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672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重力》的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 【设计说明】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

2、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3、【学情分析】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八年级物理以及上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水往低处流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规律。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现象的了解便于走向物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

4、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探究

5、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

6、媒体动画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手中的器材完成实验;观察多媒体动画并思考。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组内讨论、分析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

7、因素有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它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思考“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8、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实验,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

9、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

10、手能力。 投影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学生完成练习,两名同学板演加强练习,注重解题格式,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力的方向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

11、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一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并思考如何利用重锤线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思考并小组讨论“下”指的是什么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布

12、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叫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教学反思】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这位同学一

13、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测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3、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弱,不敢大胆开展实验。教师应采用有效激励方式,关注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这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注重科学探究,让物理课堂“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