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2716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环境工程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_环境工程论文中国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应对措施_环境工程论文论文作者:郑国锋 马民涛1 李旭1 沈晓悦2摘要:目前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废气和噪声。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近几年纺织业对环境的污染。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行业的污染治理现状作了简单介绍。最后结合中国入世后纺织业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其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从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两个层次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纺织行业 环境问题 绿色壁垒 环境标志 环境认证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和服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

2、优势,不断扩大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机,但由于我国纺织业早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极其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纺织行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 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1 废 水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噪声三个方面。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一般都在11亿

3、t以上,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约为30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废水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达标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表1 1998-2002年中国纺织业废水排放情况年份工业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直排入海量/万t排放达标率/%纺织业/万t占全国比例/%纺织业/万t占全国比例/%199819992000200120021101281212401256491326981366006.436.146.476.556.5936.9636.1238.4624.9327.154.625.2

4、25.464.104.657256724094215571265759.4963.3877.9191.6193.80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 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 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 mg/L,BOD也高达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

5、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 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另外,传统的印染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污水,加工后废水中一些有毒染料或加工助剂附着在织物上,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如偶氮染料、甲醛、荧光增白剂和柔软剂具致敏性;聚乙烯醇和聚丙烯类浆料不易生物降解;含氯漂白剂污染严重;一些芳香胺染料具有致癌性;染料中具有害重金属;含甲醛的各类整理剂和印染助剂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等。这样的废水如果不经处理或经处理后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破坏水体、土壤及其生态系统

6、。1.2 废 气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表2是近几年纺织工业规模(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以上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表2 1998-2002年部分纺织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年份企业数/个废气排放量/亿m3SO2排放量/t工业烟尘排放量/t工业粉尘排放量/t年耗煤量/104t年燃油量/104t燃料燃烧生产工艺燃料燃烧生产工艺原煤总计199819992000200120025477

7、5528607766436622136713761534182820591337144109104285265246767256848272908239209115041726619159714857512065211906911870010739910892260255726473813714188101265120613851635169074919489111从表2中不难发现,1998年全国547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耗煤1265万t,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1367亿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8.53万t,烟尘14.86万t。到2002年,全国6622家纺织行业内企业共耗煤1690万t,燃料

8、燃烧废气排放量2059亿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3.92万t,烟尘10.74万t。不难算出,由于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约占纺织工业废气排放量的9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99%以上。这与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相一致。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1.3 噪声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 dB(A)

9、,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 dB(A)。表3是我国部分地区棉纺织厂车间噪声实际检测情况。 表3 我国棉纺厂车间噪声级实测值序号省(市)实测厂家(车间数)实测噪声值/dB(A)最大值最小值1234567891011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10(10)18(28)5(6)3(3)4(7)10(12)6(9)9(16)5(6)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2(4)3(4)105.0104.8103.3105.0103.5104.0103.9104.2105.0103.5101.7102.295.3100.1100.0100.2102.398.998.998.5

10、101.091.0从表3可以看出,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目前全国约有80多万台织机还在投入使用,其中绝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由

11、于资金和技术原因,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还在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机械进行生产。设备的落后,加上很多生产过程中噪声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每天约有近百万名织布工人被暴露在这种强噪声污染的环境中。1.4 其他在纺织原料尤其是天然纤维原料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产量防止病虫害,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棉花为例,美国某机构曾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美国的棉花产量将下降70%,可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十分重要。但是,这也使得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存在于棉花纤维中,如棉花生长时施用的人造肥料,棉花种植时喷洒的农药,如DDT Lindane (高丙体六六六)、六氯环已烷(六六六

12、);棉纤维上残留的杀虫剂、防腐剂和防霉剂等,如五氯苯酚。一些具有相当毒性和难降解的化学物质也残存于最终产品中,通过与人体皮肤的接触而在人体内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2 纺织业环境问题的应对对策自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列入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绿色产品和消费已开始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绿色壁垒(环境壁垒)构成了国际市场新的保护网。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纷纷提高环保标准,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而且,绿色标志已成为纺织和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推行ISO14000的热潮正

13、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入世应对策略。2.1 政府管理层次上应采取的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产品和服装的需求增加的趋势,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仍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纺织业要想保持并扩大这种领先优势,这就要求广大主管部门和公众提高认识,树立环保理念,积极推行环保。如在天然纤维的生产方面推行生态农业,在工业生产环节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一系列的环境质量认证,在产品的销售环节推行环境标志等。(2)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

14、,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3)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

15、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2.2 企业经营决策上应采取的对策(1)优化产品结构,关注消费者健康。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环境污染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面对挑战,纺织企业应迎难而上,用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来规范自己的生产

16、行为,自觉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生产的非绿色产品。加快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少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关注生产者劳动安全的同时,更加重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减少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例如在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印染过程中更多地使用环保染料和加工助剂以及开发天然可降解的植物染料,在原材料上考虑引入天然彩色纤维材料、天然植物浆料,在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后处理过程中采用绿色整理剂和生物处理技术,在纺织机械上考虑淘汰有梭设备,引进和开发无梭织机及其他能除尘降噪的环保机械。(2)进行产品生产链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形势,我国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必须提高认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

17、业的决策要素之中,从纺织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原材料的选用、生产过程,到最终产品的包装、使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并符合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重视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以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企业中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污染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些,对企业研究和开发安全无害的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安全的产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积极申请绿色标志,争取一系列的环境认证。我国纺织企业应清醒地意识到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产品和外包装上积极申请绿色标志,争取绿色认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

18、壁垒之事实,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和法规相适应,从而有利于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各企业应注意到ISO14000认证包含有环境表现评价、生命周期分析、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产品标准、环境设计、资源管理、废物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走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国内形象,从而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结合自身情况争取包括ISO14000等在内的一系列环境质量认证就成为必要。(4)转变经营思想,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各企业应积极收集绿色信息,加强对环保标准和法规特别是国际环境标准和法规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和制定对策。

19、积极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更多地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角度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出发来设计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可降解的外包装材料,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实施绿色营销理念,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充分认识到环保将是企业未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1 叶汝求,曹凤中,夏友富,等.环境与贸易.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 施禹之.WTO与中国纺织工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3 宋惠景.二十一世纪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容忽视的环保质量.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35404 傅纯恒,胡丹婷.增强我国纺织品环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2):1231275 陈 真.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 推动纺织工业发展.上海纺织科技,2001,29(1):6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