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100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8.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研究背景及方法.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研究背景及方法1二、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32.1 对互联网的印象32.3 网络的内容可靠吗?42.4 互联网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5三、互联网的采用与使用73.1 互联网采用73.11 性别73.12 年龄73.13 受教育程度83.15 在职状况93.17 个人收入103.17 个人收入113.18 互联网使用经验113.2 互联网使用123.21 上网时间123.23 网络行为133.25 搜索引擎153.26 语言15四、互联网的影响164.1 网络与媒介使用164.11媒介使用概况164.12 媒介的地位244.13 网络使用与媒介使用时间304.14 上网场所与媒介使用314

2、.15 用网程度与媒介使用324.16 网络经验与媒介使用334.18 网络对媒介使用的影响344.19 网民阅读网络新闻的内容354.2 网络与媒介信任394.21 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信任程度394.22 媒介信任的人口分布394.24 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程度434.3 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状况454.31 电子邮件454.32 ICQ/ICQ/QQ464.33 聊天室464.34 微软MSN474.35 论坛(BBS)474.36 博客484.4 网络与政治参与48附件149附件251一、研究背景及方法从1995年至今,中国民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0年的历程。目前,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3、(CNNIC)的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亿,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互联网应用正在中国的城市中迅速普及,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并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媒介使用;正在改变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改变政府和民众交往的方式;并且作为一种开放的技术,互联网也正在对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调查和研究互联网络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成为当务之急。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与大多数有关互联网

4、的商业调查相比,“全球互联网项目”有以下特点:l 不仅关心互联网的使用现况,而且关心其社会影响l 不仅关心互联网用户的现况,而且关心非用户的情况,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l 不是一次性的调查,而是对同组人群逐年进行的长期追踪调查l 不仅是在某一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且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类似方法、有可能进行跨国比较的调查研究2000年12月,美国方面公布了以调查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为题的第一份互联网年度调查报告(http:/digitalcenter.org/),由此开始了全球范围内长期合作研究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目前,已经有美国、英

5、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智利、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的方法对互联网的使用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并于当年年底报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在当时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发布了研究成果 郭良、卜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4月。2002年,由于经费等原因本项调

6、查被迫中断。2003年,在美国Markle基金会的赞助下,本项研究可以继续进行。我们采用分大都市、省会城市和小城市3层,多阶抽样的方案,主要从城市规模、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等因素出发,选定3个大都市(北京、上海和广州);4个省会城市(成都、长沙、西安和沈阳)以及5个小城市(广东南海、河南义马、山东即墨、湖北广水和河北丰南)进行调查。样本设计总量为4,000份(1800+1200+1000),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941个,其中包括网民样本2,457个和非网民样本1,484个。当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文版调查报告 郭良:2003年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

7、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9月;当年11月,在纽约发布了英文版调查报告;随后,又于2004年1月在社科院发布了中文版的国际比较报告(http:/www.wipchina.org/)。作为“全球互联网项目”在中国的合作项目,本项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中国的国情而设计,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及社会和企业的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本项研究主要目的在于: l 了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人口分布、使用状况、变化和特征l 发现互联网对于中国的大众媒体使用、人际交流以及“开放”观念等的影响l 提出有利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和意见由

8、于研究经费的限制,2005年调查的目标城市设定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调查对象为城市常住人口中年龄为1665岁的男女居民,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入户后由被访对象直接填答问卷。考虑到中国的网民中有相当比例是在校学生,我们将实地入户调查的时间确定为春节前后,大多数学生回家团圆的时候。具体实施的时间为2005年1月底3月初。具体抽样方法:1、 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的使用现状和追踪比较研究的需要,本次调查选取前两次调查过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五个城市;2、 在每个城市中,按照既定的样本量(北京、上海、广州各600份,成都、长沙各300份),采用PPS方法随机抽取居委会。北京、上海、广州抽取

9、60个正选居委会和10个备选居委会;成都、长沙抽取30个正选居委会和6个备选居委会。抽取备选居委会的原因是某些居委会不能进入或者拆迁等。在每个居委会采用等距的方式抽取10个合格的调查户。3、 根据以往的经验,入户调查在上述城市的成功率都比较低,所以本次调查的等距方式是在该居委会起点的前五个居民户中随机选取一户,不能入户就再试紧邻的居民户,直到访问完成一户后,再间隔五户后重新进行上述过程,直到完成10个样本户为止。4、 在成功入户后,采用KISH表抽取家庭成员。培训、执行与督导:1、 在北京集中完成培训资料准备,下发各个实际执行的调查公司;2、 由北京直接派出督导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10、)到调查地点直接参与培训;3、 要求调查员严格填写入户接触表;4、 督导员现场核对入户接触表及KISH表,用随访和电话的方式对80%的问卷进行复核;5、 在外地的督导员回北京后对剩余20%进行电话复核。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城市小区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城市入户调查越来越困难。同时也部分由于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很难使被访对象积极配合。因此,本次调查拒访率较高,有效入户率只有24.3%。经过复核后,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为2,376个。网民样本为1,169个,非网民样本为1,207个。二、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 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可以直接影响到互联网的采用和使用。在我们2

11、003年的调查中,通过对网民和非网民的对互联网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对网络的消极态度影响了普通民众对互联网的使用的结论。两年过去了,又必要再次检验人们对网络的印象是否有变化。2.1 对互联网的印象 与2003年一样,我们试图通过通俗的比喻了解互联网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并且,我们增补了2003年的问卷中遗漏的互联网的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新闻,另一个是信息传播。从调查结果看,把互联网看作信息中心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79%),其次是新闻媒体(55.1%),认为互联网是游乐场和社交场所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为36.5%和36.3%,2003年认为互联网是图书馆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2%,而今年持

12、同样看法的人却只占被访对象的29.5%。认为互联网像是学校的比例也只有19.1%。中国人似乎更喜欢直接的交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认为互联网是邮局的被访对象只有10.4%。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只有63%的被访网民使用电子邮件。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中国电子邮件应用的不足。同时,虽然中国的网络经过了10年的发展,但中国的电子商务条件似乎仍然不完善,认为互联网像是商场的被访对象只有26%,认为互联网好像是银行的被访对象只有6.5%。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发现,网民在所有这些问题中与非网民的看法都不相同,并且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在本报告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0.005上。

13、同时,被访网民和被访非网民的看法在分布上又具有相似性,而网民对每一项的认可比例都高于非网民。这有可能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差距来自与网络接触程度的不同,但基本的认识还是一致的。图表 1 网民与非网民对网络的不同印象 除了考察人们对网络的印象之外,我们也考察了人们对网络的利弊观。2.2 互联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近年来,尽管媒体大量报道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人们对互联网的总的看法还仍然是比较乐观的。在被访对象中,55.2%认为互联网有利有弊,38.3%认为利大于弊,只有5.4%的人认为弊大于利。然而,网民和非网民在这方面的看法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的网民(47.2%)远多于非网民

14、(30.5%),这个结果跟2003年的数据是接近的 由于2005年的调查只涉及5个城市,当我们与2003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时候,将只在相应的5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下同)。图表 2 2003年和2005年网民与非网民对互联网的利弊观从性别上看,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看到互联网的有利的一面。43%的男性被访对象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而女性则只有34.7%赞成这一观点,两性对网络的利弊观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显著。从年龄上看,越是年龄越轻,越可能看到互联网有利的一面。在不同年龄的被访对象之间,互联网的利弊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图表 3 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的人的年龄差异2.3 网络的内容可靠吗?网络是虚拟世界,任

15、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同时,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在现实世界中不容易找到的东西。那么,网络的内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相比而下,网民仍然比非网民更加相信网络内容,二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认为网络内容多数可靠的网民比例达到了48%。图表 4 网民和非网民对网络内容的信任差异显著从2003年跨国比较的数据看,中国人认为网络信息可靠的比例仅次于韩国和匈牙利,最不相信网络内容的当属日本,认为网络信息不可靠或多数不可靠的人占了25%,而认为多数可靠或全部可靠只占13.3%,不信任网络内容的日本人比信任的人多了12%。图表 5 各国对网络信息可靠性的不同看法(2003年)2.4 互联网是否需要管理和控

16、制? 显然,有必要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但问题是这种管理和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必要的,有多少人认可这种管理和控制。从统计结果看,不管是否上网,不管网络经验长或短,也不管年龄或者性别在“互联网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这个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人们不分年龄、性别,甚至不分是否上网或用网时间长短,都赞同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总的来说,有36.8%的被访者认为“非常需要”管理和控制,约45.6%的被访者认为“比较需要”管理和控制。由此可见,超过80%的被访者支持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如果比较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认为互联网需要管理和控制的人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多数。而

17、需要管理和控制的内容,首先聚焦在“色情”上。2003年和2005年都有85%的被访对象认为网络的色情内容需要管理和控制。认为暴力内容需要管理和控制当然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的问卷没有包括对网络聊天和游戏的管理和控制,而这两项通常被认为是最让家长担心的地方。然而,即使2005年问卷包括了这两个问题,选答这两项的被访对象仍然不多。也许,聊天和游戏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如一些媒介报道的那么严重。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对广告的相对宽容和对垃圾邮件的厌恶也同样反映在赞成管理和控制垃圾邮件的人比赞成管理和控制广告的人多了将近一倍。图表 6 哪些网络内容需要管理和控制?三、互联网的采用与使用

18、在中国,网络不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网民的行列。哪些人更可能成为网民?哪些人宁愿游离于网络之外?互联网的采用(adoption)不仅涉及到“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也涉及到“数字选择(digital choice)” “数字选择”是指客观条件(如收入状况等)并不影响网络采用,但本人却不选择使用互联网的状况。同时,我们也关注互联网使用(Internet use)。因为,人们对网络的态度最终是要落实到网络采用和网络使用的,而人们网络行为的变化,也将直接改变网络对人的影响。3.1 互联网采用随着越来越多地中国人成为网民,网民群体的形象也在发生的着变化,社科院互联网调查持

19、续不懈所要探究的问题之一就是:哪些人更可能使用互联网。我们曾经在2003年的报告中通过对数概率模型对可能影响互联网采用的人口因素(诸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职业等等)以及所在的城市规模等进行过详尽的分析。由于篇幅的限制,同时也为了简洁起见,本年度的报告将主要局限于频数分析,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请参见随后发表的学术论文。3.11 性别在中国考察网民的性别构成(也即网民中的男女性别比例)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中国目前人口中的性别构成早已失衡,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因此当我们试图用数据说明网民中男性多于女性的时候,这种说明往往是不确切的。因此,我们采用另一种方式,考察不同

20、的被访性别中,采用互联网的比例。从2005年的调查结果看,57%的男性受访者已经采用了互联网,而受访女性中采用互联网的比例却只有42.5%。由此可见,网络采用的性别鸿沟(Gender gap)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表格 1 不同性别的上网率非网民网民个案数男42.8%57.2%1,088女57.5%42.5%1,2883.12 年龄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互联网的可能性也不相同,从我们的调查看,年轻的人选择上网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年龄较大的人。在16-24岁的受访人群中,87.8%是网民;而在55-65岁的受访人群中,只有15.6%是网民;在25-34岁的人群中,62.2%的受访者采用了互联网;但在35-

21、44岁的中年人群中,使用互联网的人刚刚超过三分之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年龄层的人互联网采用的差异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图表 7 不同年龄层使用互联网的比例3.13 受教育程度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和互联网采用也呈现高度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采用互联网。在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受访人群中,有接近90%的人是网民;而在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受访人群中,只有不到15%的人是网民。过去谈到网络采用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知识准入或知识门槛的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络是高科技,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使用。然而,由于电脑和网络的界面越来越友好,并且在许多场合

22、(尤其是在网吧中)也不难找到咨询者,知识不一定是网络采用的门槛。更加可能的原因还是网络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的“有用性”,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图表 8 不同受教育程度使用互联网的比例3.14 婚姻状况是否有配偶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互联网采用。在调查中,我们详细询问了被访对象的配偶情况,其中包括已婚、离婚、分居、丧偶、同居、单身等选项。但是,为了能够简洁地说明问题,本报告还是把婚姻状况单纯分为有配偶和无配偶来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发现,无配偶的受访者中77.2%已经使用互联网,而在有配偶的受访对象中,只有33.7%是网民。由此可见,无配偶的人采用互联网的概率显著高于有配偶的人。

23、表格 2 不同婚姻状况的上网率非网民网民个案数有配偶66.3%33.7%1,529无配偶22.8%77.2%8473.15 在职状况我们还对受访对象的在职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在校学生的上网率达到了89.1%;其次是职场人士,不管是半日工作还是全日工作,都有将近50%的受访对象已经使用互联网;上网率最低的还是离退休人员(12%)。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而带来的无业人群和下岗人群中也分别有19.4%和31.8%的人选择了使用互联网。图表 9 不同在职状况使用互联网的比例3.16 职业我国的社会调查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被访对象的职业。而不同的调查由于目的、要求和方法等不同,对职业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

24、。2001年问卷中有关职业的问题比较简单,而2003年的问卷,采用了社科院社会学所有关社会阶层研究的职业分类。但是,在实际的分析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次调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565-86”对职业的八大类定义,同时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职业的巨大变化,兼顾体制内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巨大差别,并且参照一些通行的调查标准,针对本项调查的目的,制定了新的职业定义。在本项调查的各种职业中,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是网络采用比例最高的人群,在他们中间有高达87.5%的人已经上网;同时,中小学教师和外企或者私企的负责人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超过了80%。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用网的比例(58.3

25、%)低于技术人员(69%),而外企的负责人上网的比例(81%)则高于职员(75.3%)。同样,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采用互联网的比例(71.1%)也高于一般办事和工作人员(53.5%)。在被调查的职业中,工人和个体经营者的上网率是最低的,在受访个体经营者中,只有25.1%采用互联网,而在工人采用互联网的比例则更低,只有20.5%。图表 10 不同职业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由于网民的网络行为以及网络的内容服务都和网民的构成有关,我们在考察不同职业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的同时,还考察了在网民中的职业构成。从统计结果看,在被访网民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外企和私企的职员(18.7%),其次是一般工作人员(15.9%

26、),还有就是服务行业职工(11.5%)。受访网民中占比例最低的基本上是白领:包括外企和私企的负责人(4.8%)、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3.9%)、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3.8%)、中小学教师(3.1%)、国有和集体企业负责人(2.9%)等等。图表 11 网民中的职业构成3.17 个人收入在不同收入的受访人群中,月收入达到或者超过2000元的人采用互联网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7.7%,月收入只有800元或者低于800元的受访对象中,只有22.1%的人上网。以下图表显示:人们收入的差别与互联网采用是正相关的关系:收入越高的人群中,采用互联网的人越多;而收入越低的人群中,采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越低。另一方面

27、,无收入人群的上网率也很高,在本项调查的这部分受访人群中,64.7%是在校学生(N=356)、24.2%是无业或者待业人员(N=133)。图表 12 不同收入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有可能采用互联网的人,仍然是以男性、年轻、有工作、教师或白领、收入较高或者在校学生为主。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在中国现有的人口分布中,可能的互联网采用的趋势,而且也反映出目前中国互联网采用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远没有达到像电视那样的采用率。3.18 互联网使用经验本项调查对网民的网络经验的测定也同样说明了中国的网络采用还在发展之中的事实。从调查结果看,网龄在5年之内的网民占受访网民总数的64.4%。虽然

28、这个比例已经低于2003年的调查结果(5个大城市中网民的网络经验低于5年者占80.2%),但仍然说明目前中国网民的平均网龄还不够长。正如我们过去的研究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化中心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的那样,网络经验低于5年的网民,用更多的时间聊天和娱乐的可能性也越大。图表 13 网络经验分布除了分析互联网的采用情况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已经采用互联网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他们平均上网的时间、地点和网上的行为以及使用哪些网上的内容,等等。3.2 互联网使用 为全面考察网民用网模式,社科院调查专门考察了网民上网的时间、地点、方式、网龄等重要变量。3.21 上网时间总的来说,被访网民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是2

29、.73小时,这是个不短的时间。而且数据还表明,男女上网的时间有显著的差异,男网民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显著高于女网民,几乎高出20多分钟。表格 3 男网民和女网民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小时数/天个案数男网民3.02612女网民2.41541此外,不同年龄组的网民上网的时间也显著不同,总的趋势是,越是年轻的网民,上网的时间也就越长。其中上网时间最长的年龄段是25-34岁之间的人群,每天上网时间高达3个多小时,几乎比上网时间最短的55-65年龄段人群多出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图表 14 不同年龄上网的时间差异同样,在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中,上网的时间也显著不同。网民上网的时间同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平均上网时间最

30、长的是本科或本科以上的网民,而学历最低的人上网时间也最少。图表 15不同受教育程度上网的时间差异网民上网的时间长短同其个人收入也成正比关系,收入越高的网民往往用网的时间也越长。 图表 16不同收入的网民上网的时间差异2005年的数据表明,虽然婚姻状态与网络采用显著相关,但是对上网时间却并没有显著影响,而且不同在职状态和不同职业人群在上网时间上也并无显著差异。然而,网民在不同地点、通过不同渠道上网的时间则呈现很大差异。中国五城市网民在单位平均上网时间是最长的,其次是在家里。受访网民在网吧里上网时间则是最短的。图表 17 在不同地点上网的时间3.23 网络行为 网民的网上行为是理解网络使用和影响的

31、重要一环。中国网民和其他国家网民的网上行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差异就是对网上新闻的重视。在问卷中,我们请被访对象按照:从不、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来说明自己使用每一项网络功能的情况。如果考察被访网民经常或者总是使用的网上功能,使用最多的就是网络新闻(65.9%)。 而接在处于第二位的“一般浏览”之后的连续三个常用的网络功能竟然都和娱乐有关:经常或总是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或总是玩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5%;而经常或者总是下载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在网民的网络行为中,引人注目的是:经常或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网民仅仅占44.8%。图表 18网民的网上行为3.24 经常使用的网站 了解网民经

32、常访问的网站,是推算网民的网上行为的重要一环。我们在问卷中要求被访网民列出自己经常访问的4个网站,然后通过研究人员对人工编码,进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非常集中,并且基本都是中文的门户网站。排列前5名的是:新浪、搜狐、网易、百度和雅虎。填答其它网站的比例则远远低于这5个网站。这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上次调查中不在前列的百度网站。具体排列为:表格 4 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N=1169)经常访问的网站首选次选三选四选1新浪(30.9%)新浪(20.8%)搜狐(15.2%)搜狐(10.5%)2搜狐(13.4%)搜狐(19.4%)网易(12.7%)雅虎(10%)3网易(

33、13.4%)雅虎(9%)新浪(11.2%)百度(6.9%)4百度(6.7%)网易(8.9%)雅虎(7.6%)网易(6.9%)5雅虎(6.3%)百度(5%)百度(7.1%)新浪(5.7%)3.25 搜索引擎 网民对经常访问的网站的选择与他们的网络搜索能力有关。在调查中,除了要求被访网民填答经常访问的网站外,还要求填答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令人遗憾的是,在总数为1169人的被访网民中,有41.6%的人并不使用搜索引擎。这个比例远高于2003年,当时发现不使用搜索引擎的人只占被访网民总数的13.6%。与经常访问的网站类似,名列前5名的搜索引擎明显多于其他搜索引擎的使用频率。在2003年的调查结论中,搜

34、狐作为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网站,被选率甚至远高于Google。两年过去后,被访网民中使用搜狐作为搜索引擎的比例显著降低,而当年并不没有被列出的百度显然成了最大的赢家,在受访的使用搜索引擎的网民中,有76.1%的人使用百度进行搜索。表格 5 网民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N=1169)搜索引擎首选次选1百度 (46%)百度 (30.1%)2Google (27%)Google (28.3%)33721 (8.5%)3721 (9.1%)4搜狐 (3.4%)搜狐 (7.4%)5新浪 (3.1%)新浪 (4.04%)3.26 语言与前两次调查一样,我们考察了网民访问不同语言的网络内容时所使用的时间。总的看来,

35、本土的内容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网民访问大陆中文网站的时间是全部上网时间的85%,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多了5%。图表 19 网民使用不同语言的时间比例四、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互性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网络舆论通过网站的集中报道、网民评论和多方转载而实现。2003年,孙志刚、非典、刘涌、宝马撞农妇等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网络舆论开始直接影响传统媒体、公众舆论,甚至影响到法律和国家政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网络社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不仅有过去的聊天室(IRC)、论坛(BBS),也有交互式聊天的ICQ/OICQ/QQ或

36、微软MSN,还有新兴的博客。这些社区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功能多样,规模、数量很难统计,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社区已经开始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4.1 网络与媒介使用现代人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媒介的环境里,人们依赖各式各样的大众媒介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接收,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Pew Research Center),目前报纸的渗透范围正在下降,由1996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39%,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功能则日益显著。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其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标志着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37、之一。而媒介的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大众的观念和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等等。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它的出现带来了传统媒介生态的变化,社科院互联网调查在关心网络媒体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人们使用传统媒介的情况,并对二者进行比较。4.11媒介使用概况社科院2005年调查表明,在人们使用的大众媒介中,电视仍然是强势媒体。在总数为2,367的被访中人群中,看电视者有2,312人(占97%),读报纸有2,028人(占86%),读书为1,335人(占56%),读杂志为1,252人(占53%),上网为1,153人(占49%),听广播为910人(占38%)。图表 20 媒介渗透率(N=2,367)由于2005年的

38、调查主要在大城市进行,并且被访人群的年龄限定在16岁至65岁之间,因此,网络媒介的渗透率达到49%,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均值(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目前全国网民已经达到1亿。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网络渗透率应该低于10%)。而媒介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使用的时间。每一种媒介的使用时间标志着使用者对这种媒介的依赖程度。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出,网民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时间达到了2.73小时,比使用报纸、书籍、杂志、广播和电影等其他媒体的时间至少多了一倍。而网络媒体平均占用人的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媒体,这一方面和网络媒体的多重功用有关(比如,很多人上网只是玩游戏,采用的是网络

39、的娱乐功能,而不是信息传播的功能。我们将在后面具体分析不同媒介在这两种功能中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互联网在媒介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图表 21 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小时数4.11a 性别与媒介使用不同人群使用媒介的情况也不相同。就性别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广播、杂志、书籍和报纸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两者使用这些媒介的时间十分接近。但是,在上网和看电视方面,男女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男性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显著多于女性,达到了人均每天3.02个小时,而看电视的时间则显著地少于女性。图表 22 不同性别每天使用媒介的平均小时数4.11b 年龄与媒介使用媒介使用时间的差异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最为

40、显著。除了阅读杂志的人群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年龄的用户在上网、看电视、读报纸、读书和听广播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了在快速增长和变化的社会中,可能会加速形成的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年轻人上网和读书的时间显著多于年长的人,而在看电视、读报纸和听广播方面所用的时间则显著少于年长的人。年龄段超过45岁的人群比年龄低于31岁的人群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整整多了一个小时,而平均上网的时间则少了一个多小时。年龄段在16-30岁之间的年轻人读书时间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了一倍,显然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里学生的比例较高有关。图表 23 不同年龄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时间4.11c 职业与媒介使用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41、,人们的就业状态也出现多元化,从本次调查来看,受访对象中除了全日制工作者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无业待业、半日工作和下岗的人员。不同就业状态的人群使用媒介的时间各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在读杂志、听广播和上网方面并不显著,而在读书、读报纸和看电视方面则差异显著。在校学生比其他人群读书的时间多了一倍,除了在校学生外,半日工作的人也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读书。而离退休者由于赋闲,看报纸和看电视的时间显著多于其他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每天看报纸的时间也有将近一个小时。无业和待业人员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达到了2.77小时,但平均每天看报纸的时间则平均只有0.64个小时。在校学生由于学业繁忙,

42、看电视的时间比离退休和无业、待业人员少了一倍,读报纸的时间也是最少的。虽然网民平均上网的时间在就业状态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有工作的人员比下岗职工的上网时间多了一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采用与就业状况的关系。以下图表反映了不同就业状况的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差异。图表 24 不同就业状况每天使用媒介的平均小时数具体到不同的职业,人们使用不同媒介的时间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职业的人在上网、读报纸、读杂志和听广播的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而在看电视和读书的时间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电视作为渗透率最高的强势媒体,对大众有着广泛而又深入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看,工人、个体经营者、服务性行业职工、一般办事人员

43、和工作人员是看电视时间最多的人群,而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则是看电视时间最少的人,两者每天看电视时间相差一个多小时。同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中不看电视的人超过9%,不看电视的中小学教师也超过了7%。图表 25 不同职业平均每天看电视小时数 尽管不同职业的人读报时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还不显著(P=.067),但是,相对其他阶层而言,知识阶层读报的比例还是少些。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平时读报的人中间,平均每天读报的时间为0.67个小时,但报纸的渗透率在这部分人中却是最低的,有超过30%的人不读报纸。而中小学教师读报的时间则最少,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图表 26 不同职业平均每天读报纸的小时

44、数注:本报告使用媒介渗透率(图表左边的百分数)和使用者每天使用媒介的小时数(图表右面的数值)考查媒介使用的现状。不同职业的人在读书时间上的差异显著。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读书的时间最多,远远高于其他职业,而读书时间最少的则是商业职工,前者(平均每天1.83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后者(平均每天0.62小时)的三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外企、私企负责人都比一般职工和所在企业的职工读书的时间多。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虽然不是很多(只有1个小时),但是,85.2%的中小学教师都有读书的习惯,这个比例仅次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工人中读书人群(占工人的37.9%)的一倍。图表 27 不同职业平均每天读书

45、的小时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同样远高于其他人群,达到平均每天将近4个半小时。中小学教师虽然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占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一半,但是上网率却达到了81.5%(仅次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而在工人和个体经营者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则是最低的,分别只有20%和25.1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普及网络的过程中,“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不仅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也不仅表现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即使在大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蓝领阶层显然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和管理阶层采用互联网的概率要低。由于电脑价格的降低和网吧的存在,

46、网络使用的经济门槛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而电脑和网络软件的友好界面也降低了互联网采用的知识门槛。因此,数字鸿沟导致的网络采用方面的差异不能单纯从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表面现象来理解,而应看到网络的实用性。网络对哪些人有用、有哪些方面的用处将直接影响互联网的采用。这一点,在不同职业的人采用网络和使用网络时间的差异可以略见一斑。图表 28 不同职业平均每天上网小时数(Sig.=.037)4.11d 受教育程度与媒介使用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媒介的采用和使用。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访对象,上网和读书的时间越多,但看电视的时间则越少。读书时间最多的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访者,而看电视最多的则是初中或初中

47、以下学历的被访者。但是,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在读报纸方面的差异却并不显著。图表 29 不同受教育程度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小时数4.11e 收入与媒介使用从总的趋势来看,不同收入的人群在听广播的时间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读杂志和读书方面,呈现出收入最高和无收入的两个群体使用时间较多,而处于中间的人群则使用较少;相反的情况则出现在看电视方面,收入最高和无收入的两个群体看电视较少,这多少和这两个群体的人平时工作或学习的压力较大。无暇看电视有关;而中间收入的人群则看电视较多,其中看电视最多的人群收入在800元或800元以下。图表 30 不同收入者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小时数4.11f 城市规模与媒介使用从调查的结果看,居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被访人群,同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