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964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独特的韵味,品味其语言特色。3、 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文本研习,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导语略说写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永州八记。解题引导学生分析文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2、/(“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文本研讨就“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 西山游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攀援(积极主动)2、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

3、眷恋不舍)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4、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随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语言句式与内容情调的结合。始前游用顶真句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传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韵。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随文分析二:围绕西山之“特立”。1、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

4、奇,特立不群。)2、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3、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

5、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随文分析三: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

6、态的体现。(可引与李翰林建书:“永州于楚为最南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不复乐。”)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

7、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将自然对象化,往往会把人与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场上,或拜倒在自然脚下奉其若神灵,或居高临下妄图操纵自然驾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这样就难以进入自然、领略其内在精神;将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怀去聆听自然的话语,这样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则不但能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尘世的束缚,达到思想与精神的解脱自由。柳宗元正是达到了这一境界。)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随机性的处理。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这一大

8、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请学生归纳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整合迁移:1、比较苏轼赤壁赋与本文的异同异: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画描摹,风格清新峭拔,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精神人格层面上;苏轼的文章重在议论,风格潇洒飘逸,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哲理层面上(不但认识到物与我的同,还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物我的关系)。(可补:柳氏游记的幽深取径于“骚”,而宋六家文的旷达则得益于“庄”。宋人游记佳妙之处,不在“牢骚”与“刻画”,而在“潇洒”与“议论”。(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就学生发言情况来处理,不过分追求全

9、面和深入。同:两文都写于贬谪期间,都写出了作者情怀的变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乐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获得了解脱与超越。2、引申迁移:迁客骚人的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赤壁赋,请同学们关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谪期间。思考:为什么这段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中国古代士大夫中,迁谪文人可谓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曾积极仕进,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权贵、犯颜直谏,或由于无辜蒙冤、遭受牵连,被谪远徙,颠沛流离,经历人生坎坷。由于迁谪,文人们大多被削去官职,没有了公务羁绊,因而更容易将

10、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同时,由于迁谪,文人们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促进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表现。于是,其文学创作便有可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期。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由于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条件恶劣,亲人生离死别,朋友疏远和政敌落井下石等,各种感情激流般冲撞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惊惧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极端怀恋失去的一切,并以异常陌生的眼光和复杂的情绪面对新环境。因而他们更能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更容易体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脱。情动于中而后形之于口于手,从而比往日更具创作欲。所以,许多作家最具价值、最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大多创作于迁谪期间,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联系屈原离骚、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