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6132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1—2) 复习题.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中世纪史王亚平 赵文君第一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名词解释:日耳曼人:包括苏维汇人,汪达尔人,萨克森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伦巴德人等等,这些民族处于罗马帝国的北方,从公元3世纪开始到6世纪结束,日耳曼人为主的“民族大迁徙”改变了西欧的民族结构,社会结构,并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高卢战记:是由罗马的凯撒根据在高卢地区作战经历,写的反映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制度的著作。凯撒记载的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从事畜牧和狩猎。土地是氏族公有财产,农业经营还带有原始流动性质。氏族事务平时由长老管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只有在战时才推选一个临时性的军事首领。日耳曼尼

2、亚志: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于公元98年著的一本关于公元1世纪末期古日耳曼人社会经济情况的历史学著作。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详细描述了古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中较落后的一支民族,公元3世纪时形成两个集团:萨利克人和里普阿尔人。13世纪氏族公社制度开始解体,35世纪军事组织日益强大,5世纪末,萨利克人在首领克洛维领导下,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创立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

3、相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国力强盛,800年在罗马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加洛林帝国。843年,查理大帝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三分,从而形成近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870年墨尔森条约,帝国两分,而后逐渐形成德意志和法兰西两国。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正式创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率三千亲兵皈依天主教,在罗马教会支持下,不断征战扩大领土。克洛维在位期间曾经以拉丁文编成萨利克法典。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481751)。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

4、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为墨洛温王朝。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标志着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正式创立。王朝后期,宫相势力日盛。751年,宫相丕平取代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507511年克洛维统治末期编纂并颁布。克洛维死后陆续有所增补。反映了当时日耳曼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内容是刑法,法典维护贵族利益,最重要的是宣布女子不得继承土地,到法兰西王国时一直被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的证据。查理马特:查理马特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依靠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统一法兰克王国各地区,镇压地方大贵族叛乱。实行军事采邑制改革,组建骑兵队,

5、打败阿拉伯人进攻。采邑制的实行,促进自由农民农奴化和封建等级制形成,查理马特改革: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为抵御外族入侵而推行的一次改革。主要内容: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实行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一支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通过这一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帝国。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西欧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查理马特改革时实行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马特把分封给

6、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采邑不能世袭,死后要归还给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法兰克王国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矮子丕平:法兰克王国宫相,加洛林王朝创建者,是查理马特的儿子。他任宫相期间,内外征战,大权独揽,实为无冕之王。751年,在教皇帮助下,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的国王,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756年,丕平为报答教皇,将意大利中部自拉文那至罗马一带土地献给教皇,奠定教皇国基础,即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第二个王朝。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国王,建立加洛

7、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加洛林王朝势力达到鼎盛。在此期间完成了法兰克封建化过程。800年查理在罗马加冕称帝。814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843年查理大帝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三分,形成后来德、意、法三国雏形。870年墨尔森条约,帝国两分,分别形成后来德意志和法兰西,加洛林王朝统治逐渐灭亡。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与罗马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应罗马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罗马教皇管辖,这就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丕平献土开始了西欧中世纪王权

8、与教权的结盟,是君权神授理论第一次实践,巩固了加洛林王朝的地位。君士坦丁赠礼:八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该文件称: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为感谢罗马主教希尔维斯特治好他的麻风病,于324年将罗马和罗马帝国西部的统治权赠给希尔维斯特以及其后历任罗马教皇,自己迁到君士坦丁堡。罗马教会以此为依据,与拜占庭帝国皇帝及大牧首进行有力斗争,导致西欧天主教会独立和教皇权威强大。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考证这一文件系罗马天主教会的伪造。查理大帝:查理原为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他继位后四处征战,建立与昔日西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后世遂称

9、查理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查理大帝文武双全,政治上实行政教二元政治体制,经济上进一步实行采邑制,注重对文化教育发展,产生“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大帝对后来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是中世纪封建君主的典范,被后世尊为“欧洲之父”。查理帝国: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建立的帝国。查理在位期间,率领封建主四处征战,建立起一个与昔日西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形成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加洛林文艺复兴:9世纪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查理大帝重视文化教育,

10、建立宫廷学校;恢复古典时代的“七艺”,即天文、修辞、文法、逻辑、音乐、几何、数学;规范拉丁语,以加洛林小楷字体拉丁文为官方文字。加洛林文化复兴使得拉丁文成为西欧的官方语言,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凡尔登条约: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三个孙子在凡尔登订立的条约。查理大帝死后,帝国趋于解体,查理大帝三个孙子为争夺地位进行混战。843年,三人订立凡尔登条约,长子罗退尔承袭皇帝称号,分得帝国中部地区称中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帝国西部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路易分得帝国东部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该条约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近代德国、法国、意大利版图基础。墨尔森条约:870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和西法兰克王国

11、国王秃头查理在墨尔森订立的条约。该条约瓜分了中法兰克王国国王罗退尔的领地,查理帝国彻底不复存在。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国家各封建主间的政治关系。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以采邑制为基础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封臣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联系,一旦缔结双方不得随意解除。这种制度还有规范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促进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发展,但这种以个人联合的政体

12、模式也会导致封建割据。封建庄园制:913世纪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庄园领主采用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庄园土地主要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农份地。领主对庄园农奴具有超经济的强制,体现在领主拥有司法审判权等特恩权。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量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封建庄园制逐渐解体。委身制: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过程中,对自由小农求得封建主庇护行为的称谓。自由小农为摆脱困境,被迫投身于大封建主门下,求其庇护,因而丧失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逐渐沦为封建依附农民。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采取委身制,终身为大封建主服务

13、,任其处理。自由地:法兰克自由农民私有土地制的称谓。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后,分给自由农民的耕地不再重新分配,承认各家族对耕种份地的世袭占有权,以后又允许转让,出卖和交换,占有权变成私有权。土地变成了自由地,从而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农奴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许多制度的总称。农奴在经济上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结婚要缴纳结婚税,没有财产权,死后要缴纳“死手捐”(财产税),领主还可以随时按需要向农奴勒索钱物。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发展,农奴制在14,15世纪逐渐走向消亡。特恩权:中世纪早期,西欧封建领

14、主开始在自己庄园内拥有的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如可以对庄园进行行政管理,可设立庄园法庭行使司法审判权,庄园所有收入归领主所有等。国王官吏未经封建主允许不得进入庄园,国王不得干涉这些权利。后来,国王颁布特许令,承认这些权力合法性,史称“特恩权”。特恩权反映庄园制经济具有超经济强制,加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两圃制和三圃制:是耕地分区轮作法,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国家。两圃制耕地通常分为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保地力,作物也实行轮种。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两圃制逐渐被三圃制取代,三圃制亦称为三区轮作。耕地分三块,每年一块休耕,两块分种夏季作物或冬季作物,作物也在各块轮种。由于土地,气候等条件不同

15、,有的地区两圃制和三圃制同时存在。行会:中世纪西欧手工业者的行业组织。城市复兴时期,手工业者为对抗封建势力侵犯,避免新来逃亡农奴竞争,保护本行业共同利益,按行业建立各自的同业团体组织行会。行会保护生产,抑制竞争,保证产品质量,还参与城市管理,保护救济城市弱势群体。在手工业兴起初期,行会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为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行会的桎梏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城市自治运动: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因为受到城市领主的干预,发起城市自治运动限制城市领主的各种特权。城市自治运动斗争主要有支持王权获得特许权;向封建主赎买自治权;武装起义三种形式。结果是使城市行会获得

16、司法审判权和税收等权利,行会组成了最初的议会,产生了城市法,代表是科隆城市法,是为最早的人定法。城市议会的产生是欧洲议会制度的萌芽。黑死病:是14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鼠疫,因其症状被当时欧洲人称为黑死病。黑死病先是在中亚地区向西扩散,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1348年在西班牙流行,1349年流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3年传到波罗的海地区国家和俄罗斯。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减,死亡大约2500万人,占中世纪欧洲人口三分之一,进而导致劳动力急缺,极大地改变欧洲的社会结构。修道院制: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会组织另一种组织形态。修道院起源于埃及,后由罗马正统派引进到基督教中,以本尼狄克院规为主旨,规定修道士必

17、须放弃财产,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和坚持集体隐修生活。修道院是西欧拓荒运动的排头兵,促进了世俗生活的基督教化,还保存了古典文化。拓荒运动:又称为垦荒运动,大拓荒运动。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三次经济上大规模土地开垦运动。第一次在69世纪,恢复因日耳曼人武装入侵而造成凋敝的农业生产,改变占有土地和经营土地的方式,基督教会和修道院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修道院被称为拓荒运动排头兵,文化上伴随着加洛林文艺复兴。第二次在1013世纪,扩大了耕地面积,改良了生产工具,改进了生产技术,导致了农作物专业生产区的出现,农产品的交流和交换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产生了新阶层知识分子,文化上伴随着12世纪的文艺复兴。第

18、三次在15,16世纪,是黑死病后西欧大规模土地复耕高潮,西欧已经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上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克吕尼运动:1011世纪天主教会修道院发起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克吕尼修道士提出僧侣必须遵守西欧修道院原有的法规,强调守贫(不置私产)、守贞(独身)、服从(服从修道院领导);主张严格隐修生活,整肃宗教礼仪;反对世俗势力控制修道院及侵蚀其地产。克吕尼修道院取得特恩权,除接受教皇领导外,不受主教和世俗领主的管辖。克吕尼修道院的主张赢得不少教俗人士的支持,逐渐形成克吕尼派,促进罗马教会教权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克吕尼运动影响后来利奥九世改革和格里高利七世改

19、革,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也引发后来长期的政教之争。上帝命令和平运动:中世纪时由于法国国王无力阻止南部世俗贵族领主间或领主与修道院之间的私战。基督教会中主教宣称,国王不能完成上帝交给的维护和平的使命,只好由基督教会来完成。教会规定禁止教区内农民,骑士于周末和基督教节日进行私战,尊重教会和教产,不准掠夺农村,欺压平民。基督教会通过这场和平运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十字军东征:1113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战争,因出征军队在衣服上缝有红色十字标记而得名。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禁止基督教徒朝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呼

20、吁基督教徒联合解放穆斯林通知下的耶路撒冷地区。从1095年到1291年近两百年间,西欧基督教国家主要发动八次十字军东征。1291年,十字军占领最后一个据点陷落,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十字军东征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但十字军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联系,使西欧接触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和技术,对后来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英诺森三世: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罗马教皇。11981216年在位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管理制度。他曾迫使英,法,德国王臣服教廷,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亲自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伙同法国封建主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整顿扩大教廷影响

21、,改进教皇使节制度,统一圣礼,开征什一税,扶持成立托钵僧会。英诺森三世一系列的教会管理体制为后来英法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僧侣骑士团:是一种宗教性的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建立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后,目的是保护来朝圣的基督教徒和十字军占领的地区,骑士团直属于教皇,不受当地统治者管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享有特权,内部有严格的纪律。主要代表有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后来十字军东征失败,东方领地丧失之后,骑士团回到欧洲继续活动,占有土地,经营商业和高利贷。条顿骑士团:中世纪的德意志天主教骑士成立的军事组织。12世纪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后成立于巴勒斯坦,因主要由德意志人(条顿人

22、)组成,故名。条顿骑士团直接隶属于教皇,内部有严格组织纪律,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13世纪初转战波兰,后与宝剑骑士团合并成为利沃尼亚骑士团。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先后征服东,西普鲁士,建立骑士团国家。15世纪,被波兰,立陶宛打败,失去西普鲁士。1525年,东普鲁士成立世俗的普鲁士公国,骑士团逐渐失去地位,势力衰落,最终于19世纪初解散。拉丁帝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侵占的拜占庭帝国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拉丁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版图包括拜占庭帝国领土大部分地区。拉丁帝国统治极不牢固,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反对异族统治斗争接连不断,帝国内部矛盾重重。1261年,拉丁帝

23、国被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复国,但复国后拜占庭今非昔比,国力大为削弱。什一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中所记载农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公元779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明确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一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之一。什一税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异端运动:是城市市民的社会宗教活动,即主张自己阅读圣经,典型的是,里昂的韦尔多派(里昂穷人派)在各处宣讲教义来抵制罗马教会对教义的垄断。拜占庭地区的

24、保罗派被镇压后,流入西欧后以阿尔比城为中心,又称阿尔比派(卡塔尔派),主张善恶两元论和自主学习福音书,在法国南部地区有重要影响。托钵僧会:是罗马教廷反对异端学说,传播罗马天主教而在教皇扶持下成立的组织。托钵僧派提倡贫穷,节俭精神,四处游历乞讨为生,实际上是个人的传教活动,由此形成法朗西斯修会(方济各会)和多米尼克修会, 后来托钵僧派发生分裂,16世纪,罗马教廷在托钵僧派基础之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成立了耶稣会。此外,托钵僧派还对僧侣骑士团产生过影响。阿尔比派:1213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宗教异端教派。该派因以法国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故名。阿尔比派主张善恶两元论和自主学习福音书,

25、在法国南部地区有重要影响。1179年,教皇宣布阿尔比派为异端。120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十字军前往法国南部镇压,绞杀阿尔比派。十字军对阿尔比派大肆屠杀,严重破坏法国南部经济。12世纪的文艺复兴:美国历史学家哈斯金斯于1927年著有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一书,提出12世纪的文艺复兴这一概念。他认为12世纪是罗马风格艺术的极致和哥特式艺术的开端,在这个世纪里面,出现了西欧各国本土文学,拉丁古典、拉丁诗歌和罗马法研究获得复兴,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开始重见天日,欧洲最早的大学显露端倪,如博洛尼亚大学等。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又称繁琐哲学),因产生于教会学院(经院)故名。经院哲学以圣经,

26、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为依据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繁琐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结论。代表人物是最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著有神学大全。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内部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趋于衰落。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经院哲学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著有神学大全,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体意识与理性的重视,对高利贷问题讨论,神学的科学性,上帝是什么,上帝的善恶观,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教义的理论基础由新柏拉图主义向亚里士多德主义转变。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在西方有重要影响。大阿

27、尔伯特:中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主教,科学家。大阿尔伯特博学多才,被誉为“全能博士”。他研究并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力图把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并努力把自然科学的研究纳入基督教教义范畴。他创造许多学科体系,第一次提出只要是知识,不管是基督教的还是异教的,都可以学习。托马斯阿奎那是大阿尔伯特弟子,大阿尔伯特对于西欧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阿伯拉尔:中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为经院哲学唯名论者代表,反对安瑟伦等人的唯实论。阿伯拉尔主张信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在论及个别事物与一般概念关系问题上,认为个别事物是一般概念的实体,一般概念是个

28、别事物的名称,具有唯物论倾向,因此触犯教会权威。他的学说两次被判为异端邪说。著有神学导论,是与非等。阿伯拉尔的思想对后来的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均产生重要影响。本章学习要点:1.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原因及历史结果。答:原因:日耳曼人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属于半游牧民族,因此对外掠夺战争成为扩大地盘和增长财富的主要手段;当时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深重,矛盾激化,国力衰落,无力抵抗蛮族入侵;匈奴人向亚洲南下时遭到中国西汉王朝抵抗,转而向西欧迁徙,驱使其他外族如日耳曼人等大量涌进罗马帝国境内。结果:在日耳曼人等蛮族入侵之下和西罗马帝国内部奴隶,隶农双重打击之下,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西罗马帝国早已萌芽的封建因

29、素发展扫除了障碍。在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促成日耳曼人迅速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转变,在西罗马土地上建立日耳曼人诸王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过程,是西罗马封建因素和日耳曼人原始社会瓦解出现的温和奴隶制和亲兵制互相结合和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社会面貌,导致古典时代终结,历史发展进入中世纪,产生西欧封建制度的雏形。2.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融合,采邑制改革,庄园制经济)答:过程:西欧封建制度的雏形是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融合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大迁徙是促成两种因素融合的催化剂。罗马因素体现在由庇护制产生的大地产制度和日益普遍的隶农制,日

30、耳曼因素体现在传统的温和奴隶制与亲兵制。两种因素的融合,产生西欧封建制度的雏形。法兰克王国时期查理马特进行的采邑制改革,旨在使领受土地的豪绅贵族和军政官员,都与王室建立紧密的关系,这种臣属关系是后来查理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萌芽。采邑制改革加强中小封建主阶层力量,奠定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型骑兵创造了条件,增强骑士与王室之间关系。封者向授封者效忠,授封者保护封者的权利,是为后来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权利与义务的雏形。庄园制经济奠定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基础。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的兴起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形

31、成领主自营地和佃农份地两部分。庄园农奴从法律意义上无人身自由,经济意义上无生活来源。领主有司法审判权,体现领主对庄园的统治权。庄园是纳税的单位,从结构上分为劳役庄园,半自由庄园,自由庄园,以徭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为主,自由农民,农奴,佃户,雇工,奴仆是劳动者,庄园的管理者庄头由领主指派。庄园制的特点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特点:西欧封建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是一种以保护和义务为原则的个人联合的整体模式,通过原始的人身依附契约关系,层层分封,相互交叉;没有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封君封臣制度使得政治上的分裂无法客服,“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体现出一种超经济的强制,经济和政治混为一体,表现在

32、庄园制经济下,领主的特权如司法审判权等等。3.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大帝的历史地位。答: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中发展较为落后的一支,后来者居上,486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正式建立法兰克王国。496年,克洛维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他率领三千亲兵和他一起皈依基督教,从此,罗马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拉丁语成为官方通用语言,这对后来西欧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制改革,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封授土地,不仅为后来加洛林王朝强盛创造条件,也奠定了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是后来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雏形,确立了中世纪政体结构:以保护和义务为原则的个人联合的政治体制。查理马

33、特之子丕平经教皇承认,取代克洛维建立的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丕平通过“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也标志着君权神授理论的实践。法兰克王国的一系列统治政策,促进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查理继位后,与教皇结盟,强化统治力量,对外推行扩张政策,他征服的疆域大体上相当于古代西罗马帝国的版图,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称为“查理大帝”。查理称帝后,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为此,查理政治上采用政教二元政治体制,任用贵族和主教,修道院长进行统治,同时极力维护教皇和教会的权益。在中央既有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还有贵族大会,朝廷拥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大权。在地方行政上,派出

34、巡阅使监视地方。经济上,查理大帝继续推行采邑制分封,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单位,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大部分是农奴或依附农民。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农份地两部分。查理大帝不仅武功显赫,而且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他兴办宫廷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恢复古典“七艺”;规范拉丁语,以加洛林小楷字体为官方文字。查理大帝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文化水准作出积极的贡献,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总的来说,查理大帝的统治为西欧新兴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对后来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查理大帝

35、本人文武双全,也被尊为西欧中世纪封建君主的典范。但是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帝国内部缺乏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很不牢固。采邑分封本来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结果导致后来封建割据。4.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答:原因:根本原因是在11世纪,由于社会局势趋于稳定,人口的增长促使对土地的不断需求像拓荒运动,农具的改进采用铁犁牛轭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技术的改进如三圃制的推广,使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基础之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适应生产发展新要求,从而导致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人数增加,手工业生产专门化,改进了生产经营方式,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有

36、利条件。农业生产进步,不仅为手工业者提供较多粮食和原料,而且还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使商品改变流通形式以货币形式流通,以及各地市场的大量出现。城市复兴的基础建立在罗马帝国时期主教驻节地(教堂为中心),以城堡为中心领主建立的城市,和以集市或市场为中心自发聚集的居民点之上。意义:城市复兴打破了一元化的农业经济模式,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进而在城市中产生了行会;随着城市复兴,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改变中世纪社会中政治力量格局;城市自治运动产生新的社会行政机制城市议会,是为欧洲议会制度的萌芽;产生了新的法律体系城市法。5.行会的社会构成,社会职能及历史意义。答:构成:行会是城

37、市中市民阶层形成的社会组织,也称为同业公会,主要由手工业者组成,还有一些商人。行会内成员分为师傅,帮工和学徒。职能:经济职能行会保护生产,抑制竞争,保证产品的质量。政治职能行会参与对城市的管理。社会职能行会能起到促进救助孤寡,殡葬,婚礼作用。宗教职能行会能组织祈祷和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法律职能行会内部有行会法,作为行会成员遵守的规范。意义:行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行会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体现在它保护脆弱的商品经济,实现城市人口的政治联合,进而争取自由和自治;它还通过救济等方式,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但行会也有其局限性,它限制扩大再生产,划分了城市的社会等级,起了桎梏

38、作用。6.基督教会和修道院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历史地位。答:西欧封建基督教会也就是罗马正教会。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化的世界。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不仅在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政治上,教会通过丕平献土,成立教皇国,奠定此后中世纪政教联盟的基础;经济上,从查理大帝起,教会逐渐封建化,拥有广大土地教产。中世纪西欧居民绝大多数是基督教徒,教会的影响被于全民,人们无时不受到基督教的熏陶。西欧基督教会沿用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教阶制为组织原则,大主教区相当于原来罗马帝国地域上的行省,主教区相当于罗马行省下面的城市,教会的基层组织是乡镇教区,教区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复兴。基督教会在中

39、世纪西欧还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发起上帝命令和平运动,严禁封建主在基督教节日和周末时间私战,不准封建主掠夺农村欺压平民,尊重教堂和教产等。由集体隐居修行的修道士组成的修道院,是基督教会组织另一种组织形态。修道院里的教士自克吕尼修道院改革后,为捍卫教会利益和正统教义,积极干预教区事务和国家政治,出任主教,教皇和国王官吏,修道院因此成为中古西欧社会的重要势力。修道院的社会作用体现在:是西欧拓荒运动的排头兵修道院制定有从事体力劳动的院规,改变了漠视劳动的社会价值观,传承了罗马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世俗生活的基督教化修道院举办宗教仪式,教士深入民间日常生活;修道院保存了古典文化通过修道院学校

40、,修道院图书馆,修道士的抄写工作,保存了古典时代文化典籍。7.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经过及历史影响。答:背景:宗教方面:基督教教义需要到圣地耶路撒冷朝圣;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圣地,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罗马教廷企图把东方的东正教会置于罗马控制之下,扩大西方教会势力。世俗方面:当时随着城市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远程贸易活跃起来,主要体现在朝圣贸易上;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防止领地分割,西欧普遍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因此产生大量无地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社会危机矛盾的增大,因此对财富和土地需求急剧增加;近东

41、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客观条件,拜占庭当时受到塞尔住突厥人的侵略威胁,西欧威尼斯,热那亚等地商人为垄断地中海贸易,也积极支持十字军东征,拜占庭的困境因此成为西欧教俗封建主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借口。经过:十字军东征运动从1096年开始,到1291年结束,主要有八次,其中第一次到第四次影响最大。第一次:10961099。无地贫穷骑士是十字军的主力,先后占领爱德沙,安条克,耶路撒冷地区,1099年左右在这些地区先后建立了耶路撒冷公国,安条克公国,特里波利伯国,爱德沙伯国四个封建国家。第二次:11471149。被十字军统治地区的阿拉伯人激烈反抗,伊斯兰教国家进行反攻,夺回一些地区,建立萨拉丁

42、国家。第三次:11891192。由德皇红胡子巴巴罗萨,法王腓力奥古斯都,英王狮心理查领导主持,三国矛盾重重,没有收复耶路撒冷,但是建立起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等僧侣骑士团。第四次:12021204.教皇英诺森三世亲自发动,在威尼斯商人舰队指引下,十字军攻打拜占庭,结果攻陷君士坦丁堡,1204年十字军在此建立拉丁帝国,威尼斯确立了地中海的贸易霸权。之后,西欧又主要进行四次十字军东征,但最后以西欧失败而告终。影响:消极: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侵略战争,它破坏生产力,摧毁文化,洗劫城市和乡村,断送无数人宝贵生命,阻碍了近东历史发展进程;对于西欧人民来说,也是一场人力和财力

43、的巨大浩劫,加剧了西欧社会内部矛盾。客观:十字军东征客观上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打破原先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西欧基督教商人掌握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垄断霸权;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在古典文化的回归和异教文化的进入,西欧人从东方人那里得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积极:十字军东征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体现在:贸易和活跃增强了货币的价值,加速了货币地租代替徭役地租的速度;改变了西欧社会内部的政治力量,城市随着贸易活跃得到较快发展,市民阶层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导致后来等级议会君主制产生,进而为后来西欧王权加强,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

44、条件;使西欧社会的宗教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教会威望,教皇的宗教权威受到质疑,人们理性信仰增强。8.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答: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化的世界,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

45、相关,即使是表演戏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教廷。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总之,整个中世纪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教阶制和修道院:西欧基督教会沿用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教阶制为组织原则,大主教区相当于原来罗马帝国地域上的行省

46、,主教区相当于罗马行省下面的城市,教会的基层组织是乡镇教区。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会组织另一种组织形态。修道院起源于埃及,后由罗马正统派引进到基督教中,以本尼狄克院规为主旨,规定修道士必须放弃财产,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和坚持集体隐修生活。圣礼和什一税:圣礼是教会掌握民众的重要手段,早期基督教圣礼比较简单,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种。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把圣礼确立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什一税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中所记载农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克吕尼

47、运动和教皇革命:克吕尼运动是1011世纪天主教会修道院发起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克吕尼修道士提出僧侣必须遵守西欧修道院原有的法规,强调守贫(不置私产)、守贞(独身)、服从(服从修道院领导);主张严格隐修生活,整肃宗教礼仪;反对世俗势力控制修道院及侵蚀其地产。克吕尼修道院取得特恩权,除接受教皇领导外,不受主教和世俗领主的管辖。克吕尼修道院的主张赢得不少教俗人士的支持,逐渐形成克吕尼派,促进罗马教会教权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教皇革命则主要指利奥九世改革和格里高利改革。1049年教皇利奥九世开始发起宗教变革。主要内容:禁止买卖圣职;强调独身制,禁止教士结婚;

48、向欧洲地方派遣教皇使节;1059年颁布教皇选举敕令,组建红衣主教团,由红衣主教团选举教皇;1060年与诺曼人建立封君封臣关系;1054年与东方拜占庭教会大决裂。利奥九世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是罗马教会改革的起点,使教会威望提高,教皇对教会控制加强。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时期继续推行宗教改革,规定教皇由枢机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各地教会开始强调教会的独立性,宣布教会不充当世俗封建主的封臣。颁布教皇敕令强调教皇权力高于一切。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促进罗马教会教权增长,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有效促进生产,抑制封建主争斗,也导致后来长期政教之争。随着教皇革命,教权不断得到加强,到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管理制度。他曾迫使英,法,德国王臣服教廷,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亲自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伙同法国封建主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整顿扩大教廷影响,改进教皇使节制度,统一圣礼,开征什一税,扶持成立托钵僧会。异端运动:异端运动是城市市民的社会宗教活动,即主张自己阅读圣经,典型的是,里昂的韦尔多派(里昂穷人派)在各处宣讲教义来抵制罗马教会对教义的垄断。拜占庭地区的保罗派被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