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9007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学科教学论课后习题名词解释1. 课程: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3. 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叶圣陶) 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4. 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内涵应该是,教

2、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掌握这一“工具”,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5. 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6. 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

3、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7. *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叙述之中。8. 语文教学大纲:P629.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队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10. 语文能力:成功完成听说读写的言语任

4、务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1. 语文教材:“泛指”的语文教材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队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即课本)等同时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12.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辨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为两分法和多分发。两分法又按照汉语和

5、文学两个体系分别比安排的,也有按照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编排的;多分发通常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各个系列分类编排的。从编辑思路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教材分编,教学并进。13.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14. 课程资源:广义的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15. 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

6、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16.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7.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18.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它包括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创造性理解能力。1

7、9.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实践中逐渐学会阅读。20.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21.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

8、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22.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24.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大自然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

9、索的特点。25. 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功能为: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动机激发功能、诊断功能。的类型为:书面交流评价和自我总结式评价。26. 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这篇论文的发表,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诞生和开始相关科学研究的标志。韦克斯勒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作了如下概括:从简单到复杂的个智力水平都反映了非智力因

10、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不能代表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 关于非智力因素,目前在国内至少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1) 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过程、移植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林崇德)2) 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使之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益的心理因素。(沈德立)3) 非智力因素有三个层次:思议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

11、因素;第二层次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5中心理因素组成;第三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12种因素如成就动机、自尊心、责任感等组成。(燕国材)27.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将智能“界定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下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传统智能主要限于语言技巧智能和逻辑分析智能,后来他认为人的智能应该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简答论述题1、 语文语言与有何区别?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

12、 语言系统是社会公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形式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2、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第一、 形式与内容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要求来看,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他的形式。钟启泉先生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言中说:“

13、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形式训练的学科。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或者用更专门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相对于形式学科而言的内容学科。从逻辑上说,所谓内容学科是以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与意涵为课题的实质训练的学科。如果说,语词的学习具有形式性(工具性),那么,文学教材的学习则是实质性的内容(思想)的学习。这样看来,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第二、 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教育家门锁密切关注的问题。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使用语

14、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从语文的交际功能来看,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组成。这几种能力都着重于语言的应用性,它形成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的能力结构。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通过语言来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一般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知、意、情三种因素组成,这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三中关系,即人事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即我们通

15、常所说的智育、德育、美育。只重视应用功能,达不到培养“全人”的目标;只重视审美功能,又体现不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目标要求。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第三、 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语文教材的确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他也是语文必须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语文分内的事。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

16、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形象统一的又一个重要层面。3、 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一、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构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去啊内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围绕这样的总目标,形成了由三个维度构成的课程目标结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课程目标设置成总目

17、标+阶段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或必修、选修目标(高中阶段)两大部分。二、 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理念的标注中,似乎更突出人文性。如,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阐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声光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三、 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18、、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课标)同时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高中课标还充分体现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理念,采用了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且五个选修系列中的任何一个系列都可设计若干模块,给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四、 突出教室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理想。与过去大港不同的是,新

19、课程标准贯穿着不断开发、建设语文课程的新课程发展观,尤其是将教师和学生这些过去的课程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建设者,可以认为这是课程观的重要变革。义务教育的课标的“实施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五、 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意味着我国语文教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突破

20、。这不仅反映了对于文学系规律的科学认知,更是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课标将以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务教育课标)。六、 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课程评价建议,如: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重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

21、应重视定性评价” (义务教育课标)。4、 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结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框架结构: (1)前言: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标准:总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3)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4)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内容: (1)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

22、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教学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才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教学内容和要求:融于“阶段目标”中,无具体的硬性规定。 (5)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

23、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6)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的建议;关于可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5、 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一) 语料积累、语感培养、预言示范功能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感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借助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能在感悟到知识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体系、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

24、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他们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导向性、示范性。通过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训练,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语言,将课文和知识系统与训练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功夫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是,大量获取各科知识,激发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愿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视野,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语文教材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25、创造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师生智力潜能的功能。(三) 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美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健全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

26、、人文美、科学美,有利于学生获得美的感性认识,构建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6、 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教科书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课程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编排方式与线索将提示语、选文、注释、联系、综合性学习活动等一些材料要素即教科书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它体现了编写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建议或设想。但是,由于教科书的适用范围较广,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的差别,因而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建议或设想不可能也不应当具体化、确定化,它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留给师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确定和生成课程内容的弹性空间;此外,作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语文教科书所给出的材料,油漆

27、是那些选文,早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意义的“不确定性”,即便是专家的导读、导学,也只是对师生教学的一种启发和提示,而不能代表权威性的结论,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仅仅是提供一种有待激活的原生材料,而不呈现具体的意见和结论。所以,学生可以凭借统一的语文教科书获得不同的内容,而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的教科书里获得。在这个意义上说,教科书不过是一种凭借,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课书”,而“用教科书教”则意味着要从语文教科书里确立“教什么”与“学什么”的具体内容,这显然想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7、 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学科性的理解。人们总结出两种基本的识

28、字教学方法: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最基本的原则是利用了汉字的特点、或结构、或意义、或音韵。(1)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在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这是我过古代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集中识字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同意,以形为主;认读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发展体系。这种集中识字的方法是有科学的依据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最早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汉字的字频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了字频规律。据后来的专家研究成果显示,从汉字的覆盖频率来看,掌握500多个常用汉字,覆盖率就高达80%;掌握900多个常

29、用汉字,覆盖率达90%;掌握1350个常用字,覆盖率则高达95%;掌握24002500个常用字,覆盖率就达到99%。具体方法:(1)分类看图识字;(2)以歌词带同音字的方法,即“同音归类法”;(3)利用汉字的钩子规律形成基本字带字的方法;(4)看图识字;(5)以词带字;(6)会意字归类比饺识字;(7)形近字归类比较识字;(8)反义词归类比较识字。优点在于识字的效率比较高,对汉字的结构和意义理解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汉字在特定语境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2)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从1958年开始试验这种随课文分散识字方法。主要做法就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

30、,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把音形义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识写结合,讲练结合。分散识字的教学步骤是:先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然后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些自行渐渐、字(词)义好懂的独体字,同时进行笔画名称、笔顺规则的教学。分散识字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鞋子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会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3)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集合两种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两种识字教学方法的缺点而形

31、成的一种方法。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先集中,后分散;二是分散为主,部分集中。8、 简述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第一、 认知能力(最基本)认知能力(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认读能力主要包括识字量、切分词语的能力和把我句子结构的能力。首先是识字量。学生的识字量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增加的,因此,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应当把学习生字、准生字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其次是切分词语的能力。汉语书面语实行词的连写,不像印欧语系那样词和词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这使得切分词语的能力成为认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再次就是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只有正确的把我句子结构,才能不读破句,才能

32、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第二、 理解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段落的能力和理解篇章的能力。理解词句,既要把握词意,又要体会词彩;既要能够体会不同句类、句型表达功能,又要能够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要善于捕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特别是对表现中心其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的词句。理解段落主要是把握句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在段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有没有中心距,哪个是中心句,有没有起句、结句(首句未必是起句,末句未必是结句),各起什么作用。理解篇章,是在理解词句、理解段落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包括提炼中心,理清脉络、体味语言等。所谓整体把握,是说要理解局部与

33、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体式个局部的有机统一,而并非机械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第三、 鉴赏能力 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所谓鉴定,即辨别和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所谓欣赏,即享受、领略事物的美好和趣味。在阅读中的鉴赏,首先或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而言,但又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因为非文学作品,特别是语言,也有艺术性的问题。如果说认读和解读是理性的,那么,鉴赏则是伴随着情感的。然而,鉴赏又并非全是情感的,不外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可能是因其思想深刻或新鲜,也可能是因其情感特殊或别致。就形式而言,从微观上说,可能是因其表达鲜明而生动,从宏观上说,可能是因其构思的巧妙,或布局的妥帖。(春朱自清

34、)第四、 迁移能力9、 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

35、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第二、 整理思路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 “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

36、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第三、 锤炼语言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

37、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10、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第一、 专注敏锐的倾听能力倾听能力包括语音辨识能力、语意理解能力和交际中的语感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即倾听者通过听觉器官来吸收、梳理说话者所发出信息的能力。语意理解能力,即倾听者在准确接收语音的基础上思考、领悟说话者字、词、句乃至段、篇内涵的能力。这是倾听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即倾听者对说话者言语个性和言语品格的直接感受能力。倾听能力要在长期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逐渐养成。第二、 清楚流利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表哭哦

38、内部言语声称能力、外部言语组织能力和驾控能力。内部言语即人的思维内容,是在交际情境中同步快速生成的;外部言语则是激昂思维内容按照母语语法规则而“编码”成有序、达意的词汇系列。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语料(词汇等)和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语法规则是这种外部言语“编码”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言语外话是凭借语音系统而运行的,且通过语音、语速和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来呈现的,故自觉地、艺术化的驾控外部言语是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从内部言语生成到外部言语表达(组织与驾控)与人的思维活动、情绪变化相辅相成,故锻炼言语表达能力也就是锻炼能力。第三、 积极互动的应对能力对“应对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

39、超越以往“听话说话”教学的鲜明特征之所在。这里涉及到分析、评价、应变、调控等动态技能,需要交际者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特定对象而做出机智的反应。这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言语交际,也不仅仅是交际的技术,而且还包含了焦急的艺术成分。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等于给口语交际教学标示了一种技术型和艺术型兼备的教学高度。11、 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第一、 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克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解读的现象。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第二、 树立多样化的教学观个别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使命。

40、语文教学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第三、 树立多为评价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去向应该以人为本。评价的特点应以综合性为主,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强调多元化。评价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评价应淡化结果,注重过程。第四、 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观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被异化的语文教学已经变成迎合考试的工具,这给语文教育带来空前的负面影响。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语文教学目标观。将语文教学目标狭隘化的做法已经将语文教学逼到了死胡同。第五、 树立以问

41、题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观“为理解而教”,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所在。语文教学的目标既不在于使学生记住讲话的语文知识,也不在于使学生学生一篇又一篇选文,而在与理解、运用祖国的言语文字,理解选文的精妙之所在,理解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手段。“理解”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之一。12、 为什么要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是经常表现出来的下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在学习方式上确立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位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新课程的标志性学习方式。(一) 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

42、显和个性的呈现。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决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并且,这种“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性不断成长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不就。自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

43、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二) 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这里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小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是人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合作的重要性就像空气与水对于人一样。合作学习则为学生在学校与课堂的生活提供了这种基本需要。因此,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她还是学生一种基本需要和天赋人权。因此,我们应把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看成是学生“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合作学习的价值,一是能充

44、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有歧视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全班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交流互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在组际交往中,学生们很容易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组,荣辱与共,集体荣誉感异常强烈,团体意识不知不觉的产生和发展。三是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使学生们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启发、互相协调、互相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共同面对并进一步探讨所遇到的问题,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三) 探究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有关

45、问题并获得相应知识、经验以及相关能力的学习。究其实质而言,它是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而获得有关科学的知识、素养、能力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理应成为全体学生天然享有的、内在的天性活动和权利。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一问题作为学生的在,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

46、,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呢个真正假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13、 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教学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课堂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1、 扩展课内教学内容课堂语文教学受教材体系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显得比较单一、滞后。课外语文学习在这方面有明显的

47、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书刊、报纸,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语文教师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课内外相结合,适度的引进课外语文资源,与课内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就会使课内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从而拓展课内语文教学内容。“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2、 促进课内自主学习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形成两种教学模式:讲析式和问答式。无论哪一种形式,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外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课外语文学习中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果语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这种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渗透于课堂语文教学中,必定会激活课堂教学,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使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课堂理念真正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3、 提高课堂课教学效率课堂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课外语文学习有自身的许多优势,能促进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首先,课外语文学习能极大拓展和丰富课堂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其课内语文教学的容量;其次,学生讲课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