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7869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准噶尔盆地,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一、盆地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新疆境内三大盆地之一。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西准噶尔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面为北天山山脉,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面积13万平方千米。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米,是一个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由外向里地形的总特征是南面的天山、东北的阿尔泰山为雪岭高山,西北的玛依里扎依尔山系为中、低山地;盆地边缘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与平原区过渡带;盆地内一

2、般海拔在500米左右,略显东南高、西北低,以玛纳斯湖艾比湖为地表河流的汇流中心;盆地腹部为面积约4.8万平方千米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一、盆地概况,479.1m,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270m,189m,盆地最低点,北部平原,一、盆地概况地层,据: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院(2005),准噶尔盆地地层表,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二、勘探历史,(一)油气资源量,引自:中国矿业网(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2009.10,总资源当量:78.75亿吨;,石油:69.35

3、亿吨;天然气:约12300亿m3。,石油探明率:21.8%;天然气探明率:10%。,二、勘探历史,(一)油气资源量,油砂 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地面油砂分布广泛,用容积法计算地表油砂的地质储量为2.506108t。,沥青 乌尔禾风城沥青脉产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组中下部地层裂缝中,地质储量约15.8104t,折算为494104t油当量。,二、勘探历史,(二)勘探历史简况,1950年前勘探简况:主要体现在1936年发现的独山子油田和中外地质学家对准噶尔盆地的零星的石油地质考察工作;,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19501954年):主要集中力量勘探开发独山子油田,并对西北缘地区进行了初步勘探,应用了地球物理

4、方法进行勘探;,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及扩大(19551977年):1955年10月29号,克拉玛依第一口探井出油,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2 年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克拉玛依油田经历了极盛调整再发展的勘探过程;,盆地石油勘探开发全面展开阶段(1980至今):从1980年开始,勘探重心由南疆转为北疆,在西北缘的勘探取得了重要成果,明确了生储盖组合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划分出了盆地8个一级构造单元,相继发现了火烧山油田、北三台油田、三台油气田、石西、石南油田等油气田。,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

5、油气藏,提纲,三、构造演化,(一)、基底和前盆地阶段(元古代至早泥盆世),此阶段的准噶尔盆地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基底之上,有较为连续的早、中古生代的沉积层,自泥盆纪开始被浅海所覆盖,但相对周围地槽带仍是较高的。,(二)、盆地形成过程(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引自:赖世新,黄凯,陈景亮等(1999),海西运动早期: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间距离缩短碰撞地槽封闭东北边缘形成;准噶尔板块的西北缘与以西的地块碰撞盆地西北缘。,海西运动晚期:天山地槽未关闭,有浅海沉积;在博格达槽地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分布,属断陷沉积;早二叠世末,天山地槽封闭博格达成山准噶尔南部边缘形成,从此,进入盆地演

6、化时期。,三、构造演化,(三)、盆地演化阶段(早二叠世至第四纪),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一直以来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焦点,争论的问题主要是:(1)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2)晚二叠世古近纪盆地的性质?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科院地学部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赵白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尤绮妹的划分为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

7、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此外,肖序、杨文孝等学者也关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三、构造演化,蔡忠贤、陈发景(2000)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早期(P)为裂陷盆地,中期(TE)为克拉通盆地,晚期(NQ)为压陷盆地。,二叠纪裂陷盆地阶段:,早二叠纪裂谷阶段:(1)伸展断陷大多呈南断北超分隔性较强的不对称箕状凹陷;东部则为北断南超的反向断陷;(2)南北断陷充填沉积体系不同;南部: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沉积体系,在裂谷扩展期发育海底浊积扇体系;东部:滨岸沉积体系海和河流体系;北部:陆相冲积体系和湖泊体系。,三、构造演化,二

8、叠纪裂陷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伸展坳陷:(1)南拗北断。陆梁以南为统一的坳陷湖盆,北部乌伦古坳陷发生断陷,晚二叠世晚期转化为坳陷,整个盆地进入坳陷沉降时期。(2)滨湖半深湖相构成的湖泊体系;西北缘:相对较粗的冲积体系(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南缘和东北缘:河流体系为主夹有湖泊和扇三角洲体系。(3)晚二叠世末,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形成西北缘克乌断裂、车断裂和北缘吐斯托依拉断裂等,还形成了与上覆三叠系的明显不整合接触。,三、构造演化,三叠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阶段:,三叠纪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1)古地温梯度为346427/km;(2)完整旋回;超覆于早二叠世海西晚期逆冲形成的边缘隆起上;下三叠统

9、为红色干旱条件下的冲积体系和河流体系;中三叠统为滨浅湖相的湖泊体系;晚三叠世早中期湖侵达到最大,变为湖沼沉积;(3)不整合结构:印支运动引起的挤压作用导致广大地区形成平行不整合,边缘角度不整合。,早中侏罗世早期克拉通内盆地:(1)地温梯度降低,接近克拉通内盆地;(2)河流洪泛平原及滨浅湖相;(3)燕山早期运动导致形成大范围的平行不整合。,三、构造演化,三叠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1)燕山中期运动的强烈挤压和随后的剥蚀准平原化作用晚侏罗世的地层大量剥蚀;(2)杂色粗粒辫状河滨湖相沉积,粒度粗。,白垩纪古近纪克拉通内盆地:(1)基底沉降均衡,

10、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由中心向盆地边缘厚度梯度变化均匀,几何形态为不对称碟状坳陷;(2)古地温梯度很低;(3)干旱条件下的杂色河流滨浅湖相沉积体系。,三、构造演化,新第三纪第四纪冲断山前坳陷盆地(或陆内前陆盆地):(1)喜山幕构造活动,北天山及博格达强烈隆升,山体北缘形成叠瓦状逆冲断褶带,冲断负荷造成南缘挠曲下沉,形成前渊。早更新世末,喜山晚期,前渊变形,形成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2)地温梯度为1725/km;(3)沉积体系为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构成的磨拉石建造。,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四

11、、地温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准噶尔盆地平均地温梯度分布图,东部地区的地温梯度最高,可达34/km;其次是陆梁隆起区,地温梯度为28/km。盆地西北缘和北部地区的地温梯度较低,南缘是地温梯度最低的地区,20/km。整体上看准噶尔盆地地温梯度是较低的,平均仅为226/km。,四、地温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高温区:东部和陆梁隆起带;低温带:南缘;,温度介于7585;三个地温较高地区(100):东部克拉美丽山前、陆梁隆起、西部车排子隆起区。,温度介于140160,最高温度大于170;高温区:东部克拉美丽山前、陆梁隆起;低温区:南缘、西北缘、北部乌伦古坳陷。,四、地温

12、场特征,(引自:(邱楠生等(2001),(引自:(邱楠生等(2001),地下温度分布与现今地表热流分布密切,镜像关系;相同深度下,中央隆起部位温度高,坳陷部位温度低;相同地表热流值下,不同沉积地层的地温差异很大。,东部地温明显较高与地表热流值密切相关;莫索湾地区地温较高,中部坳陷地温较低.,地表热流、地层结构(岩石热导率),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五、生储盖组合,七套烃源岩:石炭系、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古近系。,八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最有利储盖组合:第二

13、套()为二叠系夏子街组为储层,下乌尔河组作盖层;第三套(III)为上乌尔河组与中下三叠统为储层,上三叠统(T3b)作盖层;,准噶尔盆地主要烃源岩分布特征(李丕龙,2005),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一)二叠系烃源岩,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二)侏罗系烃源岩,整个盆地都有分布;一套湖沼相的含煤沉积建造;主要包括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八道湾组:暗色泥岩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和生烃潜力S1+S2均在非生油岩差生油岩的范围内;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有机质类型以II-III型为主。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基本上属差中等生油岩。,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镜质体反射率(Ro)等值线图,

14、五、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三)古近系烃源岩,主要是安集海河组烃源岩;盆地南缘;岩性为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为II1型和II2型。热演化程度低,处于未成熟阶段;较好的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安集海河组镜质体反射率(Ro)等值线图,五、生储盖组合储、盖特征,储集层特征:,分布广泛,从石炭系到第三系均有分布;岩性多样,既有石炭系和佳木河组火成岩储集体,又有中二叠统以上碎屑岩储集体;储集空间多样,既有碎屑岩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储集空间,又有火山岩的裂缝、溶缝、溶孔和气孔储集空间;储集物性差别大,有低孔低渗型(腹部、南缘三叠系、侏罗系八道湾组)、低孔中渗型(上乌尔禾组、西北缘三叠系)、中孔中渗型(盆地东部的梧

15、桐沟组、第三系的紫泥泉组),以及石炭系各种储集物性级别的火山岩储集体。,五、生储盖组合储、盖特征,盖层特征:,区域性盖层:三叠系白碱滩组和侏罗系三工河组;白碱滩组:全盆地分布,厚度100400m;三工河组:泥岩总厚度60200m,盆地内广泛分布;,此外,还分布在盆地腹部侏罗系八道湾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单层厚度为35m),以及南缘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单层厚度达49m)和塔西河组(半深湖相泥岩厚度可达600m以上)发育的灰色、灰绿色泥岩;,局部盖层:二叠系风成组和下乌尔禾组。,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

16、型油气藏,提纲,六、油气分布特征,六、油气分布特征,准噶尔盆地具有七套烃源岩,从石炭系以来,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构造运动,导致准噶尔盆地断裂系统发育,同时还形成不整合,导致准噶尔盆地具有典型的叠和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准噶尔盆地石油主要分布在西北缘断阶带、马桥凸起、南缘山前断褶带、帐北断褶带、陆南凸起、三个泉凸起、中拐凸起、白家海凸起等八个正性二级构造单元,累计油资源量为71.78108t,占盆地油总资源量的83.6%。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缘山前断褶带、马桥凸起、西北缘断阶带、玛湖凹陷、达巴松凸起、白家海凸起、中拐凸起、帐北断褶带等八个构造单元占全盆

17、地总资源量的85.3%;纵向上,准噶尔盆地共有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6个层系有油气资源量分布,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侏罗系、二叠系三个层位,石炭系次之。,六、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分布特征,1生油坳陷边缘带或冲断带是油气藏集中分布的地带。包括盆地西北缘冲断带、南缘三台阜康冲断带及三个泉隆起南翼斜坡带。,2生油坳陷内部隆起带或边缘隆起带是油气藏集中分布带,如五彩湾大井凹陷及东西向盆地中央隆起带。,3生油坳陷内部冲断褶皱带是背斜油气藏集中分布带,如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带。,4、断层与不整合控制油气藏空间分布。,陆梁隆起油气成藏模式图,六、油气分布特征,准噶尔盆地之所以具有典型的叠

18、和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成藏特征,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的:,油气沿继承延变型的古隆起构造凸起部位聚集;准噶尔盆地的古隆起类型主要属于继承延变型。所谓继承,是指具挤压成因、断隆形态,在海西期褶皱基底基础上原位长期发展而成的。而延变意味着延续和变化,是指在海西期基底隆起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期的多期改造,由于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有较大变化,隆起的样式、方位与范围也不一样。,断裂对油气聚集的穿越式改造作用;准噶尔盆地断裂的发育导致油气分布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含油层系分布,造成了不同油气的混生成藏,同时也使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化。,准噶尔盆地主要断裂分布图,六、油气分布特

19、征,不整合的间断变革使得其上的底砾岩和下面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之、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就了近10个不整合间断面,不整合纵向结构存在多样性,每种结构又具有各自的发育特征。多套不整合的发育为盆地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导致了油气藏多源的特点。,引自:谭明友、张云银等(2004),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不整合,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下的储盖组合是中浅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为多期叠合盆地,受周缘造山带物源的影响,砂体多分布在盆地边缘从成藏动力学角度来看,对盆地油气运移起透入性影响的应为不整合和断层。自成盆期以来,

20、准噶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不整合,这些断裂和不整合对准噶尔盆地油气作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富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卫海,查明(2003)对准噶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发现:准噶尔盆地的输导体系包括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为ADF型,即从上到下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砂岩),缺少风化粘土层即为AEF型,其次为BDF、BDG或ADG型。ADH或BDH型仅发育在二叠系底部不整合,CEF或CEG型发育在侏罗系内部不整合 ADF或AEF型不整合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缘、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的斜坡区,发育

21、于二叠系及以上地层不整合之中;ADH或BDH型主要分布于陆梁隆起和东部隆起的构造高部位,发育于石炭系与上覆地层间不整合之中;而CEF或CEG型仅在凸起之间的鞍部发育。,(一)不整合输导体系,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不整合面的油气运聚特征(1)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底砾岩和风化淋滤带在风化粘土层分隔作用下,构成双重运移通道,既可是油气进行二维侧向运移的输导层,又可作为油气进行二维斜向运移的输导层。(2)不整合面上、下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整合类型主要有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及超覆不整合;不整合及其类型对油气成藏其重要作用。,褶皱不整合油气藏(玛湖地区),断褶不

22、整合油气藏(乌夏地区),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北三台地区),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二)断裂输导体系,准噶尔盆地主要断裂分布图,准噶尔盆地地体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及塔里木板块的交接地带,同时又受到印度洋板块的强烈影响,形成了59条断裂。,断裂通过对区域沉积体系的控制,从而直接控制和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及烃的生成与演化,同时各级断裂对地层的后期改造又间接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聚集及散失。,六、油气分布特征输导体系,(二)断裂输导体系,克-乌断裂各段封闭性综合评价图(据姜向强等,2008),对于断裂输导体系来说,对油气的作用既有封堵作用,也有运移作用。因此研究断层封闭性对判断准噶尔盆地油气富

23、集的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七、油气藏类型,准噶尔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从大类上可以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又分为背斜油气藏、断裂油气藏与裂隙油气藏。,独山子油气藏剖面,齐古油田油气藏剖面,褶皱型背斜油气藏,火山油田油气藏剖面,基底隆起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藏剖面,断层岩性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油气藏剖面图,断鼻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百口泉油田油气藏剖面,白碱滩(a)和克拉玛依九区(b)油气藏剖面,交叉断层

24、与倾斜地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裂隙油气藏,风成城油田裂隙油气藏剖面,白碱滩油田基岩裂隙油气藏剖面,裂隙油气藏主要指的是油气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主要靠宏、微观裂隙而形成的油气藏。由于盆地的构造运动导致致密沉积岩或基岩在一定外围内产生了许多裂隙与洞隙,具备储集油气的空间和保存条件,形成了油气藏。,沉积岩裂隙油气藏,基岩裂隙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油气藏剖面图,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乌夏地区油气藏剖面图,地层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油气藏剖面图,潜山内幕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克拉玛依九区油气藏剖面图,地层超覆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准噶尔盆地油源丰富、构

25、造活动频繁,风化剥蚀作用发育,储集空间多样,沉积环境复杂,其中发育的油气藏很少有由一种因素控制的情况,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控制的复合油气藏普遍发育。其类型有断层岩性油气藏、不整合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断层油气藏以及不整合断层岩性油气藏等类型。,西北缘油气藏剖面图,不整合断层岩性油气藏,乌-夏地区乌27井区油气藏剖面图,不整合断层油气藏,特殊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湖湾区风化壳油气藏剖面图,克拉玛依油田七区火成岩气孔溶蚀孔油气藏剖面图,克拉玛依油田黑油山沥青封闭油气藏图,风化壳油气藏,火成岩气孔溶蚀孔油气藏,沥青封堵油气藏,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

26、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八、油气聚集模式,西北缘地区油气聚集模式图,八、油气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重046井-风南1井成藏组合剖面图,八、油气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重28井-乌32井成藏组合剖面,夏重6井-夏71井成藏组合剖面,八、油气成藏模式,重28井-乌32井成藏组合剖面,重046井-风南1井成藏组合剖面图,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八、油气成藏模式,夏重6井-夏71井成藏组合剖面,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八、油气成藏模式,封存箱成藏模式,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事件表,莫索湾地区封存箱成藏模式图,小 结

27、,准噶尔盆地四周环山,为13万平方千米的三角形封闭式内陆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勘探历史悠久,总资源当量78.75亿吨,石油69.35亿吨,天然气为12300亿m3;准噶尔盆地从基底和前盆地阶段(元古代至早泥盆世)到盆地形成阶段(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进入构造演化阶段:裂陷盆地阶段(P)克拉通盆地阶段(TE)压陷盆地(NQ);盆地整体地温梯度较低,地温梯度从高到低:东部陆梁西北缘和北部南缘;准噶尔盆地具有七套烃源岩和八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气分布从平面上和纵向上分布不均匀。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和陆梁地区,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侏罗系和二叠系三个层位;油气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于盆地多起构造运动、

28、烃源岩与储盖发育情况、断裂和不整合对油气的影响导致的;盆地输导体系有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小 结,油气藏类型主要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其中构造油气藏又分为背斜油气藏(褶皱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起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断鼻油气藏、交叉断层与倾斜地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裂隙油气藏(沉积岩裂隙油气藏、基岩裂隙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包括: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包括:潜山内幕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包括:不整合断层岩性油气藏、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此外,还有风化壳

29、油气藏、火成岩气孔溶蚀孔油气藏、沥青封堵油气藏等特殊油气藏;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封存箱成藏模式。,一、盆地概况二、勘探历史三、构造演化四、地温场特征五、生储盖组合六、油气分布特征七、油气藏类型八、油气成藏模式九、典型油气藏,提纲,九、典型油气藏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综合图,克拉玛依油田,油田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市区附近。油田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长约50千米,宽约l0千米。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于1955年10月29号,发

30、现井为克拉玛依1号探井,位于油田西部二区南黑油山背斜轴部。截止1989年底,克拉玛依油田共钻各类探井961口,进尺115.15万米。构造位置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断带上,主要受断裂带控制。冲断带呈北东向展布,由红一车断裂带、克一乌断裂带、乌一夏断裂带组成。克拉玛依油田处于克一乌断裂带的西南端,即克拉玛依一白碱滩段。生储盖简介 烃源岩:在克拉玛依油田东南方约50千米处为玛纳斯湖生油凹陷,是油田的主要油源区;输导体系: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输导体系;圈闭类型:断块圈闭、断裂遮挡的地层超覆圈闭、断裂遮挡的岩性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之下的基岩潜山型不整合圈

31、闭;,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藏剖面图,储集层 克拉玛依油田在剖面上发育8套储集层:石炭二叠系、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亚组和上亚组、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下、上亚组、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克拉玛依油田,储集层沉积相特征(1)冲积洪积相砾岩储集层:平面展布受控于沉积环境;储集层岩性变化大,粒度组成复杂;储集物性变化大,多为中等孔隙和中低渗透率;储集层孔隙结构复杂,形成“复模式”结构。(2)河流相砂岩储集层:剖面上为正旋回结构的辫状河河流沉积特征;储集层具有胶结疏松物性好的特征;以原生粒间孔隙结构为主;储集层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3)多重介质储集层:以八区上二叠统乌尔

32、禾组下亚组为代表的巨厚致密砾岩储集层;以一区石炭系(C)为代表的火山岩储集层。油气藏类型 克拉玛依油田是多种油藏类型叠合的油田。从总体上看,主要的油藏是:与断裂遮挡有关的单斜一岩性油藏;地层超瞿尖灭油藏;基岩油藏。,九、典型油气藏乌尔禾、风成城油田,乌拉尔、风成城油田综合图,油田概况 乌尔禾、风成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市区东北方向约100千米处,乌尔不镇东南侧。在构造上属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的东段,乌一夏断褶带的西端。地面白平系风蚀雅丹地貌发育,有“风成城”(俗称”魔鬼城“之称)。地面平均海拔311米,相对高差最大可达100米。油田勘探始于50年代初,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于195

33、8年1月射孔出油。,乌尔禾、风成城油田,构造位置 乌尔禾、风成城油田为断裂切割的背斜构造。由风成城背斜和乌尔禾鼻状构造所组成。油+3东端为风成城背斜,高点位于风301A井风305井,以油水界面(海拔一2950米)计算,闭合高度337米,闭合面积7.2平方千米。背斜南翼陡,倾角为1015;北翼缓,倾角为710。储集层特征 乌尔禾、风成城组的储集层包括五套,分别是()下二叠统风成城组储集层:封闭海湾相,储集层孔隙类型为晶间孔、溶蚀孔、粒间孔、微裂缝,储集物性为低孔中渗型;()下二叠统百口泉组储集层:洪积冲积相砂砾岩沉积;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储集物性为低孔低渗型;(3)中三叠统克下组储集层:洪积冲积相沉积,与百口泉组连续沉积,储集物性差;(4)早侏罗统八道湾组储集层:河流沼泽相沉积,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储集物性为中孔中渗型,是埋藏较深的浅层稠油储集层;(5)晚侏罗统齐古组储集层: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储集物性为中孔高渗型,是油田的主要浅层稠油储集层。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乌尔禾、风成城油田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岩性构造圈闭、断层遮挡的地层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各种类型的圈闭对应着相应的油气藏类型,其中地层岩性稠油油藏较为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