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9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9.1 概述9.1.1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拟建项目主要涉及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及辅助设施的建设。本章将对建设前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给出客观评价,并对建设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拟建项目土建主要为厂区内厂房及公用设施建设,厂区占地面积小于2km2,厂区现状为空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本章对拟建厂区生态环境进行三级评价。生态现状调查范围以拟建厂周边为调查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拟建厂区(直接影响)为主,工程间接影响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本次评价对间接生态影响范围不予定量判定,只予
2、以定性分析。由于对生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厂区施工期,本章把厂区施工扰动造成水土流失及运营期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为评价重点,并针对厂区处于景观敏感区提出可行性景观建设方案。9.1.2 分析内容根据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确定内容如下:(1)分析建设范围内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预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2)水土资源以及水土流失:拟建项目所在厂址地处泛黄平原,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本次评价将分别对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对水土资源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分析;(3)运营期生态恢复及保护措施。9.1.3 分析方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推荐方法,拟建项目
3、生态现状调查主要借助现场调查、当地资料,对水土流失进行分析;通过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来分析并提出运营期生态恢复及保护措施,进一步提出景观建设方案。9.2 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9.2.1 土地利用现状拟建项目厂址位于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内,土地利用性质为规划工业用地,拟建厂区总占地约0.014km2,现状主要为空地。9.2.2 植物调查及评价调查区域受人类干扰历史长、强度大,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主要以人工和次生植被为主。调查期间区域内未发现国家级保护植物。植物区系为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但由于人类活动强烈,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平原地区以农田生态系统
4、为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评价区域分布主要为空地、植被主要为杂草。9.2.3 区域动物调查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传统种类。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9.2-1。表9.2-1 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鸟 类山斑鸠、普通夜莺、普通翠鸟、啄木鸟、百灵、喜鹊、大山雀、大杜鹃、楼燕、家燕、八哥、鹌鹑、鹊鹰、大嘴乌鸦、黄雀、灰燕、黄眉柳莺、小嘴乌鸦等。兽 类黄鼠狼、野兔、刺猬、老鼠等。软体动物蜗牛等两
5、栖动物青蛙、蟾蜍等爬行动物壁虎、蛇等蠕动动物蚯蚓、白线引、山蛭等节肢动物蜜蜂、蜻蜒、螳螂、蚱蜢、蝉、蚊、蝴蝶、萤火虫、臭虫、三化螟、黄蜂等9.2.4 土壤分布及水土流失现状调查鄄城市境内土壤为黄河冲积沉淀而成,属黄河平原的一部分,由渤海凹陷大陆下沉逐渐形成,约有70008000年历史。土壤质地主要为砂质、砂壤质、壤质及粘质地。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具体见表9.2-2。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面积,侵蚀模数为512t/km2a,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0.76万t。表9.2-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序号侵蚀等级分级标准(水蚀t/km2a)1微度侵蚀15000
6、9.2.5 景观生态现状9.2.5.1 景观生态体系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评价区植被零星分布覆盖度较低,是明显受到人类干扰痕迹的区域。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评价区景观主要由平整后的土地及其间临时道路2种拼块构成。评价区内的道路作为景观内的人工廊道,起到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总体看来,拟建项目区的景观异质性较低。综合分析认为:评价区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9.2.5.2 景观生态现状评价整体看来,评价区内景观异质性较低,但是它与评价区外围的生态系统具有紧密的联系。厂址东西两
7、侧均为企业,南北两侧均为道路,从整个大区域上互相影响,厂区的建设直接影响周边景观。评价区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其整体结构和功能受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基本功不能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9.2.5.3 生态敏感区调查根据实地调查与资料查阅,在拟建厂区内及其周边,无生态敏感区分布。本次评价不再对此进行分析。9.2.6 土壤环境现状监测9.2.6.1 监测布点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区域,为了解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情况,本次环评在拟建厂址处设1土壤监测点位,具体见图4.2-1。9.2.6.2 监测项目本次环评监测项目为:pH、Pb、Cu、Cd、As、Zn、Hg
8、、Ni、Cr、石油类、阳离子交换量等11项因子进行监测。9.2.6.3 监测方法土壤监测分析方法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GB/T 17134-1997GB/T17141-1997,GB/T14550-1993)等进行。具体监测分析方法及最低检出限见表9.2-3。表9.2-3 土壤监测分析方法项目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检出限镉GB/T 17141-1997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01mg/kg汞GB/T 22105.1-2008原子荧光法0.002mg/kg
9、砷GB/T 22105.2-2008原子荧光法0.01mg/kg铜GB/T 17138-199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0mg/kg铅GB/T 17140-1997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2mg/kg锌GB/T 17138-199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5mg/kg镍GB/T 17139-199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0mg/kgpH值NY/T 1121.2-2006电极法范围2-11铬HJ 491-200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0mg/kg阳离子交换量NYT 1121.5-2006滴定法0.1cmol/kg(+)石油类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
10、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红外光度法4.6mg/kg9.2.6.4 监测单位、监测时间与频率本次环评监测:青岛京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20日采样一次。9.2.6.5 监测结果土壤监测结果具体见表9.2-4。表9.2-4 土壤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mg/kg(pH值除外)监测项目镉汞砷铜铅锌镍pH值铬阳离子交换量石油类数值0.160.02811.617.612.357.525.57.1760.813.5未检出9.2.6.6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1) 评价因子选取Pb、Cu、Cd、As、Zn、Hg、Ni、Cr作为评价因子,未检出因子不做评价。(2)评价标准Pb、Cu、Cd、As、Zn、
11、Hg、Ni、Cr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表1中的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9.2-5。表9.2-5 土壤评价标准(单位:mg/kg)评价因子镉砷铅铬铜镍锌汞二级标准值(pH7.5)0.3030300300100502500.50注:若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其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3)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现状未检出的按检出限的一半计。银、阳离子交换量、甲苯、甲醛、硝基苯没有相关标准要求,故其单因子指数不再列出。计算公式为:式中:Si污染物单因子指数; Cii污染物的浓度值,mg/kg; C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kg。(4)评价结
12、果土壤环境现状评价结果见表9.2-6。表9.2-6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结果镉汞砷铜铅锌镍铬0.530.060.390.180.040.230.510.20由表9.2-6可见,监测点位的各项监测因子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中pH在6.57.5时的要求。总体来看,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好。9.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拟建项目施工期与营运期对生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量、物种量、植被覆盖率、景观、土壤与水土流失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生态影响矩阵见表9.3-1。表9.3-1 生态影响矩阵一览表指标项目生物量物种量植被覆盖率景观土壤及水土流失植物生长发育影响性质可逆可逆可
13、逆不可逆不可逆不可逆持续时间长期近、长期近、长期长期长期长期影响范围厂区影响程度明显明显明显明显明显明显影响效果不利不利不利不利不利不利9.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3.1.1 对土壤的影响(1)破坏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土壤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系统,在开挖过程中将破坏原有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分层特征和团粒结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如遭到破坏,恢复将需要较长时间。(2)改变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因所处地形和土壤形成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即使同一土壤剖面,表层的土壤质地与底层的土壤质地也有明显得不同。厂区内基础的开挖和回填必定混和原有的土壤层次。由于土壤在形成
14、过程中层次分明,表层可作为耕作层,中层一般为淋溶淀积层,底层是母质层。土壤类型不同,其层次的理化性质和厚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的开挖和回填混合了原有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层次,不同层次被打乱混在一起,改变了土壤质地,影响土壤发育。(3)影响土壤紧实度管道回填后一般在短时期难以恢复其原有的紧实度。表层过于疏松时,因灌溉和降水容易造成水分下渗,将使土层明显下陷形成凹沟。过于紧实时又会影响植物根系下扎。管道施工期间的车辆和重型机械会造成管道两侧表层过于紧实,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9.3.1.2 对植被的影响拟建厂区一系列项目的施工建设必然会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使现有的土地利用类
15、型发生变化,许多地表植被会消失,同时各种机动车辆碾压和施工人员的践踏及土石的堆放,也会对植被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和影响。随着施工期的进行,征地范围内的一些植物种类将会消失,绝大部分的植物种类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区域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受破坏的植被类型均为评价区的常见类型,且所破坏的植物种类亦为评价区的常见种类或世界广布种,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野生植物。因此,项目建设施工对植物区系、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大,不会导致区域内现有种类和植物类型的消失灭绝,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经过绿化建设,植被会得到逐步恢复,将可弥补植物种属多样性的损失。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情况见表9.3-2。表9.3-2
16、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因素序号施工环节影响原因影响范围1人工开挖直接破坏开挖带的植被开挖带两侧1.5m2回填土若违反回填程序,将造成表层土壤严重损失场地两侧5m3机械作业碾压施工场地的植被施工场地4机械存放临时工棚短期局部临时占地,破坏植被局部9.3.1.3 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集中活动和工程施工过程对动物的惊扰;间接影响主要是工业企业建设破坏植被和土壤,造成部分陆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但施工区没有发现重要的兽类及爬行动物的活动痕迹,主要动物是小型兽类、小型常见鸟类和蛙类、常见的蜥蜴类,且数量不多,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因此,施工期不会影响这些动物的生存。但值得注
17、意的是,施工区的主要兽类是啮齿类动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它们中多数种类都不同程度地对农、林业有危害,其中鼠类危害最大。9.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建设除了施工期的生态影响外,在其运营期也将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厂区开发建设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影响是:对现有土地进行改造、建设和绿化,将会有大量的乔灌草引入,生物组分的异质性提高;由于加强管理,人为对绿地、林木的浇灌,生物生长量将大大提高。不利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加强,对区域周边的干扰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的变化项目建成后将完全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格局,变为建构筑物、基
18、础设施用地为主,绿化用地为辅的土地利用格局。(2)对植被的影响有利影响进入运营期后,全面绿化,丰富植物配置,尽可能恢复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可绿化的区域进行绿化,需以当地的适宜树种为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以改善环境,美化基地。绿化要求一定的乔、灌、草的比例,在可绿化的地段种植适合生长的乔木、灌木和花草。绿化树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使用本地适生树种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丰富场区景观。项目建成后,人为引进一些乔、灌、草新品种,物种多样性相对增加。不利影响运营期项目将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废水,这些废水如不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而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中,被植物吸收后可能对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若
19、排放的废水流进周围的农田,会极大地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对人群产生影响。(3)景观结构与功能变化拟建工程建成后,景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景观大部分将不复存在。项目区变为以生产厂房及各类基础设施用地为主的景观。结合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项目区建成后评价区的景观结构由建构筑物、绿化用地、道路等3个类型组成,其中道路属廊道景观,包括厂内干道、人行道两侧的绿化带。项目建成后景观以人文景观为主。项目建设导致项目区生态功能的变化,植被覆盖发生性质和数量的变化。(4)土壤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原辅材料中不涉及重金属,污染途径主要有各生产装置的“跑、冒、滴、漏”,污水处理站渗漏、固体废物堆放、大气降尘等。
20、拟建项目产生废水经拟建污水站预处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厂区采取严格的地面防渗措施,对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站、事故池、一般固体废物堆场、危险废物暂存库、储罐区等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防止废水下渗污染土壤环境。因此,只要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项目建设对周围土壤环境影响不大。9.4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拟建项目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因开挖、填筑使表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表层土抗蚀能力减弱;再加上施工作业面上的土、渣若处理不当,以及临时用地防护不
21、完善等,在雨滴击打和水流冲刷及风蚀作用下,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9.4.1 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项目的建设将改变原有地貌的水土保持功能,原地貌的扰动和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是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增加的根本原因。(1)水土流失危害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区域内的现状植被遭破坏,并形成大范围的裸露地表,使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丧失;同时,工程建设的再塑作用改变了原地貌类型,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工程建设将使大量的表层土剥离,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表层土将随地表径流被冲走,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有效成分及有机质也随之丧失,使土壤趋于贫瘠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可利用土地减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原有的地
22、貌和植被造成破坏,区域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将减少,区域生态平衡将被不同程度的打破,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影响,生态系统趋于恶化。(2)施工期建议采用的对策避免大土方工程,尽量减少对地貌的干扰;拦土墙。在施工过程中,会有部分土、石临时堆放,这些临时堆放的土石遇暴雨,在重力作用下易成为水土流失的源。为拦蓄施工中产生的临时弃土、弃石,应在施工对地面扰动大的场地处外围修建干砌石的拦土墙(施工结束后拆除),高1.52m。施工期开挖地表产生的临时土石方弃渣,应得到妥善的处理和有效的利用,严禁乱堆乱放。必要时可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保护,尽可能的减少水土流失量。为了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在施工时精心组织。对施工道
23、路的设计,土石方挖填方案进行周密论证,优选出水土流失少的方案。控制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项措施是对建设中不需要再用水泥覆盖的地面进行绿化,实现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达标验收使用。采取上述措施后,是可以将水土流失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的程度之内的。9.4.2 运营期水土流失影响分析项目区建设完成后,因施工破坏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逐渐消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功能日益得到发挥,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项目区由于基础建设基地设施,部分地面硬化、铺装,营运期地表土壤流失量比现状明显下降,降雨入渗
24、量明显减少,降低了地下水的补给量,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运营期间,必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且加强重点防护区的保护,可使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使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及水土保持目标的要求,做到主体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与面上防护相结合,确定运营期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措施如下:(1)绿化措施绿化措施可见第10章绿化分析。(2)工程措施植草砖铺设植草砖是一种有孔透水混凝土构件,具有高达50%的开孔率,承载能力也异常优越,较大的开孔率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充分的培养土和水分;承载面平整一致
25、,适于各种室外停车等场所。是真正实现“植被”的高性能植草铺地系统。优点在于:一是相对于不透水构件,可蓄渗雨水,涵养水源;二是采用植草砖后,避免大面积硬化面的产生,使绿化和美化兼得;三是满足水土保持功能的需求。围墙防护措施厂区周边布设透视性护栏围墙。作用体现在一是可以拦截项目区内的水蚀;二是有效降低风速减轻风蚀。9.4.3 地下水水量补偿措施拟建项目区域地下水考虑地下水水量补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禁止地下水开采拟建项目规划利用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施工期和使用期应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以保护地下水涵养量。(2)合理规划和建设场地内的绿地绿地的功能除固碳释氧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
26、。绿地要乔灌草合理搭配。在道路两侧、建筑物附近除种植树木外,还需要种植草坪,绿地的高度应该低于路面和不透水地面的高度,以起到承接路面和屋面径流的作用,能够使大部分路面和屋面上的雨水通过草地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3)人行道路和甬道铺设植草砖项目建成后,由于建筑用地增加地面硬化率,使部分土地失去渗水能力,拟建项目应尽是减少场区内不透水面积是增加地下水涵养量的有效措施,为此,道路用地中除主干道是不透水地面外,人行道和甬道均用透水砖植草铺设,以增加降水入渗量。这种绿化设计是将屋面雨水作为第二水源用来涵养地下水的方案,有利用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根据这种思想,设计施工时地面硬化区域应高于绿地,以利于雨水
27、下渗。9.5 生态恢复与保护措施9.5.1 保护措施确立生态保护的思想。在开发建设活动前和活动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原质原貌,尽量减少干扰与破坏,即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对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就不能再恢复,即发生不可逆影响,实行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是应予优先考虑的生态环保措施。注重物种多样性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在厂区环境建设方面是最重要的。可采取进行异地引种、强化、繁殖国家保护物种,在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业园区的生物多样性,并因此改善了工业区的生态环境。引入自然群落机制。自然群落是自然界物种长期适应、调节形成的稳定状态,有其合理的结构和功能,并具有自
28、我维持和调节的能力。因此,在拟建项目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可以遵循生态学原理、仿效自然群落机制选择物种合理配置,不仅增加生物多样性而且减少人工群落带来的虫害、农药等危害。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使用化学药物,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分异、生存与竞争关系以及次生代谢物等的作用,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实现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厂区绿地与园林。建立承载生物多样性的绿地结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绿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通过构建多样性绿化景观,对整体空间进行生态配置。景观类型丰富度和复杂度,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在一
29、定程度上随景观类型多样性边缘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所以在环境建设中应重视绿地多样化类型建设。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并重。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其指导思想是让职工与周边的群众了解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发展进化的产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起源、进化乃至生存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与发展。提倡从生态论理学的角度看待、善待生物多样性,尊重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尊重其存在与发展的权利,培养热爱、崇尚、尊重生物多样性的情感与保护意识,创造一个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互利共生的环境。9.5
30、.2 恢复措施确立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施工期虽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可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修复。由于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几乎都占用土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问题,事后也很少能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因而生态环境的恢复主要是指恢复其生态环境功能。包括工厂绿化植被,都是最常见的恢复措施。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在厂区进行植被重建的初始阶段,植物种类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环境条件,植物种类选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成活率高的植物;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尽量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也可以引进外来速生植物;选择植物种类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高
31、,更主要是植物的多种效益,主要包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工业园自然定居的乡土植物,能适应工业园的极端条件,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植物。9.6 小结评价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的主要土地类型是工业用地,现状为空地,不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敏感区。生物物种较少,生物多样性不高。属于土壤轻度侵蚀区,汛期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其他月份水土流失量较小。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景观生态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受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其整体功能不能维持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施工期涉及破坏植被等影响,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较小;营运期,逐步采取绿化措施,物种量有所增加。人工引进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区域上增多。由于硬化路面及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拟建项目所在地处平原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本区属于轻度侵蚀区。在营运期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