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说课稿.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263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说课稿.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中国诗说课稿谈中国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内容是: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设计反思。(附谈中国诗导学案)第一部分 说教材一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单元。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文艺评论和随笔,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从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都是诗的舞台,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构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上;说“木叶”可以看作 “咬文

2、嚼字”的范例;谈中国诗文采飞扬,中外诗例信手拈来,令人视界大开。本单元是全套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在阅读上给学生增添了些许难度,因此本单元学习时要让学生注意:1反复阅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全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3抓住文章主旨;4对课文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在谈中国诗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同时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

3、应让学生认真欣赏和品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二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学习背景来看,学生经过小学到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对于中国诗歌也有自己的认识。对论述体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有所了解。于是把握文章的论述的思路,结构不再困难。但学生缺乏对中外诗歌审美特点的认识,对于较为陌生的文艺评论和随笔,特

4、别是文中大量的引用使得文章局部的理解困难,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形象说理能力更为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去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快适应,帮助他们顺利达成目标。鉴于以上教学和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改革中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学情,设置以下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作者比喻说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对比和比喻等论证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学生求学欲。确立依据:知识是技能的

5、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所以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对比中外诗歌异同之时,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提高了解读诗歌的能力;在品味作者比喻说理的语言之时,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合作探究和写作训练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本文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在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求学欲。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文章构思的妙趣之处。2品味本文语言的风趣幽默。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本文比喻论证方法。确立依据:本文较之其他课文有

6、两个方面的特点:1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中外诗歌的异同,以此明确中国诗歌的特征;2幽默睿智的语言。了解作者文章构思的妙趣之处,能让学生对作者运用的比较文学方法及文章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为学生分析中西诗歌异同,特别是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打下基础。全文充满着幽默睿智的语言,很多语句或者说法学生是第一次见识,因此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和品味,如此对钱钟书这位“文化大家”才有更深的了解,所谓“观其文,知其人”。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他的比喻说理,用于日常作文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尽量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语文课程目标上获得发展。第二部分 说教法、学法

7、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加之本文为略读课文,因此在本文教学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一年多的高中课文学习,学生对高中课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力,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锻炼学生,将引导学生进行“看、听、读、议、写”,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和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教学过程中将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总结中国诗歌特点

8、,分析比喻句和片段试写等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二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进行学习。总结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品味语言等教学过程将依靠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实现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一教学法也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心,本课的部分重难点就是以本教学法所实现。三 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困难或难以理解处,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课本、教师板书等相结合,使两者间的优势得以充分配合,促进教学。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因课堂容量大,使得一些教学重难点快速翻过,如本文中作者所使用的方法:对比和比喻,中国诗歌的特点的总结等。这些可以借助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本课的重心。在分析文章思路、品味语言、展示高考范例时,多媒体能为教师减少很多时间,更清晰的展示了问题的解答。课时安排:一课时为配合本文教学,学生学习时将实行如下方法:一 课前预习法。本单元是必修五本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文又是

10、学者散文,语言幽默睿智,同时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阅读时必然会出现困难,因此应适当预习,完成导学案。二 反复阅读法。本文在遣词造句、行文布局、言语妙趣上与学生平日阅读的作品有很大差别,在阅读之时会遇到不懂的地方,这就需要从头到尾反复阅读。阅读之初会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但仍不够,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课文,分别采用跳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如初读课文时,学生可采用跳读理清文章思路;再读课文时,学生可选择跳读与精读相结合,归纳中国诗歌的特点;三读课文时,学生可用精读仔细阅读自己选择的比喻句,分析该句,理解作者内涵。三 合作探究法。在总结中国诗歌

11、的特点和品味语言时,学生要进行合作探究,在讨论问题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四 写作练习法。学以致用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设计了一个片段描写,检测学生对这一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能活学活用,并能在日常写作中运用。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故本课教学过程共分为七个部分:课前预习(导学案)、导入设计、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合作探究)、走出文本(写作训练)、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其中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和走出文本是本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绝大部分教学目标之所在。一 课前学习:导学案(详见附

12、录)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3品析文章中比喻论证的妙用。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对知识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自学能力。二 激发兴趣,情境导入(2分钟)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钱钟书是如何谈论中国诗的。(板书:谈中国诗)设计意图:学生已阅读过不少诗歌,虽然不能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13、中国诗歌,但会有真实的阅读体验,此导入能引起学生共鸣,为理解钱钟书理性的分析做铺垫,为课堂奠定良好的氛围。三 走进文本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诗歌特点(9分钟)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感受钱钟书语言幽默的特点。(结合导学案)2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第二部分(第2段),概况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3再读课文,明确中国诗歌的特点(小组讨论2分钟)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歌的特点。(板书)发展:成熟早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

14、味长 语言:词气和内容:无甚差异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论述体文章的要求是:阅读理论类文本,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因此对文章思路的理清应放在首位,对文章的中心中国诗的特点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本过程将突破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文章构思的妙趣之处。4三读课文,品味语言合作探究(15分钟)作者在论述特点的过程中进行了中西方诗歌对比,并运用了大量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颇具说服力,充分展示了钱氏语言的幽默与智慧。请你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5分钟后由小组发言人与全班交流)(赏析要求:指出本体、喻体,比喻义,表达作用)赏析

15、示例: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本体:中国诗 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本体:中国诗人 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指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设计意图:理解文意,品味钱氏语言的魅力,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理。合作交流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是在突破本课重难点。同时语句的分析为

16、走出文本学以致用提供了准备基础。5走出文本学以致用(12分钟)1)比喻论证(高考链接)比喻说理可以用在高考作文中,如2004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中有这样的语句:“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再如:2005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那鱼那鹰那人中这样写道:“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写作提示:学会联想和

17、想象,注意从身边的事物取材。如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风雪中的苏武(执着坚守)不倒的胡杨;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如: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2)写作练习小试牛刀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设计意图

18、:鉴于本文说理的特点,学生写作时形象性说理语言匮乏的情况,让学生学习进行比喻论证,提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突破本课难点:学习并运用本文比喻论证方法。6课堂小结(1分钟)钱钟书融汇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的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证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彩多姿。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设计意图:回顾了本节课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对钱钟书先生有了进一步认识。三 课后作业(1分钟)联系课文,课外阅读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强化,联系高考考点,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

19、的发展和提高。第四部分 说板书设计方法:比较、比喻发展:成熟早 中外诗形式:篇幅短 互相影响,技巧:韵味长 共同发展。语言:词气和内容:无甚差异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板书,清晰展现出本文论证方法包括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中国诗歌的特点从五个方面体现,对待中外诗歌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第五部分 设计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课前导学案,能够掌握自我学习方法。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及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自主探究及语言表达等能力有了一定的锻炼和提升。课后作业的布置更是对本课重难点的一个巩固,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课堂是生成的,是鲜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从学生的角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环节,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