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9273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中考物理知识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一、物理学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二、(1)参照物:(1)定义: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2)如何选:可选除研究对象外的任意物体,可选静止也可选运动的物体,一旦选定就要假定不动。(天空、地平线不能选)(2)机械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 注:另一个物体就是选定的参照物。)(4)运动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也常常不同。(5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静止只是相对参照物而言。)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6)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7)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8)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公式:v=s/t 推出公式:s=v t , t=s/v 单位:米/秒(m/s) 千米/小时(km/h) 厘米/秒(cm/s)(9)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平均快慢的物理量)。只能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V平=s总/t

3、总 1000m 1 51km/h=1 =m/s=m/s 3600s 3.6 18(10)单位换算 1/1000m 1m/s= 1 =3.6km/h 1/3600h 1m/s 1km/h (m/s 3.6 km/h 小单位数要大) 1km/h 3.6 1m/s 三、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1、国际单位(SI): m 2、单位换算:1km=1000m,1m=10dm=102cm=103mm=106m=109nm3、一把刻度尺,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如何使用刻度尺:(1)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2)视线要垂直于刻度线;(3)测量

4、结果是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或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误差与错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是错误,任何的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可以避免,也可以消除。5、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和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四、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常用秒表(停表)1、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1h=3600s. 1s=103m s=106s=109ns五、一些特殊测量:(1)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一叠相同纸的总厚度L;算出纸的张数n,则一张纸的厚度为d=L/n。 (2)测曲线的长度

5、:取一段细棉线,用少量的胶水粘湿,贴在被测曲线上,用笔在棉线上作下曲线两端点的记号,将棉线取下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端点记号间的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3)测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记下匝数n,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L,细铜丝的直径为d=L/n。六、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第三章声的世界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速度: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在150C的空气中,声速v声=34

6、0m/s(气温越高,声速越大)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声音在液体中的速度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乐 定义:声音的高低音 音调 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的 影响的因素: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三 定义: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也叫音量或声量)个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特 响度 影响的因素:声源的振幅:当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性 距离声源的远近:当声源的振幅相同时,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三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人耳能听见的最弱的声音为0 dB)要 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也叫音品)素 影响的因素:发声体的材

7、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听不见的声音 超声:振动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双耳效应 定义: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判断声音的方位的效应。作用:判断声源的方位。控制噪声、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在声源处减弱具体的方法(措施) 在传播过程减在人耳处(接收处)减弱第四章多彩的光一、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用途:(1)光能使我们看见物体(照明)(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3)光能的利用(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 (4)光纤通信 (5)红外线遥控 (6)利用光速测距 (7)隧道工

8、程激光导引 (8)激光进行医疗 (9)紫外线杀菌消毒等。二、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水母等人造光源:开亮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火把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光线是人为假想的实际不存在)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0108米/秒(m/s),合3.0105千米/秒(km/s)(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略小但也认为是3.0108米/秒(m/s))。3、光年: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三、光的反射:1、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2、光的

9、反射定律:(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等大); (3)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对称); (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质时

10、,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总之在空气中的角要大)(光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 在水中的角 在玻璃中的角)五、会聚作用:凸透镜,凹面镜。 发散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表格 物距u像距v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同侧/异侧应用u=v=f缩小为一点实像异侧测凸透镜的焦距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间接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幻灯机u=fv=不成像uu正立放大虚像

11、同侧放大镜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时,成 倒立 缩小 的 实 像;(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处时,成 倒立 等大 的 实 像(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成 倒立 放大 的 实 像(4)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 正立 放大 的 虚 像。心得:在凸透镜成像中,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近像远像变大) 成虚像时(做放大镜用时)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 七、眼睛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老花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用凸透镜来矫正。八

1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补:三条特殊光线: 1、对凸透镜而言:(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将会聚于焦点射出;(2)经过焦点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对凹透镜而言:(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经过焦点;FF(2)正向沿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FF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单位:牛顿(N

13、)(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每一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只要一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都会改变。)(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6)测量:弹簧测力计,主要部分:弹簧、指针、刻度板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7)弹力: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应用:弹簧测力计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8)重力 公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9) 种类 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摩 静摩擦: 有相

14、对运动趋势的静止物体之间的摩擦。 擦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力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以滑动代替滚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以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使用气垫、运用磁悬浮)第六章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原来运动的就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就保持静

15、止的状态。)力不是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 (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利用:投篮球、投标枪、踢足球、跳远助跑、泼水浇花、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 防止:跑道终点留有空地、汽车上使用安全带(安全气囊)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1)同向,大小为相加,方向和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反向,大小为相减,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平衡状态包括

16、: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要么受的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时物体受的合力为零)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异与同:异: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一、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因为它的的形状、空间位置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3、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

17、0g 1g=1000mg 或 1kg=103g=106mg4、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生活中常用:台称、案称、杆称、电子称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码)1、观察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大于天平的量程(测量范围)2、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点上(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红线。(横梁平衡)3、称量时,左盘放置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砝码;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的办法,使天平平衡。4、称量的结果(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注意:(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大于天平的量程;(2)用镊子夹砝

18、码和移动游码;(3)保持天平干燥、清洁;(4)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能交换两个托盘的位置,否则重新调节。三、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符号() 2、公式:=m/v, 变形公式:m=v, v=m/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 103g 1kg/m3=1 =110-3 g/cm3 106cm3 4、单位换算 10-3 kg1g/cm3= 1 =1103kg/m3 10-6 m3 1g/cm3 1kg/m3 5、纯水的密度水=1.0103kg/m3=1g/cm3注意:对密度的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19、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特性)。1. 浮力的原因: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2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3. 浮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上四.浮力: 4浮力的大小:称重法:F浮GF (G:重力, F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F浮=G排m排g=gV排5影响浮力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和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体积,密度,质量,形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都无关。五、物体的沉浮条件:当F浮G,物体上浮,直到漂浮在液面上 物液 上浮和漂浮(1) 当

20、F浮液 下沉六、 浮力的应用: 1.潜水艇: 用改变自身重量(重力)来实现浮沉. 潜水艇在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所受浮力不变。 2.探测气球: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靠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升降. 3、浮筒打捞:利用浮筒受的浮力不变,排出筒内的水,减小浮筒自身的重力,把物体提升4、轮船:把钢铁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水的重量等于它自身的重力而漂浮在水面上。 4.密度计:(1)测液体密度的仪器.(2)根据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的原理制成的。(3)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4)密度越大,刻度越低(上小下大)第八章 压强一、压力: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

21、体直接放在水平面上:FG大小 物体直接放在斜面上:FG FG物体被压在竖直的平面上,F与G无关,FF压注意:压力不是重力,也不一定由重力产生的,是由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被压物体作用点:接触表面 1 .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推导公式:FPS,SF/P二. 压强 (3)单位:牛每平米(N/m2)帕斯卡(Pa) 1 N/m2 1Pa(4)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2. 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减小S;S不变, 增大F;增大F同时减小S。 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S不变, 减小F;

22、减小F同时增大S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并具有流动性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增加,三.液体的压强: 压强增大;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3.液体压强的大小:(1).公式:P=gh(h-(深度)液体由液面到研究点的距离)4.连通器: (1)概念: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2)原理: 连通器装入同一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3)应用:船闸,茶壶,锅炉水位器,自动喂水器,过路涵洞,自流井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3、气体受到重力并具有流动性2.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的实验 3.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 4.利用大气压的现象:吸盘,吸管, 钢笔吸墨水,(活塞式,离心式)抽水机四大气压强: 5.大气压的大小(标准大气压):PO=1.013X105 Pa=76cm汞柱=760mm汞柱6.大气压的变化:高度(低-气压高 高-气压低,.)天气(晴天-高,阴天-低) 季节(冬天-高,夏天-低)7.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8.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高度计,水银气压计)一定容积的密闭空间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气压 一定质量的气体

24、,温度不变时,体积减小,气压增大一定体积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五、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由于飞机机翼上凸下平,飞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产生了压强差,从而提供了向上的升力。第九章机械与人一简单的机械(1)定义: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2)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叫做平衡。杆(3)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例:撬棒、开瓶器、铡刀、剪刀(4)分类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例:缝纫机踏脚板、筷子、

25、镊子、钓鱼竿、铁锹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天平 定滑轮 定义:轴不随物体运动的滑轮。或(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1)定滑轮 作用: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滑 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轮 (2)动滑轮 作用:能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装置。 (3)滑轮组 由n股绳子承担物重,拉力就为物重的n分之一(除动滑轮的重力和绳和摩擦力)(F=1/nG) 如不除动滑轮的重力则为F=1/n(G物+G动) 重物上升高度为h,绳子在拉力下通过的路程为s=nh 1力学中的功: (1)概念:物体

26、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功: (3)单位: 焦耳(J) 1J= 1Nm 把两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1 J 。 .2功的计算:W=FS, 推导公式:FW/S S=W/F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3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2)说明: 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

27、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我们做题遇到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有用功: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 2、额外功:对人们没有利用价值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三.机 3、总功:动力所做的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械 4、机械效率: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效 公式: W有/W总100 率 使用机械时不得不做额外功,使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等。 5、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

28、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提升的速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四. 功 1.概念: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 推导公式:WPt t=W/P 或:P=FV 推导公式:FP/V V=P/F 率: 3.单位: 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 千瓦(kW) 换算:1kW=103W 4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有多大。 1. 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大小

29、:与质量,速度有关五.动能和势能: 2. 势能: (1)重力势能: 概念: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大小:与质量,被举的高度或(高度)有关 (2)弹性势能: 概念: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大小:与弹性、形变量有关. 六、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理解: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阿伏伽德罗首先提出的。分

30、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m=0.1nm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象分子的热运动: 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影响的因素:温度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并且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距离变大,作用力变小。 核外电子(带负电)物体 物质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中子(不带电) 夸克卢瑟福做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

31、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托勒玫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三种常见的物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有制冷作用) (1)汽化 影响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吸热) 沸腾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的特征: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32、。 (放热) 方法:加压(压缩体积)冷却(降低温度) 定义: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熔化 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吸热) 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冰、盐、石墨、石英、钻石、水晶、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松香、石蜡、蜡烛、玻璃、沥青、塑料等。物态变化 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4)凝固 晶体凝固: 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 (放热) 特点: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5

33、)升华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吸热) 作用:制冷 (6)凝华 (放热) 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例子:(1)汽化:路面的水变干了、湿的衣服干了、瓶里的酒精变少了;(2)液化:冰棒的“白气”、开水冒的“白气”、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地板与墙壁潮湿“出水”、从冰箱取出物品“出汗”、水管“出汗”、露和雾的形成、煤气(液化石油气);(3)熔化:吃冰棒解热、湖面解冻、铁变为铁水、冰变成水;(4)凝固:水结成冰、铁水铸成机座;(5)升华:冰冻的衣服干了、冰雕变小、樟脑丸变小、灯丝变细了、常温下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6)凝华:窗玻璃上的冰花、霜、雾凇(树霜)的形成。第十二章

34、 内能与热机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1)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0C,纯水沸腾时的温度 摄氏温标: 为1000C。 (2)单位:摄氏度150C读作:15摄氏度;150C读作:零下15摄氏度。温度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测量仪器:温度计 使用时,让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液体中, 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常见温度计:寒暑表(300C500C),实验室用温计 (200C1100C),体温表(计)(350C 420C)一、分 1

35、、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约为10-10m。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 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液气都可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运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动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内能)二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内 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材料:在温度、能 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

36、,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3、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4、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三、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A、做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功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如果仅

37、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B、热 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给低温部分的现象。传 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递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热传递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因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 区别:温度:(表

38、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 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四、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C)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热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量: 2、计算公式:mt 或:吸m(tt0),放m(t0t

39、)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吸放五、内能的利用、热机(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二)、热值(q)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单位:J/kg(固、液体燃料) 或J/m3(气体燃料)3、关于热值的理解: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