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4526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施工方案011.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工程概况 1.1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2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本工程包括拆除原有建筑785平方米,建设审判用房、审判人员工作用房、生活用房、附属配套用房、安检用房: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给水、排水、消防、通风、建筑电气、室外工程等设计图纸显示的全部工程。设计0.00标高为407.20m,基坑槽底开挖标高为-4.9m。2、现场监测及巡视对象和项目现场监测项目如表1-1现场监测项目表1-1序号监测对象监测

2、项目监测仪器监测精度1围护结构体系坡顶水平位移全站仪0.5,0.6mm+1ppm2坡顶竖向位移水准仪0.3mm现场安全巡视项目如表1-2。表1-2 现场巡视对象及内容表序号巡视对象巡视对象及内容1周边道路及地表地面沉陷、隆起;地面冒浆、冒泡沫。2地下管线管线沿线地表开裂、沉陷情况;管线接口破损、渗漏情况3周边建筑物建(构)筑物裂缝、剥落4结构主体对施工开挖面地质状况:土层性质及稳定性;降水效果;支护结构体系:支护体系施作及时性情况。渗漏水情况。支护体系开裂情况。3、监测频率及周期3.1现场监测频率及周期(1) 现场监测频率本工程中,现场监测频率为:基坑开挖完成后稳定前,每1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

3、完成稳定后至结构底板完成前,每3天观测一次;结构底板完成后至结构出0.00前,每15天观测一次。注:工期按2个月考虑,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2) 现场监测周期1) 初始值测定:测点布置完成后,在开工之前,应对所有的监测项目进行连续二次独立的观测,判定合格后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项目的初始值。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方监测单位同施工监测要在相同的时间段进行初始值测定。3.2 现场巡视频率及周期(1) 现场巡视频率本工程现场巡视频率如表3.2.1所示。现场巡视频率表序号巡视项目巡视频率1基坑周边环境开挖期间内按照三天一次的巡视频率进行巡视。其余时间根据变形及巡视情

4、况而定2工程结构自身对象注:当巡视目标达到警戒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巡视。4、监测作业方法4.1、现场监测作业方法4.1.1竖向位移监测本工程主要监测护坡顶部竖向位移。5、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1)高程基准网布设形式本工程沉降变形监测高程基准网,以北京市高程系统为基础建立,起始并附合于施工精密水准点上。根据本工程监测对象的分布情况,高程基准网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2) 监测基点布置原则监测基点布设于便于观测监测点的相对稳定且易于保存的区域。在场地附近布设不少于4个监测基点。(3)监测点布置原则在本工程中护坡顶部沉降监测布点在护坡顶

5、部,将护坡翻边打穿使观测点与土体紧密结合,测点与施工进行同点监测,具体布点见附图。(4) 沉降基准点及测点埋设方法沉降观测基准点做法示意图现场沉降观测基准点样式(5)埋设技术要求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做好清晰标记。5.2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 DINI 03电子水准仪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德国产Trimble DINI 03电子精密水准仪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3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mm(n为测站数)以内,每

6、站高差中误差在0.15mm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监测点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二级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观测应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固定时段;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5.3数据处理及分析(1) 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

7、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1)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2)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3)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01mm。通过变形监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2) 变形数据分析1)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监测基准点进行;2)相邻两期监测点的变动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高程,高程变小,即测点下沉,高程变大,即测点上浮。6、护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本工程主要监测护坡顶水平位移。6.1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1)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布设形式本项目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导线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基

8、准点以北京市坐标系统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本工程精密导线上。根据现场情况,基准点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网。 (2) 观测点布置原则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范的要求。 6.2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及观测点埋设方法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下图所示。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示意图(2) 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工作基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7、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坡顶水平位移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

9、,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极坐标法,使用Nikon DTM-452C全站仪多测回测角进行观测。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是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固定时段;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8、数据处理及分析(1) 数据传输及平差

10、计算观测记录采用全站仪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使用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2) 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同沉降监测相关内容。8.1基准点稳定性分析采用平均间隙法来进行分析,平均间隙

11、法的思路:假设在两个观测周期间,网中所有基准点均为发生变化,那么可以把两个观测周期的观测看成是对同一网进行的两次连续观测,由这两次观测资料所求得的两组基准点坐标可以看成是一组双观测值,则利用由双观测值之差求方差的方法计算观测值的单位权方差估计值。在求d和Qd以后,先进行两周期图形一致性检验(整体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所有参考点是稳定的。否则,就要找出不稳定点。寻找不稳定点的方法是“尝试法”,依次去掉一个点,计算图形不一致性减少的程度。图形不一致性减少最大的点视为不稳定点。排除不稳定点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图形一致性(指去掉不稳定点后的图形)通过检验为止。8.2、现场安全巡视方法5.2.1明挖

12、基坑现场安全巡视巡视的内容主要包括: 开挖面地层情况;地下水控制情况;围护结构体系有无裂缝、渗水、扭曲变形;支撑等施作是否及时;基坑周边堆载情况等,并留存影像资料及文字描述。5.2.2地表现场安全巡视建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等情况,并留存影像资料及文字描述。5.2.3 建筑物现场安全巡视巡视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裂缝及剥落情况,并留存影像资料及文字描述。9、监测工作量9.1、现场监测工作量现场监测工作量统计见表9.1。表9.1 现场监测工作量统计表序号类别监测内容本方案中工作量布点数量(个)1工程自身坡顶水平位移82坡顶竖向位移810、控制标准及信息反馈10.1、现场监测及巡视控制指标10.1

13、.1 现场监测控制标准 现场监测项目控制值(基坑设计方提出)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变形预警值为24mm;基坑变形控制值为24mm。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 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5 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露等。6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

14、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10.1.2现场安全巡视警戒标准依据现场巡视情况,根据招标文件中的技术标准要求对风险工程作出安全状态评价。10.2、监测信息反馈10.2.1正常情况下的信息反馈监测数据正常情况下的第三方监控信息的报送形式有日报和监测分析周报、月报。具体报送形式如下:(1) 日报:于当日通过信息平台上报业主单位;(2) 周报、月报:周报按照每周五、月报按照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前上传信息平台,并以书面形式报业主单位。10.2.2预警状态下的信息反馈预警第一时间上报业主,同时我方监测、巡视人员加密现场监测、现场巡视频率,密切关注现场情况的变化,并保持与参建各方的信息畅通。预警上报后,密切配合业主组织

15、的预警分析会,并与会专家汇报我方监测数据。10.2.3关于第三方监测预警发布后的预警响应 1)达到警戒状态要求响应的领导: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工程部门领导、技术部门领导及安全部门领导;监理单位:项目总监代表;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建设单位:质安部主管人员;设计及评估单位:项目专业负责人。2)达到警戒状态要求响应的时间及方式:应于发布信息后1天内进行响应,并参与预警处理。3)达到警戒状态的响应处理:施工单位加强组织分析,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主持并组织实施风险处理。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加强监测和巡视,监理单位加强巡视、监管,质安部加强协调和督察。4)达到控制状态要求响应的领导:施工单

16、位:项目经理部经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工程部门领导、技术部门领导及安全部门领导;监理单位:项目总监、项目总监代表;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部经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建设单位:质安部负责人及主管人员;设计及评估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专业负责人。5)达到控制状态要求响应的时间及方式:应于收到预警信息后2小时内进行响应,并参与预警处理。对特级风险工程和突发风险事件,应于收到预警信息后1小时内进行响应。6)达到控制状态的预警处理:施工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小时内组织专家论证。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主持并组织实施风险处理。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加强监测和巡视,监理单位加强巡视、监管。业主各部门加强现场跟踪

17、。11、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措施11.1安全保证措施1)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在开工前对测量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意识,使员工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技能。2)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遵循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针对项目特点,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和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项目经理部实行经理负责制,配齐各级管理人员,逐级签订安全包保责任状,加大激励约束力度,把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重奖重罚,实行安全一票否决权。严格安全监督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严格坚持定期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和经常性检查制度,发现

18、问题及时纠正,闭合管理,真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3)开展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要抓往重点部位。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并履行复查手续。通过安全检查,不断提高和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项目经理部每周一次组织各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时整改。4)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报近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责任。同时,分析下一步的工作形势,分解并布置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任务。5)定期向业主单位汇报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情况,积极与施工单位沟通,虚心学习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

19、)按季度对现场职工进行安全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安排上岗。11.2安全生产措施1)施工作业前,对班组长进行安全交底,并对上岗人员进行10分钟的安全教育。2)在工地内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帽。3)在施工现场,任何情况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并自觉服从安全检察员、业主和监理检查。4)严禁酒后上岗,一经发现,必须进行严肃处理。5)施工现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妥善存放,杜绝因存放不当而造成的损坏、丢失或被盗等安全事故。6)对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设专人操作,定责定岗,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7)量测作业时注意保护工地环境卫生,垃圾、包装物、下脚料要随时清理。8)履行项目安全责任

20、保证书协议,执行其有关条款的规定。11.3成果资料的保密措施对取得的所有成果资料,作业过程的所有中间成果资料以及最终成果资料,应采取严格措施,专人保管,保证未经书面许可,不向第三方提供。上述资料在项目完成后,有必要的,按相关规定移交给业主单位。11.4电子数据的安全性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实行严格的文件夹管理和存储责任制度。作业过程中定期对各种数据进行备份。数据备份由系统工程师进行,有关备份情况建档备查。对于提交的最终数字文件,刻录至光盘上后,进行读入有效性检查。同时,对存放地铁测量专用数据的计算机不得上网,外来数据不得擅自拷贝,做到专机专用,切实做好计算机防病毒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