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4000263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04000263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 2015.08 目 录 第一章 园区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园区基础“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 1 (二)招商开发势头强劲 . 2 (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 2 (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 3 (五)规划水平显著提升 . 3 二、发展形势园区“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指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 0 第三章 空间引导与配套设施 . 11 一、开发区空间整合重点 . 11 (一)区域空间整合方向 . 1
2、1 (二)区域空间整合策略 . 11 (三)开发区内部空间整合 . 4 二、开发区空间引导 . 6 (一)空间结构 . 6 (二)产业空间集聚 . 7 (三)公共服务配置 . 7 (四)规划用地调整 . 7 (五)近期建设用地 . 9 第四章 主导产业与支撑体系 . 0 一、产业选择方法 . 0 二、产业发展策略 . 1 (一)加速壮大龙头产业,构筑产业高地 . 1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开拓产业空间 . 8 (三)加快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升级 . 1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 3 第一章 园区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园区基础“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 “十二五”期间,静海开发区认真贯
3、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美丽静海”目标要求,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园区为主线,深入推进实施强区战略,使园区呈现出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发展环境稳定和谐、静海品牌逐渐唱响、规划水平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开发区“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至 2014 年,园区实现生产总值 86 亿元,与“十一五”末 33 亿元相比增长2.6 倍,年均增长 32%;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226 亿元,与“十一五”末 115 亿元相比增长 2.0 倍,年均增长 20%;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
4、入 133 亿元,与“十一五”末 72 亿元相比增长 1.8 倍,年均增长 17%;税收达到 11.1 亿元,与“十一五”末 4 亿元相比增长 2.8 倍,年均增长 36%;内资到位 85 亿元,与“十一五”末 52.8 亿元相比增长 1.6 倍,年均增长 12%;外资到位 17075 万美元,与“十一五”末 3448 万美元相比增长 5.0 倍,年均增长 80%。 图 1-1 2010-2014 年静海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情况 1 (二)招商开发势头强劲 全区招商工作不断突破,引进项目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加,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园区充分发挥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集成家居
5、等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展开外出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和信息招商,招商成果显著。2014 年,静海开发区共签约引进项目 40 个,协议引资总额 309.2 亿元,同比增长 40%,创历史新高。签约项目中的好项目、大项目显著增加,其中单体投资超 5 亿元的有 22 个,超 10 亿元的有 14 个。重大项目包括投资 20 亿元的凤凰高端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投资 37 亿元的车载夜视辅助驾驶系统项目,总投资 40 亿元的富士达自行车一、二、三期项目等。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入驻建设,对园区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自 2011 年转变传统招商模式,强调围绕产业特色招
6、商,开发区优势产业的集聚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集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世界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的建设,园区先后引进了国内自行车十大品牌,拥有年产高档自行车(电动车)1500 万辆 的产能,实现总产值 104.65 亿元。2013 年,开发区升级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不仅领跑全国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而且依托产业配套的上下游 成功衔接,驱动了内贸和出口“双轮转”。围绕打造“国内先进的汽车整车及零 部件制造基地”,园区引进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准的汽车相关制造项目,由汽车 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迈进,实现总产值 21 亿元,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汽车零
7、部件生产基地。围绕 打造“国内先进的集成家居产业基地”,园区引进了广州欧 派集成家居等国内一线品牌成功落户,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带动,形成“龙头共舞”的效应,促进园区的集成家居产业向系统化、规模化、精深化发展。 表 1-1 开发区优势产业集中 情况 三大集群产值规模(单位:亿元)占园区比例(单位:%)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10546%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2110%集成家居157%2 (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方面,园区坚持硬环境的升级,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达到 17.7 亿元,新修道路 10.5 公里,铺设各类地下管网 40.7 公里
8、;新植树木 180 万株,新增绿地 40 万平方米,有力提升了“九通一平”载体功能(数据待核实)。“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强园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开发区的对外交通与京津冀的交通路网对接,形成了“1 小时交通圈”, 构建了静海开发区“上天入海”的交通体系,为园区的产业 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另一方面,园区坚持加大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强化园区的人文环 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服务水平。通过积极推进自行车文化建设,园区开拓引导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塑造“世界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的人文环境。为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企业共发展的良好局面,园区深入企业解难题,对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实行对口帮扶;加大中
9、小型企业帮扶力度,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企业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三定期召开企业专项服务征询会,探索形成了企业服务征询制度。(五)规划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园区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了开发区道路交通规划、开发区用地布局规划、开发区空间发展规划、开发区“三规合一”、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区环评规划 等,通过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加大了规划设计的投入,切实提高了开发区的规划水平,从而开发区的用地布局进一步清晰,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园区以基础设施
10、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良环境为保证,提升了开发区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形势园区“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静海开发区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加快推进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进程。 (一)面临的机遇 3 1、“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北方城市中的重要一极,天津占据了“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的三重优势。国家战略的舞台上大幕徐徐开来,天津成为“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有望重启昔日辉煌。从“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来看,节点城市是
11、关键,经济开发区和港口建设是重点。天津具有国际港口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静海作为京 津冀区域内重要的中等城 市,必将 成为一块对 外开放的 投资热土, 开发区可 与国内外先进 地区加强在工 业设计、 信息技术、 家居家装 等方面合作 交流,引 入一批大项目 和好项目,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 地实施,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机遇 京津冀发展规划中对天津市产业承接的定位是:“建设全国先进 制造研发基地”,考虑非经非首都功能疏散的重点,天津市将重点承接总部 、金融、科研、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天津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
12、业为主导,将大力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包括临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 、现代石化和现代冶金。同时,通过实施“互联网+”行 动计划,天津市将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搭建高质量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柔性、智能数字生产转变,到 2020 年,关键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 60%,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0%,推动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突破发展,培育形成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服务等新
13、增长点,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开发区处 于京津对 接发展的走 廊上,借 助津沧、京 沪高速公 路以及京沪 铁路的带动作 用,静海 开发区在京 津冀一体 化发展中将 承担天津 南部门户的重 要职能。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静海开发区作为先 进制造业的重要支点,能对冀中地区的城市,如沧州、廊坊、保定、衡水等城市起到带 动作用。4 图 1-1 静海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3、静海正式列入天津自创区“1 区 21 园” 2015 年 1 月 15 日,天津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方案指出,“1 区 21 园”将按照“一线、两带、
14、一城”的概念规划空间和产业布局,并通过设立引导基金、探索创新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举措,确保自创区在全市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一线”指的是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 新区,借重首都创新资源,构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轴线。“两带”则是围 绕“一线”主轴延伸形成的两条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带。 静海开发区位于“两带之一”的向西重点布局,规划这一产业带包括华苑科技园及南开区、西青区、静海县各分园,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静海开发区正式列入天津自创区的“1 区 21 园”之一,标志着园区成为
15、天 津的政策洼地,未来将借助“6 + 4”的政策优惠,侧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业 发展的便利,通过科技、产业、管理和体制机制的革新,开发区有望成为环渤海 的产业新高地。 4、开发区在静海中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 作为北上京津、南下江浙的重要通道,以及天津市南部产业拓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静海县把打造“活力双城”发展作为推进静海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加速向城区集中,载体功能不断提升。为实现静海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静海将实施“五融合、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 2017 年“打基础、该环境、扩产业”,第二步是到 2020 年“构
16、筑结构、提升功能”,第三步是到 2030 年“内修5 一体化、外联冀中南”。 开发区将 是静海新 城与团泊新 城之间重 要的城市功 能区,也 是静海最主 要的制造业基 地和静海 主要的就业 地区。在功能协同和 产城融合 方面,开发区 将是静泊城市 整体功能 塑造完善的 重要地区 、未来功能 改造的重 点地区、以及 地区建设用地 存量较大 的地区;在 空间连接 方面,开发 区在东西 向上延续城市 发展轴线,考 虑服务、 居住空间沿 城市主要 轴线平行发 展,与静 海新城与团泊 新城形成轴线 空间的延 续。在统筹 平衡职居 关系和服务 配套方面 ,开发区将在 区域范围内协 调产业发 展、居住、 生
17、活服务 的关系,与 静海新城 、团泊新城统 筹协调产业布局,明确分工,静海开发区着重科技孵化为主 ,以 自行车( 电动车)整车及零部 件产业、 汽车整车及 零部件产 业、新材料 及节能环 保产业等高端 制造业为主导,配合商贸服务业。 (二)面临的挑战 1、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 创建国家自创区给静海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竞争已经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量,科学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目前,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内生式增长源动力。静海开发区进区企业除部分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外,大部分企业未掌控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制
18、造工艺,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端,同时,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人才也相对不足。例如,开发区目前的企业规模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比如通过对开发区 327 家投产企业的用地规模统计,其中用地在 1 公顷以下的有 51 个,1-3 公顷的有 152 个,3-10 公顷的有 95 个,10-30公顷的有 24 个,30-80 公顷的有 5 个,规模大的企业较少,优质企业布局分散。 2、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尽管开发区在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但纵观全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技术含量偏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发展的“低端化、低质化、低效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开发区产业关联薄弱,优势产业延伸链条薄弱,企业间
19、协作配套能力较弱,大企业、大项目无法发挥其带动作用,因此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整体竞争合力;二是园区土地使用强度、地均产值、就业密度较低。从天津市域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静海开发区地均产值较低,2014 年为 15.7 亿元/平方公6 里,远低于天津市的 49 亿元/平方公里。破解开发区的产业症结矛盾,根本在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转”和“升”。 3、园区的载体和配套功能待提升 静海开发区当前的空间布局仍有待优化,园区空间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园区的建设空间犬齿交错、集聚性差,可用地有限。静海开发区现状东西宽约 2 公里,南北长约 20 公里,东侧为高速铁路,西侧为高速公路,北侧为独流减河,未来发
20、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交通缺乏同港口的便捷联系。尽管园区有多条公路、铁路连接天津中心城区,但仅有唐津高速连接滨海新区和港口,静港公路不能直达港口且通行能力有限,不利于承接滨海新区辐射带动,缺乏与港口和南港区连接的干线公路。三是配套服务设施不足。从现状调研情况来看,开发区当前的发展面临着配套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园区对静海新城服务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开发区与新城核心区的时空距离较远,开发区居住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资源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土地资源紧张。在发展空间和布局上,虽然土地的开发建设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载体,但开发区的项目用地告罄,面临征地困难,土
21、地问题是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因素。二是市政基础设施亟待提升。从实际情况看,开发区经过经济快速发展,伴随土地开发所形成的各项基础设施只具备满足入区企业生产经营的低水平需要。如开发区的供电、供热、供水、供气、排水、通讯、网络等资源配备常常捉襟见肘,勉强满足目前已经开发入区企业的需求,但对开发区进一步扩大发展的需求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7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与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国家级开发 区”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先导、项目先决、基础先行、运作先进”的要求,牢牢把握“搭平台、搞服务、抓项目”三个工作重点,实施大产业、大招商、大服务三大战略,抓住京津冀协同
22、规划的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工业地产,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功能完善,强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为引领,以自行车(电动车)及其零 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制造、集成家居为龙头,新材料、专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 为未来潜力产业,以科技孵化和信息服务为生产性配套的“3+3+2”的产业体系,大力提升静海开发区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聚集力,起到区域的龙头领跑和示范带动作用。二、发展目标 国际知名的 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 国内一 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区域领先的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三、指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至 2020 年规划期末,静海开发区基本建成天津国家
23、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达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现代自行车产业发达,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逐步聚集,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良、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富有创新发展活力的创新型园区;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 实现“四个增强”,即: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应用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争创“四个一 流”,即:聚集一流的产业高端人才,建设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培育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 8 表 2-1 静海经济开发区“十三五”指标体系 基本情况 经济指标 科技情况 主要指标 企业个数
24、 从业人员 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 投入 财政收入 科技型中小企业 小巨人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单位 个 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个 个 个 2015 年底预计数 850 55000 97 262 154 13.33 305 40 20 2020 年预计数 1200 75000 156 195 241 422 527 652 197 226 248 21 27 32 500 60 35 增速 10% 15% 20% 10% 15% 20% 5& 8% 10% 10% 15% 20% 备注 注:“”表示预测以中等增速实现目标值 表 2-2 静海经济开发区“十三五”招商引资规划 年份 2
25、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十三五”合计 协议引资额(亿元) 200 240 290 350 420 500 1800 年增幅 约 20% 约 20% 约 20% 约 20% 约 20% 表 2-3 静海经济开发区“十三五”项目建设规划 年份计划建筑面积(万平米)年增幅2015 年1009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十三五”合计 110 121 133 147 162 773 约 10% 约 10% 约 10% 约 10% 约 10%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静海高新区基本建成(2016-2
26、017 年)。建设静海高新区须满足表2-1 所列出的指标体系: 表 2-4 静海高新区 20162017 发展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静海自创区基本建成(2017-2020 年)。建设静海自创区须满足表2-2 所列出的指标体系: 表 2-5 静海自创区 20172020 创新主体指标体系 10 第三章 空间引导与配套设施 一、开发区空间整合重点 (一)区域空间整合方向 1、区乡融合 开发区与周边乡镇融合互动,统筹发展,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空间实体。 2、产城融合 静海开发区 规划范围 呈现为南 北向的狭 长地带, 各功能辐 射纵深都十 分有限,同时,东西两侧分别为静海新城和团泊新城,与开发区之间的联
27、系分别被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割,将在功能、道路交通、服务设施上考虑衔接和融合。 3、区、区联合 开发区与周边其它开发区强强联合,形成产业功能为主导的综合新园区。 (二)区域空间整合策略 1、延续轴线 在东西向上,考虑服务、居住空间沿城市主要轴线平行发展,与静海新城与团泊新城形成轴线空间的延续。 2、区域交通梳理 在区域交通中,随着南港区疏港高速公路修建,改善了静海开发区通往南港区的交通通达性,可经长深高速进入滨石高速。南侧新建的南港高速将建立静海县南端地块及河北地区至南港区的快速通道,南侧各产业地块发展将增加通港便利的优势。 3、开发区内外交通联系梳理 在东西向上,向西连通静海新城道路有 6 条,
28、分别是独流减河南侧规划道路、北华路、东方红路、团静路、京福公路、高红路,向东联系跨铁路与团泊新城道路联系较多。与静海新城的交通联系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南部,四条道路道路间隔在 2.53.5 公里,与规划范围围合起 5 平方公里7 平方公里地块单元。开发区北侧与静海新城交通联系便利较差,与东侧团泊新城联系较多。然而,两处新城目前都处于开发建设过程中,建成区有限,居住和服务设施尚形成规模效应。 11 4、区域范围内协调职居关系 静海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 40.12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 30 万人;团泊新城规划面积 210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 80 万人;静海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 54 平方公里。区域范
29、围内面积约为 300 平方公里,与案例开发区体量相当。因此,两个新城相向拓展与开发区融合整体考虑,形成统一连续的综合城市功能区,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重大项目引进、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能够协调互动,避免形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开发区与静海新城、团泊新城联系紧密,且开发区横向纵深有限,未来的配套服务设施需要依赖于两侧新城,同时开发区也为两处新城提供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建议考虑开发区规划实施步骤与静海新城、团泊新城规划步骤协调,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产业发展、居住、生活服务的关系。 图 3-1 静海开发区与静海、团泊新城的的空间关系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
30、372011)规定,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为 28.0-38.0 /人,开发区人均居住用地偏低,需要核实预测人口(就业及居住人口,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团泊新城明显人居建设用地偏高,按照现有的规划面积,可容纳更多的人口;静海新城人均居住用地适中,且新城预留外来人口的居住用地,那么也可考虑承接开发区外溢的居住人口 。(按照开12 发区控规中规划产业用地面积粗略估算,开发区可提供就业岗位为 19 万,将有部分就业人口选择在开发区外居住。)未来,满足开发区的居住需求 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结合产业布局建立完善居住组团为开发区就业人口提供服务;二是区域协调平衡,考虑近邻两个新城组团承接部分居住需求。 图
31、 3-2 静海开发区与静海、团泊新城的的居住功能衔接关系 5、区域产业协调 第二产业及物流产业。区域层面考虑产业的协调和分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考虑仓储物流产业的布局和各产业区的衔接。 图 3-3 静海开发区与周边产业的功能错位发展 商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 业。在区位上选择开发区中段,延续自静海新城至团泊新城的城市发展轴线。中段核心区商业金融用地面积为 291公顷,占开发区规划面积的 5%,占开发区全区商业金融用地的 70%,占地面积13 与国内一线城市 CBD 占地面积进行对比,发现控规方案中段预留商业金融面积过多。由于开发区规划范围狭长,辐射半径有限,人口规模偏小,商业金融开
32、发还面临着东西侧两个新城的竞争。因此,建议在规划中,减少中段核心区的商业金融面积,按照服务级别分散到开发区内,形成片区服务中心,中段考虑将部分的商业金融用地置换为研发用地或细分用地类型,明确商务办公用地,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便利。 (三)开发区内部空间整合 1、产业空间集聚 根据产业周期的空间需求理论可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其空间需求将由规模较小的孵化器逐步扩大为产品中试车间、办公楼,然后到规模需求迅速增长的生产工厂以及产业分工下的规模化产业园区,最终形成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特色专业园区。专业园区往往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专业生产、研发、销售、研发与设计。为满足企业成长空间需求,开发区应以塑造
33、专业园区空间为目标,将产业整合理念贯彻于产业布局始终,在空间规划供给上不断引导生产空间集聚于各产业集群区内 (1)加快引导现状工业企业向特定园区 “扎堆” 利用原有工业企业的产业性质与特征,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向特定园区“扎堆”,加快形成现状生产空间的园区化集聚,以增加企业交流的 机会,塑造开发区特色产业品牌。 (2)“引进来”,积极吸引高技术工业项 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为了营建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集聚园区,开发区应不断引进该门类的高新技术工业项目,并合理安排好其区位。 (3)“腾笼换鸟”,盘活闲置、低效工业 用地 为了增加工业用地供给、强化工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开发区亟需采用“腾笼换鸟”的方
34、式对闲置时间较长、产出低效的这些工业用地加以清理与盘活,并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4)“竖向发展”,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 度 开发区应摒弃工业企业地毯式的扩张方式,鼓励工业企业“竖向发展 ”,建设多层厂房,并在空间规划中控制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下限,提高工业14 用地的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利用 2、服务空间聚合 从国内开发区发展的经验来看,开发区在不同的阶段对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不同,初期主要以工业建设为主,服务配套落后,随着开发区大量产业人口、居民、学生的迁入以及居住用地规模的迅速增长,居住服务空间需求与日俱增,在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上也会出现差异,一方面以商业配套为主,功能较
35、为单一,另一方面如果工业企业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服务空间需求不大。 另外,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出现高关联功能用地分离布局的现象,利用效率低下,比如居住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关联度的工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因此,考虑服务空间聚合,生活性服务业商业用地毗邻居住用地设置,生产性服务业分两种情况,商务办公用地集聚于中段核心区,教育研发用地除考虑在核心区布局外,应考虑在每个产业集聚区内预留研发用地。 同时适 量减少 中段核 心区的 商业金 融面积,对应减少量分配至各产业集聚区,结合研发中心,设置产业区便利服务中心(宿舍、商业、卫生服务、文体活动、社区服务、公园等设施),服务半径约为
36、1000米1500 米。 3、生活空间融合 为适应公众多样化的居住空间需求,开发区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构建完善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与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适应需求完善住房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普通商品房开发;二是还迁房、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结合便利服务中心,建设工人宿舍、人才公寓等。 图 3-4 开发区服务空间的功能布局 15 图 3-5 开发区生活空间的功能布局 二、开发区空间引导 (一) 空间结构 开发区将形成“一核、一轴、一带、四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核; 一轴:横向连通静海新城、团泊新城的城市发展轴; 一带:纵向产业发展带; 四区:开发区的四个产业集聚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区、综合服务业集群区、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区和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区。 图 3-6 开发区空间结构图 16 (二)产业空间集聚 开发区由北 至南依次 形成汽车 整车及零 部件产业 集群区、 综合服务业 集群区、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区和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区。 (三)公共服务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分两种情况,商务办公用地集聚于中段核心区,教育研发用地除考虑在核心区布局外,考虑在每个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