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与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24.1.4圆周角教材分析1、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并应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2、 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理解分情况证明命题的思想和方法;3、 圆周角的概念、圆周角的定理及推论在推理和论证中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也很方便,是本章的重点。4、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学情分析1、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圆心角和相关的性质,对和圆有关的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学习新内容有一定的基础;2、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会对圆周角的性质充满探究的好奇;3、 但在对
2、圆周角定义的掌握上学生容易忽略了进不仅顶点在圆上,而且必须两边与圆相交;其次分情况证明定理也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障碍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极其推论的证明;2、 能力目标:通过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圆周角定理灵活的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3、 情感目标:通过对定理的探讨、论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圆周角概念以及圆周角定理和推论;教学难点:分情况证明圆周角定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三、学生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布置课后作业1、画出圆心角;
3、2、画出几个顶点在圆上的角;3、画出几个特殊的同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用三角板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4、提问学生有了那么多的例子是否就能下结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必须经过证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先对圆周角和圆心三种位置关系有个认识,以圆上任意一点为顶点,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一些与圆心位置不同的圆周角;5、让学生从特殊情况出发去进行证明,然后再证明一般情况;6、得出定理;7、继续推论和四点共圆性质的学习;8、课本例题学习,老师着重分析;9、布置堂上练习并在学生作业时巡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在黑板评讲;10、教师评讲;11、提问式课堂小结;12、布置课后作业。1、学生复习圆心角的
4、特征;2、让学生指出那些是圆周角,为什么?这些角满足一些什么条件?3、让学生在作业本上随意地画出一些圆心角和圆周角,通过量角器找出等量关系;4、学生观察这些角发现他们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1)圆心在角的一边上(2)圆心在角的内部(3)圆心在叫的外部;5、学生结合圆心在一边上的特殊情况进行证明,很快得出结论,但在其它两种情况下遇到了困难,在转化上卡住了,老师巡堂发现问题后给出小小的提示,在学生基本独立完成证明后抽两个同学到黑板板演;6、学生朗读定理;7、学生对推论和性质是容易接受的和理解的,而后朗读定理三遍;8、学生认真理解例题,学习书写的条理和规范。9、学生练习,另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做;1
5、0、学生纠正错误;11、学生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1、通过圆心角的复习引入新课学习;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自主得出圆周角须满足的两个条件;3、通过操作探讨圆周角定理;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分情况证明定理打下伏笔5、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初步掌握分情况证明命题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学生的证明,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纠正,进一步提高学生证明命题的水平,强调逻辑性、严密性和规范化;6、加深记忆;7、强化学生的记忆;8、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9、通过练习巩固知识;10、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11、让学生学会归纳。12、通过作业巩固知识。板书设计1
6、、圆周角的定义:内容2、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内容3、四点共圆的性质:内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会辨别圆周角;2、掌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3、能运用圆周角定理及四点共圆的性质证题和解题。教学反思在上圆周角这节课时,感觉效果非常好,主要是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一节课下来,心情非常的愉快。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上课时老师沿着圆周角的定义、性质的猜测和证明的思路展开教学,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相应的特殊角,用三角板直接得出了倍分关系,然后学生随意画一些角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进而猜测同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然后进行证明。证明时从特殊到一般,然后特殊又转化为一般去证明。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看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其实是乱而有序,学生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思维都积极的动了起来。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活跃。在定理的证明中,师生一起验证了特殊情况后,让学生尝试去证明其他两种情形,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从始至终都是师生一起探讨,气氛热烈,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感觉不足的是,内容可能有点紧凑,对中下层次的同学可能会消化不了,其次是如果能够用电教手段那效果会更好,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都是以后教学中应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