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古代人的“楼”与“愁”情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议古代人的“楼”与“愁”情结.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漫议古代人的“楼”与“愁”情结摘 要 在我国古代,产生了大量关于“楼”的诗文,表达了文人们的思亲之愁、思乡之念,这是古代特定时代情绪的反映。关 键 词 古代文人 楼 愁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生存空间的缩小,人们的居住只有向空间发展,因而楼房建筑遍及城乡。每当人们闲暇之余,在自己楼房的阳台上摆弄盆景时;在风景区的亭台上凭栏远眺时,都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吧。可是,不知您是否仔细想过,现代意义上的楼,在我国古代,却曾是一个能引起多少人伤怀愁感的所在呢。“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思亲,羁旅行役之感,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极其常见的主题。而古代人每每抒发这样的情感,又总是要以登到一个高处,
2、向远方眺望为由。故“伤高怀远”也就成为表现该主题的一个最突出的内容。如诗经中就有:“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陟彼砠矣,我马瘏矣”(卷耳),“陟彼危垣,以望復関,不见復関,泣涕涟涟”(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东山)的诗句。这些“崔嵬”、“高冈”、“砠”、“危垣”、“东山”,都是一些地势较高之处。大概那时楼房还很少兴建,故人们就只有登上这些高地去望远思亲,抒发情感。秦汉后,楼阁在民间开始较多地兴建起来。此时,人们怀念远方的亲友,也就不用再跑到那些土岗高坡上去了,直接上楼即可。于是,伤高怀远、离愁思亲的主题便由土岗山坡移到了楼台亭阁。请看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
3、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荡子妻。”这是一幅较为生动的明月、高楼与思妇的图景。再观唐代诗人张若虚,他在春江花月夜诗里则将这样的图景描绘得更含蓄、更凄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把楼称为相思楼,不写“愁”字,却处处饱含着“愁”。被称为唐代七绝圣手的诗人王昌龄,还从另一角度描写了“楼与愁”。如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戌守边关的征人之愁,他在秋天的黄昏里坐在百尺敌楼上,把相思的愁情牵引到千万里外的妻子闺房。至于妻子的心情如何,诗人同样会有交待。请看他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把“楼”与“愁”联系得更紧密了,它假说少妇好象不知愁,直到她登上了翠楼,看到了远处杨柳露出的春色,才猛然觉得丈夫离开自己又是一个春天了。真后悔不该让他为了封官而去守边疆。用悔替愁,是愁的另类表现。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且信息传递手段落后,人们凡离家远行,少则半载,多则几年难以回归。加之音讯杳然,这就很容易引起在家人或外出人的思亲、思乡之愁。盼望亲人回来或回乡的心情常促使他(她)们登楼远眺,把一腔愁情寄向浩浩长空,茫茫大地。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诗人把少女怀念情人的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她盼郎回来,尽管
5、总是落空,但总是不死心,整日在楼上呆着,期望总有一天能看到郎回来 。相传大诗人李白分别在菩萨蛮和忆秦娥两首词里也写到如下佳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佇立,宿鸟归飞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这里,“楼与愁”之景,得以更加充分的展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如果说温庭筠在这首望江南的词里把一个妇女终日倚在望江楼上盼望丈夫归来的愁情表现得如此感人至胜。那么,柳永的词八声甘州则将一个他乡游子的思亲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请看,由于他远在异乡,“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
6、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想到自己的妻子,整天在妆楼上眺望,可能好几回把过往的船只误认作是载我回来的船。可她又怎么知道我此时也正倚在异地他乡的楼栏杆上,发愁地望着远方的家乡呢!还有的诗人,把在楼上的愁思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南唐冯延已的词蝶恋花)我含着泪在楼上独自言语:问燕子,是否见到我思念的人?我的愁思像柳絮乱飞,在悠长的梦里无处寻找。“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亲人不归,她就总不离开明月下的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蝶恋花)天
7、气转凉了,她独自登上高楼,望路之尽头,思念远方的丈夫冷暖如何。如果说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忠贞、执着的个性;那么,后者则可说是另一种柔情百结的感情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词风入松)喻情于景虽是诗词中常见,但把愁思比做柳丝,且千缕万缕不绝,这就较为精彩了。以上所述都是思亲之愁,其实思乡之愁亦有不少。如王粲在他的登楼赋里,就抒发了他在城楼上极目遥望所引起的怀念故乡、哀愁离乱之情。柳宗元从永州被再贬柳州之时,他登上柳州城楼,也不禁发出“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剌史)的思乡怀友之感慨。而许浑则“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上楼就会
8、引起思乡之愁,但是看见楼又何尝不愁:“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干脆希望甭看见它,“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既然在楼上会惹来那么多愁,那就别在上面呆着了:“明月高楼休独倚”(范仲淹词苏幕遮怀旧)“楼高莫近危栏倚”(欧阳修踏莎行)“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可见,楼的愁情所在,不由得不令文人们一再这样告诫自己。由此再向深处发展,想起离别思乡的愁苦,甚至连楼也不敢登:“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
9、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住”(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怕上楼,增加愁。但若有人在楼上又奏起凄凉的思乡之乐,就更会撩起人们的无限伤愁:“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吴承恩杨柳青)楼高,声音传得远。这“愁”,简直没法躲!在因楼引起的愁思中,苏轼的想象更远些。他在其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里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欲超脱人间,而向往天上的楼阁。本想上去一游,但又怕经受不了那上面的清寒。这“寒”,不仅冷清,更主要的是其愁无比。想那嫦娥整日在琼楼上孤影自怜,“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生一世眼望人间而不得回归。只能“起舞弄清影”,这样又“何似
10、在人间”!嫦娥的愁,该是比谁都多!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里,把登楼的愁思又拓出别一意境:“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在此埋怨人们可能会误解他的登楼之意。他不是为了思乡、恋人,而是为不能带兵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实现统一祖国的生平抱负而愁愤不已。这一境界,比起前些诗人来,确实略高一筹。同是慨叹国家兴亡,但有人的愁情又不同于辛弃疾。如南唐中主李璟在被迫做了儿皇帝时就哀叹:“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摊破浣溪沙)对国破家亡的伤感最厉害的要数
11、南唐后主李煜了。他在由一国之主变为囚徒时,眼前严格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常告诫自己:“独自莫凭栏”,因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则更引出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不尽哀愁。据说如此渲泄愁情,还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可见,这种伤感型的愁情,比起辛词的悲愤型来说,是另有一番滋味的登楼的心情还有因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述:天气阴沉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天气晴朗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这里,一愁一喜,泾渭分明。表现了作者登楼抒怀,感叹
12、世态炎凉的情景。由此看来,“楼”与“愁”既然结下了这么深的情结,也就引得后来的文人趋之若鹜,争相写这方面的诗文,直弄到为写愁而上楼,好像一上了楼,就必然产生“愁”地步。这种现象连著名词人辛弃疾也不例外,他说自己过去就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的情形。这说明那种自寻烦恼、无病呻吟式的创作方法,其结果只能把“楼”与“愁”或类似古往今来的真挚情感庸俗化。综上所述,古代人所写的这些大量的“楼”与“愁”的诗文,在我们今天读来,很少有人会再因此而产生共鸣,也很少有人会在楼上抒发古代人那样伤高怀远的愁思。因为在我们今天,一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非常发达。人们离家出外几千甚至几万里也可在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回返。另一方面,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已达到了古代人神话中所向往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程度,如电话、互联网,人们远隔千里万里也可通话、见面。时空已不成为阻隔人们正常交往的障碍。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世界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大家都是为了建设今天的小康和追求明天更富裕的生活而在祖国或国外大地上奔波。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已使我们能够摆脱一些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对古来所谓背井离乡、羁旅行役之感,不怎么当一回事了。“多情自古伤离别”于今也不太适用了。因此,古代人这类题材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种作为艺术欣赏和了解古代人当时生活的思想情感的历史资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