700.811.650.34253.030.881.470.28272.640.831.590.36最大值3.510.922.230.40最小值2.240.671.160.16

13、平均值2.830.811.700.31表7.1-3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介于2.243.51之间,平均值为2.83;均匀度指数在0.670.92之间,平均值为0.81;丰度指数在1.162.23之间,平均值为1.70;优势度指数在0.160.40之间,平均值为0.31。对比黄渤海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程济生,2004年5月)及项目周边海域历史同期调查资料,调查期间项目周边海域浮游植物各项指数正常。7.1.4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性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构成海洋中的次级产量,即被称为次级生产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

14、较复杂,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较高等的尾索动物,每一类差不多都有永久性浮游生活的代表,其中以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桡足类最为突出。此外浮游动物中还包括了阶段性浮游动物,如许多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及游泳动物(如鱼类)的卵、仔鱼、稚鱼。因此使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更加复杂化。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特别是上、中层鱼类和一切幼鱼的饵料基础,在海洋渔业增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许多种类的分布与水团、海流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生物。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浮游动物(Zooplankton)已逐步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研究,并且已与生态学、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等紧密的结合起

15、来,通过浮游动物的生态变动可以分析赤潮发生的内在因素。据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浮游动物(Zooplankton)类群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从浮游动物的产量而论,有的呈正相关,而有些则呈负相关,由此可见浮游动物在赤潮研究方面的价值。随着用海项目的增加,海上工程不断增多,浮游动物因子也是参于用海项目环境评价的主要因子之一。1.种类组成2013年11月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1种,占4.17%;腔肠动物4种,占1667%,节肢动物出现10种,占41.67%;毛颚动物出现1种,占4.17%;浮游背囊类1种,占4.17%,浮游幼虫7种,占29.17%。调查海域

16、各站浮游动物名录见表7.1-4。表7.1-4 浮游动物种名录(2013年11月)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一原生动物Protozoa1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二腔肠动物Coelenterata2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um3四枝管水母Proboscidactyla flavicirrata4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5细颈和平水母E.menoni三节肢动物Arthropoda6桡足类Copepoda7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8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9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

17、a10克氏纺锤水蚤A. Clausi11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12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13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14猛水蚤Harpacicoida15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四毛颚动物Chaetognatha16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五浮游被囊类Pelagic Tunicata17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六浮游幼虫Pelagic larvae18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19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20腹足类幼体Gastropo

18、da larva21瓣鳃类幼体Lamellibranchiata larva22桡足类无节幼虫Nauplius larva (Copepoda)23帚虫类辐轮幼虫Actinotrocha larva24桡足幼体Copepoda larva2.生物量浮游动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其生物资源的丰欠,因为浮游动物是渔业资源的基础,如果浮游动物比较丰盛,生物资源既相对就好,渔业产量相对就会增加。生物量(湿重)平面分布2013年11月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平均为853.7mg/m3,变化范围在153mg/m32466.9mg/m3之间,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的2号站位,最低生物量出现在22号站位。个体数量(

19、生物密度)的平面分布2013年11月调查区域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平均为3372ind/m3,其个体数量的波动范围在51ind/m312386ind/m3之间,最高个体数量出现在2号站位,最低个体数量出现在22号站位。3.优势种2013年11月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主要的优势种为夜光虫,站位出现率83.3%,平均密度为3911.6104ind/m3,占浮游动物个体总数的96.7%。4.群落特征2013年11月浮游动物调查综合指数见表7.1-5。表7.1-5 浮游动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3年11月)站位多样性均匀度丰度优势度20.14 0.05 0.59 0.98 40.11 0.04 0

20、.54 0.99 60.65 0.22 0.70 0.91 80.64 0.20 0.92 0.91 111.80 0.49 1.34 0.67 130.09 0.03 0.74 0.99 152.32 0.70 1.41 0.54 201.90 0.55 1.04 0.63 221.90 0.73 0.88 0.55 241.47 0.44 1.52 0.77 250.15 0.05 0.49 0.98 271.22 0.41 0.77 0.77 最大值2.32 0.73 1.52 0.99 最小值0.09 0.03 0.49 0.54 平均值1.03 0.32 0.91 0.81 2013

21、年11月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值在0.092.32之间,平均值为1.03;均匀度在0.030.73之间,平均值为0.32;丰度在0.491.52之间,平均值为0.91;优势度在0.540.99之间,平均值为0.81。根据浮游动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图3-39 沉积物汞平面分布图(10-6)7.1.5底栖生物1.种类组成2013年11月底栖生物调查海域共出现52种底栖生物。其中,扁形动物1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1.92,环节动物出现19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36.54;棘皮动物出现4种,占底

22、栖生物种类组成的7.69,纽形动物出现1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1.92,甲壳动物出现8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15.38,软体动物出现17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32.69,腕足动物出现1种,占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的1.92。各站浮游动物名录见表7.1-6。表7.1-6 底栖动物种名录(2013年11月)序号中文名拉丁名一扁形动物Platyhelminthes1涡虫Turbellaria二环节动物Annelida2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3独指虫Aricidea sp.4钩毛虫Sigambra sp.5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6寡鳃齿吻沙蚕Nepht

23、hys oligobranchia7含糊拟刺虫Linopherus ambigua8尖锥虫Scoloplos sp.9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10日本刺梳鳞虫Leanira japonica11乳突叶须虫Anaitides papillosa12索沙蚕Lumbrinereis sp.13西方似蛰虫Amaeana occidentalis14狭细蛇潜虫Ophiodromus anguotifrons15异蚓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16长手虫Magelona sp.17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18稚齿虫Prionospio sp.1

24、9中蚓虫Mediomastus sp.20寡毛类Oligochaeta三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21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22日本鳞缘蛇尾Ophiophragmus japonicus23砂海星Luidia quinaria24蛇尾Ophiuroidea四甲壳类Crustacea25凹板钩虾Caviplaxus sp.26背尾水虱Anthuridea27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a28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29钩虾一种Amphiura30极地蚤钩虾Pontocrates altamarimus31亮钩虾Photis s

25、p.32三崎双眼钩虾Ampelisca misakiensis五纽形动物Nemertea33纽虫Nemertinea六腔肠动物Coelenterata34黄海葵Anthopleura sp.七软体动物Mollusca35扁玉螺Neverita didyma36布氏蚶Arca boncardi37单壳类幼体一种Gastropoda38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39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40江户明樱蛤Moerella jedoensis41金星蝶铰蛤Trigonothracia jinxingae42经氏壳蛞蝓Philine kinglippin

26、i43拟海牛科一种Doridiidae44双壳类幼体一种Bivalvia45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46小拟海牛Philinopsis minor47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 cylindrella48长竹蛏Solen gouldi49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50纵肋饰孔螺Decorifera matusimana51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八腕足动物Brachiopoda52海豆牙Lingula sp.2.生物量2013年11月调查海域内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2.68g/m2217.84g/m2之间,平均为49.36g

27、/m2,以2站位最高,13站位最低;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占优势。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在400个/m28640个/m2之间,平均为1933个/m2;密度组成以软体动物最高,多毛类次之,其密度分别为73个/m2和61个/m2。3.优势种2013年11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主要的优势种有2种,包括日本鳞缘蛇尾、凸壳肌蛤。4.群落特征2013年11月底栖生物调查综合指数见表7.1-7。表7.1-7 底栖生物综合指数值统计表(2013年11月)站位多样性均匀度丰度优势度22.54 0.55 3.09 0.56 41.90 0.82 1.12 0.50 63.13 0.94 2.16 0.22 8

28、3.09 0.84 2.17 0.35 113.39 0.87 2.69 0.30 132.65 0.94 1.81 0.30 151.93 0.52 1.89 0.69 203.74 0.96 3.09 0.17 222.45 0.77 1.61 0.29 241.91 0.53 1.74 0.68 253.19 0.92 2.79 0.25 272.73 0.86 2.05 0.33 最大值3.74 0.96 3.09 0.69 最小值1.90 0.52 1.12 0.17 平均值2.82 0.80 2.18 0.37 调查结果表明,各测站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1.93.74之间,平均值

29、为2.83;均匀度指数在0.520.96之间,平均值为0.80;丰度指数在1.123.09之间,平均值为2.18;优势度指数在0.170.69之间,平均值为0.37。根据底栖生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的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图3-39 沉积物汞平面分布图(10-6)7.1.6 潮间带生物7.1.6.1资料来源本次评价潮间带生物资料来源于2012年5月在工程附近海域滩涂上设置的3条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断面号为1#、2#、3#。调查断面详见图4.6-3和表4.6-7。7.1.6.2种类组成本次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27种,所获生物隶属于腕足动物、纽型动

30、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5个动物门,其中腕足动物1种,占本次调查的潮间带生物总种类数的3.7%;纽型动物1种,占总种类数的3.7;软体动物8种,占总种类数的29.6%;甲壳类动物8种,占总种类数的29.6;多毛类9种,占总种类数的33.3。7.1.6.3生物量1#断面该断面底质为砂质泥,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22种,其中腕足动物1种、纽型动物1种、软体动物6种、甲壳类6种、多毛类8种。高潮带出现潮间带生物5种,为海豆牙、磷虾、日本大眼蟹、双齿围沙蚕、以及双壳类幼体一种,其生物量为42.12g/m2,栖息密度为112个/m2。中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2种,其生物量为57.15g/m2,栖息密度为

31、178个/m2;低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6种,其生物量为375.45g/m2,栖息密度为282个/m2。各潮区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低潮区(282个/m2)、中潮区(178个/m2)、高潮区(112个/m2)。2#断面该断面底质为砂质泥,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25种,其中纽型动物1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类8种、多毛类8种。高潮带出现潮间带生物7种,为细螯虾、磷虾、日本大眼蟹、寡鳃齿吻沙蚕、双齿围沙蚕、四角蛤蜊、光滑河兰蛤,其生物量为113.12g/m2,栖息密度为312个/m2。中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1种,其生物量为137.15g/m2,栖息密度为576个/m2;低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

32、8种,其生物量为398.45g/m2,栖息密度为976个/m2。各潮区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低潮区(976个/m2)、中潮区(576个/m2)、高潮区(312个/m2)。3#断面该断面底质为砂质泥,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19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甲壳类8种、多毛类5种。高潮带出现潮间带生物5种,为东方长眼虾、日本大眼蟹、双齿围沙蚕、四角蛤蜊、寡鳃齿吻沙蚕,其生物量为73.52g/m2,栖息密度为102个/m2。中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7种,其生物量为251.37g/m2,栖息密度为383个/m2;低潮带共出现潮间带生物13种,其生物量为203.23g/m2,栖息密度为269个/m2。各潮区

33、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中潮区(383个/m2)、低潮区(269个/m2)、高潮区(102个/m2)。7.1.6.4优势种2012年5月潮间带优势种有4种,包括光滑河兰蛤、四角蛤蜊、寡鳃齿吻沙蚕、双齿围沙蚕。7.1.6.5群落特征2012年5月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032.87之间,平均值为2.03;均匀度指数在0.651之间,平均值为0.87;丰度指数在0.111.13之间,平均值为0.63;优势度指数在0.281之间,平均值为0.57。根据潮间带生物综合指数分析,被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的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7.1.7 渔业资源7.1.7.1

34、资料来源本次评价渔业资源采用山东省水产研究所于 2012 年5 月1520 日、2012 年9 月1014 日在工程附近海域开展的春季和秋季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两次调查各布设12 个调查站位,调查站位布设情况详见图7.1-1。图7.1-1 渔业资源调查站位图7.1.7.2调查方法渔业资源现场调查,使用450马力双拖船,网口宽度22.6m、平均拖速3.7km/h,每网拖曳1h。各站的样品经分类、鉴定后,用感量为0.1g电子天平称重。渔业资源的密度按以下公式计算:D= /(aq)式中: D - 资源密度;- 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a - 每小时的扫海面积; q- 可捕系数。鱼卵、仔稚鱼调查根据GB1

35、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的有关要求执行。定量样品采集使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口径50cm,长145cm)自底至表垂直取样。定性样品采集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长280cm)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2nmile/h。采集的样品经5%甲醛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后,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类鉴定和计数。7.1.7.3渔业资源状况1.春季调查结果2012年5月调查所获鱼卵6种,共采获鱼卵2808粒,包括斑鰶、绯衔、蓝点马鲛、青鳞小沙丁、舌鳎属1种、鮻,鱼卵密度平均为0.78粒/m3。所获仔稚鱼6种,共采获仔稚鱼375尾,包括斑鰶、方氏锦鳚、蓝点马鲛、绿鳍鱼、矛尾虾虎鱼、虾虎

36、鱼属1种,幼鱼1 种为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密度平均为0.104尾/m3。本次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种类37种。其中,鱼类23种,占总种类数的62.2%,中上层鱼类3种,占8.1%,底层鱼类20种,占54.1%;甲壳类10种,占27.0%,其中虾类5种,占13.5%;蟹类5种,占13.5%;头足类4种,占10.8%;调查海域平均渔获重量为6.22kg/h,根据扫海面积法计算,调查海域现存平均绝对资源量为124.39 kg/km2。2.秋季调查结果2012年9月调查所获鱼卵12种,共采获鱼卵3756粒,包括小黄鱼、斑鰶、梭鱼、青鳞、黄鲫、鲬、蓝点马鮫、叫姑、小带鱼、赤鼻棱鳀、焦氏舌鳎、鳀,隶属于5 目8

37、科12属,鱼卵密度平均为1.04粒/m3;所获仔稚鱼8种,共采获仔稚鱼467尾,包括小黄鱼、斑鰶、梭鱼、鰕虎鱼、青鳞、叫姑、黄鲫、鳀,隶属于3目5科8属, 仔稚鱼密度平均为0.13尾/m3。本次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种类40种。其中,鱼类26种,占总种类数的65.0%,中上层鱼类7种,占17.5%,底层鱼类19种,占47.5%;甲壳类10种,占25.0%,其中虾类6种,占15.0%;蟹类4种,占10.0%;头足类4种,占10.0%,调查海域平均渔获重量为67.13kg/h,根据扫海面积法计算,调查海域现存平均绝对资源量为1342.55kg/km2。7.2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本次评价工程

38、于2010年4月1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23日主体建成,水域施工结束,现状仅堆场硬化及辅建区建设未建成。水域施工期间是生态影响的主要时期,施工必然对周围海洋生物造成影响。由于本次评价工程水域施工已经结束,本节将从海洋生态影响类型和范围的判定、施工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海洋生态影响结论、生态影响回顾性分析以及生物损失及补偿几方面对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7.2.1 海洋生态影响类型和范围的判定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生态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限定在建构筑物施工范围之内。码头建设及陆域形成占用海域,将直接破坏底栖生

39、物生境,掩埋底栖生物栖息地;间接影响则是由于水域施工导致局部水域悬浮物增加造成影响。施工活动直接、间接生态影响判定表见表7.2-1。表7.2-1 施工期直接、间接影响判定表类型影响区域影响原因恢复可能性生 物 表 现直接影响码头建设、陆域形成填埋不可恢复海洋生物全部消失,但影响面积不大,且陆域形成后有一定程度补偿间接影响施工悬浮物增量扩散透明度降低可以恢复海洋生物部分受损7.2.2 本次评价工程在施工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水域施工避开了海洋生物的索耶期和繁殖期,降低了施工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2.在进行港池疏竣施工时,本工程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作业。3.在溢流口加设拦沙网,降低溢流口出水的悬

40、浮物浓度。4.施工避免在雨天、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进行,尽量缩短施工对海域水质影响的时间和程度。5.施工船舶污水设置油污储存舱(或容器),按照渤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程序规定集中到岸上,由海事部门认可的单位接收处理。6.施工船舶生活污水由施工船舶自行带走,严禁在港区内排放。7.在施工场地修建移动厕所,用于陆域施工生活污水的收集、储存和处理。8.加强泥、砂的散失控制,减少附近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增加,降低了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7.2.3 本次评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海洋生态影响结论滨州港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编制完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以鲁海

41、渔函2007121号文批复。报告中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结论是“工程建设中填海对底栖生物环境的占用是永久性的,本项目将进行港池疏浚挖泥、陆域吹填工程,因此会导致短期内的底栖生物损失量,此部分底栖生物的损失属于短期的生物损失,导致的底栖生物的永久损失量很小,损失物种属于该海区内比较普遍的底栖生物,不涉及保护物种和珍稀物种,根据相关文献和工程类比资料,一般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恢复”。7.2.4 生态影响回顾性分析 由于本工程水域施工于2010年4月1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23日主体建成,水域施工结束,本次评价利用中国海洋大学在该工程施工期间(2010年4月22日25日以及2012年5月7日10日

42、)进行监测的资料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在工程建设前(2008年8月)进行监测的资料以及中国海洋大学于2013年11月进行现状监测的资料对工程建设期间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7.2.4.1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资料7.2.4.1.1工程建设前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2008年8月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在工程附近海域设置了13个海洋生物监测站位。各监测点位详见图4.6-1和表4.6-1。根据调查可知:叶绿素a的含量平面分布变化范围在1.628.98g/L。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7种;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272360)104ind./m3之间,平均为480104个/m3。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度值、均

43、匀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浮游动物共鉴定出61种;生物量(湿重)变化范围在(70.01287.5)mg/m3之间,平均值为459.4mg/m3;个体密度范围变化范围在(10.8443.8)个/m3之间,平均值为117.7个/m3。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底栖生物共检出40种;湿重生物量在(0.848.2)g/m2之间变化,平均为19.2g/m2;栖息密度变化范围在(20860)ind./m2之间,平均密度为312.3ind/m2。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7.2.4.1.2工程水域施工期间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一、2010年4月(水域施工初期)调查资料2010年4月22日4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在工程附近海域设置了15个海洋生物监测站位。各监测点位详见图4.6-2和表4.6-4。根据调查可知:叶绿素a的含量平面分布变化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