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2984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及其心学.ppt.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阳明及其心学,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是为真三不朽。,余姚王阳明雕塑,王阳明的哲学思想,1.许多观点与朱熹对立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仁则认为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来;王守仁则主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朱熹以格物为

2、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对经典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这种方法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求发挥良知的作用,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标准和解释经典的根据。他们虽然都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认为朱熹的思想琐屑支离,不足以驳倒佛老管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2.思想与陆九渊接近 他们都在根本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他的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但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

3、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因此,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离开天地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王守仁认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3.良知说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

4、知之外求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录”,“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有。他又说,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称为“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练习:,(2012全国新课标)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

5、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考点】宋明理学心学【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答案】D,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种是非善恶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来圆满,原无欠缺,不须假借。圣人不会多一些,常人不会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

6、,“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便是你的明师”。一切是非善恶,良知自会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如果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说,虽是一种先验论,但它打破了圣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观上具有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4.良知无善无恶 王守仁又提出良知无善无恶的思想,认为良知是超出善恶之上的绝对至善,是超出是非之上的绝对真理。善与恶对,是与非对,这都是相对的,但良知是绝对的,因此他称之为“至善”或“无善无恶”。他晚年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作为立

7、言宗旨,表现了王守仁思想的内在矛盾,引起了王门后学的争论和分裂。,王阳明的哲学思想,5.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

8、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1.道德教育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一)静处体悟(二)事上磨炼(三)省察克治(四)贵于改过,(一)静处体悟,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

9、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虽然王守仁在这里表白他所说的静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二)事上磨炼,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很显然,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

10、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三)省察克治,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四)贵于改过,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

11、的东西,对现代教育是有启发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2.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

12、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

13、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练习,2.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 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选B。答案:B,练习,3.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D)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

14、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练习:,6.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苏格拉底 材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6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以知识为基础;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案】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2分)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以知识为基础。(2分)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