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2815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DBJ/T14-043-2012 J11956-2011 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 building system 2012-01-04发布 2012-03-01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 building system DBJ/T14-043-20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11956-2011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

2、厅施行日期:2012年3月1日2012 济南前 言 CL建筑体系具有保温与结构同寿命、防火性能及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特点。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成果鉴定,其综合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本规程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现行结构规范,在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DBJ/T14-043-2007基础上修订而成。修订过程中,规程修订组开展了专题调研,系统地总结了CL建筑体系实施以来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

3、材料;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结构计算与截面设计;6.构造措施;7.节能设计;8.施工;9.工程验收及5个附录等内容,较系统地对该项技术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是我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质监等单位控制工程质量的技术标准。本规程所涉及的专利技术须经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授权许可。使用授权许可应与之联系(河北省石家庄市广安大街美东国际D座1308,邮编050011,电话0311-86054544)。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及时将修改意见寄送至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济南市经六路三里庄17号,邮箱250001,联系电话:0531-83180

4、919,电子邮箱sdjskzx),以便今后修订。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员:主 编 单 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参 编 单 位:临沂固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盛佳科技节能有限公司 淄博晶达建材有限公司 山东光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威海丰荟集团 山东瑞峰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章丘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德州晶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万拓节能建筑体系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员:蒋世林 朱传晟 宋亦工 张晶廷 李云峰 陈殿营 郭 志 宋 杨 李明海 王绪强 王士军 刘 淼 袁英成 路兴斋 范鹤鸣 聂学强 孙树旭 于培锡 袁志平 张

5、 杰 付深远 刘建平 陈志杰 张喜臣 沈新鹏主要审查人员:韩克胜 房泽民 李东毅 张维汇 稽 飙孙洪明 刘俊岩 邢庆毅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33 材 料5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64.1 一般规定64.2 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84.3 荷载与地震作用105 结构计算与截面设计125.1 一般规定125.2 截面设计136 构造措施156.1 一般规定156.2 构造要求206.3 自承重CL墙板构造要求267 节能设计288 施 工308.1 一般规定308.2 浇筑混凝土施工308.3 喷射混凝土施工319 工程验收339.1 一般规定339.2 CL网架板预

6、制部分混凝土分项工程349.3 CL网架板(CL预制板)安装分项工程379.4 CL墙板普通钢筋及模板分项工程399.5 CL墙板现浇混凝土分项工程409.6 CL墙板喷射混凝土分项工程429.7 CL保温层429.8 验收43附录A CL墙板热工性能参考值45附录B 各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49附录C CL建筑体系复合剪力墙现场浇筑施工工艺54附录D CL建筑体系复合剪力墙现场喷射施工工艺64附录E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块的制作及强度合格判定70附录F CL网架板性能检测标准73本规程用词说明77引用标准名录78条文说明80CONTENTSChapter 1 General1Chap

7、ter 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3Chapter 3 Materials5Chapter 4 Basic Requirements of Structural Design64.1 General64.2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84.3 Load and Earthquake Action10Chapter 5 Structural Calculation and Design of Section125.1 General125.2 Design of Secti

8、on13Chapter 6 Structural Details156.1 General156.2 Structural Details206.3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of Nonstructural CL Wall-panel26Chapter 7 Energy-saving design28Chapter 8 Construction308.1 General308.2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for Cast-in-situ Concrete308.3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for Sprayed-in-si

9、tu Concrete31Chapter 9 Acceptance of Project339.1 General339.2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for CL Partial Precast Concrete panel349.3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for CL Netframe Panel (CL precast panel) Erection379.4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for Rebar and Form of CL Wallpanel39

10、9.5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for Castinsitu Concrete of CL Wallpanel409.6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for Sprayedinsitu Concrete of CL Wallpanel429.7 Accepetance of CL Thermal Insulation Layer429.8 Accepetance43Appendix A Thermal Performance of CL Wallpanel45Appendix B Records for Qu

11、ality Acceptance of Subdivision Project Inspection49Appendix C Castinsitu54Appendix D Sprayedinsitu64Appendix E Production and Conformance Inspection of the Sprayed Concrete Compression Test Cube70Appendix F Standard for Welded Steel Frame Test73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77List of Quoted St

12、andards78Explanation of Provision.801 总 则1.0.1 为了在CL建筑体系的应用中贯彻执行国家及山东省的技术、经济及建筑节能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8度和8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的CL建筑体系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验收。1.0.3 CL建筑体系的设计与施工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CL建筑体系 building system of CLCL( Composite -Light)建筑体系属于剪力墙结构,是由CL结构墙体、现浇楼(屋)盖

13、、现浇边缘构件组合而成的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2.1.2 钢筋焊接网架 welded steel frame钢筋焊接网架(简称“ CL网架板”)由两层或两层以上起受力或构造作用的钢筋焊网,中间夹以保温板,用三维斜插钢筋(简称“腹丝”)焊接形成的钢筋网架。2.1.3 CL预制板 CL precast panelCL网架板在安装前预先浇筑较薄一侧混凝土后形成的半成品复合墙板。2.1.4 CL墙板 CL wallpanelCL网架板两侧浇筑混凝土后构成的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复合墙。2.1.5 壁率 ratio of wall纵向或横向布置的抗侧力CL墙板与普通剪力墙的截面面积之和占该层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14、其中CL墙板截面厚度为墙板总厚度减去保温板的厚度。2.1.6 墙框柱 constructional wallframe column在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米且层数不大于12层的CL建筑体系中, CL墙板之间交接处或CL墙板与普通剪力墙交接处设置的约束墙体并起连接作用的构造柱。2.1.7 墙中柱 constructional inner column为保证CL墙板整体协同工作性能,在较长CL墙板中按规定间距设置的连接内外侧混凝土层的构造柱。2.1.8 扶壁柱 supportwall column楼层梁及屋面梁与CL墙板相交部位,为承受竖向荷载及增加CL墙板稳定性而设置的构造柱。2.2 符号2.2

15、.1 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y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ywCL墙板内纵(横)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N轴向力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 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u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2.2.3 几何参数eo 组合偏心距;h 楼层层高;hwCL墙板截面高度; la纵向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bCL墙板总厚度;bwCL墙板实有混凝土截面厚度或普通剪力墙厚度;AwCL墙板实有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AvwCL墙板竖向钢筋总截面

16、面积;2.2.4 计算系数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3 材 料3.0.1 CL墙板现浇部分应采用一级自密实混凝土,并应符合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3的规定。3.0.2 CL墙板现浇及预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5。3.0.3 CL墙板的CL网架板主受力侧(较厚侧)钢筋焊接网的材质应符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的有关规定;构造侧(较薄侧)钢丝焊接网及腹丝可采用建筑用冷拔低碳钢丝并应符合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的有关规定。3.0.4 CL墙板的保温板应采用类及以上模塑聚苯乙烯板或X250型及以上挤

17、塑聚苯乙烯板,其性能应分别符合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及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 /T 10801.2的相关规定。3.0.5 CL墙板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1 一般规定4.1.1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CL建筑体系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1.1确定。其他抗震设防类别的抗震等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执行。表4.1.1 CL建筑体系抗震等级设防烈度6789房屋高度(m)808024258080242424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一般部位四三四三二三二加强部位三二

18、三二一二一注: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4.1.2 CL建筑体系房屋适用高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 当CL墙板中受力钢筋采用热轧钢筋焊网或不采用钢筋焊网时,适用高度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相关规定执行。2 当CL墙板中全部或部分受力钢筋采用钢筋焊网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见表4.1.2。表4.1.2 CL建筑体系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设防烈度7度及以下8度(0.2g)抗震墙10080部分框

19、支抗震墙80604.1.3 CL墙板进行设计计算时,墙体厚度取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 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但应计入较薄侧混凝土的刚度增大作用和自重荷载,简称A法。2 取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按等厚普通剪力墙进行计算,简称B法。3 若采用B法,应同时满足以下规定:1)CL墙板中的斜插钢筋应满足本规程6.2.1条相关规定;2)建筑物的高度不应大于36m,且地上部分不应大于12层;3)CL墙板应同时设置竖向边缘构件及暗梁,边缘构件应连通两侧混凝土层,且竖向边缘构件净间距不应大于4.5m,大于4.5m时必须按本规程第6.1.5条增设构造墙中柱;4)CL墙板保温层的厚度不应大于80mm。4.1.

20、4 CL墙板采用B法设计时,CL墙板或普通剪力墙宜全部落地,剪力墙间距不应大于12m。4.1.5 抗震设计时,CL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 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4.1.6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1

21、框支层内的剪力墙,内墙应采用普通剪力墙,外墙可采用CL墙板或普通剪力墙。2 采用B法计算时,长矩形平面建筑落地剪力墙间距l1.5B且l15m(B为楼盖宽度)。3 落地剪力墙截面总面积不应小于上层剪力墙截面总面积的50%。4 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5 转换层楼板配筋及上下层刚度比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要求。4.2 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4.2.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宜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4.2.2 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应使纵横向均符合规则、对称要求,对不规则

22、结构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采取抗震措施。2 抗侧力结构沿竖向应均匀变化,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3 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有关规定。4.2.3 外墙、分户墙、楼电梯间墙宜采用CL墙板,其它内承重墙可采用普通混凝土剪力墙。4.2.4 CL墙板混凝土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较薄侧混凝土厚度,采用预制及喷射时不宜小于40mm,采用现浇时不宜小于50mm。2 当按A法计算,三、四级抗震等级时,建筑物高度在24m以下,较厚侧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00mm;建筑高度大于24m小于36m时,较厚侧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4

23、0mm;其余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当按B法取值时,CL墙板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应满足下列要求:1)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宜小于200mm;2)按三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8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2,且不宜小于180mm;3)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3,且不应小于150mm。3 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计算墙体稳定,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附录执行。墙体厚度按混凝

24、土截面总厚度计算。4.2.5 CL结构墙体两端及洞口两侧应按表4.2.5-1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本规程第6.1.5条相关要求。表4.2.51 剪力墙结构边缘构件设置要求抗震等级一二三四H24mH24mH24mH24m轴压比大于表4.2.5-2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其他部位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构造墙框柱构造边缘构件构造墙框柱注:1 H为建筑物高度。 2 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他部位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表4.2.52 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一

25、级(7、8度)二、三级轴压比0.20.34.2.6 在室内楼层梁或屋面梁与外墙CL墙板相交处应设置暗柱,当梁跨度较大时应设置扶壁柱。4.3 荷载与地震作用4.3.1 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取值及荷载组合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4.3.2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及反应谱特征周期,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执行。对于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4.3.3 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 1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时: FEK=Geq (4.3.3-1)式中: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

26、作用标准值;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 Fji=jjXjiGi(i=1,2,n,j=1,2,m) (4.3.3-2) j=/ (4.3.3-3)式中: Fjij振型i质点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j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Xjij振型i质点的结构水平相对位移; jj振型的参与系数;Gi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5 结构计算与截面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CL建筑体系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楼层梁和连梁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5.1.2 CL建筑体系属于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空间协同、空间杆墙板元

27、等有限元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计算时一般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的设计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计算应考虑其影响,或对按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5.1.3 CL建筑体系构件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0SR (5.1.3-1)有地震作用组合时:SR/RE (5.1.3-2)式中:0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 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取值。5.1.4 地震作用

28、计算原则: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5.1.6 CL

29、建筑体系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下列规定: u/h1/1000 (5.1.6)式中:u 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 h 楼层层高。5.2 截面设计5.2.1 采用B法进行抗震设计的CL结构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2.1的限值。表5.2.1 CL结构墙体轴压比限值轴压比一级二级三、四级N/fcAw0.30.40.5注: 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CL结构墙体墙肢底部轴向压力设计值;AwCL结构墙体混凝土截面总面积;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6 构造措施6.1 一般规定6.1.1 结构伸缩缝最大间

30、距可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现浇剪力墙结构规定执行。6.1.2 CL墙板钢筋焊接网的保护层最小厚度,当焊网钢筋直径不大于6mm时,应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相关规定基础上增加5mm;当焊网钢筋直径大于6mm时,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相关规定取值。自承重CL墙板钢筋焊接网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0mm。6.1.3 CL墙板的连接构造应满足以下规定:1 水平向连接:CL设在竖向边缘构件处,可采用CL墙板水平钢筋直接锚入边缘构件的做法,见图6.1.31(a),亦可采取另设附加带肋连筋或附加同规格网片与边缘构件或墙板之间进行绑扎连接,见图6.1.31(b)

31、、6.1.31(c)。连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3倍的网格间距。(a) (b) (c)图6.1.31 CL墙板水平向连接1墙板水平钢筋;2附加连筋或附加网片;3附加网片la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E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l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lE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2 竖向连接:CL墙板竖向连接应设在楼层及地梁处,内外侧可采用预留带肋连筋方式,见图6.1.3-2,且受力钢筋连接应满足等强度要求。连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3倍的网格间距。搭接长度应取连筋与竖向钢筋二者直径中的较小值按100%接头面积率进行计算,且不应小于400mm。当连筋贯穿暗梁与

32、上下层墙板竖向钢筋搭接时,见图6.1.3-2(d),暗梁箍筋最小直径6,最大间距200mm。(a)与基础圈梁的连接构造 (b)屋面处连接构造 (c)A法楼面处连接构造 (d)B法楼面处连接构造图6.1.32 CL墙板与边缘构件竖向连接Lle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3 附加连筋及焊网的锚固与搭接应满足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相关规定。6.1.4 普通剪力墙的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材质、直径、间距、配筋率等均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6.1.5 边缘构件1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配箍特征值v、箍

33、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图6.1.5-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要求。(a)暗柱 (b)转角墙(L形墙) (c)有翼墙图6.1.51 约束边缘构件2 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1.5-2采用,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要求。 图6.1.52 构造边缘构件3 墙框柱墙框柱的范围可按图6.1.5-3采用,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当位于房屋四角时,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4,其它部位不应小于412,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间距不应大于150mm。当位于洞口两侧时,内侧应设水平和竖向钢筋112,分别锚入楼层梁及柱内,外侧配11

34、0,竖向筋在角部与相应水平筋搭接200mm,边框部分应设不小于350的U形钢筋焊网或6200的U形箍筋。图6.1.53 构造墙框柱4 墙中柱墙中柱的范围可按图6.1.54采用。柱内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2,箍筋不应小于6200。图6.1.54 构造墙中柱6.1.6 扶壁柱扶壁柱的范围可按图6.1.6采用,其配筋应满足计算要求,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7%,箍筋直径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150mm。外侧混凝土墙板应设拉筋与扶壁柱锚拉,直径不小于8,间距不大于500mm。图6.1.6 扶壁柱6.1.7 地下室墙体及配筋构造对于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24m时的建筑,与上部CL结构墙体相对应部位均应

35、设置实体混凝土墙,墙厚不应小于上部墙体厚度,墙体截面设计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考虑变形、抗裂及防渗要求。墙体内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绑扎网或焊网,竖向和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6.2 构造要求6.2.1 CL墙板斜插钢丝(腹丝)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穿过保温板的部分除应进行镀锌处理。墙身主体斜插腹丝尚应进行二次防腐处理,二次防腐层厚度不应小于0.1mm,伸入混凝土的长度范围应为5mm10mm。2 与任一方向的夹角不得小于15。3 直径不应小于保温板厚度的1/60且不应小于3mm。4 数量不应小于50个/m2。5 分布均匀。6.2.2 CL墙板具体构造措施应按表6.

36、2.2采用。表6.2.2 CL墙板墙身构造 CL墙体型号I 型II 型III 型IV 型V 型适用范围非承重部位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m建筑物高度大于36m墙体竖向剖面图 规格尺寸混凝土a(mm)50(现浇)或40(喷射或预制)保温层b(mm)根据节能标准计算确定混凝土c(mm)40100c120140c160160钢筋焊接网cp350(I 型、V 型墙室内侧时可为cp3100)钢筋焊接网cp350cp45061005/6/8100/150/200腹丝不少于cp3,100个/或cp4,50个/水平拉筋由设计确定CL网架板在工厂焊接成网架,钢筋在现场绑扎并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规定6.2.3 暗梁采用B

37、法时或设置构造墙框柱时,CL墙板在楼面及屋面处均宜按图6.2.3的范围设置暗梁。纵筋配筋率对于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小于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的房屋高度大于24m时,不应小于414,其余不应小于412。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a)A法暗梁 (b)B法暗梁图6.2.3 CL墙板暗梁6.2.4 CL墙板连梁1 连梁计算高度可按下列两种方式考虑。一般宜按下列第一种计算,当截面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应按下列第二种高度重新计算,此时对受力较大连梁应采取加强措施,如增设交叉斜筋等。1)按墙体开大洞口(将洞口开至楼板顶面)考虑,参见图6.2.4(a)、

38、(b)。2)按墙体开实际洞口考虑,参见图6.2.4(c)、(d)。2 当按第一种连梁高度计算时,连梁的纵筋及箍筋均应满足计算配筋要求,此时窗台下墙体与边缘构件或相邻墙板的连接,应满足抗裂要求。当按第二种连梁高度计算时,楼层梁及窗台下墙板作为整体连梁考虑并应可靠连接。其墙板的竖向钢筋应满足连梁计算抗剪箍筋要求(等强度),整体连梁纵向钢筋,应配置在楼层梁底部及窗台下墙板顶面。对楼层梁顶部钢筋可按构造要求设置,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24m时不应小于214,其余不应小于212。(a)A法 (b)B法 (c)A法 (d)B法图6.2.4 连梁截面示意图3 构造要求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钢筋伸

39、入墙内钢筋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且不应小于600mm。2)沿连梁全长箍筋构造应等效于相应抗震等级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构造要求,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间距不应大于150mm。3)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其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4)连梁两侧沿梁高范围内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其直径不应小于10,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纵向构造的钢筋(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6.2.5 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m时,若外墙墙肢长度不超过1.8m,二、三级抗震等级洞边构造边缘构件截面高度

40、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00mm。其纵筋二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416;三、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房屋高度大于24m时不应小于414;三、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可按本规程6.1.5加强边框规定执行。6.2.6 房屋高度不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CL建筑体系住宅,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计算,但应符合本规程有关要求,其余均应进行抗震计算。1 承重墙体布置应均匀、对称、减少质量、刚度偏心。1)横墙:连通内外纵墙的横墙间距不应大于3个开间且不应大于12m,其纵横墙之间连接构造应按构造墙框柱设置。2)纵墙:当房屋宽度大于9m时,除两道外纵墙外,中部尚应

41、布置一定数量的内纵墙,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外纵墙截面面积总和的1/3。3)CL墙板局部尺寸限值应满足表6.2.6-1的要求:表6.2.6-1 CL墙板局部尺寸限值部 位6度7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m)0.81.0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0.60.82 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应满足表6.2.6-2要求。表6.2.6-2 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墙体方向纵向横向纵向横向壁率(%)1.51.51.51.8注:当房间长宽比接近于1.0时,横向壁率宜与纵向相同。3 CL墙板及普通剪力墙墙底轴压比限值分别不应大于0.3和0.5。4 暗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50mm,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

42、2,箍筋不宜小于6200。5 门窗洞口处设置连梁高度:6、7度时不应小于250mm,8度时不应小于300mm,其配筋应不小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的计算配筋,且不应小于414;箍筋面积不应小于6100。连梁上下之CL墙板,应与连梁及两侧墙体可靠连接,洞口上下边设不小于210的加强钢筋。6 门窗洞边应设置不小于100mm宽的混凝土边框,其构造同本规程6.2.5条相应要求。6.3 自承重CL墙板构造要求6.3.1 起外围护、填充、隔断、保温作用的自承重CL墙板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可采取以下构造做法,且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要求。(a) (b)图6.3.1-1 自承重CL墙板与框架柱的构造连接图6.3.1-2 自承重CL墙板与钢结构主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