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2224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填埋场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分析环评报告.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本次评价委托四川省华地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阿坝州阿坝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报告,以下引用该专项评价报告相关评价成果。7.1 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7.1.1 含水层特征1、地下水类型工程区地下水基本类型主要为松散岩冲洪积层中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松散岩冲洪积层中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沟底和沟口处及崩坡堆积的松散堆积层中,此地段水量一般较为较差,受大气降水和季节性河沟补给,排泄于沟谷及渗入基岩裂隙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与孔隙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同样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或河流。基岩裂隙水含水不均一,岩体的富水程度

2、和渗透性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有关。故基岩裂隙水的埋藏条件和水量大小受地形、补给条件、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限制,变化较大。据野外调查,工程区无泉水分布。2、含水层岩性及富水性工程区域松散岩孔隙水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的碎石土,碎石成分为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等。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的砂土、粉土和粉质粘土。山体两侧的残坡积层受大气降水及地形影响明显,富水性贫乏。山沟中全新统冲洪积层受大气降水及季节性河流补给影响,富水性一般。基岩裂隙水主要为三叠系上统杂谷脑组(T3z)、三叠系中统扎尕山群(T2zg)岩性,千枚状板岩,受大气降水影响,富水性贫

3、乏。3、地下水动态变化工程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同大气降水密切相关,一般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显著。4、含水层富水程度含水层的导水性和补给-排泄条件的总和决定了含水层的富水性,从这两方面分析工程区所在地的地下水富水性一般。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冲积层和残坡积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体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强、弱卸荷裂隙中,因此孔隙潜水含水层渗透性一般和基岩裂隙水渗透性贫乏。工程区,孔隙潜水含水层较薄,强风化带基岩裂隙水厚度较大。7.1.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山体地表径流补给;基岩风化裂隙水的流向受地形

4、控制,在基岩强风化带内沿风化裂隙向河流、支流或支沟径流;基岩风化裂隙水的排泄对象为地势低洼处的地表水体形式排泄。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在沟谷及残坡积的松散堆积层中,其中沟谷主要以砂砂土、粉土和粉质粘土,沟谷两侧残坡堆积块碎石土以碎石块的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组成。沟谷两侧孔隙潜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径流以顺坡向下径流和垂直补给松散堆积物下的强风化基岩裂隙水为主,排泄对象为沟谷及季节性河流。7.2 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工程区域附近未见人类活动,工程区域地下水现状为未经人工活动影响的天然状态。据调查,附近地区居民没有出现地方性疾病等。7.3 工程区地下水污染源调查根据现场调查,工程影响河段无

5、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极少且分散,工程河段两侧均为草地,无污染源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7.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采用解析法进行地下水预测分析与评价。7.4.1 施工期地下水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建设期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含油废水。(1)生产废水本项目不设置施工营地,不设置混凝土搅拌站和,所需原料全部外购,项目施工期无生产废水产生。(2)生活污水根据工期安排,施工期最高峰施工人数按50人计。施工期间,工地内不设临时营地,施工现场设置旱厕,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用

6、于附近草地灌溉,不外排。(3)洗车废水本项目在施工场地内将设置一座临时洗车场,定期对运输车辆的车体和轮胎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主要含SS,产生量约为6m3/d。环评要求,在施工场地内新建一座沉淀池(10m3),清洗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4)含油废水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油污染,在雨天时形成地表径流污染受纳水体水质和土壤。含油废水产生量约为1m3/d,在施工现场设置一座2m3的小型隔油沉淀池,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综上,项目建设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在做到防渗措施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很小。7.4.2 服务期满后地下水

7、影响预测与评价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废水经场内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后,部分回用、部分外排;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废渣经脱水后运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服务期满后不再接受生活垃圾进厂,因此不存在新的污染源。但是,工程在运行中难免会造成垃圾渗滤液入渗,所以服务期满后应对厂区内开展专业的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评价工作,如果地下水遭受污染则应进行修复工作,修复达标的标准以当地环保部门出具的要求为准。只有采取了以上合理可行的措施,服务期满后工程区范围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7.4.3 运营期地下水影响预测与评价1、预测工况(1)正常工况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参照同类已建成工程,正常工况下:垃圾填埋区内产生的垃圾渗滤

8、液经渗滤液调节池收集后转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处理,处理达标后全部回用,不外排。正常工况下,不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因此,工程在正常运行工况下,不会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2)非正常工况为了采取较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本次地下水污染按最不利条件预测,预测中不考虑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吸附、挥发、生物化学反应,将其作为保守物质看待,各项参数只按保守型污染质考虑,即只考虑运移过程中的对流、弥散作用。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从最不利条件考虑,假设污染质在运移中不与含水层介质发生反应,只按保守型污染物质来计算,不考虑生化反应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减少,从而使预测结果的影响更大,以此为基础采取的防治措施更安全。2)污染

9、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非常复杂,影响因素除对流、弥散作用以外,还存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作用,这些作用常常会使污染浓度衰减。目前国际上对这些作用参数的准确获取还存在困难。3)在国际上有很多用保守型污染物作为模拟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成功实例,保守型考虑符合工程设计的思想。2、地下水污染预测模型(1)地下水流模型地下水运动基本微分方程为: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或 水头,m;渗透系数,m/d;边界水头值,m;边界的外法线方向;边界上的单宽流量;边界处含水层导水系数(m3/d);储水系数;分别为研究区的一类和二类边界。(2)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求解上述模型需用数值法,由于本次评价工作为三级级评价,且水文

10、地质资料简单,采用解析法进行预测。采用连续点源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模型,数学模型表示为:式中: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时间,d;时刻处的示踪剂质量浓度,;承压含水层厚度,m;单位时间注入示踪剂的质量,;水流速度,;有效孔隙度,量纲为1;纵向弥散系数,;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 圆周率; 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3、非正常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预测情景非正常工况下,工程运行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通过对项目建设内容的分析,非正常工况下工程对地下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主要包括:垃圾渗滤液调节池由于外力的作用或者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致使调节池基础上出现

11、裂缝导致渗滤液渗入地下水中;垃圾填埋区防渗层出现破损,渗滤液通过破损处进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被污染。(2)预测场景及源强1)垃圾渗滤液调节池出现渗漏由于各种原因,在垃圾渗滤液调节池底部出现5%的裂口(即45m2),持续泄漏3年。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渗漏量为0.387m3/d。根据工程可研报告,并参考同类工程验收时对未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监测数据,确定使用如下的特征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NH3-N:2000mg/L;Cr6+:1.5mg/L。表7-1 渗滤液调节池渗漏统计表位 置调节池渗漏面积(m2)45入渗速率(m3/d)0.387预测时长(d)1000污染物NH3-NCr6+污染物浓度(mg/L)2

12、0001.5超标浓度(mg/L)0.20.052)垃圾填埋区防渗层出现破损由于各种原因,在垃圾填埋区防渗层出现250m2的破损,持续泄漏3年。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渗漏量为2.15m3/d。根据工程可研报告,并参考同类工程验收时对未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监测数据,确定使用如下的特征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NH3-N:2000mg/L;Cr6+:1.5mg/L。表7-2 填埋区渗漏统计表位 置调节池渗漏面积(m2)250入渗速率(m3/d)2.15预测时长(d)1000污染物NH3-NCr6+污染物浓度(mg/L)20001.5超标浓度(mg/L)0.20.05(3)预测参数1)渗透系数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及现场试

13、验结果,确定工程区渗透系数为0.0086m/d。2)含水层厚度工程区场内含水层为风化裂隙水,确定含水层厚度M为20m。3)地下水流速及流向采用水动力学断面法计算地下水流速:V=KI; u=V/n式中, I为断面间的水力坡度;K为断面间平均渗透系数(m/d);n为含水层的孔隙率;V为渗透速度(m/d);u为实际流速(m/d)。根据现场调查,地下水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根据调查,确定水力坡度I为1,有效孔隙度为0.05。通过计算,确定工程区地下水流速为0.172m/d。4)弥散系数类比gelhar L.W在“A critical review of data on field-scale disp

14、ersion in aquifers”一文中的弥散度,确定含水层的纵向弥散度。纵向弥散系数:,根据经验公式,横向弥散系数。故纵向弥散系数为0.368m2/d,横向弥散系数为0.0368m2/d。(4)预测结果分析分别对A、B、C点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具体位置如下:表7-3 预测点与污染源距离分布表渗滤液调节池垃圾填埋区A(地下水下游方向)30m50mB(地下水下游方向)150m170mC(地下水下游方向)靠近柯哇尔玛河500m520m1)渗滤液调节池渗漏根据上述公式运算,得出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图7-1 A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2 B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3 C点氨氮浓度变化

15、曲线图图7-4 A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5 B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6 C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渗滤液调节池发生渗漏后,A点的氨氮浓度在约75天时开始超标,到1000天时浓度达到324mg/L,Cr6+在390天时开始超标,到1000天时浓度达到0.24mg/L;B点到1000天时,氨氮和Cr6+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但未超标;在C点到1000天时,污染物未对其造成影响。因此,在渗滤液调节池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后,会造成污染源周边小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同时,根据监测井地下水监测结果发现污染物渗漏后,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可将地下水污染范围控制在厂区

16、之内。2)垃圾填埋区防渗层破损渗漏根据上述公式运算,得出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图7-7 A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8 B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9 C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10 A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11 B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图7-12 C点Cr6+浓度变化曲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垃圾填埋区防渗层破损发生渗漏后,A点的氨氮浓度在约215天时开始超标,到1000天时浓度达到380mg/L,Cr6+在560天时开始超标,到1000天时浓度达到0.29mg/L;B点到1000天时,氨氮和Cr6+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但未超标;在C点到1000天时,污染物未对其造成影响。因此,在垃圾填

17、埋区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后,会造成污染源周边小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同时,根据监测井地下水监测结果发现污染物渗漏后,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可将地下水污染范围控制在厂区之内。7.5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本项目正常工况下,厂区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全部循环再利用,不外排,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但在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储存、输送和污染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渗漏、泄漏,如不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则污染物有可能渗入地下水,从而影响地下水环境。尤其是在非正常工况或者事故状态下,如垃圾渗漏液收集池发生破裂情况下,污染物和废水会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7.5.1 项目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1、地下水环境

18、保护措施的原则针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本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方位进行控制。(1)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管道、填埋区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地下水的可能。(2)污染监控体系实施覆盖项目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3)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2、项目施工期地下水保护措施针对施工期产污特征及与地下水

19、环境相关要素,提出以下保护措施:(1)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经处理后用于草地灌溉,禁止随意外排。(2)施工期间,混凝土拌和废水、车辆冲洗废水中泥沙和石油类含量较高,应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沙池,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3)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污染地下水。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1)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上。本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要求导排系统能确保填埋场的运行及后期维护期间地下水位维持在距离填埋区基础层底部1m以下。(2)对填埋

20、废物加强收运入场管理,填埋废物需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9-2008)所罗列各类废物入场要求时,方能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3)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9-2008),填埋场必须做防渗措施。本项目天然基础层厚度小于2m,应采用双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下层人工合成材料防渗衬层下应具有厚度不小于0.75m,且其被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的天然粘土防渗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人工合层材料应采用CJ/T234中规定技术要求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者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人工合成材料。(4)填埋场应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

21、系统及渗滤液监测井,定期检测防渗衬层系统的完整性及渗滤液深度,以保证在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时或渗滤液深度波动较大时,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测地下水水质,当发现地下水水质有被污染的迹象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发现渗漏位置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5)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设渗滤液导排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期内,应定期检测渗滤液导排系统的有效性,保证正常运行该导排系统应确保在填埋场的运行期内防渗衬层上的渗滤液深度不大于30cm。当衬层上的渗滤液深度大于 30cm 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疏导措施排除积存在填埋场内的渗滤液。(6)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

22、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应设渗滤液调节池,并采取封闭等措施防止恶臭物质的排放。(7)垃圾填埋场应设置截洪系统,以收集、排出汇水区内可能流向填埋区的雨水、上游雨水以及未填埋区域内未与生活垃圾接触的雨水,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实行雨污分流。填埋场截洪及雨水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不得与渗滤液混排。4、服务期满后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封场必须包括必要封场措施,建立填埋场封场系统,系统应包括气体导排层、防渗层、雨水导排层、最终覆土层、植被层。封场系统应控制坡度,以保证填埋堆体稳定,防止雨水侵蚀。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垃圾堆体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当

23、边坡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台阶式收坡,台阶间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封场防渗层可由土工膜和压实性粘土或土工聚合粘土衬垫组合复合防渗层,也可单独使用压实粘性土层。单独使用压实粘性土层作为防渗层厚度要求90cm,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土工膜方案需要选择双糙面厚度大于0.75mm的HDPE膜或者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土工膜,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土工聚合粘土衬垫厚度要求大于5mm,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根据本项目周边粘土缺乏问题,环评建议封场防渗系统采用土工膜防渗方案。封场雨水导排层顶坡应采用

24、粗粒料或土工排水材料,边坡应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粗粒料厚度应为3060cm。材料要求有足够导水性能,保证施加于下层衬垫的水头小于排水层厚度。封场后进入后期维护与管理阶段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继续处理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并定期进行监测渗滤液水质和水量,并调整渗滤液处理系统工艺和规模,直到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中水污染物浓度连续两年低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9-2008)的限值。7.5.2.地下水环境监控措施为了及时准确掌握项目区及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本项目拟建立覆盖项目区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建立完善

25、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控制。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主要参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89-2008),结合研究区含水层系统和地下水径流系统特征,考虑潜在污染源、环境保护目标等因素,并结合预测结果来布置地下水监测点。表7-4 工程区地下水监测计划监测点监测目的监测因子监测频率1#上游背景值COD、氨氮、铅、Hg、Cr1季度监测1次2#两侧污染扩散井3#两侧污染扩散井4#地下水导排系统出口,排水井5#地下水流向下游监测井6#地下水流向下游监测井图7-13 地下水监测点位图7.5.3.风险事故应急响应1

26、、风险应急预案制定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风险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事故对地下水的污染。针对应急工作需要,参照相关技术导则,结合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特点,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治理程序见下图。地下水污染事故控制事故现场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准备相关资料环境监测取样进行详细调查方案确定污染范围制定修复方案,进行方案的审查实施修复方案修复达到目标进行跟踪监测修复工程验收修复工作结束图7-14 地下水污染应急治理程序框图2、防范措施(1)防治事故液态污染物向环境转移防范措施拟建项目在防止事故液态污染物向环境转移上采取了充分措施,建立了三级防范体

27、系,从总体出发,建立完善的垃圾渗滤液、生产废水、雨水(初、后期)、事故消防废水等切换、排放系统,分三级把关,防止事故污水向地下水环境转移。除采取上述三级防控措施外,还结合全厂总平面布局、场地竖向、道路及排水系统现状,合理划分事故排水收集系统。事故排水利用污水系统收集,排放采用密闭形式。(2)防止事故伴生/次生污染物向地下水环境转移防范措施拟建项目的生产原辅料中柴油属于危险品,一旦发生重大火灾、泄漏等突发性危险事故,会产生伴生/次生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防范:为了防止次生的污染物危害环境,在事故消防救火过程中,设置水幕并在消防水中加消毒剂,减少次生危害。一旦造成水体污染的事故,依靠

28、专家系统启动地方应急方案,实施消除措施,减少事故影响范围。(3)事故液态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的消除措施一旦事故液态污染物进入陆域环境,采取构筑围堤、挖坑收容或用缆油绳分层拦截等措施,把液态污染物拦截住,并用抽吸软管移除液态污染物,或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处置;少量液态污染物可用防爆泵送至污水管网,由污水站处理。3、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制度控制、工程控制、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1)制度控制因为污染的地下水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为体表接触,挥发气体吸入,和意外摄入等。针对受污染的地下水,可以暂时停止其使

29、用,并在污染场地边界处建立警示牌和栅栏以防止人员进入,从而有效地减少或完全杜绝人通过体表接触、意外摄入等途径受到污染物的影响。(2)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立足于切断污染物和受体之间的暴露途径和控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常见的工程控制措施包括地面隔离、覆盖,气体侵入控制和地下水防渗墙围堵等。(3)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开挖处置、焚烧、固化/稳定化、热解析/热脱附、注气发、土壤气体抽提、地下水抽提处理、多相抽提和原位加热解析处理等。(4)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依赖于向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中通过一定的工程手段加入化学药剂,利用外加药剂的化学特性与污染物反应以实现污染物的去除或者分解的目的。现在

30、主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化学还原、渗透反应墙、土壤冲洗、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萃取等。(5)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堆肥、生物耕种、生物通风/注气、强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监测自然衰减等。7.6 结论与建议7.6.1 结论1、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依据工程特性和周围环境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弱、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为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综合判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2、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工程区地下水基本类型主要为松散岩冲洪积层中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松散岩冲洪积层中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沟底和沟口处及崩坡堆积

31、的松散堆积层中,此地段水量一般较为较差,受大气降水和季节性河沟补给,排泄于沟谷及渗入基岩裂隙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与孔隙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同样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或河流。基岩裂隙水含水不均一,岩体的富水程度和渗透性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有关。故基岩裂隙水的埋藏条件和水量大小受地形、补给条件、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限制,变化较大。据野外调查,工程区无泉水分布。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山体地表径流补给;基岩风化裂隙水的流向受地形控制,在基岩强风化带内沿风化裂隙向河流、支流或支沟径流;基岩风化裂隙水的排泄对象为地势低洼处的地表水体

32、形式排泄。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在沟谷及残坡积的松散堆积层中,其中沟谷主要以砂砂土、粉土和粉质粘土,沟谷两侧残坡堆积块碎石土以碎石块的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组成。沟谷两侧孔隙潜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径流以顺坡向下径流和垂直补给松散堆积物下的强风化基岩裂隙水为主,排泄对象为沟谷及季节性河流。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根据预测结果表明,项目建设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在做到防渗措施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很小。工程服务期满后不再接受生活垃圾进厂,不存在污染源。在对厂区及周边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满足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并采取一定措施后,工程期满后对地下水影响很小。运营期在正常工况下,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33、后,不会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在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后,会造成污染源周边小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同时,根据监测井地下水监测结果发现污染物渗漏后,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可将地下水污染范围控制在厂区之内。7.6.2 建议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对垃圾填埋场区、调节池、污水处理池等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由于拟建厂区内污染源存在为地下和半地下工程发生污染物渗漏时一般比较隐蔽,在常规情况应严格执行巡查巡视制度,在垃圾填埋场的主要地下水监控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地下水监测井,定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地下水污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上报相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并对地下水及污染区域进行修复治理,把超标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为防止渗滤液收集池或渗滤液调节池发生事故时渗滤液大量泄漏渗入地下,应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渗滤液事故处理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