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5308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补充环境影响评价.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由于编制环评阶段和设计阶段线位有部分调整,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受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开展对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国家及南京市法规及规定,并经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同意向公众进行第二次信息发布,公开环评内容。本文本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1、项目概况 1.1建设背景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由一号线一期工程正线安德门站出岔向南延伸至东山新市区,与一号线正线共同构成南京市南北向的一条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在城东路站后设停车场1个,该项目环评已于2006年由国家环

2、境保护总局予以批复。由于停车场用地规划等原因,原城东路站停车场调整至大学城中国药科大学对面空地,因此线路延长6.516km,全部为高架线,共增设3座车站(不含城东路站),全部为高架站。本次开展补充环境影响评价的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即上述延伸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建成通车。1.2建设地点 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线位起于一号线南延线龙眠大道站,沿龙眠大道向南止于中国药科大学站。1.3建设内容1.3.1 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范围:本项目由龙眠路站至中国药科大学站,经过南京市江宁区范围。(2)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线路全长6.516km,全部为高架线。 全线

3、增设3座车站,分别为经贸学院站、南京交院站、中国药科大学站。 全线设停车场1 座,位于中国药科大学站西侧。(3)设计年度初期:2013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5年。(4)车辆选型与列车编组采用A型车,车体宽为3m,列车总长140m;列车编组:初、近、远期均采用4动2拖,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35km/h。(5)项目投资:总投资为12.72亿元。1.3.2 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区间正线400m,辅助线200m;最大纵坡:区间正线 25;轨距:1435 mm。1.3.3 车站本工程共设3座车站,分别为经贸学院站、南京交院站、中国药科大学站,均为高架车站。表1 本

4、项目工程车站特征表序号车站名称中心里程站台形式及宽度结构形式1经贸学院站K19+155高架侧式车站(4.7m)3层框架结构2南京交院站K21+875高架侧式车站(4.7m)3层框架结构3中国药科大学站K23+840高架侧式车站(4.7m)3层框架结构1.3.4 轨道1、钢 轨正线及辅助线均铺设无缝钢轨。正线、出入段线和试车线采用60kg/m焊接长钢轨;车场线50kg/m钢轨。2、扣 件除道岔区外,全线共有两种扣件类型,分别与相应的轨枕配套使用: DT2型扣件及短轨枕,用于一般减振地段; 型轨道减振器扣件及短轨枕,用于较高减振地段;3、道 床正线:推荐采用整体道床。停车场出入线段、试车线、车场库

5、外线:采用有碴道床。1.3.5 行车组织全日行车计划 现状:全日开行列车124对。近期预测:全日开行列车145对。远期预测:全日开行列车177对。1.3.6 停车场停车场调整至大学城内,总占地面积13.84公顷,东北侧紧邻龙眠大道,呈刀把型。该停车场主要有两个部分:主体建筑部分(包括车库区、咽喉区、汽车坡道)、附属建筑群体(包括混合变电所、办公、食堂楼、物资库、场区道路及挡土墙)。停车场配属车:初期 15列;近期 21列;远期 31列;停车场停车库为3跨6股道(每跨2股道),列检库设计为5跨10股道(每跨2股道)。每股道2列位;月检库3股道,每股道1列位。1.4选线合理性与规划相符性本工程是远

6、期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部分内容。远景线网是由骨干线路组成的骨干网络和由其他线路组成的预留发展网络两个层次组成。本项目由于停车场位置变更和大学城发展的要求,将其建设提前实施,符合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南京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对南京都市圈和市域交通,提出了按“一小时交通圈”的要求,重点突出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建设。南京市江宁教育功能区(S0e010)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详规中,明确在龙眠大道中预留了轨道交通的位置。因此,本工程的选线和建设符合南京市总体规划(1991-2010)和南京市江宁教育功能区(S0e010)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2、项目周

7、围环境现状 2.1现状环境质量评估 2.1.1 生态环境现状本工程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工程已建成,基本沿龙眠大道铺设,龙眠大道两侧设有20-50m宽绿化带,道路两侧地块除高校和居住小区外,现状以闲置荒草地或空地为主,生态环境较为单一。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文物古迹等敏感区域。龙眠大道两侧绿化带内植物均为常规绿化树种、灌木和草坪,品种有:香樟、芭蕉、合欢、高杆女贞、紫叶李、小叶黄杨、结缕草、高羊茅草、狗牙根、结缕草、黑麦草等。2.1.2 声环境质量现状本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共14处噪声敏感点,包括1处医院,5所学校和8处城市居住区,其中12处为已建成敏感点。由于线位基本沿龙

8、眠大道铺设,而本项目也已建成通车,因此敏感点受到了龙眠大道和本项目的共同噪声影响;停车场厂界周边则不涉及敏感点。监测结果表明,沿线已建成的敏感点处,执行4a类标准的点位昼夜间基本都可满足相应的标准,执行2类标准的点位则是部分昼夜存在超标,但超标量一般在3dB(A)以下。根据现状监测,无列车通过时,沿线敏感点噪声昼夜间同样都可满足相应的标准。2.1.3 环境振动质量现状工程沿线的振动主要是由现状龙眠大道交通和本工程轨道交通引起。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沿线敏感点环境振动VLz10及列车经过时的VLZmax均能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相应标准限值要求。2.1.4 地表水环境现状工程区

9、域跨越的解溪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根据现状监测可知,除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外的其他各项监测因子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水体标准。总体来说,工程沿线水环境质量现状一般。2.2 评价范围 声环境:距地上线路外轨中心线两侧150m内区域;停车场厂界外1m 区域。振动环境:外轨中心线两侧60m 以内区域。地表水环境:工程废水均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评价范围为工程废水排放口。环境空气:停车场食堂油烟排放口周围50m 内区域。电磁环境:外轨中心线两侧50m以内区域。生态环境: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及工程所处地区环境特点,评价范围纵向同工程设计范围,横向为综合考虑拟

10、建工程的吸引范围和线路两侧土地规划,停车场、线路两侧150m内区域。评价过程中,将城市景观、沿线重要生态功能区、交通、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评价范围扩大至工程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区域。3、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主要污染物3.1.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征地拆迁、开辟施工场地及便道、基础施工、材料设备和土石方运输等施工活动将占用和破坏城市道路,同时增加城市道路的负荷,使城市交通受到较大干扰,极易出现堵塞现象。同时工程占地将导致征地范围内道路绿化带的消失,施工临时占地和施工扬尘也将使沿线植被受到破坏或不良影响。施工中的挖掘机、重型装载机械及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振动会影响周围

11、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施工过程中的生产作业废水,尤其是雨季冲刷堆渣池和泥浆池产生的泥浆废水,以及施工人员驻地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施工作业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工程、地表开挖和运输过程;燃油施工机械、施工人员炊事炉排烟等也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由于本工程已于2010年建成通车,根据现场踏勘及相关部门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本项目在施工阶段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缓解施工期环境影响,项目施工结束,污染也随之消失,并未遗留环境问题。3.1.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高架段、车站的环境影响:列车运行、进出站产生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车站产生的生活污

12、水、生活垃圾。停车场的环境影响:停车场内的固定机械设备将产生噪声、振动;场内整备、检修、冲洗等作业将产生生产污水,职工办公生活将产生生活污水;职工食堂产生厨房油烟气;场内职工办公、生活产生生活垃圾、进场列车产生旅客丢弃在车上的垃圾等。3.2环境保护目标 (1)声、振动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本项目沿线共涉及14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包括1处医院,5所学校和8处城市居住区。(2)水环境保护目标解溪河为工程沿线所在区域的主要河道,列为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工程沿城市主干道(龙眠路)敷设,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目标。主要生态保护目标

13、为城市绿地及植被。3.3主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3.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本工程建设符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各规划协调。(2)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古树名木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工程线路未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不会造成生态破坏。(3)本工程高架、车站及停车场建设施工永久占用区域绿地;而施工过程中因堆放材料、存放设备和机具作业等也会临时占用绿地,目前项目已建成通车,根据现场踏勘,施工完毕后已对临时占地进

14、行了恢复。另外工程横跨解溪河,但由于本工程线位位于龙眠大道之上,河道内不涉及布墩,因此对水域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本项目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4)本工程建成运营后,将提高沿线地区各功能斑块景观的通达性,使沿线功能斑块之间各种生态流输入、输出运行通畅,保证了城市的高效运转,提高了城市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轨道交通的建设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优势明显,且有利于南京市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改造,缓解区域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轨道交通采用电力能源,实现大气污染物的零排放,由于替代了部分地面汽车交通,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负荷,符合生态建设

15、要求。3.3.2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根据预测分析,营运近远期,本工程噪声贡献值基本达标,叠加背景噪声(即无列车通过时噪声值)后,敏感点噪声基本达标,个别略有超标,超标集中在2类区,超标量在5dB(A)以下。3.3.3 环境振动影响评价结论由于本项目已建成通车,因此现状监测可基本反应营运初期振动影响情况,另外结合模型预测可知,营运期高架线位两侧敏感点无论是VLZ10或VLZMAX均可达标。可见项目振动影响范围较小。3.3.4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工程评价范围内主要涉及的地表水体为解溪河,根据调查,本工程未涉及水源保护区,不会影响饮用水水质。(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包括高架线位、车站和停车场施

16、工对所跨水体的环境影响、物料堆场冲刷的生产废水及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对水环境影响。由于本工程为高架线位,工程量均产生在地面以上,因此只要做到科学的、合理的、有序的管理好施工的全过程,施工给地下水水质造成的影响可降至最低。而根据现场踏勘,项目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已得到恢复。(3)本工程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于车站和停车场,车站产生废水主要为车站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水均纳入区域市政污水管网中,进入所属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停车场污水则主要包括车辆日常维护、冲洗产生的生产污水和职工办公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洗车系统自带废水回用装置,排放含油废水量较小,经沉淀、隔油处理后汇同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因此对周边

17、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不会形成污染。3.3.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电磁辐射影响包括供电设施电磁辐射和地铁电磁辐射影响。由于本延伸段与一号线南延线共用供电设备,不再新建变电站、110kV及更高电压的输电线路。其接触网及沿途站点用电线路电压等级均小于110kV。根据相关规定,电压在100kV及其以下的输电电路在豁免范围之内,不需要进行供电设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本延伸段采用与一号线南延线相同的直流架空接触网系统,直流供电的地铁列车运行时的影响范围很小,一般距离几米之外其影响就可以忽略。因此对地铁通信、信号及控制设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本工程为高架线路,由于车体、供电设施全部暴露在空中,地铁列车在行

18、驶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容易影响附近居民收看电视。但考虑到南京市目前有线电视信号通过光纤、电缆入户,因此地铁电磁辐射不会影响到沿线居民电视接收效果。由以上分析可知,南延线南延伸段工程建成运行后,产生的电磁辐射满足国家相应标准要求;地铁电磁辐射不会影响到沿线居民电视接收效果。3.3.6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1)本项目施工期大气影响主要在土建结构施工阶段,地表开挖、渣土运输等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以及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使用排放的尾气。但目前该项目已建成通车,其影响已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除。(2)运营期,由于本项目为高架线路,不涉及风亭,因此无废气排放;停车场职工食堂产生厨房油烟气

19、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要求,经排烟井高空排放,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轨道交通较公汽快捷舒适,同时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改善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是有利的。3.3.7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结论(1)本工程施工期固废主要为高架、车站和停车场施工产生的弃土,施工弃土运至城市弃渣场或填土。(2)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和停车场生活垃圾。各站及停车场垃圾由环卫工人收集后,统一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因此不会对区域产生固体废物影响。3.4 环保措施分析3.4.1 生态环境影响措施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工程建成运营后,基本不会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一定意义上

20、而言还将提高沿线地区各功能斑块景观的通达性,提高了城市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施工期:本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通车运行,根据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和现场踏勘情况,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绿地并在施工后尽快恢复了临时占地的生态功能;在建设过程中则加强了场区内的绿化和生态建设,注重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施工中优化了施工工艺和组织设计、严格控制施工场界、加强施工监理,将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的影响降至最低;施工时对施工期污水和弃渣的排放去向进行了严格控制,严禁乱排乱弃,避免对水体产生影响。在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后,本项目施工期生态影响得到控制,本项目已建成通车,

21、根据现场调查,临时占地植被恢复良好,施工期生态影响较小。营运期:本工程营运期,建设单位应加强本工程的绿化工作,对高架线工程地面用地范围及停车场周边加强绿化设计,绿化选择树种应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与周围植被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避免出现生物入侵,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3.4.2 声环境保护措施(1)本项目已对沿线多处敏感点安装了声屏障,声屏障高度、长度基本符合环保要求,对于未安装屏障的敏感点将进一步加装声屏障措施;(2)营运期加强监控,对由于受本工程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进一步采取隔声窗等环保措施;(3)本项目在终点段涉及经过规划居住用地,为有效控制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影响,从轨道本身

22、和规划两方面采取措施。轨道采取了具有减振降噪效果的道床基础、扣件和声屏障,从规划方面考虑,建议具体实施时,做好建筑退界控制,临路前排尽量布置商业建筑,将居民楼布置在后排。3.4.3环境振动保护措施根据振动预测结果,本工程实施后,沿线敏感点振动环境质量会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1)在本工程车辆选型中,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防护措施及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2)工程设计主要采用的60kg/m钢轨无缝线路,对预防振动污染具有积极作用。(3)运营单位要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旋轮和打磨钢轨,对小半径曲线段涂油防护,以保证其良好的运

23、行状态,减少附加振动。3.4.4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施工准备期间应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体系设计,禁止施工场地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跨越九乡河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放置油料泄露污染水体;施工人员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由地方环卫人员收集外运,不外排。通过采取一系列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后,本项目施工未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营运期:本工程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于车站和停车场,车站产生废水主要为车站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水均纳入区域市政污水管网中,进入所属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停车场车辆日常维护、冲洗产生的生产污水排放量较小,经沉淀、隔油处理后汇同

24、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3.4.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大气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以及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使用排放的尾气。通过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各类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的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且目前该项目已建成通车,其影响已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除。营运期:停车场职工食堂炉灶燃料采用天然气,排放的油烟废气采取净化处理达标后经排烟井高空排放。3.4.6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本工程施工期固废主要为高架施工产生的弃土,本项目已施工结束,根据调查,施工产生弃土运至城市弃渣场或填土,做到了工序完工场地清洁。营运期: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车

25、站及停车场生活垃圾。在车站及停车场内合理布置垃圾箱,收集生活垃圾,安排管理人员及时清扫并进行分类后集中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3.5环境风险本项目为地铁项目,不涉及重要、特殊生态敏感区,因此环境风险影响较小,在依托江苏省及南京市风险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下,其环境风险可控。3.6环保措施技术经济论证本项目施工期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期噪声、施工废水、扬尘污染防治等措施,营运期主要措施包括为环境交通噪声而采取声屏障等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可减轻或消除项目施工和运营可能会对沿线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3.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本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可能会对沿线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但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这些不良影响可以

26、得以减轻或消除,从而使得项目建设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3.8防护距离内的搬迁情况本项目不涉及防护距离内的拆迁。3.9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单位作为本项目施工期的环保管理机构。已制定环保工作计划,并协调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做好环境管理工作。(2)环境监测计划为了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建设单位将依据报告要求,委托南京市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承担应定期定点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地铁交通噪声、振动影响,编制监测报告,以备省、市环保部门监督。若在监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4、公众参与4.1、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

27、发布于2012年11月30日通过南京地铁网站公开发布,对项目的基本概况和补充环评的主要工作内容作了介绍。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发布于2013年3月通过江苏环保公众网站(4.2、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次数、形式公众参与的对象包括工程沿线所有已建成敏感目标,公众可在项目网上公示期间向建设单位、评价机构发送电子邮件、传真和信函等方式发表意见。4.3、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本项目公众参与将采取网上公示和现场公众意见调查的形式开展。由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确认公开后,由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展。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南京轨道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南延伸段)符合南京市

28、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布局要求,该工程的建设,顺应了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南京市多层次交通体系的形成乃至城市总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轨道交通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它以电力驱动,沿线无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并由于能替代部分公交汽车而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可以说轨道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工程施工、运营期列车运行将产生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噪声、振动、污水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些污染是可控的,只要认真落实了本报告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后,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缓。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工程满足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统一性。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6、联系方式6.1建设单位名称: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南京市江东中路109号联系人:苏工联系方式:025-51896317(电话),025-51896211(传真)6.2评价机构名称: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地址:上海市民生路600号 联系人:李工联系方式:58856638(电话),hjpjb(Email),58211402(传真)附图 项目路线走向、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