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746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梦断湘西-简析沈从文的边城内容摘要:沈从文被称作“乡土文学大师”,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他抒发乡土情怀的代表作。他在边城中给大家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作品中的一切是那么纯净自然,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也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沈从文曾说:”美,总不免叫人伤心”,作品通过湘西女儿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反应出民族的孤独,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边城体现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然而外部力量正在影响着湘西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关键词:湘西世界 和谐

2、 人性美 民族孤独 现代一 美丽的湘西世界1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在这里,“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3、” 3。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1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大自然的美的确令人陶醉,在作家的笔端,故乡的山川风物美丽又充满生机,碧蓝的天空,苍翠的山林,清澈的河水,竹篁的鸟鸣,夕阳下的渡口一幅幅清新明丽

4、、美丽生动的风景画,无不传达出一种自然世界里充满桃源风光的意趣,使边城体现出“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7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2湘西世界里,没有邪恶,没有争执,也毫无功利企图,人人

5、都那么和善诚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只用一个“爱”字来描绘。边城中,我们看到沈从文笔下诗歌般的精妙世界,自然山水滂沱而又秀美,人们单纯而又勇敢,没有贫富、地位之分,均以诚挚为美德,以亲善为人之本,使我们置身于温馨和谐的世界。这种描写手法本身就是对尔虞我诈无情的鞭挞,祖父对外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湘西的和谐与宁静。生形式和人格的魅力,展示着自然和谐的美。在这里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人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爱与美完美结合,体现着一种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争夺,我们看到的只是人性的美和古朴的湘西

6、风土人情相融合的乡村世界的和谐画面。它是一个充满诗意人情的桃源式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心灵的净土,让人无限的神往。沈从文始终超越反理性和政治生活,寻找生存的最高境界。他追求恬淡、和谐的生活意境,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赞美湘西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追求月夜式的安详、宁静,是沈从文的特点。而边城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回归人性的纯真状态,如何反璞归真,成为自由的人。湘西的山山水水在他那里并不单单是一种田园美色,而是一种具有隐喻特色的符号,一种精神的暗示。作者在告诉人们,这才是自由而和谐的生活图景,恬淡安详的人生境界。边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极于小说美学特质的空间构造。对于读者而言,

7、匆匆人和生的过客,边城象征了人生的飘泊动荡和暂时性,它隐含了“人生如寄”的人类具有原型意味的体验,它的经典美感特征在于它的不隐定性和梦幻般的感觉;而对于作者而言,基于故乡的眷恋,边城则意味着家,象征着安宁与温馨,象征着人性中对于稳定性和归属感渴望。实现社会和谐、创造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私欲与丑陋在人身上悄然而去的时候,人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才会生出一种自身的和谐的美,就像在边城里完美的湘西世界。纯情的东西,和谐的东西,才是人类世界中最为可贵的东西。在沈从文那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感觉,一种原生态的生命直觉,始终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社会的追求。当然,这是带有

8、一定理想色彩的艺术追求。湘西是经过作者情感蒸虑过的大地,沈从文苦心经营的这份不沾人间烟火的纯美,并不是一味宣扬这种出世的人生观,而是把读者引进这个童话里,再让人在纯真童话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深刻反思。湘西世界看起来如此美丽,像作者苦心经营的梦幻中的世外桃源,这个梦能成真吗?二 人性美在作者的这个美梦中,他还极力宣扬着人性美。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始终坚持文学应具有独立和自足的审美功能,反对将文学沦为政治斗争的附和庸游戏赚钱的工具,强调文学应发挥一种道德的、人性

9、的、超越现实的功用。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边城里处处都是人性的淳朴、勤俭、友善,边城的人民都是人性美的代表,永远闪烁着美丽、率真与虔诚。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中美的化身,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垌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咀的竹篁、白

10、塔又给了她一双绝不世故的赤心,她绰约动人、秀外慧中,有着水晶般晶莹清澈透明的性情。翠翠是美的化身,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她聪明美丽,纯真善良,纤尘不染的心灵和恬淡自足的生活状态,使得她成为作者梦中美丽的女神,而留给读者的是她“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5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

11、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翠翠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身上的“美”,还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渐表现出来。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

12、,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为着连自己也不甚明白的那份爱,当最疼爱着她的爷爷也不了解自己的心思时,她烦恼,她忧愁,并且在爷爷面前撒娇。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她,但她只爱傩送,且忠贞不渝,当她知道傩送仍惦念着自己,她快乐,她幸福,她做着各色各样的美丽甜蜜的梦。翠翠的恋爱也不带一点俗气,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

13、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老船夫是边城中善的化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

14、,“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每次过渡有人抓把钱掷到船板上时,他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这纯正的善,让人感动。老船夫的“善”还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挚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翠翠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

15、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边城中的人物个个都是诗意化的。“这些可爱的人,

16、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无不先有人而后自己。这些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6边城人个个都正直、善良、纯朴、淳厚、诚挚,关心他人胜于自己,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唯利是图,一片玉洁冰清,极为和谐。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

17、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 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沈从文正是通过边城中人性的美,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追求那“无侮

18、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然而湘西的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在作者这个美梦中重复着悲剧的命运,寄托了作者民族和个人的隐痛。三 民族孤独边城中的人们是那么朴实善良,然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孤独,这也许是他们悲剧的原因吧! 在边城里没有血腥的政治、军事冲突,有的是普通山民平凡人生情态及其人生哀乐,所以作者所表现的湘西土著民族的生活与外部世界迥然不同,却不失人之本性、长达千年的文化承传。文字表层,实近于一种平静而又浸透伤感的倾诉。实际上再现湘西土著民族的悲剧命运,这也就是湘西土著民族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湘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19、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两个主要的世居土著民族。秦统一中国后,开始以武力强迫湘西土著民族归于王化。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便成为长达两千年的湘西民族关系的主旋律。翠翠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沈从文曾明确表示:“苗人所受的苦实在太深了,所以我在作品中替他们说话,且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深深不平。”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

20、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在边城这种民族孤独感还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绪状态被传递出来。比如翠翠遇到陌生人时,“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象征。孤独感直接成为边城人物的基调,恰恰源于人与人之间因文化冲突造成的隔膜与相互不理解,最终落得翠翠在渡口孤独地等候心上人的归来。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里,处处闪耀人性光

21、环,然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却有着千年的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一代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的湘西人却处处受命运的摆布,快乐、自由生活的人们都有一种难解的凄凉也许就是这一点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才提升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吧。. 四 凄美的湘西世界这个如诗书画的湘西世界,却有一个凄美的结局!沈从文在小说中以灵动的文笔和独特的想象营造着爱与美的和谐天地,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表面上,边城所展现的是湘西世界的和谐的生命形态,诗意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的完美的结合。边城世界看起来是如此和谐优美,仿佛梦幻般的世外桃源,但是一切真的如描写中的那么和谐、完美吗?在作者平淡平和平静的叙述中,我们感到的却是

22、某种不安,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反常的平静的不详预感。果然,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没有任何预兆,代表着湘西原始淳朴人性的白塔在暴风雨之夜轰然倒塌,象征着湘西古老人性的老船夫也在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8即使湘西环境闭塞,但依然抵挡不住社会的巨变,现代世界的喧扰和威胁使原始朴素的湘西风情无可奈何地瓦解和丧失,爱与美行将凋零。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是作者带给我们的边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它们沉淀了

23、恢弘沧桑,沉寂了凄婉悲壮。作为图景,浓重的乡土气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但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而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的悲凉与无奈。边城是一个爱情的悲剧,虽然文字轻松酣畅地流淌,但笔墨浓晕幽幽地凝重,而感人处正是这个悲剧的美丽。作家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少女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得到过母爱,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以悲剧收场。山崖上再也没有傩送的歌声,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那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了一生

24、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的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夜晚,可是那如歌的岁月已滔滔远去“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又似宿命的必然。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的情形中。”沈从文如是说。小说的结尾处更是悲壮幽深,意境深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诗歌般精妙的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肠挂肚。边城中,沈从文以秀丽的文字表现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山水和生命,依恋、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凝聚了作家心中的欣悦和希冀。他在极力表现湘西世界的和谐,可字里行间却若有深忧,对本民族发自心底深处的隐痛,令人掩卷长思。某些不和谐的因素已悄然改变着湘西,淳

25、朴的“边城”在遭遇着破坏。特别是汉族婚俗观念的渗入,使民风淳朴的湘西向着物质性的方向过渡,其中的“渡船”与“碾坊”之争就是最形象的写照。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中,人们纠缠最多的就是关于“渡船”和“碾坊”的议论。“渡船”代表着苗族自然的情爱形式,“碾坊”代表着带有物质利益性质的汉族的婚姻形式。“一种由碾坊陪嫁代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已经悄然进入了边城世界。”9在边城乡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已经分成了两大阵营。“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吃什么就

26、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汉族婚俗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湘西世界里“人性皆善”,惟其善良,我们才更易感到悲哀的力量,因为更大的命运阴影罩住了他们的生存。主人公翠翠、二老心中皆有一个梦,一个共同的梦。但有着辗房陪嫁、戴着闪白白亮光的麻花铰银手镯的团总女儿挡在了他们中间,这对古老的湘西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异质。可见,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已悄然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二老追求诗意的爱情,拒绝功利的碾坊婚姻,却最终难以摆脱爱情悲剧的延续和人生无常的宿命摆布!翠翠的爷爷老船夫也是在自家的“破渡船”与王团总的“新碾坊”的角逐中,并在拉渡时听别人说二老傩送“出于会打算盘”,决定要“碾坊”而不

27、要“渡船”以后,赶往城里又从船总顺顺口中得到证实,感到希望破灭,心愿难成而心力交瘁,卒然而卒的。渡船与碾坊形成一组矛盾,这是不和谐出现的原因,在人们的生活中,真诚与美好总是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纠缠,人与人之间的可变性很大,人性的变迁与命运的无常成为任何人也无法把握的基本命题。虽然边城里每个人都极其善良,但却产生了必然的悲剧。白塔的倒塌,老船夫的去世,翠翠的爱情悲剧,都昭示着湘西古朴民风的终结,美好人性的丧失,本真爱情的陨落。一个至淳至朴,至善至美的的桃源世界所有遗风遗俗长眠于此了。尽管结尾处,白塔已经重建,翠翠也在等待傩送的归来,但这一切真的能如沈从文所希望的吗?答案显然

28、是否定的。这是湘西世界的悲剧。湘西诗般的意境也只是梦中的光环,光环笼罩下的是梦醒后的伤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宁静和谐,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伟大,在质朴中感受到爱的魅力,虽然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破坏,但通过“边城”这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大地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民风淳正、人情通达的世外桃源。边城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世界,体现着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小说所欲表现的却是一种理想、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边城里塑造的“古朴而又绚丽的风俗画卷中,铺衍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无意开掘这一爱情故事的悲剧内涵,刻画悲剧性格,而是意在创造出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10边城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于从对湘西风情的生动描绘中,构筑一种象征,实现一种理想,完成一种追求。五 结语:沈从文在边城中,一面努力将湘西原始和谐的生命形式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了湘西世界已受到不和谐因素的影响。而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已经难以维系,他能做的只是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11,为湘西世界唱一曲天长地久的悲凉的挽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