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688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下《平行线与相交线》评价试题2套及教学建议(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测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填空题 如图(1),当剪子口AOB增大15时,COD增大 。 若的余角度数为6712,则= ,的补角= 。 用吸管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如图(2),1=110,则2= (易拉罐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 图(1) 图(2) 图(3) 图(4) 两幢互相平行的大楼顶部各有一个射灯,当光柱相交时,如图(3),1+ 2+3= 如图(4),A+B=180,B+C=180则A=C,其根据是 。 图(5) 图(6) 图(7) 有一个与地面成30角的斜坡,如图(5),现要在斜坡上竖一电线杆,当电线杆与斜坡成度角时,电线杆与地面垂直。 如图(6),三角形ABC

2、中,B=C,EFBC。DFAB,则图中与B相等的角共有个(B除外)。 图(7)是由五个同样的三角形组成的图案,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36、72、72,则图中共有 对平行线。二、 选择题 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1=110,则2= ( ) A 110 B 70 C 90 D 不能判定 如图,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A+ADC=180ABCDB ABCDABC+C=180C 1=2ADBCD ADBC3=4 若ADBC,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1=2 B 2=3 C 6=8 D 5=8下列条件中,能判定DEAC的是 ( ) A EDC=EFC B AFE=ACDC 3=4 D

3、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如图,ab,的度数是的一半,则等于( )A 60 B 100 C 120 D 13012ABCDEF如图,直线、相交于点,图中与互补的角共有()个个个个三、 解答题计算: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余角的倍,求这个角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F、E,EG平分FEC,交AB于G若80,求FGE的读数如图,MN、EF是两面互相平行的镜面,一束光线AB照射到镜面MN上,反射光线为BC,则1=2用尺规作图作出光线BC经镜面EF反射后的反射光线CD;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你是如何思考的?

4、读句画图,并回答问题:已知:三角形ABC) 作射线CA、BA;) 在射线BA上截取AE,使AE=2AC;) 在射线CA上截取AF,使AF=2AC;) 连接EF;) 利用量角器判断线段EF与BC是否平行?(1)如图,点在点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C点在A点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试求ABC的度数; (2)如图,点在点的北偏西60的方向上,C点在A点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试求C的度数;你能利用尺规在右图上画一个与左图完全相同的图形吗?试一试七年级(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评价与建议教学建议 1、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与角、平行线和相交线等密切相关的

5、现实背景,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模型的过程。 2、要让学生从事观摩、操作、拼摆、折叠、画图等活动,帮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不宜用教师的课堂演示与讲解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和讨论交流。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并尽可能发现有关图形的事实。特别地,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 3、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图形的某些性质,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自觉地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

6、的发现。 4、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示、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时,教科书中提供了运用测量进行探索的活动,教学时,可以不完全按照这个思路,而是提出课题后,允许学生采取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对于“说理”的学习,应注意控制难度,循序渐进,说理要求以一步为主,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

7、,在书写格式上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能说清楚即可,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进行规范书写。 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探索图形性质等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探索图形性质等过程的考查是评价的首要方面,应关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从事各项活动,并认真与同伴进行交流;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思考,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图形的某些性质,能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与思考结果,在活动中是否有独特的发现,是否能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并提出一些新问题等。 2、关注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应重视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下的应用,如:能否识别相交线、平行线,能否依据相交线、平行线

8、的有关事实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实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否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并口述操作过程及理由等。 3、恰当评价学生的“说理”过程和水平 本章中学生刚刚接触“说理”,评价时应注意不苛求“说理”的统一格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明理由,对“说理”的水平不宜要求过高,只要清楚、正确即可。第一节台球桌面上的角 (1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 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9、对顶角相等。难点 对顶角的认识,补角、余角的应用。教学建议 1.新课的引入也可设计其他情境进行教学。 2.应鼓励学生自己将补角、余角的定义转化成符号语言,并理解“互为”的含义。 3.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对顶角及其相互关系。 5.“议一议”应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体会“对顶角相等”的应用,还可鼓励学生思考其他测量方法。 6.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操作、探索和交流。评价建议 过程性:关注学生参与操作、探索的积极性,关注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有关结论的过程及语言交流的能力。 知识性:关注学生

10、能否将补角、余角的定义转化成符号语言,能否根据图2-1、图2-3找出角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有关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应用。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并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制作学具,提供操作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与

11、同伴交流。 2. 在“做一做”中,应指导学生通过转动其中一根木条来观察角的变化,并直观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直观”是指在图2-5中,对ab与12的直观感觉。 3.对于用三角尺“推”平行线的方法,不仅应要求学生反复操练,还应要求学生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解释其合理性。 4.教材P.57给出两种“说理”方式,应要求学生看懂这两种形式,并能运用自己的形式口述和书写理由,不必按照其中的某种方式进行书写。 5.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充分表达自己发现的结果及对结果合理性的解释。 6.教师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

12、惯和水平,允许学生利用测量、剪纸拼接等形式说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做法、理由等进行“推迟判断”,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评价建议 过程性:充分关注学生制作学具、操作学具的积极性和制作质量,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进行了思考,能否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获益。 知识性:关注学生能否通过活动归纳出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否还能采取其他的探索方法或发现其他的结论,是否能对探索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1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

13、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难点 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建议 1.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平行线测量比较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交流所得结果”,从而发现平行线的特征。 2.为体现一般性,应换一组平行线再操作一次。 3.上述探索活动还可采用剪下一个角,再将其贴到它的同位角处进行比较的方法来开展。 4.对于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可由学生仿照同位角进行操作,也可引导学生通过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有关结论。 5.“做一做”可设计成平行光为太阳光,通过桌上的两面小镜子进行反射,从而成为学生熟悉的背景。设问应按教材分层进

14、行。 6.对于“说理”,应要求学生看懂教材中的“框图”,能说出每一步的理由。要鼓励学生参与操作与发现,并用自己的形式表达清楚。评价建议 过程性:关注学生参与测量、探索和交流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性: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推理。第四节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课时)教学目标 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重点 学会用尺规按步骤要求作出线段和角。难点 理解作图步骤并能按步骤作图。教学建议 1.适当介绍尺规作图的意义和历史,创设用尺规作线段(角)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回

15、忆并操作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作法步骤”。 3.教学“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应鼓励学生利用测量、比较等方式验证所作的角与已知角是否相等,而不要求证明。 4.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应做好示范,教会学生读懂“作法”,并按“作法”正确地操作。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作法,但要求口头表达,并保留作图痕迹。特别地,应要求学生作答。 5.对于“读一读”、“试一试”中的图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构成,再鼓励学生尝试作出这些图案。评价建议 过程性: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动手作图、验证作图的正确性及尝试设计图案,是否认真与同伴交流,并完善自己的作法。 知

16、识性:关注学生能否按步骤要求正确作图,能否通过分析已知图按特征寻求正确作法。关注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述作法,并判断作图的正确性。第二章评价试题(时间:45分钟星数:100颗星)一、填一填(每空3颗星,共30颗星)1.如图,CDAB于D,1=45,则EDB=_,CDE=_2.如图,直线ab,如果1=43,那么2=_,3=_,4=_,5=_,6=_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_和_4.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小_二、选一选(每题4颗星,共24颗星)1.一轮船航行到P处观测小岛M的方向是北偏西27,从小岛M观测轮船的方向是()A.西偏南63B.南偏西27C.东偏南63D. 东偏北

17、27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所成对顶角的对数是()A.3 B.4 C.5 D.63.已知三条直线a、b、c,若ac,ab,则b与c的关系是()A.垂直B.平行C.相交但不垂直D.不能确定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角中角平分线互相垂直的是()A.内错角B.同旁内角C.同位角D.内错角和同位角5.如图,玲玲在美术课上用丝线绣成了一个“2”,ABDE,A=30,ACE=110,则E的度数为()A.30B.150 C.120 D.1006.下列语句正确的是()A.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B.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C.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等D.所有的对顶角都相等三、

18、做一做(共46颗星)1. 一颗小树生长时发生了倾斜,这棵树与地面所成的最小角是65,它与地面所成的最大角是多少度?(6颗星)2. 如图,A、B之间是一座山,一条铁路要通过A 、B两地,在A地测得铁路走向是北偏东47,如果A、B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B地按什么方向施工才能使铁路在山腹中准确接通?(8颗星)3.嘉嘉有一张长方形的彩纸ABCD,如图所示,可他不小心将一角撕破了,蒙蒙将彩纸裁了一刀,成梯形BCDE,但嘉嘉嫌不好看,蒙蒙问他想要裁成什么形状,嘉嘉说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蒙蒙说这两种形状都容易得到你会吗?请用直尺和圆规在图中画出以BE为一边,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10颗星)4.如图,已知MNAB于P,MNCD于Q,2=80,求1的度数(8颗星)5.如图,从正方形出发,通过作平行线画一个美丽的图案(6颗星)6.一个角与70角之和的等于65角的余角,求的度数(8颗星)参考答案一、1.135,452.137,43,43,137,433.相交,平行二、1.C2.D3.A4.B5.D6.A三、1.1152.南偏西473.略4.1005.略6.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