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089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课题编号:2008B3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研究2008年 7 月 研 究 报 告 要 点移动网络与固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它们的融合,即移动互联网。近年来,移动网联网的迅速发展,与P2P技术的融合使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报告首先给出了移动互联网的中P2P技术发展过程,随后分析了移动互联网P2P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并详细讨论了移动互联网中P2P关键技术。报告第四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市场需求、业务模式,并给出发展移动互联网P2P产业的影响因素,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报告第五章给出了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标准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移动互联网P2P产业的发展起

2、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技术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名称)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协议特别组 TC2研究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项目完成人:宋美娜、李伟项目参加人:陈辉、郭志云、吕月梅、魏明亮、王华松、杨静波、吴廷良完成日期: 2008年 10月 1日目 录前言1缩略语21.P2P技术的发展和演变31.1.P2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发展31.2.P2P技术对电信网络的影响41.2.1.对城域网、骨干网的影响41.2.2.对接入网的影响61.3.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61.3.1.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61.3.2.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72.移动互联网P2P技术发展国内

3、外现状82.1.欧盟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82.2.美国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82.3.日本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92.4.国内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102.5.移动互联网P2P业务现状总结11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关键技术研究113.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体系结构113.1.1.集中式架构123.1.2.半分布式架构133.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资源发现技术173.2.1.基于现有P2P系统向移动网络延伸173.2.2.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对P2P算法进行改进203.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数据分发技术213.3.1.移动数据分发技术概述213.3

4、.2.移动数据分发技术的研究意义213.3.3.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关键技术的研究223.4.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跨层优化技术263.4.1.基于移动网络接入的节点跨层优化263.4.2.基于移动ad hoc网络的移动P2P跨层优化技术273.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中的NAT/Firewall穿越技术283.5.1.NAT/Firewall问题概述283.5.2.NAT分类293.5.3.NAT/Firewall解决方案39313.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性能评价研究333.6.1.移动P2P文件共享系统的流量特性333.7.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安全问题363.7.1

5、.无线互联网中主要攻击方式363.7.2.移动互联网中P2P技术存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47383.7.3.移动互联网中P2P技术安全相关技术研究393.7.4.小结394.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业务分析404.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业务需求分析404.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业务模式分析404.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业务影响因素分析414.3.1.积极因素分析414.3.2.消极因素分析414.4.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3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技术标准化建议455.1.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455.2.标准化建议476.参考文献47前言据报道,目前互联网上流量

6、大部分为P2P引起的。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P2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手机用户,是一个用户众多、覆盖面极广的主流通讯群体,P2P,是一种迅速崛起、应用面极广的网络传输技术。当两者相遇,携手合作之时,可以预见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虽然因为多种因素,致使目前大多数的业务仍在测试阶段,但移动P2P的前景和市场是显而易见的。移动P2P网络由固定P2P网络演化而来,很多系统将成熟的面向固定网络的P2P系统移植到移动网络中。一些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移动网络的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移动终端可以通过GPRS等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移动互联网中,也可以通过WiFi、蓝牙等

7、方式组成自组织网络,接入到移动互联网。数据在MP2P网络中各节点间的流动就是移动数据分发的过程。在移动环境下,节点的移动频繁使得网络动态性更高,而且通信所用的无线网络连通性差,连接不稳定。此外,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决定了它的处理能力有限,因而节点不能负荷过重。移动环境下所采用的数据分发技术必须针对这些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实现其分发数据的基本任务。P2P技术独立于底层网络架构,具有独立的路由和资源定位的功能,为P2P系统应用于不同物理网络提供了灵活性,同时也带来系统效率问题。由此引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跨层优化技术。此外,本篇报告还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中NAT穿越技术、性

8、能评价以及安全问题提出了基本解决方案。总之,本篇研究报告从分析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最新进展入手,对移动P2P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依据研究结果和解决方案形成标准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移动搜索领域的发展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缩略语DHTDistributedHashTable分布式哈希表TTLTime to Live生存周期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深度数据包检测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VDSLVery-high-b

9、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无线分组业务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STUNSimple Traversal of UDP 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UDP对NAT的简单穿越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 NAT通过Relay方式穿越NATICEInteractive Connecting EstablishmentWMANWireless Metropolitan A

10、rea Network无线城域网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等价保密IVInitialization Vector初始化向量CRCCyclic Redundancv Check循环冗余校验SSLSecure Sockets Lave安全套接字层SSHSecure ShellTCGTrusted Computing Group可信任安全平台模组MOTIONmobile teamwork infrastructure for organizations networkingSMAsecret-sharing-

11、based mutual anonymous基于秘密共享的双向匿名机制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1. P2P技术的发展和演变1.1. P2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计算机加入其中。在莫尔定律的作用下,连接到因特网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带宽也不断提高,用户业务需求也从窄带向宽带多媒体类业务发展。在低速网络时代,网络应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服务器处于网络的核心,服务器侧

12、具有庞大的计算资源和网络带宽,可以同时为许多用户服务,个人用户只能作为访问网络的终端,不可能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在高速网络时代,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各种宽带业务,尤其是多媒体业务需要消耗巨大的服务器资源和网络资源,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计算机终端的性能在不断提高,很多网络终端也具有一定的服务能力,通过将网络边缘庞大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提供比集中式服务器更加强大的服务能力。基于这样的思想,各种P2P应用迅速兴起。1999年,正在美国东北大学就读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开发出第一个P2P文件共享软件Napster,就迅

13、速在MP3音乐爱好者中传播开来。人们可以通过Napster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音乐,并可以从任意一台使用Napster的互联网计算机上下载。P2P技术使参与网络中的各计算机终端能够相互提供服务,从而减少对服务器的依赖。Napster的兴起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科研机构、大学等团体加入到P2P技术的研究中来,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根据P2P逻辑拓扑的特征,P2P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集中式拓扑(Centralized Topology)通过一系列的高性能服务器作为网络中共享资源的目录服务器,为查询信息的节点(Peer)提供资源定位服务。该架构维护简单,发现效率高。但是因为存在中央服务器

14、,容易产生单点故障。Napster就是采用该架构。 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Decentralized Unstructured Topology)系统中没有中央索引服务器,采用完全随机图的泛洪(Flooding)搜索算法。Peer节点生成一个查询请求后,将该请求发送给所有的邻居节点,如果邻居节点中具有该节点所要查询的内容,则与查询的机器建立连接,如果不存在则其邻居节点在自己的邻居节点之间继续转发这个查询请求,直到找到查询内容或TTL为0。该拓扑结构能够较好的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支持复杂查询:如,带有规则表达式的多关键词查询、模糊查询等。但基于泛洪的查询请求将产生巨大的网络流量

15、,而且对稀有资源的查询成功率较低。采用这种拓扑的最典型案例是Gnutella。 分布式结构化拓扑(Decentralized Structure Topology)基于分布式散列表(DHT)来组织网络中的节点。存储对象通过哈希算法被映射到一个连续的散列表空间(该空间可以通过128位或160位的散列值来表示)中。该散列表空间被多个块,对每个节点分配一个散列块,并成为这个散列块的管理者。存储对象根据名字或关键词通过相应的哈希算法(如: SHA-1)生成散列值,该散列值及存储该对象的主机地址等相关信息被存储到管理该散列值所在散列块的主机当中。DHT结构能够适应节点的动态加入/推出,并提供精确查找,与

16、泛洪法相比降低了查询请求在网络中产生的带宽,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半分布式拓扑(Partially Decentralized Topology)该拓扑结构介于中心化结构和全分布式结构之间,选择处理能力强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处理能力较弱的节点作为叶子节点,围绕在各超级节点周围。每个叶子节点将自己的共享文件的索引信息存储在超级节点上,在处理查询请求时,查询请求仅在超级节点之间转发,网络拓扑结构也仅由超级节点来维护。超级节点之间可以采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或分布式结构化拓扑。和集中式架构相比,该架构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全分布式架构相比,该架构充分考虑了节点的异构性,降低了处理能力弱的节点的负荷。和

17、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相比,P2P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分布式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节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是直接在节点之间进行,避免可能出现的瓶颈,即便在集中式的P2P拓扑中,虽然查找资源、定位服务或安全检验等环境需要集中是服务器的参与,但主要的信息交换最终仍然由主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对集中式服务器的资源和性能的要求。 可扩展性在传统的C/S架构中,系统能够容纳的用户数量受服务器能力的限制。为支持互联网上大量的用户,需要使用大量高性能的服务器。在P2P网络中,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仅服务需求增加了,系统整体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也在同步扩充。由于降低了对

18、服务器的依赖,很多P2P系统(如:基于DHT的结构化P2P拓扑)可以拓展到数十亿个节点参考文献。 健壮性P2P网络架构天生具有耐攻击、高容错的优点。由于服务是分散在各个节点之间进行的,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很小,而且P2P叠加网一般在部分节点失效的情况下能够自动调整拓扑结构,保持和其他节点的连通性。P2P叠加网通常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允许节点的自由加入和离开。 高性价比采用P2P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散布的大量普通节点,将计算任务或存储资料分布到所有节点上,利用其中闲置的计算能力或存储空间,达到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的目的,通过利用网络中的大量空闲资源,可以用更低的成本

19、提供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1.2. P2P技术对电信网络的影响1.2.1. 对城域网、骨干网的影响基于P2P技术的相关应用充分利用了分布在网络边缘节点的处理能力和带宽,提高了吞吐量,同时也增加了电信网络负荷。P2P应用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对IP城域网和骨干网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并导致网络拥塞、性能下降,影响到其他网络应用的使用。按照Cachelogic公司的调查,2006年有近70的带宽被P2P通信占据(如*图所示)。图表 1: 互联网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CacheLogic, 2006对中国运营商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统计数据。国内P2P应用占用了电信运营商城域网50 70的流量,占用骨干网

20、5080的流量(如*图所示)。图表 2: 国内某省电信运营商骨干网出口的流量分布 2006.12目前,中国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主要采用与带宽相关的包月收费和按时长收费的体制。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由于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带宽等瓶颈限制了数据的传输能力,而当P2P出现后,这个瓶颈被打破,使得数据流量迅速增加。P2P应用能够吸纳大量的网络带宽,很多用户24小时不间断从互联网上进行文件下载(如*图所示),产生黑洞效应。另外P2P作为IP网上的层叠网(overlay),与底层物理网络拓扑无关,使得P2P应用不考虑数据的长途交换和跨域交换,增加了骨干网负荷并带来了大量的网间流量。很多P2P应用对网络时延

21、和网络拥塞敏感性低,在网络拥塞的状态下仍然能够继续使用,从而进一步恶化了网络的运行状态。图表 3:国内某省电信运营商骨干网出口的P2P流量 2006.12为了降低P2P应用对电信网络的冲击,电信运营商对P2P应用程序采取反向工程,分析P2P应用程序的工作原理和业务流程,在接入网和城域网截取IP数据包并通过深度数据包检测(DPI)技术解析P2P的协议,进而限制P2P占用的网络带宽,以达到对网络流量进行整形的目的。另外运营商也通过在城域网部署Cache服务器的方式缓存点击率高的数据,以降低骨干网的网络负荷。1.2.2. 对接入网的影响目前的接入网设计主要参考C/S架构,用户主要通过服务器来获取数据

22、,数据传输以下行为主,接入网数据上下行传输速率是不对称的。如:ADSL, VDSL等。接入网的非对称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已经无法适应P2P应用,尤其是当运营商采用P2P网络拓扑结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总的上行速率远远低于总的下行速率,运营商不得不依赖于服务器来弥补上行速率的不足,这削弱了P2P的技术优势。P2P技术的应用对接入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3. 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1.3.1. 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随着手机终端性能的不断提高,在手机终端上直接应用P2P业务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然而,同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的一些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它们将会极大的影响P2P

23、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甚至需要针对移动网络对P2P系统进行专门的优化和设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流量对于移动通信网络而言,无线资源非常宝贵。传统的各种P2P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如何在P2P业务和无线资源消耗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点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另外,移动互联网中数据传输采用上下行非对称的方式,也影响P2P业务的应用。 相对恶劣的信道环境蜂窝网络和固定网络之间的另外一个巨大差异是它的通信环境。蜂窝网络中的无线链路环境相对固定网络要恶劣得多,经常可能因为无线信号的多径衰落和信道拥塞等问题造成P2P节点之间的连通性不能得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P2P叠加

24、网逻辑拓扑的稳定性,并由此会对P2P网络中的查询、路由机制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移动设备有限的处理能力移动设备的CPU的处理能力、可用的存储空间、电池使用时间等限制和固定网络终端相比有很大差异。移动设备自身的资源限制使得其不可能像传统P2P中的节点那样,长时间扮演服务器的角色,另外在移动网络中,用户还必须同时考虑贡献或转发资源过程中所消耗的电池能量。 移动性移动环境下节点的频繁移动性对现有的P2P业务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会造成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对移动ad hoc网络,会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甚至导致网络不可用 终端操作系统不统一目前手机终端的操作系统很多,主流操作系统包括Symbian、Linu

25、x、WindowsMobile等,如果想在移动终端上使用P2P应用,必须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多种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或者客户端软件,这需要各手机终端厂商针对各自平台的应用开放。1.3.2.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对P2P技术应用于移动互联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根据P2P的业务应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文件共享在移动网络环境下,通过P2P技术来共享移动终端中的文件 VoIP通过在手机上安装P2P软件来提供VoIP业务。(和记黄浦的欧洲3公司在3G手机上预装Skype软件,来提供VoIP业务) 视频流媒体一些研究机构提出利用移动P2P网络进行可靠的视频共享业务 游戏一些研究机

26、构尝试利用P2P网络提供无线网络游戏 协同工作基于P2P技术提供电子白板等工具作为协同办公的手段。2. 移动互联网P2P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移动P2P领域了,通信巨头Nokia进入手机网络的P2P文件交换技术开发,就预示着这一切。不过,移动P2P领域仍然是一个全新领域,大部分的应用目前基本都还处在测试阶段,没有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移动P2P的功能基本主要应用于文件共享,如铃声、图片、游戏、音乐、电影预览和无线增殖服务等。2.1. 欧盟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 在欧盟方面,诺基亚作为行业巨头,研发中心一直关注着移动P2P技术的发展。爱立信也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在这

27、片领域的开拓,与数字音乐领域的老牌P2P公司Napster携手一起提供音乐下载订购服务。 Symbian平台上的P2P应用2004年,诺基亚开始着手研究移动P2P领域,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合作开发适用于手机网络的P2P文件交换技术。诺基亚的手机软件方面,也在该领域保持着与时俱进。时下比较流行的手机网络音乐下载软件Peerbox有基于Symbian第二版的版本,适用于Nokia 3230, 6680,6681,6682,N90等。也有基于Symbian第三版的版本,适用于Nokia 3250,5500,6120 classic, N93,N93i,N95等型号的诺基亚手机。2006年3

28、月29日,“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上,诺基亚公司相关专家称IMS是支持P2P通信的公认标谁,并表示已针对目前的热点IMS业务开发出相关手机。IMS不仅是一个移动的技术,对于固网和移动来说,也是一个融合的技术。 爱立信携手Napster提供数字音乐服务2005年6月,瑞典电讯装备厂商爱立信和美国Napster携手宣布,它们联合起来提供面向全球范围的手机用户的数字音乐服务。 二家公司称,它们将整合它们的相关技术和数字音乐资产,开发一种新服务,提供与iTunes相似的音乐下载服务和订购服务。它们将在明年向全球的手机运营商提供这一服务。 越来越多的手机运营商都利用Musiwave、Melodeo

29、 等初创厂商的技术提供数字音乐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手机音乐服务,韩国最大的手机运营商最近已经控股韩国最大的唱片公司。此前,Napster已经涉足手机领域,通过美国的一些手机运营商提供服务,并提供手机铃音下载服务。2.2. 美国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在美国,行业内的大小公司对移动P2P的领域的竞争也是此起彼伏,从以下三个例子可见一斑。在业务方面的尝试也呈多样性,有图片和音乐的共享,有播客和点对点通话等不同应用。 Nareos发布手机P2P软件PeerBox可分享图片和音乐2006年初,美国的nareos公司专注于提供移动网络上的分布式内容服务的解决方案,已推出了基于手机P2P下载的服务Pee

30、rBox,现在已有了Beta版。它允许手机用户通过手机终端进入开放的P2P网络,搜索和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不过暂时只能提供音乐和图片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搜索自己需要的音乐,比如艺术家和歌名的搜索,Nareos的服务器也会向用户推荐免费或者付费的内容。与网上的P2P不同,PeerBox通过指纹识别技术来识别音乐内容版权,管理相当严格。如果用户下载的音乐是有版权的就必须付费。自发行以来,该软件得到不少用户的喜爱。 Melodeo发布手机播客软件2005年8月,从事P2P软件生产的开发商Melodeo宣布为手机用户推出音乐服务。用户通过Melodeo提供的播客软件,就可以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

31、种新的软件,叫Mobilcast,允许手机用户下载播客内容。在过去几年里,播客在市场上赢得了用户的青睐,但其对象仅限于PC和数码播放器。Melodeo推出的软件使播客扩大到数百万用户,使手机进入播客的视野。Melodeo公司的相关人士称,手机是查询和收听播客的一种完美工具,通过推出Mobilcast,手机用户可以得到适用于其它数码媒体的相同播客体验。 NewBay推出手机点对点软件2005年5月NewBay宣布推出一款名叫FoneShare的手机点对点软件,并在2006年作为一项订阅服务正式运营在一个私有的无线网络上。FoneShare是NewBay软件公司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它允许人们与陌生

32、人共享其收藏品,像铃声,图片,游戏,音乐,电影预览和其他的无线增值服务。2006年FoneShare已作为一项订阅服务正式推出,运行在一私有的无线运营网络上,而共享活动必须通过由无线运营商控制的网站,那真是与Napster相去千里。Napster不但免费,允许人们从储存在未知的数以百万计的个人电脑上选择数字音乐库,依赖于公网的匿名性。2.3. 日本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日本可以称得上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3G终端上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时,互联网P2P技术,如winny、share等软

33、件,在日本风行,近日因版权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但说到移动P2P,能找到的业务就少之又少了。在日本,移动P2P目前只停留在研究机构中。按照覆盖网的拓扑结构,当前的移动P2P系统主要分为集中式系统、全分布式系统、半分布式系统。在集中式系统方面,日本的Keio大学联合多所大学(Tokyo,Kyoto等)和研究机构(NTT DoCoMo,Ericsson,HP等)成立的PUCC(P2P universal computing consortium)组织,提出了一个P2P网络平台,声称能在包括Internet、移动网络、家庭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网络间进行无缝通信,其P2P网络体系结构能支持纯P2P网络

34、和混合式P2P网络两种组网方式。该混合式P2P网络由一个中心控制节点进行集中控制,网络中所有对等节点把其自身和邻居节点的信息汇报给控制节点,因而控制节点能理解整个网络拓扑结构,并提供路由、安全、拓扑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混合式P2P网络采取集中式控制的方式,因而具有集中式网络自有的缺点,包括扩展性不强、控制节点易成为系统瓶颈、存在单点失败等。2.4. 国内移动互联网P2P技术的发展国内的创业者们也一直没有放松对移动P2P领域的关注,距今最近的是07年推出的讯播流媒体软件。之前还有其他应用的移动P2P业务的兴起。中移动也于今年提出的Wiise项目中提到会有一部分移动P2P方面的研究。中国业内

35、对移动P2P的兴趣仍保持相当的热度。 高于BT的手机P2P流媒体软件讯播(XunBoo)2007年初,一款名为”迅播(XunBoo)”的P2P网络流媒体软件出现,做为世界上首款面向市场推广的嵌入式P2P平台,给业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迅播,是一个采用P2P(Peer to Peer)分布式网络技术,实现视频流媒体即时传输观看的软件系统。“迅播”即取迅速播放观看之意。系统建立在一整套跨系统环境中,同时可以支持Windows、Windows Mobile、Linux、Symbian操作系统,丰富了用户体验。产品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市场,除了在传统PC领域,用户还可以在手机、移动终端等载体上享受到流

36、媒体播放带来的移动电视全新体验。迅播独创的跨平台特性,使它成为了世界上首款支持手机P2P流媒体电视的系统,为将来的3G应用做好了充分准备。采用P2P方式开展视频服务可以大幅度降低服务器投资和带宽的成本,大幅度分流了原本集中在服务器上的流量压力,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结构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优化,因为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结构基本上是一个树形,越接近接入层,带宽越大,而P2P技术合理地利用了接入网的带宽,而不需要将流量压力都集中到IDC机房内。 滚石移动注资iPeer开发合法P2P下载服务2006年9月,专注于大中华地区数字音乐服务领导厂商滚石移动集团对外宣布,完成了对在线音乐业者iPeer多媒体国际公司(

37、iPeer Multimedia International Ltd.)的投资,成为iPeer的主要股东之一。这次的注资活动,促成了两者在大中华地区策略发展伙伴的结合,对双方加强数字音乐合作产生促进作用。iPeer旗下的达霖数位公司今年七月份宣布推出在线音乐平台“ezPeer+”,该平台在台湾目前有30万付费会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发展,以P2P技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喜爱。作为亚洲唯一提供合法P2P下载的公司,并拥有专利保护的数字音乐版权管理机制(DRM),达霖数位公司是目前台湾最大合法P2P音乐下载服务提供商,它提供了消费者交换音乐的合法渠道,让 P2P

38、音乐爱好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合法数字音乐下载服务。从滚石与iPeer的合作中,可以看到合法的P2P经营模式,不单让消费者交换音乐完全合法,更可以大幅的提升在线音乐服务的质量,并显著的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让用户有机会体验移动的P2P服务。 中国第一款手机P2P搜索引擎正式发布数据存储随着数据增加越来越贵,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崩溃,整个企业就面临危机。使用移动P2P,数据分别存储在各个节点上,发挥了P2P网上的全部直挂式存储能力,不会增加数据存储的任何额开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选择。爱玩它(),是国内一家研究P2P技术的公司,致力于将P2P技术应用到无线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爱玩它已于2005年8月

39、下旬正式发布中国第一款基于手机终端的P2P搜索引擎。通过爱玩它的P2P搜索引擎,手机用户将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互联网上网友们共享的免费手机游戏、彩图和弦、真唱MP3铃声、电子书籍等内容,并且可以下载使用这些内容。目前爱玩它P2P搜索引擎只支持中国移动并开通GPRS功能的手机用户。2.5. 移动互联网P2P业务现状总结手机用户,是一个用户众多、覆盖面极广的主流通讯群体,P2P,是一种迅速崛起、应用面极广的网络传输技术。当两者相遇,携手合作之时,可以预见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虽然因为多种因素,致使目前大多数的业务仍在测试阶段,但移动P2P的前景和市场是显而易见的。l 多媒体内容的移

40、动发布下载对于无线网络音乐的下载,使用P2P技术解决方案将会是最佳的选择,这会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下载速度、发布效率,并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在线音乐的市场是巨大的,P2P技术在手机MP3下载业务方面的应用前景更是广阔的,而且下载更可以扩展到铃声、图片、彩信等无线增值业务。手机P2P的出现,将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能大大降低运营商的成本。l 手机P2P网游平台手机P2P会在在线游戏方面大展拳脚。今天你也许会因自己没有安装游戏不能参加一个多人游戏而苦恼,那么手机P2P的出现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你可以同时从很多朋友那里进行多点下载,从而尽快解决问题。或许,我们将来可以看到一款手机P2P游戏,这款游戏的

41、特点不像如今的各大线上游戏那样,服务端和客户端分开存在,而是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既是客户端也是服务端,从而能充分利用资源,你再也不会因网络堵塞而郁闷,也不会抱怨服务商的网络环境和服务器太差了。l 手机上的Skype手机P2P在通话服务方面也许会给无线电话业带来变革。有了手机P2P,也许将来我们与联系者的通话就是直接进行连接,而无需通过目前的基站。每一个手机都是一个终端,也是一个中转站。而且采用点对点技术,能保证高质量的通话效果,但是它并不花费一分钱,不会像目前运营商建立那么多基站需要花费巨大数量的资金。Skype目前在网络电话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相信将来一定也会出现一款使用P2P技术的无线移动

42、电话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这三个作为代表的业务场景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广大移动终端用户都期待真正的移动P2P时代的到来。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关键技术研究3.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体系结构移动P2P网络由固定P2P网络演化而来,很多系统将成熟的面向固定网络的P2P系统移植到移动网络中。一些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移动网络的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根据P2P网络拓扑结构划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P2P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架构、半分布式架构和面向ad hoc网络的全分布式架构。3.1.1. 集中式架构 由NTT DoCoMo和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一个用于移动

43、P2P通信的业务平台1 2。该平台结合了集中式架构和全分布式P2P架构,通过网关节点(Gateway Node)将全分布式P2P架构的节点连接到集中式架构中,系统网络拓扑如图【9】所示。当移动终端通过WiFi、蓝牙等连接方式,组成Ad-hoc网络时,以全分布式P2P网络拓扑的形式通过网关节点连接到集中式P2P系统中。当移动终端通过GPRS/HSDPA等移动网络接入到互联网时,通过移动代理(Mobile Proxy)连接到集中式P2P系统中。图 4在集中式P2P网络中,控制节点(Control Node)是网络的管理实体,提供名字解析(name resolution)、路由信息(route in

44、formation)、P2P节点发现、网络拓扑优化、节点鉴权和组播组的管理等功能。普通节点向控制节点进行注册和登陆,由控制节点维护该节点的在线信息。普通节点通过控制结点提供的路由信息来找到其他的节点以进行数据通信。控制节点解决了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并阻止网络被分割。网关节点向全分布式P2P节点提供路由信息、节点鉴权和组播组管理等功能。当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接入到集中式P2P网络的时候,由于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电池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无法向普通PC那样成为网络中的普通节点。为了适应移动终端的这种特征,系统引入移动代理,由移动代理来代替移动终端实现部分功能(在半分布式架构中,此功能由超级节点来完成)。

45、系统中,移动终端采用层次化协议架构,如图【2】所示。P2P核心协议是移动终端的必选协议,提供节点命名(Node Naming)、路由(Routing)、基础通信(Communication)和多种消息类型。P2P基础通信协议(P2P Basic Communication Protocol)实现P2P节点之间的连接建立,并进行资源交换。P2P控制消息(P2P Control Message)实现节点的发现、错误报告和网络拓扑诊断等系统维护和异常诊断的功能。同时,该协议框架还提供了一些可选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终端的能力和业务需求进行裁减和配置。通过中间件API接口,开发者可以开发新的P2P应用。

46、图 5上述架构为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家庭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多种异构网络环境提供了统一的业务平台,并提供了安全和网络维护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控制节点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来满足运营商的需求。但该系统中的控制节点有可能导致系统在可扩展性方面存在瓶颈。3.1.2. 半分布式架构1、 JXME平台开源的JXTA3项目由SUN公司提出,并在一些学术机构、科研团体和公司的共同参与下不断完善。JXTA建立在现有的物理网络(IP, WIFI等)基础上,实现了P2P叠加网中的一些通用操作,为Peer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标准化的协议框架,使节点能够相互发现,自组织成为群组,实现资源查找,和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与监测。JXTA建立在五个关键抽象之上:1)统一的节点标识空间、2)节点群组、3)广告、4)解析器和5)管道。他们构成了P2P业务应用的通用框架,为各种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基础。JXTA独立于软件和硬件平台,也不依赖于具体的编程语言,使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如:Microsoft Windows和Unix操作系统)和使用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Peer节点之间能够在P2P叠加网中进行通信。随着JXTA系统的不断完善,在2.0版本中,对超级节点(Super-peer)的操作进一步优化。JXTA超级节点包括:1)集合(Rendezvous)节点和2)中继(Relay)节点两类。集合节点缓存连接在该节点上叶子节所存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