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26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国史十六讲》读后.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史十六讲读后历史博览近日在网上寻找备课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没有出版社的刻意宣传.更没有媒体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视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的学术明星.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一问世,迅即成了畅销书,在出版后的数月里始终位居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一般来说,一部畅销书.既要t好看写法吸引人,也要让人感到值得看,即有价值和意义.国史十六讲一书就做到了这两点.国史十六讲既给初学者以知识,也能给治史者以启迪:好看又耐看,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这段文字的题目为“一部高校教材何以成为畅销书”.网上注明的文字来源是2006年8月2日中华读书报的一篇书评.虽然觉得这段文字有广告词般的

2、夸张之嫌.但还是禁不住诱惑,随即从网上购得一本国史十六讲是厦门大学樊树志教授在为本科生写的通史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以十六个专题的形式浓缩了从传说中的”大同”时代至鸦片战争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以前,从来没有一口气读完过一本学术着作或专业教材;然而,读国史十六讲(修订本)却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拿到手后一周内就读完了读罢,不仅对上面的”广告词”冰释前嫌,而且回味无穷,甚至激动不已在本书中.樊先生以其开阔的史学视野,宽容的史学胸怀,新颖的史学观点,精彩生动的讲述,独到的史学见解,深刻的史学感悟,不仅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短短的十六讲(32学时)之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以明晰的

3、中国史发展线索,深刻的历史启迪,而且激发了我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闲暇时再做回味,觉得与其他历史学术着作相比,本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鲜明的,雅俗共赏的”个性风采”不无关系.风采之一:选材上独具匠心,大胆取舍作为通史着作.绝大部分大学教材或相关学术着作.对历史的描述都要尽量做到全面而详尽,因此,其体积和”厚重感”往往让我们望而生畏;另外,按政治,经济,文化编排的模式化结构也很难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国史十六讲却使我们眼前一亮作为一本大学的讲义,要在简短精悍的篇幅和有限(32学时)的时间内,既要描绘出中国历史的概貌,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讲得深入浅出: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给人以深邃的

4、历史启迪,实属不易.正如作者所言,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呢?为此,樊先生放弃了一般通史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形式上,国史十六讲打破陈规,设置十六个独具匠心的专题来统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内容上,选择重点,大胆舍弃.这样的设计.与以往的通史教材相比,虽然不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但无论是这十六个专题的确定.还是在内容的取舍上,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精心的选择.用樊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煞费苦心”例如,在专题设计上,作者打破了陈旧的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框架.而代之以文明史的观点将中国历史分为”大同之世”(史前史与传说时代)及”青铜时代”(夏商周三代

5、)和”中华帝国时期”(秦至晚清),突出文明,文化的作用:十六个专题的题目,从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到第十六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已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明晰的中华文明史的发展线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文明史的概貌Histo王爱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高新校区一经管系一1_000一部雅俗共赏的国史佳作(国史十六讲)读后在内容的选择上,大胆舍弃.精选各时期的重点问题来讲述;也打破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板块机械排列的结构.如在第二讲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中.作者没有按照以前的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演进顺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来编写.而是选择了”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6、”,”殷墟与甲骨文”,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解读封建的本意”.这四个能反映我国奴隶制王朝时代特征和文明成就的重点问题来讲述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所说:”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事实胜于雄辩.本书的畅销和厦门大学国史课堂学生爆满的事实.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国史十六讲这种大胆尝试的成功.风采之二:内容上视野开阔,推陈出新如果说在内容选择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是国史十六讲广受欢迎的外在”个性风采”的话;那么.其备受广大读者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则在

7、于它优秀的”个性品质”:开阔的史学视野,新颖的史学观点,独到的史学见解,适量引入的学术热点.首先.视野与众不同地开阔,不同于旧有观念是国史十六讲的一大亮点.以前读全球通史,剑桥中国史这样一些西方学者视界下的历史着作.我常常感叹这些着作与国内历史着作的不同.海外学者视野更为开阔,具有全球史的眼光.注重历史比较研究.让我常有豁然开朗之感.读了樊先生的国史十六讲,不禁为作者开阔的史学视野所叹服在本书中.作者吸收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海外学者的新视野,新观点.据初步统计,书中引用中国内地学者18人23次.海外学者43人74次.显示了一个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史学胸怀在本书中.作者经常以大历史

8、观和全球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史例如.第七讲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第九讲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第十一讲骑马民族驰骋的O时代,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第十六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些专题题目的拟定,既是中国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的反映.同时也是其在同时期世界史上地位的反映另外,本书对许多问题,尤其是对晚明历史的评述.其开阔的国际视野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其次.在大量引用海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之后,作者常常会提示读者:是否可以据此换一种角度思考我们久难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书并不是单纯地介绍历史知识和其他学者的学术观点.而是力图揭示历史背后的意义.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提到的”国史十六讲是我在前辈学者

9、的基础上,于兼容并蓄中,进行新的理解与思考”因此.本书的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在大量融合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理性的学术分析.对许多问题都提出了独特而有说服力的见解例如,本书第二讲解读”封建”的本义,以一个史家所特有的”大历史观”洞察力.剖析了“公社”与”井田”制度对中国根深蒂固_的历史影响,指出从周代的农村公社,到汉代的王莽改制,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及至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内中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传统思想:即对公社与井田的赞美与怀恋.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令人深思在第四讲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中.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述,作者指出,汉武帝的

10、”儒表法里”的统治政策.也是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独尊儒术的背后是儒与法的并用.虽然运用政权的力量控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发明.但秦始皇以镇压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却不成功.而汉武帝用另一种方式”劝以官禄”.即以仕宦之路来引诱.使儒家教化逐渐普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第五讲经学,谶纬,清议,玄学中,对于传统史书中被描述为”乱臣贼子”的王莽.作者认为王莽深受儒学熏陶,很注意”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处处以周公为榜样.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够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续.那么对他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但王莽失败的悲剧在于.他过分迷恋风靡一时的儒家经学.并采取了向后看倒行逆施的方式进行改革.而要解决社会问题.倒

11、退是永远没有出路的.类似这样独到的评述在书中俯拾皆是这种寓论于史,不落俗套的评述方式.给读者带来启人心智的愉悦.因为史学本身的魅力和优势便在于.它可以通过叙述人类自身的遭遇来昭示人类的发展历程.学习这样的历史,读者内心自然而然地会有一个开放,客观的国史轮廓.并对新的学术见解和传统的历史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再次.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大学教科书相比,国史十六讲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将学术性注入其中.论及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学术热点话题.例如.关于中国有无”封建社会”的争论曾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该书第二讲的第4小节解读”封建”的本意主张回归西周”封建”,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的本意.正反映了内地

12、学界的新动向.予人以启发再如.对宋代的评价问题以前各种历史教科书都认为宋代是一个比较贫弱的朝代.而在本书中.作者引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西方汉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文化辉煌的朝代,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史十六讲由此提出.宋代有辉煌的一面,无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各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还有.”倭寇”一直被认为是”骚扰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此书介绍说有中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嘉靖时期中国沿海”倭寇”主要是海上武装走私的中国民间商人集团.首领王直就是徽州商人,为了冲破明朝的海禁政策.与官方正面

13、冲突,还雇佣了一些日本人.但处于从属的地位国史十六讲认为,”倭患”实际上反映了官方与民间之间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这些热点话题的引入,既反映了学术动向.又激发了青年学子对历史的兴趣风采之三:写法上生动独特,充满诗意生动独特的讲述,充满诗意的描写是本书最鲜亮,最吸引人的地方.”提到全书的风格,我追求以清新流畅的文笔书写历史.为的是远离往昔历史着作那种高头讲章八股腔.改变历史着作令人望而生畏,面目可憎的印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下一向认为.历史一定要讲得好听,写得好看.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所接受;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引人人胜地展现历史的魅力”.这是樊先生在本书引言中特别强调的一段话.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引

14、人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在第十二讲中.用较大篇幅专门讲述”靖难之役”和野史中关于建文帝生死之谜的传说.另外.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作者力图做到”学问深而下笔浅”.语言往往通俗易懂,生动独特.例如,作者在讲述明初的”胡蓝党案”,”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之谜”时.犹如一位讲评书的老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这些故事传说的引入和生动讲述.无疑使本书摆脱了”令人望而生畏,面目可憎的印象”.极大地增加了可读性.调动了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充满诗意的散文风格,更为本书增加了迷人的”魅力”.例如.在第二讲讲到西周的”礼乐文明”时,作者这样来描述:”在这些政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制礼作乐.就是令孑

15、L子顶礼膜拜,魂牵梦萦的礼乐文明他对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极为不满.他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就是对礼崩乐坏的怒吼.”在第十四讲讲述”郑和下西洋”一节时.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把他最崇敬最热爱的大海作为长眠之地.确实.他是大海之子,他是属于大海的.按照他的遗愿.带回南京的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撮头发.葬在南京城外的坟墓里.供后人凭吊.”通过这样的描述,使历史在散文般多情的叙述中向我们款款走来.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总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樊树志教授的国史十六讲给了我太多的收获和启示.在知识的广度上,它给了我开阔的史学视野:在认识的深度上.它纠正了我以前在许多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和读者的兴趣与需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舍弃,推陈出新,独具个性的写作方法.对中学历史教学都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与此同时,也激励着在新课程道路上前行的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努力进取,勇于创新,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历史教师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