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7488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生物学课例探讨,一、问题提出,教学研讨面临的困境:,1、教学研讨无关痛痒,不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研讨直觉道来,不突出要害中心;3、教学研讨以经验为主,缺乏理性高度的专业论断;4、教学研讨以评价为主,缺乏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5、教学研讨以片面居多,缺乏把握全局的系统眼光;6、教学研讨以发言为主,缺乏观点主张的交流互动。,改进教学研讨可能的突破点:,1、教学研讨从孰优孰劣的评价区分转向教学问题的诊断与研究;2、教学研讨从习以为常的坐而论道转向教学行为的改进与优化;3、教学研讨从见仁见智的各执一词转向主体之间的倾听与回应;4、教学研讨从教师群体的活动专场转向师生同台的把脉与协商。,结论:指向性

2、研究课例研究,二、课例研究及其特点,概念: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是教师群体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反复研究,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校本研究活动。,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1999 年,美国许多州也开始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目前,西方学术界正在全面推广日本的“课例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它作为一种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途径,从而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当前,课例研究经顾泠沅教授的大力倡导,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全国许多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具体流程:,日本:合作设计研究课(形成一个教

3、案)关注实施中的研究课讨论研究课(共同反思改进)重新设计课(选择性的)教授经过重新设计的课(选择性的)交流对重新设计的课的教学反思。,上海:导师和学员首先确定共同关注的教研专题学员选择合适的单元执教来体现对相关专题的探究性教学导师和其他所有学员一起深入到执教教师的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学科组的全体成员围绕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课后研讨并提出改进建议经过多次的教学设计及上课改进,最后在达到教学的示范效果的同时又及时总结提炼出理性的认识成果。,顾泠沅教授:确定课题学习文献开展多轮研究(选择课例共同设计教学行为集体反思 新教学设计 新教学行为新集体反思)全程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文章。,结论:“课例研究

4、”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特点:,1、它不是泛泛的听课,而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2、研究紧紧围绕一次真实的课堂教学开展;3、这种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4、研究的目的着眼于改进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研究不同于示范课展示,也不是为了对教师做出评价;5、研究强调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6、研究有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讨论一: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3、说课、听课、评课。,三、课例研究的意义,1、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校本研究三要素:个体反思、

5、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2、课例研究全面地体现了校本研究的特点;3、课例研究急教师之所急,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焕发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活力;4、课例研究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和团队精神的形成;5、课例研究是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桥梁;6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四、我校课例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三个层次:,1、课例分析。帮助学科教师群体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走出经验型教学的低水平状态;2、课例比较。课例比较的研究和推进,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3、课例研究。使教师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际,促进个人教学特色的形成,提炼自己的教学

6、观点乃至个人的教学理论。,几个例子:,1、美国语文课上灰姑娘;2、一位不会说一句汉语的美国小学教师来中国,在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前提下上了一堂成功的课;3、全国生物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生物圈的稳态。,讨论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参考: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3、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1、特定含义:指围绕一个主题,选

7、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2、操作流程: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讨论三:“课例研究”中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有哪些?,参考:1、思考教育的长远目标诸如对于学习的热爱、对于他人的尊重等;2、仔细考虑学科、单元和课时的目标(例如,为什么要教

8、授科学?“光合作用”中什么最重要?怎样介绍“光合作用”?);3、设计课堂“研究课”,将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以及学生长远目标结合起来;4、仔细研究学生对于课的反应,包括他们的学习、参与和相互关系。,讨论四:一个课例应该由几方面要素构成?,参考:1、主题与背景。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的第一要素;2、情境与描述;3、问题与讨论;4、诠释与研究。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几个生物课例比较:,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2、基因分离定律。,讨论五:课例的类型及其撰写?,参考:1、类型:(1)问题呈现型;(2)经验分享型;(3)理论验证型;(4)知识产生型。2、撰写:(1)第一阶段:琢磨典型的课例;(2)第二阶

9、段:回溯教学实例的产生过程;(3)第三阶段:撰写课例初稿;(4)第四阶段:斟酌和修改课例;(5)第五阶段: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讨论六:顺利进行课例研究的保障条件有哪些?,参考:1、创造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团队氛围;2、建立对教师集体的激励制度;3、专业引领必不可少。分为三个层次:(1)一是校外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名师的引领;(2)二是本土专家的引领;(3)三是书刊资料的引领。,资料: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1、主体性教学策略:(1)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2)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3)创造成功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参与。2、探究性教学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

10、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评价、反思。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1)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2)小组合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宜的内容;(3)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4)小组合作活动的评价。4、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2)提供观察、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3)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背景。5、教学评价策略:(1)全面评价;(2)注重对过程的评价;(3)激励性评价。,后续思考:课例研究的深层意蕴,问题1:规范性探究还是阐释性探究?问题2:教的研究还是学的研究?问题3:理论话语还是实践话语?,请批评指正,谢谢!,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九大变量(Medley,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