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景区系统规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旅游景区系统规划方案.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慧旅游景区系统规划方案第1章 内涵和构成1.1. 智慧景区的内涵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智慧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狭义的“智慧景区”强调技术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不仅强调技术因素,还强调管理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通过物联网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地感知;(2) 对
2、景区实现可视化管理;(3) 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的组织机构,优化景区业务流程;(4) 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智慧景区的“智慧”“智慧景区”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 一、 旅游服务的智慧智慧景区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景区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智慧景区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
3、策。智慧景区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智慧景区还将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并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二、 旅游管理的智慧智慧景区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智慧景区将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
4、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智慧景区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智慧景区还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旅游管理的智慧特征如下图所示: 三、 旅游营销的智慧智慧景区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
5、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智慧景区通过量化分析和判断营销渠道,筛选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智慧景区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1.3. 智慧景区系统的总体构成智慧景区系统的建设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因此它包括三个大的部分: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如政府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咨询机构、旅游企业等;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如平板电脑和
6、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景区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海量的旅游信息处理、查询等计算问题由数据中心自动完成,这就是智慧景区中的云计算。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网上银行、现场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类似于淘宝的支付宝)。通过使用端软件平台,智慧景区中的旅游信息以主动弹出的方式出现,配以网络地图,能够让旅游者知道这些旅游服务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距离自己多远,甚至知
7、道某个酒店还有多少房间,某个景点需要排队多长时间。这样不会遗失某些旅游信息和服务(如景点、旅游活动、某个人等等),也不会由于信息不全而采取了不恰当的行为(如走错路、排错队)。在多点触控的超便携终端(如苹果的IPad,IPhone)上,轻点手指即可展开详细信息。主动显示旅游信息摆脱了输入关键词查询的不便之处,尤其是有许多旅游信息在你身边的时候,无法一一去查询这些信息。第2章 需求分析智慧景区及其智慧景区建设的三个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主管部门和景区、企业。2.1.1. 游客层级游客层级主要以在线的信息共享参与和以信息技术媒介为载体的物联网应用等两部分为主,它在整个智慧景区建设构成中主要扮演终端体
8、验和展现的角色。游客层级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相辅于主管部门和企业两大层级的建设。主要实现对游客的一站式服务:l 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并逐渐达到在需要的时候、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均能获得相关的旅游信息和服务。l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都能查到相应的旅游信息,能够预定相应的旅游产品和享受旅游信息服务。通过呼叫中心、在线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基于网络的现代化信息沟通交流手段,使用多种客户端和信息终端,均能获得所需要的相应旅游信息和服务。l 通过相关旅游信息化门户网站,可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信息和服务。l 通过相关旅游信息化平台,可随时随地方便地与相关部门、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和获得及时地信息反
9、馈。2.1.2. 主管部门和景区层级政府层级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编制和规划智慧景区建设纲要,从建设内容、组织计划、运营投资政策、技术要求规范和建设标准及服务准则等方面建立指导;另外一项就是在推动智慧景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服务职能转变,通过旅游资讯宣传、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监控等平台的建设,完善智慧景区建设的后台服务。满足相关政府部门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的行政办公需求应达到如下的标准:l 数据规范、标准、统一、集中;l 管理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一致;l 行政管理流程顺畅、快速、协同;l 各类信息方便查询、统计,并逐步提供多维分析和决策支持。景区层级主要涉及智慧景区。景区的基本需求是
10、逐步实现整合营销、整合服务、统一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先进的目的地营销平台,在获得相关旅游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关旅游产品信息、服务信息和配套资源的情况;旅游企业和主管部门可实现整合营销、服务和管理。服务于旅游景区是系统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旅游景区不单单需要考虑景区资源的建设管理如建设开发、工程管理等,还需要考虑电子票务结算、客流引导服务、资源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物业管理、商户经营、停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电子导览服务等系统的部署,这些系统的应用和实践将有助于景区服务能力的塑造、服务品牌的提升、服务内容的规范,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智慧响应和管理。2.1.3. 企业层级企业层级主要
11、涉及旅行社、酒店、餐饮和乡村以及旅游网络营销等商业组织,主要需求是:a) 可通过平台方便地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和运营;b) 可方便地享受旅游平台提供的信息化服务;c) 可通过平台进行高效、有序的管理和信息沟通、交流;d) 可方便地获取和应用平台提供的全面的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和数据,以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效益;e) 可方便地获得平台提供的电子商务服务,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更好地与行业合作伙伴密切配合,切实提高经济效益。第3章 建设目标通过智慧景区建设,做好三个服务:服务游客、服务主管部门和景区、服务企业。从而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地区旅游经
12、济的快速、健康发展。3.1. 服务游客通过智慧景区建设,将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3.2. 服务主管部门和景区通过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景区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3.3. 服务企业通过智慧景区建设,使企业经营与地区旅游更有效的进行结合,拓展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第4章 智慧景区的建设原则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景区应结合自身特点,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兼顾大局,统一标
13、准,规范建设。为实现全行业管理和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管理合力和规模效应,在建设过程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建设原则:1. 总体部署,分步实施:景区要按照总体部署,做好智慧景区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和远期建设目标,分阶段逐步实施,确保智慧景区建设取得成效。2. 统一标准,保障共享:智慧景区重点建设项目,要按照统一标准,实施规范建设,确保实现行业管理的信息共享。3. 整合资源,集约发展 :智慧景区涉及到全行业资源的整合,需要统一协调和组织建设,打造行业品牌,形成管理合力,实现规模效应。4. 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景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智慧景区建设总体方案。按照突
14、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建设景区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需求迫切、投资小见效快的重点建设项目。5. 实用可靠,适度先进:系统建设要注重实效,在技术选型方面要注意选择技术成熟度好,实用可靠并适度先进的技术。避免盲目引用不成熟的新技术,造成建设资金浪费。6. 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智慧景区建设要注重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促进资源保护与旅游服务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第5章 智慧景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5.1. 智慧景区系统的总体架构智慧景区系统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智慧景区建设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和两个中心的建设:即基础层、应用层和指挥调度中心、数据中心
15、。基础层包括通讯网络设施、信息安全保障、物联网软硬件系统、视频系统、数据中心等。其中物联网硬件包括各种传感设备(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这些设备嵌入到景区的物体和各种设施中,并与互联网连接。应用层包括面向各职能部门的应用信息系统,以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为目的建设的环境监测系统,生物、文物资源监测系统,规划监测系统等;面向日常经营管理的OA办公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GPS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门票系统,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等;以及面向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旅行社和酒店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以及面向游客服务的信息
16、呈现和互动系统。指挥调度中心实现管理资源的整合,及对各职能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是最重要的核心平台,它整合系统各应用支撑系统的能力,实现资源监测、运营管理、游客服务、产业整合等功能。它主要包括:a) 地理信息系统(GIS)同时将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络远程传输、定位导航技术和遥感技术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b)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票务系统。c) 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可以均衡游客分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压力,确保游客的游览质量。景区可以通过预定分流、票务分流和交通工具实现三级分流,这其中要采用RFID、全球定位、北斗导航等技术时时感知游客的分布、交通工具的位置和各景点
17、游客容量,并借助分流调度模型对游客进行实时分流。d) 其他配套系统:包括规划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等。 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包括地理信息(GIS)数据、GPS数据、多媒体(MEDIA)数据、游客数据、产业链商家数据,以及其他综合业务信息数据。总体的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5.2. 整体技术架构整体系统分为:基础设施层(系统所需的基础设备、系统、中间件等)、资源层(实现具体功能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库)、应用支撑层(对所有应用系统提供各种数据访问功能的中心服务系统)、应用系统层(实现具体功能的各种
18、应用系统)。资源层提供集中的数据访问,包括数据连接池控制、数据库安全控制和数据库系统。集中的数据访问能够在大量用户同时并发访问时共享有关连接等信息,从而提高效率,集中的数据库安全控制,使任何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库访问都必须经过强制的安全管理,不允许直接访问数据库的行为,杜绝安全隐患。应用层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应用系统的表现可以是网站、客户端系统、Web服务以及其他应用。并通过目录与负载均衡服务提供统一的负载均衡服务。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器都可以同时启动多个服务,而通过目录与负载均衡服务来进行负载均衡,从而为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提供高性能服务。智慧景区系统应用服务器提供核心
19、智慧景区系统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管理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其他业务服务等;数据同步服务器将数据有条不紊的同步到各个数据库;系统更新与版本升级服务器提供各个系统的版本升级管理,使任何一个系统都保持最新版本;Web日志分析服务提供用户访问分析,提高网站后期修改、维护、更新的针对性。 5.3. 智慧景区系统的应用门户设计从智慧景区系统所面对的不同应用对象来看主要有四类用户:旅游局、景区、游客、商家。智慧景区系统作用于不同应用对象产生的信息流图如下所示: 不同用户场景下的应用门户功能如下图所示: 应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5.4. 网络拓扑结构 智慧景区系统网络设计采用应用数据、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分离的原
20、则,系统的网站服务器、商务系统WWW服务器布署在防火墙的DMZ停火区,数据库服务器、政务网应用服务器、内部办公服务器等布署在防火墙的非军事区,严格设计访问规则,并配备入侵检测系统,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智慧景区系统集有关旅游信息的收集、加工、发布、交流和实现旅游的网上交易和服务全程网络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系统。参与各方为: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宾馆、酒店、旅行社、餐馆酒楼、娱乐场所、景点公司、票务公司、租车公司等),游客(网站会员、访客、旅游客户),银行和其他机构和个人。系统采用Internet/Intranet的b/s模式,服务器端采用开放系统平台,便于扩充。整个系统以数据中心为信息交
21、换平台,以Internet为数据传输通道,政府各有关部门、旅游企业、游客、银行通过专线或拨号上网与系统中心互联,实现网上数据查寻、预订、购物、交易、结算、消费等活动。网络中心配备若干台高性能服务器,实行应用和数据分离的原则,加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服务器采用先进流行平台,保证先进性和可维护性,后台采用国际品牌数据库系统(如:Oracle),前后台开发工具采用J2EE等,服务器上运行电子商务套件以支持电子交易,安装Web服务软件,向用户提供信息浏览、查询等服务。第6章 智慧景区系统建设内容6.1. 重点建设项目“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又需要将信息技术同
22、科学的管理理论集成。“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其建设路径主要由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构成。信息化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能够帮助景区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和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游客满意度;创建学习型组织和战略联盟有利于提高景区管理团队的创新能力,培养景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景区的危机相应能力,降低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其中信息化建设为重中之重,智慧景区建设工作,要重点做好规划管理、资源保护、经营管理、服务宣传、基础数据五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1、景区监督管理决策平台及管理平台为实现管理和服务深度智能化,
23、景区需要搭建监督管理综合决策平台。该平台建立在信息管理平台和众多业务系统之上。能够覆盖数据管理、共享、分析和预测等信息处理缓解环节,为景区管理层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服务。该平台还应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充分整合起来,使景区管理高层可以在指挥中心、办公室或通过3G智能手机全面、及时、多维度地掌握景区时时情况,并能及时发号施令,以实现景区可视化、智能化管理。通过管理平台,集中进行景区资源的宣传推介,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宣传,为景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载体,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及信息共享。2、视频监控系统景区因其自身资源特点,安全保障工作是景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视频监控系统可对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
24、段等实时监视,为游客疏导、灾害预防、应急预案制定和指挥调度提供即时决策依据,是实现景区安防、保障游客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3、电子商务与票务系统发展景区电子商务,实现门票、酒店等相关旅游产品的网上预售,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扩大经济效益;通过网上预售实现景区客流量预报,一方面为景区管理机构合理安排相关资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游客选择旅游线路和行程安排起到了预先分流作用,从而减少管理资源的盲目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支持科学管理与决策。票务系统建设可有效杜绝假票,减少经济损失,并实现对景区客流量的有效监测,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对于促进景区的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有
25、着深远的意义。4、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建立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面向游客提供景区资源推介、旅游资讯服务和公益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全行业旅游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景区客源和旅游信息的最大化共享。5、基础数据建设基础数据是智慧景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为此,要加强基础数据建设工作,包括地形图更新、标准化数据、数字化模型库等。6.2. 基础层智慧景区建设方案中的基础层,是指用于支撑各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及数据交换的各种必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网络设施、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各种基础软件平台。6.2.1. 通讯网络设施6.2.1.1. 公共电话网是向公众提供电话通信服务的公共电话网(Publi
26、cTelephoneNetwork)一种通信网。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在景区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通讯服务设施。景区内部办公电话网都已基本建成,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游客在景区内的通讯和报警求助要求。语音报警电话网,利用现有的公共电话网,结合计算机处理技术,在景区内部署报警点,游客如遇突发事件,可通过拨打报警点电话向接处警系统的值班人员求助。6.2.1.2. 数据通讯网为实现景区内各区块之间的数据通讯,在管理机构内部和各分散职能部门、监控点之间应首先建立良好的数据通讯网络环境。考虑景区多媒体数据传输要求,各景点、分散职能部门间应通过光纤骨干网连接,网络拓扑结构视景区实际情况而定,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星形结构。
27、6.2.1.3. 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网络是一种采用同轴电缆、光缆等媒介进行传输,为用户提供多套电视节目乃至各种信息服务的电视网络体系。由于有线电视网的宽频带特性,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双向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网络改造,充分融入现代通信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一个宽带高速的信息网络体系,把计算机网、电视网等融为一体,将社会所需的多种信息服务纳入到有线网络体系中。6.2.1.4. 无线通讯技术按照通讯的实现手段,可分为有线和无线通讯。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利用有线和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建设景区的通讯网络,是符合目前景区数据传输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需求的最佳方案。目前可用的无
28、线通讯技术有:1、GPRS和3G网络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正在经历从2代经2.5代逐步向第三代(3G)技术发展的过渡过程,2.5G是当前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首选,包括GPRS和CDMA1X两种技术。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采用IP数据网络协议,使现有GSM网的数据业务突破了最高速率为9.6kbps的限制,最高数据速率可达171.2kbps。具体速度取决于终端的能力,目前移动用户的接入速度可达到40.2kbps。3G网络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它进一步升级了无线接口,使其支持高速补充业务信道,从而可实现高速互联网
29、接入服务。2、WLAN(IEEE802.11) WLAN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发送和接受数据,而无需线缆介质。WLAN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能够达到54Mbps,传输距离室外可达300米,室内150米。它是对有线连网方式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使网上的计算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快速方便地解决使用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连通问题。在一个典型的WLAN环境中,有一些进行数据发送和接受的设备,称为接入点(AP)。通常,一个AP能够在几十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多个无线用户。在同时具有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情况下,AP 可以通过标准的以太网电缆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连,作为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连接点。WLAN的终端用户可通过
30、无线网卡等访问网络。6.2.2. 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防护可分为三个层次:系统自身的安全防护;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安全防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证。应该合理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实施网络安全监测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范系统、智能卡系统和数据加密系统。6.2.2.1. 安全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合理划分网段,利用网络中间设备的安全机制控制各网段间的访问,保证网络安全。例如:划分核心数据服务网段和应用服务网段,以此防止预攻击探测、窃听等方法搜集信息,然后利用IP欺骗、重放或重演、拒绝服务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31、、篡改和堆栈溢出等大量安全隐患和威胁。 n 网络安全监测系统查找网络安全漏洞、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优化系统配置和打补丁等各种方式最大可能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和消除安全隐患。n 防火墙系统防火墙的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具体说,设置防火墙的目的是隔离内部网和外部网,保护内部不受攻击,实现以下基本功能:禁止外部用户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机器;保证外部用户可以且只能访问到某些指定的公开信息;限制内部用户只能访问到某些特定的internet资源(因特网),如www服
32、务(万维网)、ftp服务(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telnet服务(Telnet协议通过网络提供远程登录或虚拟终端能力)等。防火墙有二类,标准防火墙和应用层网关(applications layer gateway),随着防火墙技术的进步,在应用层网关基础上又演化出两种防火墙配置,一种是隐蔽主机网关,另一种是隐蔽智能网关(隐蔽子网)。目前技术最为复杂而且安全级别最高的防火墙是隐蔽智能网关,它将网关隐藏在公共系统之后使其免遭直接攻击。n 网络实时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虽然能抵御网络外部安全威胁,但对网络内部发起的攻击无能为力。动态地监测网络内部活动并做出及时的响应
33、,就要依靠基于网络的实时入侵监测技术。监控网络上的数据流,从中检测出攻击的行为并给予响应和处理,实时入侵监测技术还能检测到绕过防火墙的攻击。n 病毒防范系统病毒防范系统应在文件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最易感染或传播病毒的服务器上安装。实施办法为在需要病毒防范功能的服务器上安装病毒防范软件,通过统一的控制台对所有病毒防范系统进行管理,包括统一的分发、维护、更新和报警等。n 智能卡系统智能卡就是密钥的一种媒体,一般就像信用卡一样,由授权用户所持有,并由该用户赋与它一个口令或密码字。该密码与内部网络服务器上注册的密码一致。当口令与身份特征共同使用时,智能卡的保密性能还是相当有效的。将其应用在网络信
34、息系统中可以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n 数据加密系统当前数据加密系统中采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完整性的鉴别技术以及密钥管理技术四种。应该结合实际需要采用PKI认证(公钥基础设施)加密体系、CA技术(数字证书认证中心)、VPN技术(虚拟专用网)等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6.2.3. 基础软件平台6.2.3.1.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建立数据应用系统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导产品,技术比较成熟。国际国内的主导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DB2、SQLServer等。Oracle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5、Oracle产品覆盖了大、中、小型机等几十种机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之一。Oracle数据库产品具有以下优良特性:兼容性;可移植性,Oracle的产品可运行于很宽范围的硬件与操作系统平台上,可以安装在70种以上不同的大、中、小型机上,可在VMS、DOS、UNIX、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下工作;可联结性,能与多种通讯网络相连,支持各种协议(TCP/IP、DECnet、LU6.2等);高生产率,提供了多种开发工具,能极大的方便用户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此外,Oracle Spatial将空间数据与数据库紧密结合,支持Open GIS标准,已成为多数GIS软件支持的空间数据库标准。
36、DB2是IBM公司的产品,起源于SystemR和SystemR*。支持从PC到UNIX,从中小型机到大型机;从IBM到非IBM(HP及SUNUNIX系统等)各种操作平台。既可以在主机上以主/从方式独立运行,也可以在客户/服务器环境中运行。其中,服务平台可以是OS/400,AIX,OS/2,HP-UNIX,SUN-Solaris等操作系统,客户机平台可以是OS/2或Windows,Dos,AIX,HP-UX,SUN Solaris等操作系统。最适于海量数据,DB2在企业级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全球的 500家最大的企业中,几乎85%以上用DB2数据库服务器。MS SQLServer是微软公司的关系型
37、数据库,适用于所有Windows平台,是创建、管理和部署应用程序最简便的数据库。具有“自我管理”特性,例如动态内存管理,自动调整用于数据库操作的系统内存量。通过常规任务的自动化,将系统管理员解放出来。该数据库平台价格相对较低。6.2.3.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用来解决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展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的信息系统。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达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遍及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
38、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是智慧景区建设的一个基础平台软件,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提供集成 GIS 应用支持,实现各应用系统基于基础地理数据支撑的业务分析、专题表达和辅助决策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n 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支持用户以多种方式录入地理数据,并以有效的数据组织形式进行数据管理、更新、维护,提供快速查询检索,支持以多种方式输出决策所需的地理空间信息。如对纸质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后,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矢量格式下的地形地貌。当某一区域地貌发生变化(拆迁改造、修建道路等)时,可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在系统中对原有地物图形进行修改,实现对地形图的更新
39、。 n 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GIS 将地物的空间关系抽象为点与点之间、线与线之间、面与面之间、点与线之间、点与面之间、线与面之间的各种空间拓扑关系,包括“相邻”、“相离”、“相交”、“包含”、“重合”等。通过这种抽象,系统可以提供基于这种空间关系的查询和分析功能。例如,要分析因道路拓宽而需拆除的建筑物数量,则可通过对该道路对象进行线缓冲区分析,查询出位于拓宽范围内的所有建筑。n 属性数据管理通常,地物除了具有位置、大小等空间信息外,还具有诸多社会经济特性。GIS除了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以外,还可以提供对属性数据的管理。例如,地面上一栋楼房,其位置、占地面积可以在地图上用相应的面图形来表示,
40、楼房的建筑年代、层数、用途等信息可以作为这个面图形的属性数据同时在系统中记录保存下来。n 专题分析GIS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符号大小对比,颜色层次、各种统计形式等),突出表达空间数据某一方面的专题信息。通常包括单值专题图、分段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统计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符号填充专题图、文字标注专题图以及自定义专题地图等。 n 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从地图制图开始的,用于地图制图是GIS的主要功能之一。利用GIS建立起地图数据库,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如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道路交通图等 6.3. 应用支撑层由于景区类型和管理模式的不
41、同,景区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概况起来,涉及游客服务、资源保护监测、日常经营管理、产业整合发展等四方面。应用层分为应用支撑层和用户应用层,其中应用支撑层主要是一些基础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为面向用户的用户应用层系统提供功能和数据上的支持;用户应用层则主要面向用户提供特定的功能和用户界面的展现形式。6.3.1. 环境监测系统6.3.1.1. 建设目的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景区游客量、车辆不断增加,各种有害气体及垃圾对景区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日益严重,为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环境要素定期进行监测,掌握环境变化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6.3.
42、1.2. 监测方法根据景区资源保护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水质、空气等的监测。监测方法为:利用相应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样本,通过分析仪器获取监测指标情况,并做出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价,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计应以总体规划要求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为依据,例如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监测点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依据景区情况而定。6.3.1.3. 系统实现以水质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为例。n 水质监测一套完整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连续、及时、准确地监测目标水域的水质及其变化状况;中心控制室可随时取得各子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统
43、计、处理监测数据,打印输出各种监测、统计报告和图表,并可输入中心数据库或在网上发布;收集并可长期存储指定的监测数据及各种运行资料、环境资料以备检索。系统还应具有监测项目超标及子站状态信号显示、报警功能;自动运行,停电保护、来电自动恢复功能;维护检修状态测试,便于例行维修和应急故障处理等。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网络中,中心站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各子站的实时监视、远程控制及数据传输功能,其他经授权的相关部门可通过Web方式实现对相关子站的实时监视。每个子站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目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中子站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三种:(1)标准的大型地表水水质自动质监测站,一般由6个子系统
44、构成,包括:采样系统、预处理系统、监测仪器系统、PLC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系统,这些系统集成安装在监测站房内,各单元系统通过水样输送管路系统、信号传输系统、压缩空气输送管路系统、纯水输送管路系统实现相互联系。水质监测站房要有市电供电,有符合水质监测要求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设有防雷电设施、废液处理系统等。其中主要投资是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目前这些水质分析仪器主要依靠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境监测的先进国家进口,主要生产制造厂家有:美国HACH公司、法国Polymetron公司、法国SERES公司、德国 DrLang 公司英国 ABB 公司、德国 WTW 公司、STIP 公司、澳
45、大利亚GREENSPAN公司、日本岛津公司、日本DDK公司等。比较成熟的常规监测项目有: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氧化还原电位(ORP)、流速和水位等。常用的监测项目有:COD、高锰酸盐指数、TOC、氨氮、总氮、总磷。其他还有: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活性氯、TOD、BOD、UV、油类、酚、叶绿素、金属离子(如六价铬)等。(2)野外小型自动水质监测站一般以常规五参数分析仪为主要监测设备,其特点是仪器结构紧凑,仪器可直接放于水中测量,系统构成灵活方便,无须市电供应,以太阳能板或蓄电池供电即可。主要生产厂家和相应设备有:美国HYDROLAB公司生产
46、系列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器,YSI多参数分析仪、英国ABB的EIL7976型多参数分析仪、澳大利亚格林斯潘公司生产的Aqualab型多参数分析仪等。监测参数包括:水质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还有氧化还原电位(ORP)、氨氮、磷酸盐、硝氮、氯化物、叶绿素、蓝绿藻等。(3)便携式水质分析实验室是以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计为核心的一套便携野外水质分析装备,为野外水质分析人员提供完整的检测方法、标准的程序、成套的预制试剂。由于投资和现场条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员在野外的移动监测是对景区自动监测站的有效补充。检测的参数可以根据景区的水质情况在130余种水质参数中选择使用,也可以使
47、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直接将水质探头放入水中测量。监测人员可将现场检测的数据直接填写入集成了PDA、GPS、GPRS功能的手持终端上,并实时将数据传回中心监控系统。自动监测站点的布置主要考虑以下地点:(1)景区水源主要进口:可建立监测指标比较齐全的固定式地表水监测站,获取景区的客水水质情况,根据客水水质情况和可能的污染物选择水质监测指标。(2)在景区内的主要水源发生地:可建立以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器为主要设备的小型野外水质监测站,进行常规五参数和相关参数的监测。这样的站依靠太阳能或蓄电池供电就可以完成水质监测、数据传输,基本可以免除日常的维护,实现在野外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3)景区区域内主要水出口:可建立固定式地表水水质监测站,全面了解景区外排水水质、水量,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既可以反映景区内水质变化的全面情况,又可以对景区下游流域提供水质数据。(4)重要的水质监测点:主要针对人员活动密集、污染物多的地点,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选择监测氨氮、硝氮、氯化物、叶绿素、蓝绿藻、浊度溶解氧等指标。站点设置应尽量小型化,隐蔽化,以免造成与环境的不和谐。n 空气质量监测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空气质量自动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