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洲城油田空气环境专项公示版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洲城油田空气环境专项公示版环评报告.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采油厂洲城油田联合站原油储库扩建工程空气环境影响专项报告目 录1空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1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1.1.1 评价方案11.1.2 污染源强参数11.1.3 预测模式31.1.4 地形参数31.1.5 气象参数41.1.6 正常工况预测结果101.1.7 非正常工况预测结果121.1.8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141.1.9 小结151空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1.1 评价方案本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储罐区为中心,半径为2.5km的圆形范围。根据工程分析结果,本工程废气污染源主要是:储罐区和
2、码头泊位无组织排放的TVOC,根据污染源强的估算结果,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为:TVOC。预测基于代表性年份的气象条件,参照以上的预测情景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小时平均地面浓度预测选择典型年全年气象资料,预测项目建成后排放的污染物全年逐时平均地面浓度分布和1小时最大落地浓度值,给出最值浓度出现的位置对应的时间,并计算项目建成后监测敏感点处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2)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点污染物影响分析根据预测得到项目建成后排放污染物对各敏感点的小时最大落地浓度贡献,结合评价区域内在建项目排放和现状监测的数据,给出项目最终排放各污染物在敏感点的小时最大浓度的预测。(3)非正常工况情景预测根
3、据典型年气象资料,预测项目在短时间非正常工况下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得到排放污染物在各敏感点的小时贡献,同时给出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值和最值浓度出现的位置。(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根据项目建成后排放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项目的大气环境和卫生环境防护距离。1.1.2 污染源强参数本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为无组织排放废气,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在正常工况下,本项目废气污染源主要为:罐区大小呼吸、码头装卸废气,污染源参数见表1.1-1。非正常工况下,主要污染源为扫线废气,废气污染源参数见表1.1-2。表1.1-1 储罐区、码头装卸区污染源参数项目污染源中心位置海拔(m)面源
4、参数污染物排放量(kg/h)X(m)Y(m)长度(m)宽度(m)高度(m)A1储罐区222610.13613971.62.51504612TVOC3.57A2码头泊位222378.73614034.92.5 40105TVOC0.079表1.1-2 扫线废气污染源参数项目污染源中心位置海拔(m)面源参数污染物排放量(kg/h)X(m)Y(m)长度(m)宽度(m)高度(m)A1扫线222378.73614034.92.51504612TVOC3.0311.1.3 预测模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本次预测采用导则附录A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进行预测,版本为V
5、ersion 09292。AERMOD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 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AERMOD特殊功能包括对垂直非均匀的边界层的特殊处理,不规则形状的
6、面源的处理,对流层的三维烟羽模型,在稳定边界层中垂直混合的局限性和对地面反射的处理,在复杂地形上的扩散处理和建筑物下洗的处理。AERMOD模型在稳定边界层(SBL),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浓度分布都可看做高斯分布;在对流边界层(CBL),水平方向的浓度分布仍可看作是高斯分布,而垂直方向的浓度分布则使用了双高斯概率密度函数(PDF)来表达,考虑了对流条件下下浮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即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附近时,考虑了三个方面问题:烟羽到达混合层顶时,除了完全反射和完全穿透之外,还有“部分穿透和部分反射”问题;穿透进入混合层上部稳定层中的烟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将重新进入混合层,并扩散到地
7、面;烟羽向混合层顶端冲击的同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也有扩散,但相当缓慢,一直到烟羽的浮力消散在环境湍流之中,烟羽向上的速度消失之后才扩散到地面;AERMOD具有计算建筑物下洗的功能。1.1.4 地形参数地理地形数据参数包括计算区域的海拔高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数据范围同评价范围,海拔高度由计算区域的遥感图像及数字高程DEM(美国网站下载的“SRTM 90m Digital Elevation Data”)数据提取,分辨率为90 m。根据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参数(反照率、波文比和表面粗糙度)选用相应的参数,详见表1.1-3。表1.1-3 地面参数表近地面参数地表反照率Bowen参数地面粗糙度年平均
8、0.280.750.07251.1.5 气象参数本项目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洲城村内,泰州市姜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之间,北纬3220-3242、东经11948-12018,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南部地面程高4.5-6.5m,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地面程高2.5m,属江淮湖洼平原。泰州市设有气象观测站,该站位于东经11956、北纬3230,海拔高度6.6m,距离本项目约17km,气象站点与本项目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相似,属于同一气候区,工程气象条件可以直接采用泰州市气象站气象特征值,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评价收集
9、了泰州市气象站的气象统计资料,并使用其2014年的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作为代表性年份气象背景场进行预测。1.1.5.1 近20年气候资料统计泰州市地处江淮平原,境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8和27.7,极端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为-11.56和37.9。年平均降水量为1055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29.6mm,年最小降水619mm。年平均霜期135天。泰州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两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本地累年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玫瑰图见图1.1-1。C=2.3%C=13.7%
10、C=6.1%C=7.2%C=1.5% 图1.1-1 泰州市20年平均风向风速频率玫瑰图1.1.5.2 2014年常规气象特征地面气象资料使用泰州市气象站2014全年8760小时的逐时气象场,包括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共6项。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为逐日定时(02、08、14、20时),低云量、总云量由于观测密度不够为逐日一天3次(08、14、20时)。按AERMET(气象预处理程序)参数输入格式,采用线性插值生成近地面逐日逐时气象输入文件。根据气象数据,本项目2014年全年地面气象特征统计结果如下,具体见表1.1-4表1.1-8,及图7.
11、1-2图1.1-5:表1.1-4 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2014年)月份123456789101112温度()2.5 5.0 10.0 15.1 21.1 24.3 31.0 30.7 23.7 18.3 11.7 3.6 表1.1-5 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2014年)月份123456789101112风速(m/s)2.1 2.5 3.3 3.2 3.0 2.8 2.9 2.6 2.1 2.4 2.2 1.7 表1.1-6 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2014年)小时(h)风速(m/s)123456789101112春季3.03.02.82.83.22.93.03.33.13.23.73.4夏季2.
12、42.42.32.42.82.72.83.23.13.13.53.3秋季2.02.01.81.82.22.02.02.32.12.22.82.5冬季1.91.91.61.61.91.61.72.01.92.12.62.4小时(h)风速(m/s)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春季3.54.03.53.33.53.02.83.03.03.03.03.0夏季3.43.83.22.93.12.62.42.42.42.42.42.4秋季2.63.22.72.52.62.22.02.02.02.02.02.0冬季2.63.12.52.22.52.01.81.91.91.91.91.9表1
13、.1-7 年平均风频的月变化(2014年)风频(%)风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一月5.9 10.8 5.6 7.0 7.8 7.3 9.0 7.8 9.0 3.1 4.0 1.9 1.7 3.5 3.2 9.8 2.6 二月6.7 12.1 6.3 7.3 19.8 10.4 9.8 4.5 5.7 2.1 1.3 0.7 0.7 0.9 3.9 2.7 5.2 三月1.5 11.8 7.5 7.5 15.2 5.4 9.9 9.1 7.9 4.7 7.9 4.3 1.3 2.0 1.9 1.3 0.5 四月4.7 2.6 8.1 7.5 6
14、.1 8.6 11.5 8.6 10.6 7.1 3.9 2.2 1.5 7.2 2.9 4.6 2.2 五月0.9 0.1 4.4 7.0 18.4 13.8 16.3 9.0 6.5 3.6 2.8 2.4 4.4 3.4 3.9 0.4 2.6 六月0.7 6.7 7.5 12.6 18.5 11.4 17.6 7.9 2.5 2.4 1.9 1.5 1.1 2.5 2.6 1.4 1.1 七月0.0 1.1 0.0 0.4 1.9 6.6 10.5 9.8 15.1 14.5 22.6 7.7 4.0 2.4 0.5 0.0 3.0 八月1.5 3.0 6.5 11.6 12.1 6.
15、9 18.3 11.7 7.9 3.9 6.5 3.0 2.6 0.9 0.5 0.1 3.2 九月4.0 10.4 12.9 11.4 20.8 8.2 6.9 3.2 2.1 2.5 0.7 1.0 0.6 0.7 3.5 2.4 8.8 十月6.6 27.6 11.4 10.2 5.6 5.5 4.6 4.2 5.1 1.7 1.2 0.9 0.0 0.5 2.0 6.7 6.0 十一月5.0 4.2 2.9 7.9 15.7 5.0 5.8 3.2 4.2 4.4 2.1 2.2 8.1 4.3 9.6 6.3 9.2 十二月9.9 2.6 4.6 1.3 1.9 0.4 0.9 1.
16、7 4.0 1.9 2.7 2.7 7.0 5.4 8.3 14.4 30.2 表1.1-8 年均风频的季变化及年均风频(2014年)风频(%)风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春季2.4 4.9 6.7 7.3 13.3 9.3 12.6 8.9 8.3 5.1 4.9 3.0 2.4 4.2 2.9 2.1 1.8 夏季0.7 3.5 4.6 8.2 10.7 8.2 15.4 9.8 8.6 7.0 10.4 4.1 2.6 1.9 1.2 0.5 2.4 秋季5.2 14.2 9.1 9.8 14.0 6.2 5.8 3.5 3.8 2.9
17、1.3 1.4 2.8 1.8 5.0 5.1 8.0 冬季7.5 8.3 5.5 5.1 9.5 5.9 6.5 4.7 6.3 2.4 2.7 1.8 3.2 3.3 5.2 9.2 12.9 年平均3.9 7.7 6.5 7.6 11.9 7.4 10.1 6.8 6.7 4.3 4.9 2.6 2.8 2.8 3.6 4.2 6.2 图1.1-2 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曲线(2014年)图1.1-3 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2014年)图1.1-4 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2014年)图1.1-5 季节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14年)1.1.5.3 2014年高空数据资料使用AERMO
18、D模型进行大气预测,除了需要输入地面常规气象资料,还需要高空气象数据资料。本次预测选用2014全年一日两次(GMT时间00时、12时)MM5模拟生成的最近格点的高空气象资料,水平网格分辨率为27km27km,垂直方向采用地形伴随坐标,从1000百帕到100百帕共分为40层。该模式采用的原始数据有地形高度、土地利用、陆地-水体标志、植被组成等数据,数据源主要为美国的USGS数据;原始气象数据采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发布的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NCEP)通过三层嵌套网格MM5中尺度气象场模拟得到本地区的风温廓线。该套数据可在NCAR网上免费下载。 1.1.6 正常工况预测结果根据泰州市气
19、象站2014年全年气象资料,对本项目正常排放的各污染物进行逐时平均浓度预测。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根据导则要求,模拟计算区域使用两套等格距的笛卡尔坐标网格进行嵌套计算,计算的总网格范围是8km*8km。其中,内网格格点大小为50m*50m,范围2km*2km;外网格格点大小为200m*200m,范围8km*8km。模拟计算区域大于评价区域,模拟预测可满足分析评价的要求。1.1.6.1 小时落地浓度最大值和区域分布利用AERMOD高斯烟羽模型进行逐次逐时计算,得到全年8760小时预测范围各网格点,项目建成后排放的各污染物的全年逐时的小时平均地面浓
20、度。将各网格点的小时平均浓度进行从大到小排列,得出污染物最大小时平均浓度及出现位置,详见表1.1-9。项目建成后污染物落地浓度分布见图1.1-6。预测结果表明:排放的大气污染物TVOC在评价区域内,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为:925.00ug/m3,占标准46.25%。根据计算结果,项目建成后大气污染物TVOC对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可达标。表1.1-9 污染物最大小时平均落地浓度贡献值污染物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ug/m3)占标率(%)相对于污染源距离(m)最大值出现时间(年/月/日 时)TVOC925.00 46.25 70 2014/09/09 19:00图1.1-6排放TVOC最大小时平
21、均浓度贡献分布图(ug/m3)1.1.6.2 敏感目标和监测点落地浓度预测表1.1-10给出了项目建成后排放的TVOC,在保护目标处的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根据计算结果:项目建成后各污染物对保护目标的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均能达标。表1.1-10各敏感点的TVOC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序号保护目标和监测点最大浓度(ug/m3)标准值(ug/m3)占标率(%)出现时间(年/月/日 时)G1站内924.31 200046.22 2014/01/13 19:00G2洲城村199.92 200010.00 2014/03/02 07:00G3俞耿村182.14 20009.11 2014/05/11 03:
22、00G4祝庄村248.12 200012.41 2014/02/25 06:00G5姜茅村203.92 200010.20 2014/09/07 06:00G6龙港村159.89 20007.99 2014/01/05 03:001.6.1.3 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点污染物影响分析根据各敏感点处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将其和评价点监测期间的最大浓度值叠加,同时考虑评价范围内在建项目对敏感点影响,叠加得到受项目最终排放影响各敏感点的污染物小时浓度。具体结果见表1.1-11。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建成后总排放污染物在敏感点处的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叠加监测期的最大监测浓度值,均能达到标准要
23、求,总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监测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表1.1-11 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点TVOC小时浓度序号保护目标和监测点小时浓度贡献(ug/m3)评价标准(ug/m3)浓度值占标(%)本项目监测叠加值贡献叠加G1站内924.31 2361160.31 200046.22 58.02 G2洲城村199.92 547746.92 200010.00 37.35 G3俞耿村182.14 294476.14 20009.11 23.81 G4祝庄村248.12 206454.12 200012.41 22.71 G5姜茅村203.92 65268.92 200010.20 13.45 G6龙港村1
24、59.89 86245.89 20007.99 12.29 注 叠加值=本项目排放贡献+最大本底监测值1.1.7 非正常工况预测结果1.1.7.1最大地面浓度预测分析根据预测结果,非正常排放时废气污染物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值见表1.1-12。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小时落地浓度等值线图详见图1.1-7。非正常工况下,扫线排放的TVOC最大小时落地浓度为958.31ug/m3,占标率为47.92%。非正常工况时,TVOC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能够达标。表1.1-12 非正常排放时废气污染物小时浓度预测污染物最大浓度(ug/m3)占标率(%)相对于污染源距离(m)最大值出现时间(年/月/日 时)TVOC958
25、.31 47.92 69 2014/01/05 03:00图1.1-7 非正常工况TVOC小时落地浓度分布图(ug/m3)1.1.7.2敏感点浓度预测分析非正常排放时,TVOC在各敏感点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预测结果见表1.1-13。对照正常工况预测结果,非正常工况时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点的TVOC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高于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下,扫线过程排放大量TVOC,造成TVOC环境浓度贡献值远高于正常工况,但其对敏感目标影响仍能达标。表1.1-13 非正常工况下敏感点TVOC小时平均浓度预测序号保护目标和监测点最大浓度(ug/m3)标准值(ug/m3)占标率(%)正常
26、非正常正常非正常G1站内924.31 958.31 200046.22 47.92 G2洲城村199.92 221.45 200010.00 11.07 G3俞耿村182.14 198.42 20009.11 9.92 G4祝庄村248.12 271.76 200012.41 13.59 G5姜茅村203.92 212.24 200010.20 10.61 G6龙港村159.89 170.15 20007.99 8.51 1.1.8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1.1.8.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推荐模式SCREEN3计算拟建项目的
27、无组织源:储罐区和码头泊位的无组织排放,计算结果见表1.1-14。计算结果表明:计算范围内无超标点,各无组织排放源所需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0,故本项目不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表1.1-1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面源名称面源参数污染物排放量(g/s)计算结果(m)长度(m)宽度(m)高度(m)储罐区1504612TVOC0.992无超标点码头泊位40105TVOC0.022无超标点1.1.8.2 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1320191)中的公式,即:式中:环境一次浓度标准限值(mg/m3); 工业企业所需的防护距离(m);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
28、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生产单元的占地面积S(m2)计算,r=(S/p)0.5。本项目计算选取所在地区近5年来平均风速2.1m/s,根据条件参数选择:A=700;B=0.021;C=1.85;D=0.84。计算结果见表1.1-15。根据计算,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01-91),储罐区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100m,码头泊位需设置50m卫生防护距离,在此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居民等敏感点。表1.1-15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以及计算结果面源名称面积(m2)污染物源强(kg/h)标准(mg/m3)L(m
29、)储罐区6900TVOC3.57287码头泊位400TVOC0.0792271.1.9 小结项目建成后排放废气污染源产生TVOC在评价区域内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为:925.00ug/m3,占标准46.25%。根据计算结果,项目建成后总排放大气污染物对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贡献值,及各关心点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均能达标。根据项目建成后总排放各废气污染物的预测结果,结合现状监测的数据情况,计算TVOC在敏感点的小时最大浓度均可达标。项目排放的废气污染物对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较小。在非正常工况下,项目建成后造成的所有敏感点的废气污染物,小时平均落地浓度全部达标,短时间的事故排放,不会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根据计算,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01-91),储罐区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100m,码头泊位需设置50m卫生防护距离,在此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居民等敏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